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对大鼠幼鼠背部膀胱经上缝隙连接分布状况的初步研究

    作者:袁冬;朱蓬第;祝总骧;徐瑞民

    目的:从微观上检测大鼠幼鼠背部膀胱经表皮细胞层的缝隙连接在经脉线上与线外差别,为阐明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硝酸镧示踪法,在超微结构水平,对10只大鼠幼鼠背部膀胱经上和经外对照区表皮细胞层缝隙连接做了比较性研究,并用生物体视学中的方网格和平行线两种测试系统对其进行了体视学测量.结果:发现经脉线上和经脉线外对照区表皮细胞层缝隙连接的二维、三维8个参数均差异明显(P<0.001,F检验).结论:大鼠幼鼠背部膀胱经上表皮细胞层缝隙连接相对集中是新发现的又一项经脉线下的形态学特征.

  • 古代经络概念与现代经络研究

    作者:张维波

    通过对古代经络文献的分析,指出古代经脉线主要来源于对经脉病候的观察.经脉线与经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王堆帛书时代早期脉字的构造和用砭石启脉的古经脉疗法提示这时的脉可能指分肉间隙,其晚期则指分肉-血脉的综合体液通道,<黄帝内经>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分解.联络和运行气血是经脉的两个主要功能,现代经络研究可能面临多个客体.

  • 小型猪经脉区皮肤微血管的三维重建

    作者:吕钊君;张涛;郭洋;薛久洲;李华;胡平;穆祥

    目的 利用小型猪后肢膀胱经经脉线区皮肤连续组织切片,通过三维重建软件构筑后肢膀胱经经脉线区微血管三维图像.方法 3月龄中国农业大学Ⅲ系小型猪,经络定位仪定位后肢膀胱经.在第3腰椎与荐骨之间取1.2cm×0.5cm×0.5cm中间标有经脉线的皮肤.在取材皮肤的经脉线正下方真皮网状层与皮下组织交界处(距离表皮层约1mm),用刀片开一"V"型凹槽作为定位标记,制作经脉线皮肤垂直切面连续切片 (厚10μm),每隔1张取1张,共取500张,进行微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显色.以定位标记为参照,采集二维图像,使用Neuro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构筑出的经脉线区微血管的图像具有立体感,可任意剖割并从不同方向显示其内部微血管构筑情况.结论 利用小型猪经脉线区皮肤免疫组织化学微血管显色的连续组织切片,结合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能够进行经脉线区皮内微血管的三维构筑,并可从任意角度观察.

  • 经络、气血与健康长寿

    作者:卞连举

    要想健康长寿,必须了解和高度重视经络、气血与健康长寿的关系.人体衰老的原因之一,是气血失调、气滞血瘀所致,《黄帝内经》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和百病消,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那么,什么是经络学,经络学与气血的关系以及对人体健康长寿的影响如何?经络学专家祝总骧教授用三种生物物理方法证实人体14条经脉线,354个穴位都可以精确地测定,并和古典经络图谱有惊人的吻合.

  • 经络与养生

    作者:

    经络是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重要的有14条经脉线,这些线循行于人体,起着控制调节作用.这14条线又有许多分枝,称为络脉.经脉与络脉共同组成了这个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气血在流动,以维护全身各系统的正常功能.

  • 大鼠不同经脉线上针刺痛阈相关性比较

    作者:高云飞;孟凡迅;张俊芳;周孝伟;张苗苗;李娇;张慎彦;黄芸

    目的:通过对大鼠不同经脉线上针刺痛阈的观察和分析,探讨若干针刺位点的针刺镇痛效应对大鼠热水甩尾测痛模型的影响.方法:分别针刺大鼠胃经线上的"后三里"、脾经线上的"三阴交"、任脉线上的"关元"、督脉线上的"后会"等腧穴,检测其针刺前、后的热水甩尾痛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90±0.38),针刺后(9.28±0.32),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0.2934,P=0.0001);"三阴交"腧穴针刺前(5.95±0.42),针刺后(9.27±0.42),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20.6481,P=0.0001);"关元"腧穴针刺前(5.73±0.19),针刺后(9.72±0.56),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6.9763,P=0.0009);"后会"腧穴针刺前(5.85±0.14),针刺后(9.31±0.37),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0.6735,P=0.0001).以上4腧穴针刺前后痛阈差值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F=0.44,P=0.7268).结论:针刺"后三里"、"三阴交"、"关元"、"后会"等腧穴的针刺镇痛效应,在热水甩尾测痛模型大鼠机体上具有相似的作用表现.

  • 核素在大鼠经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循行现象的佳条件

    作者:孟凡迅;彭晓飞;王静;强福林;蔡晶;沈康;党瑞山;刘芳;陈尔瑜

    核素循经迁移是经脉线的重要经络现象之一,但人们对其迁移轨迹落实在何种组织结构上尚无定论,而且有关核素循经迁移实验技术要素,或各自为是,或混沌不清,或相互矛盾[1-3].我们已初步发现大鼠与人体相应的经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有经络作用,并显示核素循经迁移的轨迹[48],对此我们依托自身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实验条件探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