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72例早产儿生后黄疸情况及疗效分析
目的 对早产儿生后黄疸的特点及早期干预进行探讨.方法 对因早产收住院的172例早产儿黄疸情况进行分析,给予早期治疗的总结分析.结果 172例早产儿中除6例早期间接胆红素升高经治疗降低后,又出现直接胆红素增高,经肝功能测定,出院时诊断为婴儿肝炎综合征,2例死于其他合并症外,余164例早产儿中8例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无一例出现胆红素脑病,经治疗3~5d后黄疸逐渐消退.结论 早产儿黄疸出现早、程度重,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
-
新生儿黄疸的评估与干预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多数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多数新生儿黄疸是一种早期新生儿的暂时性现象。对新生儿黄疸进行诊断和治疗时首先要确定是否为病理性黄疸,若是病理性黄疸则要找出病因并决定是否治疗。近年来,国外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光疗与换血的血清总胆红素值标准较过去提高,对早产儿黄疸实施早期治疗,应用换血疗法较过去减少。这些治疗措施的变化都与对新生儿黄疸认识的变化有关。近年,我国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治疗标准进行了多次研讨,对某些问题取得共识。
-
开塞露、思连康联合治疗早产儿黄疸
目的 观察开塞露,思连康联合早产儿黄疸的疗效.方法 选择胎龄在32~36周的早产儿,除外重度窒息、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总共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均为人工喂养.对照组给予鲁米那、尼可刹米口服.治疗组给予开塞露通便、口服思连康,观察两组大便转黄时间及第5天经皮胆红素值.结果 治疗组大便转黄时间短,经皮胆红素值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开塞露、思连康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黄疸疗效显著.
-
冷光源蓝光治疗早产儿黄疸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LED冷光源蓝光对早产儿黄疸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6例早产儿黄疸住院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LED冷光源蓝光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蓝光灯治疗,疗程3-5天,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小时、48小时经皮测胆红素水平,观察光疗的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48小时经皮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体温、大便、脱水、皮疹、烦躁哭闹等方面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LED冷光源蓝光灯治疗能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且操作简单,安全,不良反应少,对早产儿损害少。
-
早产儿蓝光帽的研制与应用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上新生儿期的常见疾病,若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可引起核黄疸造成新生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威胁新生儿生命。早产儿出生时各脏器发育未完善,因肝细胞摄取、结合胆红素能力降低,肝细胞对胆红素排泄缺陷,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因此早产儿黄疸的早期干预及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简易有效的方法为蓝光照射,由于蓝光会损伤新生儿眼结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对眼睛的保护十分重要。我院设计一种早产儿蓝光帽,通过在帽子的下方设置同于固定遮光片的布块,达到预期的遮光效果,而且不会影响帽子的正常使用,起到保暖维持体温的作用,现介绍如下。
-
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早产儿黄疸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早产儿黄疸的疗效。方法对72例早产儿黄疸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50例患儿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对照组22例患儿,采用传统的西药联合蓝光照射。结果2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早产儿黄疸疗效肯定,联合蓝光照射疗效优于传统的西药联合蓝光照射。
-
58例早产儿黄疸早期干预防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预防治疗早产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58例生命体征稳定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31例)和对照组(27例)。干预组给予早期干预措施,对照组未给予早期干预。同时监测各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峰浓度的差异。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血清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5.48%(11/31)和66.67%(1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中血清胆红素峰浓度分别为(218.51±34.52)μmol/L和(271.51±56.12)μ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干预能降低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减轻病情,缩短病程。
-
保温箱内蓝光治疗早产儿黄疸时体温调节的护理
目的:研究并分析保温箱内蓝光治疗早产儿黄疸时体温调节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1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使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对照组采取为常规护理法,针对两组早产儿发热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结果观察组中5例发热、对照组中16例发热,观察组发热量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4.0%,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保温箱内实施治疗的早产儿,应该采取体温调节与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
早产儿黄疸60例早期干预治疗体会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约60%的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而早产儿黄疽的发生率可达到80%[1].由于胆红素具有毒性作用,少数黄疸患儿尤其是早产儿可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残疾.因此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预,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和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医疗资源的浪费,是国内外医学界多年来努力的方向.我们通过对60例早产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避免了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
肠道水疗护理干预对早产儿黄疸的影响
早产儿黄疸约占早产儿疾病发生率的80%~85%,严重影响了早产儿的预后,为此,我院儿科对孕<37周的新生儿102例早期采用肠道水疗护理干预,使早产儿黄疸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是否存在胆汁淤积.方法:用酶法测定96例不同病因引起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空腹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并与28例无病理性黄疸的对照组比较;同时比较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中足月儿与早产儿血TBA水平.结果:不同病因引起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TBA水平均高于无病理性黄疸的对照组(P《0.05);早产儿黄疸组血TBA水平明显高于足月儿(P《0.01).结论:不同病因引起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淤积,其中早产儿胆汁淤积较足月儿明显.
-
用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法对高胆红素血症早产患儿进行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用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法对高胆红素血症早产患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4月~2010年10月期间我院NICU收治的70例高胆红素血症早产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7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有40例患儿,对照组有30例患儿。我们用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法对观察组的患儿进行早期治疗,用常规疗法对对照组的患儿进行治疗,待其出生48小时后,再使用早期微量喂养法对其进行治疗。在治疗后的第1、3、7、15、21天,观察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值。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的峰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益生菌联合微量喂养法对生命体征平稳的高胆红素血症早产患儿进行治疗,可明显降低其胆红素值,减轻其黄疸的症状,缩短其黄疸持续的时间。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妈咪爱和鲁米那对早产儿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
目的:治疗妈咪爱和鲁米那对早产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15例早产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出生1 d内口服妈咪爱和鲁米那,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治疗组黄疸降至正常日龄,达到高胆红素血症标准(经皮测胆红素256.5 umol/L)的人数,5 d后血清总胆红素值.结果:治疗组降至正常日龄(8±1.8)d,对照组黄疸降至正常日龄(18±1.5)d;治疗组高胆红素血症3例;对照组高胆红素血症28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5 d后血清总胆红素值分别为(44.8±18.2)μmol/L,(95.5±33.2)μmol/L.结论:早期服用妈咪爱和鲁米那能有效降低早产儿胆红素水平,促进黄疸消退,对预防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发生有一定作用.
-
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黄疸指数影响的观察
出生不满37周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国内报道早产儿的发生率为5%~7%,且有上升的趋势,病死率为12.7%~20.8%[1],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约80%以上的早产儿于出生后3~5天出现黄疸,黄疸程度较重,胎龄小的早产儿有时血清胆红素只有10~12 mg/dl但也有并发核黄疸的危险[1],应予以注意.第一周即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体内大量的胆红素可侵入脑部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早产儿智力低下,听力损害及神经异常,严重危害早产儿的生命质量,有的甚至造成死亡.2006年1月~2007年8月我科对收治的45例早产儿在原有的护理基础上应用"鸟巢式"护理,现将对早产儿黄疸指数的影响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
腺苷蛋氨酸在早产儿黄疸中的应用
我科将腺苷蛋氨酸(思美泰)应用于早产儿黄疸的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
防撞条联合鸟巢干预对蓝光照射早产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目的 探究防撞条联合鸟巢干预对蓝光照射早产新生儿黄疸生长发育及黄疸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早产儿合并黄疸患儿11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研究组给予防撞条联合鸟巢干预进行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智能指数、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及家长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住院时间、大体质量下降比例及恢复体质量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后体质量增长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2组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MP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2个月后,2组患儿的MPI和PDI指数均显著增加(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2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研究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家长对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防撞条联合鸟巢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蓝光照射治疗早产儿黄疸的治疗效果,降低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促进患儿智能发育,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蓝光合并药物治疗早产儿黄疸36例疗效观察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的体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粘膜等黄染的症状,新生儿时期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特别是生后一周内发生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常易导致急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即胆红素脑病.
-
蓝光联合益生菌口服治疗早产儿黄疸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蓝光联合亿活(布拉氏酵母菌)或贝飞达(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早产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入住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出现黄疸需蓝光治疗的早产儿(28周<胎龄<37周)113例,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为41、37、35例,其中A组予常规蓝光治疗;B组蓝光治疗同时给予口服亿活0.125g/次,2次/d;C组蓝光治疗同时给予口服贝飞达0.105g/次,2次/d;观察入院后开始蓝光或联合益生菌治疗至住院第8天,比较三组总光疗时间、蓝光治疗前与住院第8天经皮测胆红素(TCB)下降的幅度、蓝光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B、C组总光疗时间分别为(3.829±2.234)、(2.621±1.972)、(2.894±1.594)d,三组间比较,P均<0.05.A、B、C组光疗前TCB水平分别为(155.319±50.171)、(171.171±44.511)、(157.713 ±46.067) μmol/L,住院第8天TCB水平分别为(149.557±41.399)、(146.410±33.670)、(141.349±37.945) μmol/L,三组间光疗前TCB、住院第8天TCB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B、C组蓝光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腹泻、皮疹及发热等)发生率分别为34.1%、37.8%、37.1%,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益生菌联合蓝光治疗早产儿黄疸效果较好,且较为安全;其机制可能与亿活能调节肠道运动及降低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有关.
-
温生理盐水洗肠联合菌栀黄保留灌肠及饲食益生菌早期干预早产儿黄疸疗效观察
-
早产儿提早光疗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探讨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1-3],由于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常同时存在其他高危因素,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性大大高于足月儿,有时甚至发生低胆红素核黄疸[4],因此,对早产儿黄疸更应引起重视,进行动态监测和及早防治.本研究通过对早产儿进行预防性光疗,并将微量血清胆红素(MSB)峰值、住院时间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