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子宫次全切术后宫颈残端癌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宫颈残端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宫颈残端癌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和临床表现的情况.结果 患者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宫颈残端癌容易发生的年龄为29~68岁,年龄分布呈单峰状,高峰年龄在40~ 49岁期间,平均年龄为(50.5±1.3)岁,患者年龄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病理组织类型的构成比中,鳞癌占82.5%,为常见,患者术后病理组织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是不规则阴道流血、接触性出血、阴道排液,还有一部分表现为腹痛腹胀等其他临床症状,患者术后临床表现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残端癌发病高峰年龄40~49岁,临床表现以阴道流血为主,病理类型以鳞癌多见.
-
腹式子宫切除术不同术式的分析
因妇科疾病而需行腹式子宫切除的术式目前大致有4种:常规全子宫切除术、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剜除宫颈的子宫切除术[1]和子宫次全切除术.因子宫次全切除术不能解决患者术后慢性炎症对宫颈鳞--柱上皮移形带的刺激,又有发生真性子宫颈残端癌的后顾之忧[2],而此术式能用剜除宫颈的子宫切除术代替,故不列入讨论.我们对前3种术式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1997年1月至1999年9月因子宫良性病变而需行子宫切除者,年龄在35~45岁,平均43岁,随机分成3组,患者年龄、子宫大小、病种、盆腔粘连方面条件基本相同,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性(P>0.05),3组的例数分别为:常规全子宫切除术组(以下简称常规组)60例、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组(筋膜内组)73例、剜除宫颈的子宫切除术组(剜除组)64例,术前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均为"宫颈鳞腺上皮炎症反应”.
-
腹式小横切口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腹式小切口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优点是美观、损伤小,有效防止宫颈残端癌,保持盆底阴道的完整性,并维持阴道长度,是目前临床上较好的切除子宫术式,但宫旁剥离时易出血及损伤.经数例临床实践,筋膜内结扎部分宫旁组织旋切子宫,收到满意效果.
-
鞘内子宫全切术77例临床分析
子宫全切术是妇科的一种常见手术,传统上分为子宫全切术和子宫次全切除术.鞘内子宫全切术,能防止宫颈残端癌的发生,保持阴道完整性,保持盆底及部分宫颈.我院妇产科于1999年1月~2000年12月共做鞘内子宫全切术77例(A组),同期行传统子宫全切术89例(B组),现将其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作一对比分析.
-
子宫切除术中宫颈去留问题的探讨
近年资料证实宫颈残端癌的发生率及其在宫颈癌中所占比例都是很低的[1-2],故有学者提出需要重新评价子宫次切除术的作用与价值[3],本文对子宫全切与子宫次切两组病人术后性功能、膀胱功能、更年期症状进行比较,并观察残留宫颈的情况.
-
筋膜内子宫切除临床分析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施行的手术.手术途径有经腹、经阴道及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既能达到全子宫切除之目的,又能兼有一些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优点,达到防止宫颈残端癌,保持盆底、阴道完整性的目的.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1月期间施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74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
宫颈残端插植配合体外放疗在宫颈残端癌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宫颈残端插植近距离后装放疗技术在宫颈残端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5例宫颈残端癌患者给予体外调强放疗后,经阴道进行宫颈残端施源器插植术,术后经CT扫描定位并确认插植位置合格后,进行靶区勾画、剂量优化,用192Ir近距离治疗机治疗,并观察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全组15例患者中,CR 14例,PR 1例,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其中2例因远处转移死亡.随访期间出现近期并发症5例(1例为1级膀胱反应,4例为1级直肠反应),出现远期直肠反应2例,未发现膀胱远期并发症.结论 宫颈残端插植近距离后装放疗配合体外调强放疗治疗宫颈残端癌疗效良好、安全可行.
-
筋膜内子宫全切术的临床应用
筋膜内子宫全切术[1]是在子宫全切及子宫次全切除术基础上的一种改良术式,它既取普通子宫全切术和子宫次全切除术之优点,又能防止宫颈残端癌,保持盆底阴道的完整性并保留部分宫颈,是目前临床上较好的切除子宫的术式.我科1997年10月~1999年5月用该术式实行手术5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手术后宫颈残端癌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42岁,因子宫肌瘤在外院行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ISH),术前宫颈刮片为:巴氏Ⅰ级.手术后7 d阴道大量出血,行宫颈8字缝合后血止.
关键词: 宫颈残端癌 子宫肌瘤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
6例宫颈残端癌患者的护理
总结分析6例宫颈残端癌患者护理经验,其要点包括: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面对疾病,减轻焦虑,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手术前后护理:重点关注患者的肠道准备,引流管的护理和尿管的护理。做好放射性肠炎、外阴溃疡和保护性隔离的护理。做好宫颈残端癌患者的随访指导,主要持续治疗的指导。针对次全子宫切除术术后患者需建立次全子宫切除术后缺乏健康宣教和随访系统,早期发现宫颈残端癌。本组6例患者,5例随访中,1例死亡。
-
术前同步化疗对宫颈残端癌组织中Smad2/3、HPV16 E7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术前同步化疗对宫颈残端癌组织中Smad2/3、HPV16 E7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宫颈残端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予宫颈癌根治手术治疗;试验组60例,在宫颈癌根治手术前,予博来霉素、顺铂配合5-氟尿嘧啶进行同步化疗,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宫颈残端癌组织病理情况以及 Smad2/3、HPV16 E7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手术后病理情况比较,试验组宫旁浸润、阴道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3.3%、6.7%、31.7%)均小于对照组(10.0%、11.7%、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肿瘤组织Smad2/3蛋白的表达率与对照组肿瘤组织比较,明显减低(55.0% vs.83.3% P <0.05);治疗后,试验组肿瘤组织HPV16 E7蛋白的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51.7% vs.78.3%,P <0.05)。结论:术前同步化疗能够明显降低宫颈残端癌组织中Smad2/3、HPV16 E7的表达,提高手术疗效,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宫颈残端癌 术前同步化疗 Smad2/3表达 HPV16 E7表达 -
经腹小切口改良筋膜内子宫全切术68例分析
经腹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妇科疾病常用的术式.我院1999年元月开始用经腹小切口改良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切口长度在6cm以内,为传统手术长度的1/2,且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取普通子宫全切(即筋膜外子宫全切)和子宫次全切之优点,达到防止宫颈残端癌,保持盆底、阴道完整性和部分子宫颈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
改良全子宫切除术48例临床研究
2000年以来,江都市医院对子宫良性病变的患者采用改良全子宫切除术,此术式取传统子宫全切和次全切之优点,能预防宫颈残端癌,保持盆底组织及阴道的完整性.经48例术后临床观察,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围术期护理
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开始在妇科引进腹腔镜,20世纪90年代后,腹腔镜技术发展较快,进入镜下手术阶段[1].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可以取代大部分经典的开腹手术[2].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既取腹腔镜手术创伤少、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又取普通子宫全切和子宫次全切除术的优点,既可保留阴道内子宫颈外鞘,保持盆底、阴道的完整性,又可防止子宫颈残端癌的发生.
-
宫颈残端癌31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残端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31例宫颈残端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结果:31例患者平均47.77±7.64岁;临床表现以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共16例(51.61%);子宫次全切除原因以子宫肌瘤为主,共21例(67.74%).入院后检测HPV阳性率83.87% (26/31),高危型HPV阳性率77.42%(24/31),且其中6例子宫次全切除术前与宫颈残端癌术前的高危型HPV感染情况一致.31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补充放化疗20例.术后病理检查示原位癌累腺2例,浸润性鳞癌22例,腺癌6例,腺鳞癌1例.31例患者随访时间6 ~ 96个月,5年生存率78.20%.结论:宫颈残端癌的临床表现与一般宫颈癌相似,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HPV感染率高于正常人群.高危型HPV的检测、慎重选择子宫次全切除术以及子宫次全切除术后的严密随访对预防宫颈残端癌的发生尤为重要.
-
宫颈残端癌2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残端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5例宫颈残端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5例宫颈残端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4岁,均有阴道流血症状.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鳞癌20例(80%).临床分期Ⅰ期4例(16%)、Ⅱ期13例(52%)、Ⅲ期8例(32%).24例全量放疗,全量放疗后2例接受了残端宫颈切除术,3例接受了同步化疗;另1例术前接受了腔内放疗2次,腔内放疗后行广泛性残端宫颈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5年生存率为56%.结论:宫颈残端癌发病年龄较大,临床表现以阴道流血为主,病理类型以鳞癌多见,治疗以放疗为主,但预后较差.
-
宫颈残端癌53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残端癌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53例宫颈残端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卡方检验、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位发病年龄为46岁,24例(45.28%)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Ⅰ A1~Ⅰ B1、ⅡA1期18例中15例行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Ⅰ B2、ⅡA2、ⅡB期13例中10例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ⅢA~ⅣB期22例中14例行放疗同步化疗,其余行单纯化疗或放疗.术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中18例补充放疗和(或)化疗.中位生存时间为45.9个月,5年生存率为53.2%.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临床分期(P =0.042)、组织学分级(P =0.034)、脉管瘤栓(P =0.038)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大小及组织学分级与脉管瘤栓发生有关.结论:宫颈残端癌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治疗以手术和放疗为主,但预后较差.FIGO临床分期高(ⅡB~Ⅳ期)、组织学分级低分化、有脉管瘤栓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
如何预防子宫次全切除术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的基本手术之一,是妇科医生必须掌握的手术.子宫切除术大致可分为子宫全切除术及子宫次全切除术.除子宫恶性肿瘤必须进行子宫全切除术或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外,子宫良性疾病既可行子宫全切除术亦可行子宫次全切除术.以往一段时间子宫次全切除术几乎被摒弃,原因在于子宫次全切除术遗留的子宫颈可能发生癌变,即被称为的宫颈残端癌,此外,子宫次全切除术还存在一些并发症也引起一些问题.尽管如此,近十多年来,子宫次全切除术由于简单易行,仍然常用于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特别是基层医院.因此,如何预防该手术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已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
-
42例早中期宫颈残端癌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残端癌的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12年6月入住我院妇科的42例宫颈残端癌患者。分为手术组及同步放化疗组。随诊5年了解其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组5年生存率76.2%,放化疗组5年生存率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主要为直肠阴道漏及严重放射性直肠炎,手术组明显低于放化疗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早中期宫颈残端癌疗效较好,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不失为有效的治疗。
-
宫颈残端癌3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颈残端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2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6例宫颈残端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例患者死亡,4例患者带瘤生存,16例无瘤生存.I期、Ⅱ期、Ⅲ期、IV期患者5年生存率依次为83.33%、52.94%、16.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残端癌的预防关键在于子宫切除前不漏诊宫颈癌前病变和癌,对保留宫颈者应严密随访,及时发现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