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护士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分析
目的 继续护理教育是体现护理专业特色,保持护理从业人员知识与技能储备的重要途径.强制性的继续护理教育为护理工作的展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以了解当前继续护理教育的效果,发现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对策.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市10所医院,对150名护士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结果 护士对于目前的继续教育现状比较满意,能够理解继续教育对临床工作的意义,但目前的继续教育也存在着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等问题.结论 护理继续教育应探索更适合临床护理实践的个性化课程设计,医院管理者应积极支持护士接受继续教育,并通过弹性安排工作时间,提供相关信息等方式切实保证护士参与继续教育.
-
我国护士继续教育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21世纪,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学的范畴也日趋扩展,护理继续教育至今已发展了十几年历史,本文就我国护士继续教育的背景、现状、存在问题及措施进行了综述.
-
低年资护士继续护理教育需求的质性研究
目的:探讨低年资护士对继续护理教育的实际需求,为低年资护士的继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5名低年资护士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用现象学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通过阅读、编码、分析升华出低年资护士对继续护理教育需求的4个主题,即对继续教育的目的与重要性认识清晰、希望继续教育内容注重实用性、希望培训方法多元化、继续教育现状与期望有差距。结论应以低年资护士的需求为导向,以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及健全的组织管理优化继续护理教育。
-
澳大利亚护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现状
2006年8-10月通过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洲护理学院(The NSW College of Nursing)、天主教大学(Australian Catholic Univercity)、圣文森特(St Vincents)私立及公立医院和Asfield区养老院等进行为期10周的理论学习、交流以及实地参观,使我们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护理教育、临床护理及养老护理,感受到澳大利亚护理教育具有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教育形式与方法的灵活性、继续教育的实效性等,在此特将澳大利亚护理教育的层次、形式及其继续教育作以介绍,希望广大护理教育者能从中得到启示与借鉴.
-
谈我国的护理继续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新学科、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实施更新周期的急剧缩短.护理科学也是如此.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是强调整体观点,综合护理,又强调精细分工专职专护,这是护理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标志[1],结合我国护理事业的的现状与趋势,更加凸显继续护理教育所承担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我国的继续护理教育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院校基本教育完成后的继续教育,主要是进行知识更新.二是在职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2],这种培训又包括对未接受过系统专业教育或训练不足者进行补课性教育和对在职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开展新专业和提高知识层次水平的教育.
-
把基层医院护士继续教育落到实处
继续护理教育是从学校毕业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培训制度[1].基层医院的护士大多只受过中等专业教育,知识结构单一,医院基础设施差,信息相对闭塞,知识老化较严重,很难适应目前整体护理的需要.随着护理教育由中专为主体向以大专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转变,基层医院继续护理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大力开展继续护理学教育,正确引导护士在安排好工作和生活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进行知识更新,提高医院的竞争力,适应医院发展的要求.
-
儿科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准入指标评价研究
目的:检测儿科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准入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方法:选取重庆市卫生局授权承办"重庆市儿童ICU专科护士培训班"的重庆市某"三甲"儿奄专科医院和在重庆地区儿科发展水平较高的某"三甲"综合医院儿科,运用其指标体系以单项指标评价法进行实地评价,依据指标组合权重计算各指标分值及评价得分占满分值的比例.结果:评价得分占指标体系满分值的比例,前者为91.8%,后者为60.6%.两者未满足指标情况主要为:护理人员中、高级职称比例较低,科室床护比未达到卫生部规定标准.结论:其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权重设置符合实际工作中对于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的要求,可为制定儿科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的统一评审标准提供参考,但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
天津市护理学会在培养护士自主学习能力中的作用
继续护理教育是临床护理人员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终生性教育.但护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
浅谈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护理专业单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的经验式传授已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卫生部继续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定了<继续护理教育试行办法>(卫继委发[1997]第08号文件),指出必须逐步建设连贯性护理学教育的完整体系和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
-
新形势下继续护理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对我国护理队伍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目前继续护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继续护理教育的对策:坚持护理教育的延续性;坚持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坚持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坚持培训教育的层次性;坚持培训,落实按职上岗;坚持考核制度,建立激励机制.要把继续教育与护士注册,职称晋升结合起来,提高各级护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自觉性,促进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
浅谈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了加强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本文通过对不同等级10家医院调查分析,对目前继续护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制定有效的教育计划;借鉴国外的好经验;增加学习途径;加强继续护理教育的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使继续护理教育学以致用,不流于形式.
-
继续护理教育的管理实效性探讨
继续护理教育的对象来源于基层的各级护理队伍,社会和个人的不同需求,直接影响和决定了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的培养质量,不仅决定所培养人才产生的社会效益,而且关系进行继续护理教育的学校的生存.
-
指导在职护士业务学习的几点做法
随着科学进步、社会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护理教育(CNE)[1]已列入医院护理管理与业务训练的计划中,目的是使护理人员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技术水平,以跟上护理科学发展的需要.针对我科目前护士学历偏低(多为中专学历),人员资历较浅的情况,我们制订了各种在职教育、业务训练等措施,以帮助护士提高学历以及在普及"三基"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掌握专科知识及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现介绍如下:
-
对宁波地区护士继续护理教育需求现状分析
继续护理学教育(continuing nursing education,CNE)是在职护理人员在本领域不断学习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终身性的系统教育,是优化专业技术队伍的必要措施.我国的CNE始于20世纪80年末,十几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对解决临床护理人员的实际水平和专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护理专业的整体素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1].为客观了解宁波市继续护理学教育状况,于2005年12月对宁波市8所不同层次医院的1 096名临床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试析继续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继续护理教育为广大护理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满足了护理工作者的实际需要.从护理人员本身、继续教育环境及继续教育内容等方面,分析了继续护理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继续护理教育的必要性与对策
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工作的范围由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全面护理,随着护理范围的扩大及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大多数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护理素质已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护理的需要,因此,校后的护理继续育更显得尤为重要,继续护理教育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必要途径.
-
不同学习方式在护理继续教育中质量评价探讨
目的:对不同学习方式在护理继续教育中质量评估进行探讨.方法:参加护理继续教育的临床护理人员403人随机分为4组,网络答题组、期刊答题组、护理学术活动组、在职护理教育组,采用自设调查问卷与质量评价控制量表进行评估.结果:通过对评估结果进行优次排序为:小型学习班组,护理学术活动组,在职学历教育组,期刊答题组,网络答题组,P<0.05.结论:通过采用对不同学习方法优次排序,帮助临床护理人员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已达到并满足其学习的要求与愿望,充分体现学习价值增值的质量观,全面促进护理继续教育质量提高.
-
医院继续护理教育管理初探
近年来,随着继续护理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继续护理教育、终生教育观念正逐步被广大护理人员所认同和接受,开展继续护理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已初步形成.
-
CCU监护室护士的继续护理教育
CCU是重症心脏病人集中的场所,而护士在参与病人抢救治疗和护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对CCU护士进行继续教育,使其适应CCU工作特点是护理继续教育的新课题。通过对CCU护士加强素质教育、专业培养及更新知识等方法,拓宽了护士的知识面,提高了观察分析病情、解决护理问题及应急能力,CCU护士专业水平明显提高。
-
浅谈合同护士继续教育影响因素及对策
我国目前对继续护理教育学的定义为:"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正规专业学校学习毕业后,规范化专业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护理教育"[1].为了使广大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继续护理教育,我们结合我院合同护士实际情况分析其继续教育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