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猴耳环抗病毒有效成分研究
目的:对抗炎中药猴耳环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体外抗病毒活性追踪的方法,应用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聚酰胺、硅胶和凝胶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tricetiflavan(5,7,3',4',5'-pentahydroxylflavan)(1),myricitrin(myricetin-3-O-α-L-rhamnopyranoside)(2),quercitrin(quercetin-3-O-α-L-rhamnopyranoside)(3),quercetin(4),methyl thylgallate(5)和gallic acid(6).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被发现有较好的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活性.
-
猴耳环叶没食子酸和矿质元素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猴耳环主要矿质元素及药效成分的积累特性,以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并为植物GAP规范化种植以及施肥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药材猴耳环老叶和嫩叶为实验对象,分析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季节叶片中N,P,K,Ca,Mg,Na,Cu 7种矿质元素和主要药效成分没食子酸的含量变化.结果:3年生猴耳环嫩叶中各矿质元素及药效指标没食子酸的含量都趋于较稳定的水平,综合考虑认为采收3年以上的猴耳环嫩叶较为经济.结论:生长周期内,猴耳环叶片在6~9月期间对各矿质元素的积累量处于波动较大期,生产上需注意在这段时间内及时补充植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
-
猴耳环的化学成分及其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研究猴耳环Pithecellobium clypearia Benth枝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免疫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Con 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考察各化合物的免疫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表没食子儿茶素(1),(-)-5,7,3',4',5'-五羟基黄烷(2),(-)-表没食子儿茶素-7-没食子酸酯(3),(-)-5,3',4',5'-四羟基黄烷-7-没食子酸酯(4),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5),杨梅树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6),没食子酸(7),没食子酸乙酯(8).结论 化合物3和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能显著抑制Con 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其IC50为4.4 μmol·L-1.
-
猴耳环的研究进展
猴耳环作为传统中药药用历史悠久,其单方制剂猴耳环消炎胶囊、猴耳环消炎片、猴耳环消炎颗粒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胃肠炎等症.现代研究表明猴耳环主要含有黄酮类、苯丙素类、有机酚酸类、三萜和甾体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抗炎、抗过敏等药理作用.通过对猴耳环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对其化学成分、质量标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总结,以期对猴耳环的深入研究、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
猴耳环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对猴耳环嫩枝及叶70%乙醇-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法对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分析等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猴耳环嫩枝及叶70%的醇提物中分离到8个已知单体化合物(Ⅰ~Ⅷ),光谱法鉴定结构分别为(+)-儿茶素(Ⅰ)、(-)-(2S)-5,7,3',4',5'-五羟基黄烷(Ⅱ)、(-)-(2R)-5,7,3',4',5'-五羟基黄烷-7-没食子酸酯(Ⅲ)、(-)-(2R,3R)-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Ⅳ)、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2-二丙醇(Ⅴ)、3-(4'-羟基-3'-甲氧基)-苯基-1,2-二丙醇(Ⅵ)、绿原酸乙酯(Ⅶ)、4-O-β-D-吡喃葡萄糖基反式肉桂酸(Ⅷ)。结论:化合物Ⅴ~Ⅷ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猴耳环叶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 研究猴耳环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猴耳环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lauroside D (1)、杨梅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myricitrin,2)、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quercitrin,3)、苯甲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benzyl-O-β-D-glucopyranoside,4)、没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5)、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6)、水杨酸甲酯-2-O-β-D-葡萄糖苷(methyl2-O-β-D-glucopyranosylbenzoate,7)、canthoside A(8).结论 化合物1、4、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猴耳环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及抗氧化活性测定
目的 研究猴耳环(Pithecellobium clypearia Benth.)的化学成分,并采用DPPH和ABTS法考察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对猴耳环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用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从猴耳环的枝叶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yoniresinol(1)、protocatechuic acid methy ester(2)、(2R,3R)-7,8,3',4'-tetrahydroxydihydroflavonol(3)、(2R,3S)-5,7,3'-tri-O-methyl-(-)-epicatechin (4)、木犀草素(luteolin,5)、槲皮素(quercetin,6)和没食子酸(gallic acid,7).结论 化合物1~4为首次从猴耳环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
猴耳环中抗炎活性成分3,3'-新木质素的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猴耳环药材中10个具有抗炎活性的3,3'-新木质素(Clypearianin A(1),Clypearianin B(2),Clypearianin C(3),Clypearianin D(4),Clypearianin E(5),Clypearianin F(6),ClypearianinG(7),(7'R,8'R)-7'-methoxyl strebluslignanol(8),Magnolol(9),magnaldaiol(10))的含量.方法:Agilent Zorbax SB-C18柱(4.6mm×250 mm,5μm);流动相B(甲醇)和A(0.05%的三氟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0~40min,30%~45%A;40~45min,45%~50%A;50~55min,51%~60%A;55~105min,60%~80%A;105~115min,80%~90%A);流速1.0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为220 nm;进样量10μL.结果:上述10个3,3'-新木质素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0).不同产地的猴耳环中的10个成分含量有所差别,但差别不大.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猴耳环中3,3'-新木质素的含量测定研究.
-
猴耳环抗炎镇痛活性部位的筛选
目的:探寻猴耳环抗炎镇痛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法和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炎症模型,研究猴耳环不同萃取部位抗炎作用.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疼痛模型,研究猴耳环不同萃取部位镇痛作用.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猴耳环总提物和正丁醇部位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P<0.01),明显抑制大鼠棉球致肉芽肿增生(P<0.01),明显抑制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P<0.01),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能显著抑制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P<0.01),有部分抗炎作用.除猴耳环水部位镇痛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部位均有显著的镇痛作用(P<0.05,P<0.01).结论:猴耳环有显著的抗炎、镇痛活性,其中正丁醇部位是主要的有效部位.
-
猴耳环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完善猴耳环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对猴耳环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本品中槲皮苷的含量.结果:在TLC色谱中可检出猴耳环的特征斑点;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1.6%(n=5).结论:所建方法专属性强,定量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猴耳环药材的质量控制.
-
猴耳环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猴耳环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对猴耳环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正三十三烷(2)、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3)、齐墩果酸(4)、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5)、α-香树脂醇(6)、木犀草素(7)、熊果酸(8)、木犀草苷(9).结论:其中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猴耳环中没食子酸的含量
目的:考察猴耳环的佳采收时期.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猴耳环中没食子酸的含量,以Hypersil C18为色谱柱,以水-甲醇-乙腈(450∶50∶1)用冰醋酸调至pH 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0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 没食子酸平均回收率为98.86%,RSD为1.57%.结论: 该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能有效控制猴耳环药材的质量,为选择其佳采收期提供了可靠依据.
-
猴耳环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对猴耳环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性质、色谱和光谱分析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猴耳环的叶和嫩枝中分离鉴定出一对黄烷异构体7,3′-二-O-没食子酰基特利色黄烷(Ⅰ)和7,4′-二-O-没食子酰基特利色黄烷(Ⅱ),及一个儿茶酚类化合物7-O-没食子酰基表没食子儿茶素(Ⅲ).结论:化合物Ⅰ为新结构,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Ⅲ的碳谱数据由本文首次报道.
-
猴耳环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研究猴耳环(Pithecellobium clypearia Benth.)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次硅胶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猴耳环中分离得到两个成分,鉴定为连苯三酚(pyrogallol)和槲皮苷(quercitrin).
-
猴耳环的形态组织学鉴别
对猴耳环Pithecollobium clypearia Benth.进行了性状及显微鉴别研究.可作为猴耳环药材鉴定依据.
-
HPLC测定不同产地猴耳环中没食子酸和槲皮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的猴耳环药材中没食子酸和槲皮苷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Thermo Hypersil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乙腈(30:65:5),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270 nm.结果:没食子酸和槲皮苷的进样量分别在0.1505~2.2575 ug(r=0.9992)、0.0560~0.8400μg(r=0.9994)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二者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48%、103.19%,RSD分别为1.87%、2.22%.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能用于猴耳环药材的质量控制.
-
珠三角东部地区猴耳环天然更新的初步调查
目的:了解珠三角东部地区药用树种猴耳环的天然更新状况、种群动态及后备资源状况.方法:以单株母树作为样本单元,在顺坡方向和横坡方向各设置一条包含10个1.0m×1.0 m样方的样带,开展包括母树生长状况调查、自然散布种子的收集及更新苗木的测定.结果:所有母树都分布在有溪流的集水区中,72%的母树其树冠向顺坡方向的下部偏冠,上部树冠宽度约为平均冠幅的1/3;母树的平均年龄为15.4a,盛果期在10~20 a的年龄段.与母树的距离对种子散布的数量有显著影响,但对单位面积的苗木数量、苗木的地径和高度没有显著影响.林冠下≤1 a的占苗木总数的88.2%,无5 a及以上的幼树.结论:猴耳环依靠天然更新维持种群增长难度较大,亟需对其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开展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和研究.
-
HPLC法同时测定猴耳环药材中3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猴耳环药材中杨梅苷(1)、5,3',4',5'-四羟基黄烷-7-没食子酸酯(2)、槲皮苷(3)含量的方法,并对不同批次猴耳环药材中3种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 采用Hypersil BDS C18色谱柱(150 mm×4.0 mm,5μm);流动相:0.2%磷酸-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20 nm.结果 3种黄酮分离度良好;各成分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4);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9.91%~100.98%之间,RSD为0.36 %~1.20%(n=6);所测11批猴耳环药材中3种黄酮(1~3)含量分别在0.36~2.23 mg· g-1(1),6.46~22.41 mg· g-1 (2),1.06~4.59 mg· g-1(3)之间.结论 该方法简单、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作为猴耳环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
猴耳环水提取物抗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猴耳环水提取物体内外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方法 体外抗病毒试验采用 CPE 法,按 Reed-Muench 方法计算 TC50、IC50和 TI,观察猴耳环水提取物体外对流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的影响争在体内采用小鼠经滴鼻感染流感病毒造成肺炎模型,以肺部炎症、死亡率和生命延长率为指标,观察猴耳环水提取物体内抗流感病毒的活性.结果 猴耳环水提取物在体外对流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有明显抑制作用,其 IC50生药为 3.33mg/ml,TI 为7.48;在给生药药剂量为 8~20g/kg 时,对流感病毒所致的小鼠肺部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明显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和延长其存活时间.结论 猴耳环水提取物在体内外均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
三维彩超诊断胎儿软骨发育不全1例
患者20岁.孕23周、G1P0.孕期曾患感冒和尖锐湿疣,有猴耳环及抗病毒冲剂和外用米可定等用药史,无家族遗传史.二维超声常规检查所见:胎儿颅骨光环完整,头颅较大而圆,双顶径约为8.4 cm,头围约为28 cm.脊柱排列规整,胎心搏动规律为136次/min.股骨长度约为2.5 cm,肱骨长约为1.5cm,明显小于孕周,胎儿肢体短而弯曲,宛如"海豹"(图1,图2).腹围增大,约为29 cm,胸腔窄.胎儿的胃、肝、双肾、膀胱、肠道器官未见明显异常.胎盘位于宫体后壁,Ⅰ级,厚约3.0cm.羊水指数为27cm.胎儿脐动脉血流频谱S/D为4.5,RI为0.78,PI为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