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胎黄汤和增加哺乳频率对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影响
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BFJ)是新生儿期常见病,BFJ是由于母乳摄入不足,胎粪排出延迟,肠肝循环增加,胆红素自肠道重吸收,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黄疸加重.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影响新生儿的健康成长.为了促进胆红素从肠道中排泄,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笔者采用增加哺乳频率及胎黄汤口服来观察对BFJ患儿胆红素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游泳和抚触对婴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及体格生长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游泳和抚触对婴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及体格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进行蓝光治疗和常规护理,治疗组患儿进行游泳和抚触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指数及头围、身长及体质量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5 d、10 d及30 d的胆红素指数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头围、身长及体质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患儿头围、身长及体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游泳和抚触能够降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的胆红素指数,促进其生长发育.
-
新生儿游泳与抚触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与抚触对婴儿健康及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80例足月分娩的正常新生儿,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住院期间每日给予新生儿游泳及抚触;对照组30例,每日只给予新生儿沐浴.分别记录,比较两组新生儿生后48 h哺乳次数、大便转黄天数及生后第3、4天胆红素值.结果:两组间婴儿生后48 h哺乳次数、大便转黄天数及生后第3、4 天胆红素值,4组数据在统计学处理上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
-
应用"妈咪爱"预防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干预早发型母乳性黄疸,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89例正常产正常新生儿作为干预组,在按需喂养的同时给予口服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妈咪爱",同时随机选择175例正常产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给予正常开奶,按需喂养,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1次/d监测胆红素值.结果:观察组1周内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生后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平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19,P<0.05;t=-1.923,P<0.05).结论:口服"妈咪爱"干预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可有效地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减轻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程度,从而减少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的早期危害.
-
抚触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
抚触可从多方面促进婴儿的健康成长,其作为现代医学的1种重要辅助手段,正日益受到各国儿科界的广泛关注.
-
不同喂养方式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的影响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又称母乳喂养性黄疸,是指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初3~5d由于摄入母乳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导致其胆红素水平高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甚至达到需要干预的标准;母乳喂养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12%[1],足月儿发病率为13%~18%[2],如果不及时干预或治疗,会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本研究主要观察血清胆红素较高(血清胆红素>205μmol/L)的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采用不同喂养方式后,黄疸的消退情况及患儿体质量增长情况,现报道如下.
-
不同护理措施在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中的应用
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86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干预Ⅰ组73例、干预Ⅱ组72例和干预Ⅲ组7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Ⅰ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哺乳频率;干预Ⅱ组在干预Ⅰ组的基础上进行抚触护理;干预Ⅲ组在干预Ⅰ组的基础上进行日光灯照射护理;比较四组哺乳次数、排便次数、胎便情况、血清胆红素情况。结果:干预Ⅰ、Ⅱ、Ⅲ组每天哺乳频率、排便次数均高于对照组( P<0.05),干预Ⅱ组患儿排便次数高于干预Ⅰ、Ⅲ组(P<0.05),干预组第1次胎便变黄时间、胆红素下降至正常所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两进行比较,均为干预Ⅱ组<干预Ⅲ组<干预Ⅰ组(P<0.05),每天胆红素下降值在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进行比较,干预Ⅱ组>干预Ⅲ组>干预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行之有效,适当增加哺乳频率基础上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护理效果更佳。
-
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游泳训练的效果观察
新生儿游泳是将新生儿放入特定水质的温水中,让其自主运动的一种锻炼方式.游泳时身体不停地运动与水泼的冲击作用,可使婴儿胃泌素和胰岛素的水平升高,增加肠胃蠕动,帮助消化吸收.2004年11月~2005年1月,我们对186例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探讨游泳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状况及气质类型分析
目的 了解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状况及气质类型,为新生儿保健提供依据.方法 对150名新生儿是否罹患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状况进行统计,并于出生后4d-7d进行气质测定、20项新生儿行为评价、胆红素水平测定,于出生40 d-42 d后再次进行气质测定.结果 本组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率为40.0%,出生4d-7d和40 d-42 d气质类型均以中间型为主,分别占79.3%、70.0%.不同性别新生儿出生4d-7d气质类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是否罹患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新生儿出生4d-7d气质类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气质类型均以温和型和兴奋型居多.结论 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率较高,气质类型以中间型为主,应根据其气质类型予以有针对性的早期干预降低黄疸发生率.
-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30例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现提倡母乳喂养和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其发病率较前有所上升。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易与生理性黄疸和其他原因所致的黄疸相混淆。我院自1997年至今,共收治早发型母乳性黄疸3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占同期住院新生儿人数的5.6%。其中男19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1.7:1;早产儿4例,足月儿25例,过期产儿1例;日龄为3~6 d,平均为3.8 d;所有病例均为母乳喂养,平均住院天数为7.5 d。1.2 临床表现 30例患儿一般情况良好,皮肤、巩膜均有不同程度黄染,其中轻~中度8例,中度17例,重度5例。其中1例伴有吐奶,1例伴有上感症状。1.3 实验室检查 30例患儿入院后予查血常规、大便常规、肝功常规、乙肝二对半、甲肝抗体、丙肝抗体检查均阴性。
-
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的临床分析
目的 对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进行临床分析,并对两者进行鉴别.方法 将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增高的母乳喂养足月新生儿,根据其生后第4天血清胆红素水平分为生理性黄疸组和早期母乳性黄疸组.记录开奶时间、生后3d内每天喂养频率,每次喂养持续时间、第一次排胎便及黄便的时间、排便次数,检测生后24 ~48 h胎便中胆红素含量.结果 45例早期母乳性黄疸纳入研究,生后第4天血清胆红素>220.6 μmol/L生理性黄疸组,第4天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05.2 μmol/L;新生儿生后3d内情况,生理性黄疸组喂养频率明显高于早期母乳性黄疸组,但早期母乳性黄疸组每次喂养持续时间长于生理性黄疸组(P<0.05);生理性黄疸组第一次排胎便及黄便的时间均早于早期母乳性黄疸组(P<0.05);生理性黄疸组收集24~48 h胎粪中胆红素含量明显高于早期母乳性黄疸组(P<0.05);在开奶时间、每天排便频率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喂养方法不当、喂养不足可能导致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对于新生儿哺乳提倡按需适当频率哺乳而非长时间哺乳.
-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血清酶学观察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3~4天出现皮肤黄疸,血清胆红素的峰值超过生理性黄疸的平均值,临床表现除黄疸外无其它特殊症状和体征.
-
抚触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效果
抚触可从多方面促进婴儿的健康成长,其作为现代医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正日益受到各国儿科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探讨抚触对新生儿的作用,我院对3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进行抚触,观察抚触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效果,现总结如下:
-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与分娩方式的相关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影响.方法 在我院出生的符合母乳喂养的足月正常新生儿1845例,分为剖宫产组(803例),经阴道产组(1042例).均于出生后第2d起清晨进食后用同一经皮测胆红素仪测前额皮肤至产后一周,有异常者抽取静脉血作生化检测.结果 共诊断早发型母乳性黄疸142例.顺产组新生儿发生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低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 剖宫产可增加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