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Graves病131I治疗一次性成功患者的TRAb变化规律及预后价值
分析Graves病131 I治疗一次性成功后,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预后价值.采取131 I一次剂量法治疗Graves病257例.其中一次性治愈患者175例,男43例,女132例,年龄19~78岁,平均40.6±18.2岁.131 I治疗平均活度207.2±66.6MBq(5.6±1.8 mCi).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每隔三个月分别测定患者血清TRAb值,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所有患者治疗前TRAb均阳性;(2)60.6%的患者131 I治疗后血清TRAb一过性升高,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临床缓解平稳;(3)16.0%的患者TRAb反跳性升高后,下降缓慢,临床缓解亦缓慢,但未复发;(4)9.7%的患者TRAb无升高,呈持续性下降,预后佳}(5)13.7%的患者TRAb先后两次反跳性升高,并出现甲减.结论:监测血清TRAb动态变化,有助于Graves病131 I治疗后对临床转归和预后的判断.
关键词: Graves病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131 I治疗 甲状腺机能减退 -
131 I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灶的疗效评价和生存分析
目的:探究131 I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灶的疗效评价。方法:颈部超声,X线平片或CT,全身扫描等常规辅助检查后,口服131 I溶液治疗,于服药后第5天行131 I全身扫描,必要时行局部131 I SPECT/CT检查。首次131 I治疗为口服3.7GBq,去除残留甲状腺组织。以后每次治疗口服131 I 7.4 GBq,2次治疗间隔4~12个月,治疗次数3~13次,累计剂量18.5~96.2 GBq。结果:在131 I治疗后疼痛缓解或消失者24例,有效率为66%。结论131:I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灶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131 I治疗 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灶 疗效评价 -
131Ⅰ对 Graves甲亢治疗中男性性激素及性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131 I对Graves甲亢治疗中男性性激素及其性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来我科住院接受131 I治疗的Graves甲亢男性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分析,选取60例年龄在24~40岁之间,无长期用药史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体检的男性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及与对照组促性腺激素、性激素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较治疗后患者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治疗后FSH、LH、E2水平逐步趋于正常值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31 I 对Graves甲亢治疗中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及性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治疗后的患者体内FSH、LH、E2逐步趋于正常值,对于患者的性功能也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
CD30、CD195在Graves病病人131 I治疗前后的表达及短期预后相关性研究
目的:本实验拟通过测定GD病人131 I治疗前后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膜表面CD30、CD195的表达,探讨GD病人Th1/Th2平衡机制变化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GD病人和40例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D病人131 I治疗前及治疗后6mo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膜表面CD195、CD30的变化以及临床症状和甲状腺功能。结果:(1)GD病人治疗前CD195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D30高于健康对照组,CD195/CD30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2)GD病人131I治疗后6mo 34例甲亢缓解。治疗后缓解组CD195上升,CD30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5/CD30上升,较治疗前变化显著(P<0.01)。结论:(1)GD的发病机理与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膜中Th 1/Th 2平衡变化机制有关。(2)GD病人131I治疗缓解组Th细胞膜表面CD195、CD30及其比值的变化有助于更好的研究GD的发生机制及对疾病短期预后的判断。
-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对分化型甲状腺癌131 I治疗效果预测价值
目的:通过分析正常甲状腺及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组织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 TSHR)表达位置及表达强度的差异,探讨TSHR对DTC术后131I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DTC术后进行131 I清甲治疗患者49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上述病例甲状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TSHR的表达位置及表达强度,根据131 I治疗效果分组,分析比较两组TSHR表达情况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49例患者病理切片中,正常甲状腺组织细胞膜TSHR表达阳性率近乎100%,甲状腺癌组织细胞膜TSHR表达阳性率为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甲状腺癌组织细胞质内TSHR表达阳性率(87.76%)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3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性清甲成功患者DTC组织细胞膜上TSHR表达强度(阳性率70.00%及强阳性率46.67%)高于清甲治疗次数≥2次患者(阳性率36.84%及强阳性率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C细胞膜TSHR的表达强度较正常甲状腺组织低,而其细胞质内TSHR表达强度升高,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膜TSHR表达强度或许能够预测131 I治疗效果。
-
老年分化型甲状腺癌131 I治疗期间针对性治疗的疗效
目的:探讨针对性治疗是否能减少老年分化性甲状腺癌( DTC )患者131 I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不良情绪,提高治疗后随访比例。方法改变治疗模式,建立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措施,为每例老年患者安排责任护士,加强心理疏导,规范防护知识宣教等。结果通过改变治疗模式,患者131 I治疗后出现咽喉部水肿的比例降低12.5%,涎腺损伤的比例降低10.0%,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比例降低10.8%;焦虑的比例降低10.0%,恐惧的比例降低17.5%,孤独的不良反应比例降低11.6%;患者治疗后12个月随访比例提高了20.8%。结论采用针对性治疗措施可以减少老年患者131 I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和不良情绪的发生比例,增加患者随访的依从性。
-
甲状腺癌术后131 I治疗患者骨密度测定分析
目的:观察甲状腺癌术后131 I治疗期间间断甲状腺功能减退状态对患者骨密度( BMD)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或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患者115例作为实验组,体检者132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结果2组患者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不同131 I治疗次数患者间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骨折。结论甲状腺癌术后131 I治疗期间短期甲减状态对患者骨密度无明显影响。
-
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的艰难选择
甲状腺功能亢进主要病因是甲状腺弥漫性肿大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835年由Robert james Graves [1]描述,又称Graves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其发病率全球约0.5%[2],而国内约为1.2%[3]。近年来我国Graves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4],与补碘盐普及、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后者主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 Graves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缓解和复发交替出现的慢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理想治疗方法,常常给医师和患者(尤其是后者)带来困惑,本文就Graves病治疗选择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指南作一介绍。
-
治疗剂量131 I-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价值
目的:评价治疗剂量的131 I-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检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升高(Tg+)而诊断剂量131 I全身显像阴性(Dx-WBS-)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转移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血清Tg+DxWBS-的DTC患者(滤泡状2例,乳头状47例),给予盲法大剂量131 I(7400MBq)治疗后第7天行131 I-全身显像(Rx-WBS)和头颈部、胸部131 I-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病灶水平分析131 I-SPECT/CT断层融合图像对 DTC 定位和定性诊断情况。结果治疗剂量131 I 全身显像显示阳性病例16例(32.7%),其中甲状腺残留1例,转移灶15例(30.6%)。经过131 I-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均检测出上述转移灶,同时新发现6例患者的转移灶,转移灶检出率42.9%。结论 Rx-WBS可检测出部分Tg+DxWBS-的DTC患者的转移灶;对Tg+DxWBS-的DTC患者常规行头颈部、胸部131 I-SPECT/CT断层融合图像可提高Tg+DxWBS-的DTC患者的转移灶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131 I断层图像融合 甲状腺癌 131 I治疗 -
Graves病131I治疗后短期内并发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Graves病患者行131I治疗后短期内并发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9例Graves病行131I治疗后3个月内并发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资料,以同期入院进行131I治疗的Graves病64例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等因素.结果 新发眼病组TPOAb、TRAb、TNF-α基线水平与未发眼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明显上升(TPOAb:t=-5.632,P=0.000;TRAb:t=-3.284,P=0.002;TNF-α:t=-3.907,P=0.000);新发眼病组治疗后1个月FT3升高,而未发眼病组未升高(t =9.475,P=0.000);治疗后3个月甲功下降幅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眼病与该期间是否发生甲减不相关;131I治疗前甲状腺功能的水平、甲状腺重量(=0.211,P=0.833)、吸碘率(t=1.235,P=0.221)、性别(x2=1.554,P=0.213)、年龄(t=0.154,P=0.878)、病程(Z=0.761,P=0.447)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发生不相关.结论 Graves病患者131 I治疗后TRAb、TPOAb、TNF-α升高及短期FT3升高与新发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相关,需正确衡量其治疗后发病风险,早期预防和干预.
-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1985~2000年经同一外科医生施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87例,对其发生并发症及术后131I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观察:喉返神经损伤2例(2.3%),低钙血症1例(1.1%),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或低钙血症,无死亡.84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平均随访5年,无瘤生存82例(97.6%),其中选择性进行131I治疗58例,占70.7%(58/82).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彻底切除腺体内恶性肿瘤的潜在转移性病变,为术后进行131I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
131 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辐射剂量率研究
目的:根据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患者131 I治疗后辐射剂量率评估患者住院隔离时间。方法107例DTC术后患者,分为首次治疗组(FT组,n=55)和重复治疗组(RT组,n=52),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在不同距离、不同时间点的辐射剂量率,同时测量1 m处400MBq131 I标准源及同一区域本底辐射剂量率,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评估患者所需住院时间。结果 DTC患者131 I治疗后剂量率随时间推移和距离增加成倍下降,但下降速率随时间推移而减缓;两组患者24 h的剂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72 h后,FT组剂量率明显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TC患者131I的有效半衰期随时间推移而延长,FT组的有效半衰期明显长于RT组( P<0.01);85.0%的患者可在131 I治疗后48 h出院,RT组48 h出院比例高达96.2%,两组患者达到国家规定的出院标准时间分别为(3.5±1.9)、(2.5±1.3)d。结论 DTC患者131I治疗后剂量率迅速下降,首次治疗者和重复治疗者平均住院隔离时间分别为3.5、2.5 d。治疗72 h后,除甲状腺组织明显残留及部分骨转移患者外,公众人员可在1m外与患者正常接触。
-
Graves 病患者131 I治愈前后尿微量蛋白的变化观察
目的:探讨Graves病(简称GD)患者131 I治愈前后尿微量蛋白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GD患者20例(GD组),根据131I治愈前后分成治疗前的GD组、治愈3个月R3M组、治愈12个月R12M组,并设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全自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游离甲功3项[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 FT4)、促甲状腺素( TSH)]、促甲状腺受体抗体( TRAb)、尿微量白蛋白( Alb)、尿免疫球蛋白(IgG)、尿微球蛋白(β2-MG)含量。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清D-二聚体( D-D)。 SPECT计算总肾小球滤过率( TRGFR)。结果 GD组游离甲功3项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GD组、R3M组的TRAb、Alb、IgG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FT3与Alb、IgG呈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0.64、0.72, P均<0.01), TRAb与Alb、IgG呈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0.66、0.56,P均<0.01)。结论 GD肾损害的部位在肾小球,与免疫紊乱关系密切;GD相关抗体的消失可作为判断GD肾损害的恢复及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
放射性核素自动分装仪在131 I治疗中的评价
目的:评价放射性核素自动分装仪在131 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效果。方法将需要进行131 I治疗的20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药品分装采用手工操作,观察组采用放射性核素自动分装仪分装。采用活度计测量药品剂量准确度,记录分装131 I的时间,采用辐射探测仪监测操作者受辐射照射剂量,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了解患者治疗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接触放射源时间<1 min、受辐射剂量<100 nSv/h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采用放射性核素自动分装仪进行分装发药,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了放射源对操作者的辐射危害,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首次大剂量131 I治疗后不同时间开始酸刺激对减少急性唾液腺损伤的研究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首次大剂量131 I治疗后不同时间开始进行酸刺激对减少急性唾液腺损伤发生的差异,以期筛选出佳开始酸刺激的时间。方法309例D T C患者术后进行首次大剂量131 I治疗,口服131 I的剂量为3.7~4.81 GBq ,平均口服131 I的剂量为(4.28±0.43)GBq ,服用131 I后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组分别于131 I治疗后2、12、24 h开始给予酸刺激,酸刺激方法为:含服维生素C片(10 mg/次,3次/日),并在非睡眠状态下每2小时口服柠檬水50 mL ,观察各组急性唾液腺损伤的发生率、发生时间等情况;并对发生急性唾液腺损伤的患者进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间比较,分析其发生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2、12、24 h开始酸刺激的患者急性唾液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3.21%(14/106)、24.51%(25/102)、26.73%(27/101),2 h开始酸刺激的患者急性唾液腺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12、24 h开始酸刺激的患者( P<0.05),12 h与24 h开始酸刺激的患者急性唾液腺损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84.85%的患者发生急性唾液腺损伤的时间为服用131 I后10~24 h。对发生急性唾液腺损伤的患者进行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间的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间急性唾液腺损伤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间开始酸刺激对减少DTC患者大剂量131 I治疗后急性唾液腺损伤的发生率有差异,本研究显示以2h开始酸刺激为佳,年龄、性别等因素对急性唾液腺损伤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
131Ⅰ治疗甲亢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TSAb、MCA的关系
目的 探讨 131 I治疗甲亢患者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TSAb、MCA的关系.方法 检测和分析了150例131 I治疗前、后1年和3年甲亢患者的血FT3、FT4、TSH、TSAb、MCA和131 I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甲亢患者131 I治疗前TSAb阳性率经131 I治疗后率随病情好转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甲减的发生在131 I治疗后逐年增加并与抗体的类型有关.结论 桥本甲状腺炎和Graves病伴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亢患者避免或不宜使用131 I治疗甲亢,Graves 病患者为131 I治疗甲亢较适宜对象,为避免过早发生甲减,检测TSAb及MCA对甲亢的诊断、鉴别诊断、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甲减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