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鼓索神经颞骨部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目的:对鼓索神经进行解剖测量,为临床开展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测量鼓索神经骨管长度、鼓索神经鼓室段长度、鼓索神经汇入处距面神经水平段垂直距离,鼓索神经与面神经垂直段、水平段夹角及鼓索神经汇入处距茎乳孔距离,观察鼓索神经与外耳道后壁及锤、砧骨之间关系.测量结果用SA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鼓索神经骨管长度为9.10±2.28mm,鼓索神经鼓室段长度为10.28±2.10mm,鼓索神经汇人处距茎乳孔距离为4.97±1.14mm,鼓索神经汇入处距面神经水平段垂直距离为2.2l±0.76mm,鼓索神经与面神经垂直段夹角为27.30±5.97°,鼓索神经与面神经为水平段夹角为3.73±1.66°,鼓索神经出外耳道后壁处大致与锤骨短突在同一水平,约82.5%(33侧)的标本鼓索神经出外耳道后壁处有一小骨性突起.结论:鼓索神经鼓室段与面神经水平段大致平行,锤骨短突以及外耳道后壁骨性突起可以作为鼓索神经出外耳道后壁的标志,在鼓室内,鼓索神经行于锤骨颈和砧骨长脚之间.在术中可以此为标志寻找鼓索神经.开放面神经隐窝时可以先暴露砧骨短突,然后以砧骨短突上缘和锤骨颈为标志可大致判断开放范围,防止鼓索神经损伤.
-
面神经隐窝手术解剖三维模拟
目的:利用计算机重建技术模拟面神经隐窝入路手术三维解剖.方法:取新鲜颞骨标本块,不脱钙聚合物包埋,骨切片机连续薄切片,经扫描、图像处理、精确对位后,提取颞骨内各结构轮廓,重建三维图像.结果:重建图像细致精确,较完整地反映了面神经隐窝手术解剖.结论:面神经隐窝手术解剖的三维模拟能提供颞骨结构立体图像,直观反映各结构之间复杂的空间毗邻关系,可用于手术设计和手术前训练.
-
颞骨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1 开展颞骨显微解剖学研究的临床意义50年代初Wullstein介绍了Zeiss手术显微镜,60年代高速金钢石钻以及连续冲洗吸引管等手术器械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了颞骨外科解剖学的研究及现代耳外科学的发展.50年代后期,William F House在颞骨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并创用了很多颞骨区域的外科手术径路.如在慢性中耳炎手术中的面神经隐窝径路和外耳道完壁式,改良的听神经瘤手术径路,使听神经瘤的手术死亡率从4%降至1%以下.
-
面神经隐窝进路的相关解剖研究
目的:对面神经隐窝进路涉及解剖区域的相关显微解剖和影像学解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选用近几年关键词为“面神经”、“颞骨”及“后鼓室”的文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其解剖结构复杂精细,涉及面神经乳突段、鼓索神经、砧骨窝之间的解剖区域。一些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相对恒定,如锥隆起、圆窗龛、圆窗、前庭窗、镫骨、砧骨短脚、匙突、面神经鼓室段、水平半规管凸、后半规管凸等,可以作为手术的参考标记。结论:面神经隐窝进路在现代耳显微外科中有重要地位,熟悉其解剖关系,可以指导临床手术,避免损伤。
-
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结构在耳的横断薄层和HRCT上的定位及毗邻关系
目的 明确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结构在横断薄层和高分辨率CT(HRCT)上的定位及毗邻关系.方法 横断薄层切片与HRCT图像对照,辨识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结构.结果 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结构多在弓状隆起下方8~13层面出现,面神经、面神经隐窝、鼓索隆起、鼓索神经出现率为100%,岬小桥出现率为70%.面神经至鼓索神经之间的距离由上向下逐渐增大,至圆窗龛层面大,男性右侧为(5.20±0.06)mm,左侧为(5.16±0.09)mm;女性右侧为(5.16±0.05)mm,左侧为(5.10±0.08)mm.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火棉胶薄层切片与HRCT扫描图像结合能良好显示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各解剖结构.
-
面神经隐窝径路手术剖面观察及多层螺旋CT双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
目的 通过显微解剖观察面神经隐窝径路手术中涉及到的关键手术剖面及解剖标志,利用多层螺旋CT双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技术,探讨面神经隐窝径路关键手术剖面主要解剖标志同层显示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在尸体头颅标本上模拟面神经隐窝手术径路,观察手术中涉及到的关键手术剖面及解剖标志.利用多层螺旋CT双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技术,对80例患者进行面神经隐窝径路中关键手术剖面重建观察,其中成人55例(110耳),儿童25例(50耳),对4个不同方位图像(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及双斜矢状位)同层显示解剖标志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对重要解剖标志与周围重要结构的距离进行影像学测量,比较不同年龄组的测量值有无差异.结果 面神经隐窝入路手术中涉及到4层关键手术剖面,其方位均为双斜矢状位.4层关键手术剖面双斜位多平面重建图像中主要解剖标志同层显示程度均优于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同层显示成功率均为100%.水平半规管上缘中点与中颅窝脑板的垂直距离、乙状窦前缘与外耳道后壁前缘的垂直距离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小于成人.面神经水平段下缘与前庭窗下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及乳突段前缘与圆窗龛后外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双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技术可清晰同层显示面神经隐窝径路手术剖面相关解剖标志,结合手术入路及手术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手术剖面双斜位多平面重建及测量,能为术者提供更有实用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
鼓室成形术后并发Bell′s面瘫1例
患者男,31岁.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于2000年4月20日全麻下行右鼓室成形术.术中行乳突轮廓化,保留外耳道后壁,经面神经隐窝处理后鼓室病变.开放上鼓室取出部分腐蚀的砧骨,剪下槌骨头,磨制成高脚杯状成形听骨链,一端磨出臼穴,连接镫骨头,另一端磨出横沟,连接槌骨柄,完成听骨链成形术.经耳道后上壁掀起鼓环,处理紧张部边缘穿孔,探通咽鼓管,取颞肌筋膜完成鼓室成形术.乳突腔留置一枚引流管,手术进行顺利.术后第3日拔出乳突引流管,7日拆线,12日取出耳道填塞物.术后听力比术前明显提高,无任何并发症,术后15日一期愈合出院.出院后第7日,病人乘骑摩托车觉受风着凉,嗣后右面颈部麻木感,未介意.次日发现右眼闭合无力,口角牵向左侧,急返医院诊治.经门诊检查:右面部静态口眼歪斜,皱额不能,闭目不严,微笑口角明显牵向左侧,吹哨漏气.流泪试验阳性,舌前2/3味觉减退,镫骨肌声反射消失.耳后无红肿,乳突无压痛,耳道无渗出,鼓膜愈合良好.入院诊断:鼓室成形术后并发Bell's面瘫,但不除外鼓室成形术后迟发性面瘫.给予糖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7日后面瘫加重,经面神经电图测试,变性面神经百分数100%,决定行面神经探查术.手术探查.经前次手术刀口进入乳突腔,见充满新生肉芽组织.剥出肉芽组织,沿外耳道后壁探查面神经隐窝及上鼓室.手术显微镜下仔细剥离肉芽组织,成形听骨连接尚好.检查各段面神经骨管,骨质完整均无暴露.用小尖钩挑开匙突处鼓室段薄薄的骨板,见面神经水肿膨出,用小骨钳撬除鼓室段面神经骨管.于颧根剪断外耳道皮肤,保留鼓-耳道皮瓣,去除外耳道后壁及上鼓室外侧壁,用金刚石钻头磨除面神经乳突段及膝部骨管,探查面神经无明显水肿.沿匙突向内上方磨开天盖骨质直至暴露膝状神经节,见神经节明显水肿、膨隆.沿膝状神经节向下用小镰刀斜行切开面神经鞘膜,行面神经减压.取一条颞肌筋膜片刮薄浸入地塞米松生理盐水后展平,置于暴露的膝状神经节和面神经之上,滴2滴鲜血.取颞肌筋膜置于鼓膜下方,铺于上鼓室,将耳道皮瓣压覆筋膜之上.二瓣法耳甲腔成形,将骨肌筋膜瓣分别固定于上鼓室外侧壁缺损处与乳突腔下方,完成开放式鼓室成形术.
-
中耳乳突手术中面神经隐窝的处理策略
面神经隐窝在中耳乳突的显微外科手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和处理方式是中耳乳突显微手术中难于掌握和术后易于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介绍了该区域的相关外科处理对策,包括经此清除病灶的乳突手术、听力重建手术及经此入路的人工耳蜗手术、面神经减压手术等不同的处理策略.
-
经面神经隐窝径路显微解剖及人工耳蜗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经面神经隐窝径路的局部显微解剖结构,并探讨其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0例(60侧)国人尸体头颅进行面神经隐窝的显微解剖测量;经面神经隐窝入路,对10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施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结果 面神经锥段到鼓索隆起距离为(5.29±0.42)mm;在圆窗、卵圆窗平面,面神经乳突段到鼓索神经的距离分别为(2.95±0.23)mm和(3.84±0.25)mm;锥隆起到圆窗龛和卵圆窗的距离分别为(3.71±0.15)mm和(1.23±0.10)mm;圆窗龛到面神经乳突段距离为(3.82±0.31)mm;卵圆窗到圆窗龛距离为(1.91±0.16)mm.10例耳聋患者均经面神经隐窝径路成功植入了人工耳蜗,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圆窗龛、卵圆窗、锥隆起、面神经、鼓索神经、水平半规管等是经面神经隐窝径路的重要解剖标志,掌握此局部显微解剖结构将有助于经面神经隐窝径路施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
幼儿面神经的中耳手术解剖学研究
目的 研究面神经隐窝入路手术相关的幼儿面神经解剖学特点,为开展幼儿中耳手术及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提供参考数值.方法 对14具(28侧)幼儿尸头颞骨面神经隐窝及后鼓室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面神经隐窝入路手术相关的面神经解剖学特点和相关数值.结果 面神经隐窝小者1.82 mm,但存在个体差异.鼓索神经到面神经锥曲段、垂直段的距离分别为(3.79±0.45)mm、(2.23±0.57)mm,锥隆起至面神经锥曲段、水平段、垂直段的距离分别是(2.79±0.60)mm、(2.17±0.42)mm、(3.90±0.59)mm,面神经垂直段至圆窗龛前缘中点的距离(4.83±0.70)mm.结论 本文为幼儿中耳手术提供了有用的面神经相关参考数据,对手术中避免面神经等重要结构的损伤有重要意义.
-
后鼓室解剖结构测量观察及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研究后鼓室有关解剖结构,及对后鼓室入路手术的径路进行观察、测量,为中耳相关手术入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取成人30个干性颅骨的60侧颞骨,用耳科钻完成乳突腔气房"轮廓化".充分暴露后鼓室的各相关结构,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有关结构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结果 颞骨标本解剖观察结果,锥隆起至鼓索隆起的距离(3.22±0.41)mm、锥隆起至面神经管直线距离(3.59±0.48)mm、鼓索后小管的长度(9.44±1.65)mm;面神经管锥曲至鼓索隆起间的距离(3.34±0.42)mm、面神经锥曲至水平半规管距离(1.54±0.25)mm、面神经锥曲至后半规管距离(2.15±0.29)mm.面神经垂直段从外向内观察大部分呈后凸弧形下行,但有2例(3.33%)呈直线型垂直下行.面神经镫骨肌支全部从面神经管前壁穿出,鼓索神经自面神经管外发起9例(15%),自面神经管下1/3处分出49例(81.67%),自1/3处分出2例(3.33%).结论 经后鼓室进路手术开放面神经隐窝时,鼓索隆起至面神经管锥曲和至锥隆起的距离可作为开放面神经隐窝的宽度,面神经管与锥隆起可作为手术中互为寻找的依据.术中处理面神经隐窝病变时勿随意磨低锥隆起及鼓索隆起,以免损伤面神经镫骨肌支及鼓索神经.
-
面神经隐窝进路相关解剖测量及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面神经隐窝进路手术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开展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8例(16侧)成人尸头颞骨按照面神经隐窝进路行手术解剖,观察和测量面神经隐窝进路入口、面神经、镫骨头、圆窗、圆窗龛、锥隆起、匙突等解剖结构,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面神经隐窝进路骨性入口内外宽度为(2.94±0.32)mm,上下高度为(8.83±0.84)mm,深度为(3.51±0.17)mm.镫骨头与面神经水平段的距离为(1.38±0.21)mm,与面神经乳突段的距离为(6.94±0.47)mm,与圆窗的距离为(3.60±0.55)mm,与匙突的距离为(2.23±0.33)mm,与锤骨前韧带的距离为(4.93±0.61)mm.锥隆起与面神经水平段的距离为(1.05±0.09)mm,与面神经乳突段的距离为(5.63±0.41)mm,与圆窗的距离为(3.01±0.34)mm,与圆窗龛的距离为(3.29±0.44)mm,与匙突的距离为(4.13±0.51)mm.圆窗与匙突的距离为(5.11±0.61)mm,与面神经水平段的距离为(3.97±0.61)mm.圆窗龛与面神经水平段的距离为(4.13±0.38) mm,与面神经乳突段的距离为(7.28±0.29)mm.结论:面神经隐窝进路在现代耳显微外科手术中有重要地位,砧骨短脚、镫骨、锥隆起、匙突的解剖位置比较恒定,可作为术中的参考标志.
-
人工耳蜗植入术相关的面神经隐窝及后鼓室应用解剖研究
目的: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术相关的面神经隐窝及后鼓室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避免面神经、鼓索神经等损伤及准确定位鼓阶开窗口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20侧成人颞骨标本进行解剖,模拟经面神经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与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外耳道后上棘至砧骨短脚之间的距离为(12.44±0.51)mm;鼓索神经发出点至茎乳孔之间的距离为(2.67±0.51)mm;砧骨短脚至鼓索神经发出点之间的距离为(15.22±0.83)mm;面神经隐窝宽处至砧骨短脚之间距离为(6.28±0.41)mm;面神经隐窝宽处至鼓索神经发出点之间距离为(9.81±0.71)mm;面神经隐窝大宽度为(2.73±0.20)mm;镫骨头水平面神经隐窝宽度为(2.48±0.20)mm;圆窗水平的面神经隐窝宽度为(2.24±0.18)mm;锥隆起至圆窗膜前缘之间的距离为(2.22±0.21)mm;镫骨头至圆窗膜下缘之间的距离为(2.16±0.14)mm.结论:利用面神经垂直段并非一条直线垂直下行,而是向后有一拱形的弧度,因此面神经垂直段弧度大位置是打开并充分开放面神经隐窝起始位置;术中切开耳蜗底回的位置位于锥隆起前下方约2.22mm.
-
HRCT指导下人工耳蜗植入术相关的解剖研究
目的:在HRCT扫描重建的引导下,模拟人工耳蜗植入入路主要步骤解剖,作相关的解剖和HRCT数据测量对照以便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影像学评估提供指导.方法:通过6例儿童颞骨标本解剖,模拟人工耳蜗主要步骤解剖,解剖前后作HRCT横轴位和斜矢状位扫描,观察测量手术解剖和HRCT之间的关系.结果:解剖测量面神经隐窝宽度在蜗窗水平为(3.13±0.34)mm,在前庭窗水平宽度为(4.12±0.44)mm,HRCT测量面神经隐窝宽度在蜗窗水平为(3.20±0.38)mm,在前庭窗水平为(4.14±0.47)mm,斜矢状位HRCT可使面神经垂直段、水平段全程显示.解剖测量数据与HRCT测量数据差异无统计学上意义(P>0.05).结论:横轴位面神经到外耳道后壁的距离、斜矢状位面神经到蜗窗距离是反映面神经位置关系的很重要的参数,面神经垂直段 、外耳道后壁、蜗窗是测量的重要解剖标志,术前作HRCT人工耳蜗植入相关测量可用来指导临床手术.
-
颞骨CT对人工耳蜗植入术难易程度及神经损伤风险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CT对人工耳蜗植入术难易程度及面神经和鼓索神经损伤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拟行人工耳蜗植入、CT显示无中耳和内耳畸形的80例(80耳)1~6岁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术前进行颞骨CT轴位片相关解剖标志的测量,记录圆窗龛层面自面神经垂直段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垂直距离,并与术中圆窗龛对应处面隐窝轮廓化的面神经前缘至轮廓化的鼓索神经后缘的实测距离进行比较,研究其相关性.结果 颞骨轴位CT圆窗龛层面面神经到外耳道后壁的平均距离为4.04±0.22 mm,术中通过轮廓化面神经垂直段与鼓索神经,二者在面隐窝圆窗龛对应处实测距离为2.35±0.28 mm,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79.当手术中的实测该距离为1.5 mm时,术前CT图像测得为 3.5 mm.结论 颞骨轴位CT圆窗龛层面面神经到外耳道后壁的垂直距离与术中相对应处面神经到鼓索神经的实测距离成正相关,当CT显示该距离小于3.5 mm时,提示手术难度和神经损伤的风险增加.
-
术前面隐窝气房CT测量对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意义
目的应用颞骨轴位高分辨CT(high resola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测量面神经隐窝气房,以了解人工耳蜗植入患者面隐窝气房的发育情况.方法对210例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前通过HRCT对面隐窝气房进行评估和形态测量,按患者的年龄分组对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出人工耳蜗植入者面隐窝的发育状况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用术前的HRCT进行手术中定位指导,将术中发现的面隐窝气房形态与术前HRCT评估进行比较.结果210例人工耳蜗植入者有13例面隐窝未发育,占6%.197例面隐窝发育者其平均体积为4.26 mm3,其中<5.0岁组(A组)为4.56mm3,5.0~12.0岁组(B组)为7.70mm3,>12.0岁组(C组)为3.09mm3.<5.0岁组、5.0~12.0岁组与>12.0岁组的面隐窝气房发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术中面隐窝气房的发现与术前HRCT评价相符.结论210例人工耳蜗植入者94%的面隐窝有气房发育;12岁以下者面隐窝气房的发育者优于12岁以上;术前对手术侧耳HRCT的面隐窝气房进行认真地评估,术中利用HRCT对面隐窝气房准确定位,可克服手术的盲目性,避免术中面隐窝周边重要结构的损伤.
-
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后鼓室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有关解剖,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成人颞骨标本60侧(左、右各30侧),在放大6倍的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圆窗龛(窝)的形态大体分为2种类型:近圆形(52%)和近半圆形(48%).圆窗龛下壁有一窦腔者占86.7%.岬下脚出现率为11.7%,岬小桥出现率为33.3%.颈静脉窝高位,窝顶达圆窗龛上缘者占11.7%,均未影响圆窗龛的形态.外耳道上棘至锥隆起、鼓索隆起、圆窗龛前唇(缘)、面神经管锥曲的距离分别是(18.02±1.21)mm、(15.22±1.32)mm、(20.09±1.20)mm、(14.96±2.03)mm.鼓索隆起至面神经管锥曲、锥隆起的距离分别是(3.33±0.42)mm、(3.79±0.56)mm.锥隆起向后至面神经管的距离平均为(3.58±0.47)mm.结论后鼓室进路即是通过面神经隐窝的进路,面神经隐窝大小各异,鼓索隆起至面神经管锥曲和至锥隆起的距离,可作为面神经隐窝的宽度.人工耳蜗植入术经面神经隐窝入路较理想,距圆窗龛较近,有利于电极插入.该入路靠近面神经管,手术操作时应注意保护面神经.圆窗龛前唇遮盖圆窗膜,手术时必须磨去前唇暴露圆窗膜.
-
蜗窗毗邻的解剖学观察
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开发重度聋及全聋患者听觉的有效方法,随着电子耳蜗元件的国产化,必将有众多的患者从中受益,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也必将在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更基层的医院得到开展.该手术的关键步骤为开放面神经隐窝,暴露后鼓室寻找蜗窗,打开鼓阶,将电极植入鼓阶.所以蜗窗的寻找较为重要,为此,我们在30例颞骨标本上进行了蜗窗及其毗邻关系的解剖学观察.1 材料与方法运用分离成人颞骨标本30例(左16例,右14例).测量工具:制图用二脚规,游标卡尺(精确度0.02mm),自制带芯探针(由静脉穿刺针改制).沿茎突根部面神经管口外侧,下颌结节内侧鼓鳞裂连线自下向上矢状位锯开颞骨.锯下的鼓室标本中有完整5壁者为合格,共计30(左16,右14)例.先观察蜗窗形态,再进行有关解剖数据测量.
-
幼儿人工耳蜗植入面神经隐窝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对幼儿面神经隐窝等相关结构进行观测,为幼儿人工耳蜗植入及其它耳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1~5岁儿童尸头14个(28侧),模仿经乳突后鼓室径路,进入后鼓室;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与面神经隐窝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经面神经隐窝入路从不同的角度可清楚地看到锥隆起、面神经管凸(面神经水平段)、砧镫关节、镫骨底板、匙突、圆窗龛及鼓岬等主要结构.面神经垂直段长度为(10.58±1.20)mm,面神经圆窗龛平面到乳突表面、面神经锥曲段到鼓索神经、水平半规管到面神经水平段以及鼓索神经起点到茎乳孔的距离分别为:(11.90±1.80)mm,(3.79±0.45)mm,(1.94±0.43)mm,(5.14±0.80)mm.结论:幼儿面神经隐窝与成人的不同点以及幼儿面神经隐窝的相关测量数据,可为幼儿手术中避免面神经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
-
内镜下鼓室窦和面神经隐窝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探讨硬质内镜下进行鼓室窦和面神经隐窝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为内镜在中耳手术中的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成人颞骨标本30侧(左16,右14),分别使用30°和70°内镜经外耳道观察后鼓室的结构,比较不同角度内镜下观察后鼓室的视野,在内镜下制作隐窝模型,用游标卡尺对模型进行测量.结果:测量模型得到的结果为:鼓室窦深度(2.65±1.27)mm(1.06~5.80mm),宽度(2.45±0.67)mm(0.78~3.64 mm),面神经隐窝深度(2.11±0.42)mm(1.18~2.94 mm),宽度(2.47±0.48)mm(1.58~3.46 mm);结论:(1)对于面神经管内侧的后鼓室部分,无论使用30°或者70°内镜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观察;(2)要想彻底的观察面神经骨管外侧的后鼓室部分,尤其是面神经隐窝,70°内镜优于30°内镜;(3)30°内镜在通过外耳道放入中耳腔时更容易把握方向感和深浅度;(4)2.7 mm内镜在操作的方便性和视野的大小方面可以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