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安徽黄山地区中华硬蜱及其宿主感染莱姆病Borrelia afzelii的检测

    作者:孙毅;许荣满;葛学峰;曹务春

    利用PCR和病原体分离技术对安徽黄山地区中华硬蜱及其宿主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状况进行了检测,结果从40只黄山林区的中华硬蜱中获得了一株莱姆病螺旋体分离株,寄主动物及其他中华硬蜱均未获得阳性分离结果.以16s rRNA为靶标进行PCR检测,6.78%雌性和5%雄性中华硬蜱发现有阳性感染,2只草兔(92只)和1只麂子(16只)也发现有阳性感染;若蜱和其余宿主动物未发现阳性感染.阳性分离株和扩增获得的168 rRNA序列结果一致,同GenBank中的B.afzelii的系统发育关系近,提示该分离株螺旋体属于B.afzelii.该结果与前期的实验传播结果提示中华硬蜱是我国南方莱姆病的传播媒介.

  • 中华硬蜱TROSPA的发现与鉴定

    作者:王欣;孙毅;曹务春;蒋宝贵;贾娜;倪雪冰;张圆

    笔者从我国莱姆病媒介蜱种中华硬蜱中鉴定出莱姆病螺旋体外膜蛋白A受体TROSPA.中华硬蜱幼蜱体内的两个cDNA克隆I.sin-1 (258 bp)和I.sin-2 (462 bp)经序列比对和分析属于TROSPA.其中,I.sin-2的氨基酸序列同肩板硬蜱I.scapularis、篦子硬蜱I.ricinus和全沟硬蜱I.persulcatus的相似度分别为88.2%、88.5%和88.8%,而I.sin-1则分别存在46%、46.1%和45.6%的相似度.中华硬蜱TROSPA的发现为解释了中华硬蜱传播莱姆病的机制以及研究中华硬蜱与病原体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 从桂黔交界地区中华硬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作者:李永学;王昭孝;曾霞;王树声;余春;周敬祝

    目的 从桂黔交界地区捕获的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以探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和贵州省莱姆病的传播媒介.方法 用BSK-Ⅱ培养基从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用PCR扩增分离菌株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后测序,通过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分析,从而鉴定分离株的基因型.结果 从捕获的中华硬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QLT1).分离株经鉴定为Borrelia valaisiana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中华硬蜱很有可能是广西区和贵州省莱姆病的传播媒介.

  • 中华硬蜱血小板集聚抑制剂的分离纯化与活性研究

    作者:刘勇厚;徐春花;刘至刚;梁建国;赖仞

    目的研究蜱类抗血小板集聚的生物活性成分,了解其与其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用葡聚糖Sephadex G-50凝胶过滤及高效液相从半饱吸血的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唾液腺中分离纯化具有血小板集聚抑制活性的蛋白质,用飞行质谱测定该抑制剂的分子量,并用兔富血小板血浆研究其血小板集聚抑制活性.结果通过液相分离,从中华硬蜱唾液腺中得到了一种血小板集聚抑制剂,用飞行质谱测定该抑制剂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8 065.该抑制剂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集聚表现强烈的抑制活性,在浓度为10 μg/mL时,可以抑制90%以上的血小板集聚.结论首次分离获得中华硬蜱唾液腺血小板集聚抑制剂,该抑制剂对硬蜱顺利获取宿主血餐至关重要.

  • 叮咬不同免疫力兔后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作者:刘志刚;叶炳辉;朱清仙

    目的探讨叮咬不同免疫力兔后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的病理变化.方法选用中华硬蜱相对分子质量(Mr)为105 000纯化抗原,按常规方法分别于后足掌、腹股沟以及颈背部多点皮内注射免疫新西兰兔.免疫后每只兔用30只雌性中华硬蜱成虫叮咬,于24 h、48 h、72 h、5 d及8 d,每组各取3只吸血中华硬蜱观察其中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中华硬蜱初次叮咬兔后,消化细胞随叮咬时间延长而增多增大,微绒毛较密集,排列整齐,胞质内细胞器丰富,各单位膜结构清晰,并出现顶端小管、小泡、大量脂滴和高铁血红蛋白颗粒;近基膜的细胞膜内褶形成发达的基底迷路系统.叮咬经Mr105 000纯化抗原免疫接种兔后,中华硬蜱中肠上皮细胞严重损伤和破坏,消化细胞数量与体积较初次叮咬组及佐剂对照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叮咬后24~48 h消化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变短、排列不整,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嵴减少,高铁血红蛋白颗粒及脂滴等均较初次叮咬组和佐剂对照组明显减少,基底迷路系统空泡化,基膜变性、松散和断裂等.叮咬后72 h~8 d,细胞器变性、坏死,细胞核固缩、碎裂以及细胞溶解、碎裂等.结论中华硬蜱叮咬Mr105000的纯化抗原免疫接种新西兰兔,能使其产生获得性免疫力.在蜱抗原诱导的新西兰兔抗蜱免疫作用中,蜱中肠是主要损伤部位.

  • 中华硬蜱特异性抗原的定位

    作者:刘志刚;叶炳辉;朱清仙;高波

    采用LSAB免疫酶组化染色技术,对中华硬蜱特异性抗原定位进行分析;用中华硬蜱反复叮咬后的动物血清,经LSAB法抗原片染色;结果显示:中华硬蜱唾液腺和中肠上皮呈阳性反应,而在蜱的肌肉组织、卵巢组织、血腔等器官组织均显阴性反应,提示中华硬蜱唾液腺和中肠上皮为特异性抗原所在部位,为中华硬蜱进一步抗原纯化、疫苗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中华硬蜱叮咬105kD纯化抗原免疫接种宿主后其吸血、生殖能力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童华章;刘志刚;叶炳辉

    目的观察中华硬蜱叮咬免疫接种宿主后的吸血、生殖能力变化.方法选用中华硬蜱105kD柱层析纯化抗原对新西兰兔进行常规免疫接种(3次)后,用中华硬蜱成虫感染(叮咬)新西兰兔,分别观察空白对照组、佐剂对照组、105kD纯化抗原组中华硬蜱雌性成虫的吸血、生殖情况.结果中华硬蜱105kD纯化抗原可诱导新西兰兔产生显著的抗蜱免疫力,使其吸血、生殖能力显著降低,其中吸血量较空白叮咬对照组分别下降67.9%、65.9%,产卵量分别下降74.6%、73.7%,并且中华硬蜱吸血时间延长,产卵量指数降低.而中华硬蜱叮咬佐剂免疫接种组兔后,其吸血、生殖能力较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华硬蜱105kD纯化抗原可诱导宿主产生非常有效的免疫力.

  • 中华硬蜱叮咬105kDa纯化抗原免疫接种宿主后中肠组织化学变化的动态观察

    作者:童华章;刘志刚;朱清仙;叶炳辉

    目的观察中华硬蜱叮咬105kDa纯化抗原免疫接种宿主后,其中肠组织化学变化.方法采用茚三酮法、PAS法、Feulgen法及图像分析仪,对中华硬蜱叮咬不同免疫力宿主后中肠蛋白质、糖原及多糖定位和分布以及DNA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中华硬蜱叮咬105kDa纯化抗原组宿主后,中肠上皮细胞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但糖原及多糖含量与初次叮咬或佐剂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变化;随着叮咬时间的延长,纯化抗原组DN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以2~4倍体为主.结论 105kDa纯化抗原组诱导的抗蜱免疫作用可干扰中肠消化细胞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而对中肠糖代谢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