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qRT-PCR检测斯氏并殖吸虫不同虫期PsMt01基因表达研究

    作者:宋蓓;康熙雄;牛靖萱;王英;张锡林

    建立实时荧光定量qRT-PCR 方法检测斯氏并殖吸虫不同虫期免疫诊断相关的虫体蛋白 PsMt 01 mRNA的表达,探讨其生物学功能。采用Trizol方法提取虫卵、囊蚴、幼虫、童虫、成虫的总RNA,将其反转录为cDNA,以qRT-PCR方法检测PsMt 01 mRNA的变化。研究表明, PsMt 01 mRNA的表达随发育进程呈现逐步升高,在0~7周的幼虫期(42.56±0.35)和童虫期(44.12±0.56)达到峰值。因此推断PsMt 01蛋白在虫体发育的早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能与免疫逃避和组织迁移等活动相关。

  • 闽西斯氏并殖吸虫新疫区的调查

    作者:李燕榕;何春荣;谢汉国;陈宝建;张榕燕

    目的 调查龙岩市新罗区并殖吸虫病疫源地的虫种和宿主.方法 以患者为线索,于2015年10月收集螺蟹和野外猫、犬粪便标本,利用常规法检查并殖吸虫尾蚴、囊蚴和虫卵.结果 新罗区五星村为旅游点,检查放逸短沟蜷98只,拟小豆螺32只,建瓯拟钉螺5只,未查及尾蚴.第2中间宿主福建华溪蟹,感染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达31.43%(22/70),阳性蟹和蟹组织携带囊蚴数分别为1.64个/只和0.21个/g.结论 龙岩市新罗区福建华溪蟹斯氏并殖吸虫感染率较高,建议评估对其防控的必要性.

  • 斯氏并殖吸虫囊蚴生物学及宿主适应性研究

    作者:杨树国;钟萍;张光玉

    目的 调查十堰地区不同月份溪蟹斯氏并殖吸虫囊蚴自然感染率,探讨理化因素对囊蚴孵出的影响,明确囊蚴生物学特性,观察囊蚴对实验动物适应性.方法 定时定点捕获野外溪蟹,解剖不同月份捕获的溪蟹并计数比较其体内囊蚴感染情况,实验观察囊蚴对温度的耐受性,生理盐水、蒸馏水及胆汁孵育囊蚴,判断不同理化条件对肺吸虫后尾蚴孵出的影响.口饲囊蚴,感染后1~4月解剖小白鼠、大鼠、家兔及豚鼠,观察其在实验动物宿主体内的发育.结果 全年阳性溪蟹集中分布于4~11月份,囊蚴密度6月份高而4月份低,溪蟹体内囊蚴对45℃及以上温度较敏感,后尾蚴在胆汁内的孵出率高于生理盐水、蒸馏水.囊蚴在大白鼠体内可发育为成虫,而小白鼠、兔、豚鼠对斯氏并殖吸虫的耐受性较差.结论 斯氏并殖吸虫感染中间宿主具有季节差异性,大白鼠可作为斯氏并殖吸虫的实验终末宿主.

  • 福建省华安县斯氏并殖吸虫病疫源地淡水蟹类调查

    作者:林国华;郑瑞丹;吴宝财;颜翠兰;陈韶红;程由注

    目的 调查华安县淡水蟹类和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的情况. 方法 以并殖吸虫病流行区华安县高安乡邦都村为调查点,采集蟹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类,将本次调查捕获的蟹与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比较.调查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采用水洗双筛法检查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计算感染率和感染指数. 结果 共捕获5种177只蟹,分别为漳州华溪蟹43只(占24.2%),平和华溪蟹11只(占6.2%),华安南海溪蟹36只(占20.3%),华安束腰蟹22只(占12.4%),华南溪蟹(待定种)67只(占37.8%).其中,待定种的华南溪蟹、漳州华溪蟹和华安南海溪蟹为当地优势种群.不同蟹种栖息于的不同水系溪段中.蟹的斯氏并殖吸虫感染率为25.9% (46/177),感染指数为2.67.待定种的华南溪蟹感染率高,为43.2%(29/67),是新发现的斯氏并殖吸虫宿主.对以往报道但本调查未查获的福建华溪蟹、台湾南海溪蟹和中华束腰蟹等种类及分布作了修正. 结论 华安县高安乡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淡水蟹类资源丰富,与当地地形地貌相关.待定种的华南溪蟹为新发现的斯氏并殖吸虫宿主.

  • 斯氏并殖吸虫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李安梅;吴玛莉;黄雨婷;郭志来

    目的 对斯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囊蚴、童虫和成虫蛋白质组进行研究. 方法 在贵州省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开阳、毕节采集溪蟹,从中分离囊蚴置于PBS中,灌胃感染SD大鼠3只(10个囊蚴/只),喂食感染雄性犬3只(20个囊蚴/只).感染大鼠后1个月解剖取童虫,感染犬后3个月解剖取成虫.将囊蚴、童虫和成虫中加入中性组织裂解液,冰上超声破碎提取总蛋白,Bradford法测定蛋白含量并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双向凝胶电泳,采用PDquest 8.0软件对双向凝胶电泳图像进行分析寻找差异点.对差异点进行酶解、质谱鉴定.后进行NCBI在线及本地数据库检索. 结果 SDS-PAGE显示囊蚴、童虫和成虫总蛋白主要集中分布在相对分子质量(Mr)25 000~ 116 000.双向凝胶电泳共筛选出51个差异蛋白点,分别为囊蚴20个、童虫25个、成虫6个.因成虫差异点灰度值两两间的比值变化远小于囊蚴与童虫,故未进行质谱鉴定.36个囊蚴和童虫的肽段序列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线检索蛋白种类主要为无色杆菌(A chromobacter lyticus)蛋白酶Ⅰ(一种赖氨酸特异性的丝氨酸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DHAR2类似物、热激蛋白Hsp82及Hsp96-β、肌动蛋白和半胱氨酸酶抑制剂等;本地复殖目数据库检索主要蛋白种类是半胱氨酸酶、肌动蛋白和热激蛋白. 结论 斯氏并殖吸虫囊蚴与童虫蛋白组成有差异,囊蚴含有肌动蛋白,童虫含有解毒及应激蛋白,两者都含有水解酶类及半胱氨酸酶.

  • 斯氏并殖吸虫宿主南海溪蟹属一新种记述(十足目:溪蟹科)

    作者:林国华;程由注;陈韶红

    目的 记述南海溪蟹属一新种. 方法 在福建省永泰、闽清、尤溪、松溪、政和与寿宁等地采集蟹类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调查孳生地和蟹感染并殖吸虫情况. 结果 发现南海溪蟹属Nanhaipotamon一新种,定名为福建南海溪蟹N.fujianense sp.nov..福建南海溪蟹正模(FJ6132-1)♂,头胸甲长18.44 mm,宽23.64 mm,厚12.61 mm;配模(FJ6132-2)♀,头胸甲长18.76 mm,宽25.25 mm,厚14.31 mm.雄性第1腹肢末节的内末角呈三角形圆凸,外末角末部呈斧状扩展,外侧缘轻度弯曲斜列;末第2节为末节的2.1倍.该蟹主要栖息于水流量小的山坑泥砂石缝中.在永泰、闽清、尤溪、松溪与政和等5地采集到的福建南海溪蟹中检出斯氏并殖吸虫囊蚴. 结论 记述南海溪蟹属新种福建南海溪蟹,并证实其为斯氏并殖吸虫第2中间宿主.

  • 我国五省斯氏并殖吸虫群体DNA序列分析的研究

    作者:崔爱利;常正山;陈名刚;David BLAIR;张永年;陈韶红;冯正

    目的主要研究我国五省(广东、福建、云南、湖北、四川)斯氏并殖吸虫各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以及四川并殖吸虫独立性问题,并探讨异盘、宫崎、泡囊并殖吸虫在并殖属中的分类地位.方法以GNT-K法抽提基因组DNA后,用特异引物,PCR扩增ITS2和部分CO1基因,将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测序或克隆后测序,分析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从DNA序列结果来看,5省斯氏并殖吸虫群体之间存在的遗传性差异较小,其中四川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之间存在的遗传性差异亦小.遗传关系均比较接近.泡囊并殖吸虫在种系发生树上位于斯氏并殖吸虫各地域株之间.在种系发生树上,日本的宫崎并殖吸虫亦位于斯氏并殖吸虫各地域株之间,并且与福建地域株为接近.异盘并殖吸虫在种系发生树上虽与斯氏并殖吸虫各地域株之间距离较远,但相对卫氏并殖吸虫而言,仍与斯氏并殖吸虫遗传距离较近.结论广东、福建、云南、湖北和四川5省斯氏并殖吸虫群体均属斯氏并殖吸虫同一虫种,由于受地理因素影响,种内存在着不同的地域株.四川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系同种异名.泡囊并殖吸虫与日本的宫崎并殖吸虫很可能是斯氏并殖吸虫的同种异名.异盘并殖吸虫在形态上与种系发生树上,与斯氏并殖吸虫亲缘关系近于卫氏并殖吸虫,分类地位处于两者之间.

  • 湖北某自然村斯氏并殖吸虫宿主感染情况与问卷调查

    作者:许正敏;李伶;武小樱;赵汉芬;杜爱萍;胡生梅;陶永平;孙莉;唐玉成;李明华;张志勇;李智山

    本文通过检测第二中间宿主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 denticulatum)、保虫宿主家猫和家犬感染斯氏并殖吸虫情况,以及问卷调查人群对斯氏并殖吸虫病认知、行为等方法,调查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自然村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情况.结果 表明,锯齿华溪蟹囊蚴感染率为20.5%(46/2t 4],其中自然村磷矿开发区囊蚴感染率为15.6%(20/128),非开发区为30.2%(26/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P<0.05).家猫感染率为25%(6/24),家犬感染率为17.6%(6/3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P>0.05).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家猫与家犬均有溪沟觅食及排便行为.儿童有食生或半生溪蟹习惯.本地具备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病学所需的自然生态环境,存在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的威胁.

  • 活动期脑型并殖吸虫病的头颅CT及磁共振比较

    作者:张光运;曹玉红;张劲松;吴中亮;万琪

    脑型并殖吸虫病是颅内感染卫氏并殖吸虫或斯氏并殖吸虫引起的疾病,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较大,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探讨其早期影像学特点,作者回顾分析了8例患者的CT和磁共振(MRI)资料,报告如下.

  • 浙江华溪蟹体内一种大型囊蚴的ITS2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石君帆;钱凯先;陈翠娥;常正山;David BLAIR;曾肖芃;崔爱利;闻礼永

    浙江省宁海县自1979年以来先后发现了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哈氏并殖吸虫,以及卫氏并殖吸虫的嵌合体型(2n/3n/4n).

  • 引起肺部感染的福建省首例斯氏并殖吸虫病及其疫源地调查

    作者:林陈鑫;程由注;江智信;李莉莎;叶道光

    [目的]根据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例为线索,调查永泰县赤水村,发现当地为斯氏并殖吸虫流行区.[方法]收集当地坑沟的螺、溪蟹进行尾蚴和囊蚴检查.用ELISA法检测当地居民血清斯氏并殖吸虫Ig G抗体.[结果]人群Ig G抗体阳性率为6.8%(9/133),其中>20岁占1.3%,<20岁为13.8%(x2=8.45,P<0.01).采集斯氏并殖吸虫螺、蟹各2种宿主,其中拟小豆螺阳性率5.8‰(4/690),拟钉螺阳性率0.9‰(2/2 330).南海溪蟹(新种待定)阳性率19.3%(11/57).福建华溪蟹16.7%(7/42).[结论]永泰为斯氏并殖吸虫病新发现的重疫区,病例突出症状为肺部受侵犯,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和胸痛等.为福建省首次报告.

  • 斯氏并殖吸虫线粒体Cytb基因的扩增、测序以及遗传进化分析

    作者:王曼;张锡林;黄玉清;陈文碧;佘俊萍;向丽;王光西

    目的 扩增出斯氏并殖吸虫线粒体Cytb(cytochrome B)基因片段并测序,分析该基因对吸虫遗传分类的意义.方法 提取斯氏并殖吸虫成虫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Cytb基因,克隆质粒并测序.在NCBI的GeneBank中作相似性和同源性检索,用DNAsis等软件分析这些吸虫的线粒体Cytb基因,采用大简约法(MP)和邻位相连法(NJ)构建系统进化树,用MEGA4软件对遗传距离进行计算分析.结果 获得542 bp的斯氏并殖吸虫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通过在Gene-Bank数据库中Blast发现,斯氏并殖吸虫的Cytb序列与日本血吸虫(中国流行区虫种)、异盘并殖吸虫、哈氏并殖吸虫以及巨睾吸虫等7种吸虫有相似性,斯氏并殖吸虫与日本血吸虫的遗传距离近.结论 线粒体Cytb基因可作为吸虫遗传进化分类的依据之一,也是斯氏并殖吸虫与血吸虫等易出现较高的交叉反应率的原因之一.

  • 斯氏并殖吸虫抗原致大鼠脑组织病变的光镜、电镜观察

    作者:黄玉清;李珍炼;陈文碧;佘俊萍;杨朝鲜;程基焱;王光西

    目的 研究斯氏并殖吸虫大鼠脑病的病理改变.方法 自并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分离斯氏并殖吸虫囊蚴,经腹腔注射感染犬,3个月后剖杀,检获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制备抗原,用于制作SD大鼠肺吸虫脑病模型.将6只SD雄性大鼠随机等分为并殖吸虫注射抗原的实验组、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24 h后解剖大鼠,取脑组织、固定、切片.光镜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病理变化.结果 HE显示抗原注射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水肿明显,且局灶状坏死,神经元皱缩,尼氏小体溶解,周围出现间隙,神经突呈浅淡或消失,可见单核细胞及胶质细胞反应.电镜显示抗原注射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胞体肿胀,核移位且形状不规则,核膜凸凹不平,核质溢出;染色质为絮状;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呈囊泡化;脂褐素较多.结论 肺吸虫抗原注射大鼠脑可引起脑组织光镜和超微结构改变: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

  • 斯氏并殖吸虫感染犬肝、肺组织中JAK-STAT和NF-Kβ的表达

    作者:李珍炼;黄玉清;张锡林;陈文碧;王光西

    目的 探讨J AK-STAT、NF-Kβ在斯氏并殖吸虫感染犬肺、肝组织表达和意义.方法 自流行区采集溪蟹,分离斯氏并殖吸虫囊蚴,经腹腔注射感染犬,3月后剖杀,取肝、肺组织,固定、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虫体周围的组织细胞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JAK-STAT和NF-Kβ的表达水平.结果 肝、肺组织中虫体周围出现较明显的坏死区、出血灶和炎症反应,有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肝、肺组织中JAK-STAT、NF-Kβ呈阳性表达,比正常组织表达高(P<0.05).结论 斯氏并殖吸虫在肝、肺组织中的机械破坏作用和炎症病理反应激活了j AK- ST AT、NF-Kβ信号的表达.

  • 斯氏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华南溪蟹属(Huananpotamon)两新种记述(十足目:溪蟹科)

    作者:程由注;李莉莎;林陈鑫;李友松;方彦炎;江典伟;黄春英;周安平;张琇

    目的 对福建省北部的松溪与邵武两地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蟹类宿主调查.方法 现场采集溪蟹,进行分类鉴定,除留模式标本及 "国家自然资源平台"标本外,其他的均作并殖吸虫囊蚴检查,模式标木存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果 发现华南溪蟹属Huananpotamon 两新种,即林氏华南溪蟹和沈氏华南溪蟹.林氏华南溪蟹体型相对较大,雄性第一腹肢末端超越腹锁突附近,未抵达第四五胸甲缝,末第二节约当末节长的1.3倍,末节内末角不显突出,呈圆钝的方形,外末角呈牛角状,末部弯曲,指向腹外方等形态特征可与近似种南城华南溪、中型华南溪蟹和崇仁华南溪蟹鉴别.沈氏华南溪蟹雄性第一腹肢未节较窄小,末端尖细,第一腹肢末端超越腹锁突,抵达第四五胸甲缝,末节内末角呈圆钝形,内末角低平而不显突出,外末角呈长角状.末第二节为末节长的1.9倍,末节与末第二节相接处显著膨隆,为末节中段宽的1.8倍等形态特征,可与近似种贵溪华南溪、黎川华南溪蟹和弋阳华南溪蟹鉴别.两地新种蟹体内分别检出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8.75%(3/16)和21.43% (3/14).结论 福建省北部的松溪与邵武两地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发现华南溪蟹属两新种.

  • 并殖吸虫病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刘芸;郑小蔚;郭琪琼;王钦君;仇锦波

    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俗称肺吸虫病,遍布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在大洋洲和俄罗斯亦有报道.其中,以亚洲为严重.尤其是我国,除了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和宁夏未有报道外,其余27个省、市、区均有该病存在[1,2].由于并殖吸虫分类比较混乱,全世界报道的的并殖吸虫不下50种(含亚种或变种),但有不少是同物异名,实际为40种左右[3].在我国,较为常见的并殖吸虫是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istermani)和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对于后者,近来有人认为实际上是斯氏并殖吸虫(P.skrjabini)[1].

  • 政和县并殖吸虫病病原学调查

    作者:林本翔;魏焕旺;吴世清;孔凡真;李友松;陈财;汤保贵

    目的 调查福建省政和县并殖吸虫病病原虫种、宿主及其感染率.方法 收集全县每个乡镇各1~2个村的螺、蟹及野猫粪便标本,做并殖吸虫尾蚴、囊蚴的感染率、感染度及虫卵检查.结果 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两种成虫取自溪蟹中的囊蚴感染猫.放逸短沟蜷为卫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感染率为0.05%(2/3674),建瓯拟小豆螺为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感染率为0.29%(16/5641);小桥拟钉螺无阳性发现.检查福建华溪蟹、中华绒螯蟹、浙江华溪蟹闽东亚种、政和博特溪蟹新种和福建博特溪蟹共387只,发现囊蚴者74只,阳性率为19.12%;其中福建博特溪蟹、中华绒螯蟹和浙江华溪蟹闽东亚种均无阳性发现.4份野猫粪便中的1份检出并殖吸虫虫卵.结论 政和县为卫氏并殖吸虫病和斯氏并殖吸虫病的疫源地,放逸短沟蜷、建瓯拟小豆螺为主要第一中间宿主;福建华溪蟹和政和博特溪蟹为主要第二中间宿主,野猫为保虫宿主.

  • 福建北部政和县斯氏并殖吸虫病新疫区调查

    作者:魏焕旺;程由注;曾永平;江典伟;林陈鑫

    目的 了解福建北部政和县病例所在地肺吸虫流行情况.方法 对病例所在乡村进行人群感染情况以及传播宿主调查.结果 政和县西表村人群皮试阳性率7.53%(28/372),其中5~岁与21~岁年龄组皮试阳性率分别为9.76%(12/123)和6.43%(16/249);男、女性皮试阳性率分别为9.50%(17/179)和5.70%(11/193),年龄组及男女性别皮试阳性率无显著差别.皮试阳性者的ELSAS阳性检出率为35.71%(10/28),其中5~岁与21~岁组ELESA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6.67%(8/12)和12.50%(2/16),两年龄组ELESA血清抗体阳性率具显著性差异.小桥拟钉螺与建欧拟小豆螺的斯氏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分别为1.02%和0.08%.福建华溪蟹和福建博特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分别为80.6%和33.3%.结论 政和县存在高度感染的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区,青少年为本病的防治重点.

  • 免疫印渍技术用于斯氏并殖吸虫病抗原检测的研究

    作者:高劲松;刘约翰;王小根;余登高

    采用免疫印渍技术分析了斯氏并殖吸虫30、60和90d虫体抗原组份与斯氏、卫氏并殖吸虫病人、华支睾吸虫、血吸虫、囊虫、包虫病人和健康人血清反应情况.结果发现斯氏和卫氏并殖吸虫病人血清均可识别9条抗原多肽,分子量分别为17、27、29、35.5、37.5、60、72和90kDa,其中35.5、37.5和39kDa三条抗原带可100%同2种并殖吸虫病人血清起反应,特异性达100%.72和90kDa抗原多肽可与其他寄生虫病人和正常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不同虫龄期的抗原在反应条带上无明显区别,但以30d龄虫体抗原的显色更清晰.结果提示35.5、37.5、和39kDa抗原多肽具免疫学诊断价值.

  • 鄂西北斯氏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自然感染情况的监测

    作者:张光玉;郭鄂平;杨树国

    目的 调查斯氏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孳生环境及自然感染情况的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调查收集部分县(市)斯氏并殖吸虫自然疫源地中间宿主溪蟹及动物宿主自然感染情况,观察和分析人类行为、局部环境的改变对中间宿主孳生、感染的影响.结果 调查显示环境因素、人类行为对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孳生和囊蚴自然感染有明显的影响,平均感染率由1985~1995年的17.08%降为1996~2007年的5.96%.结论 生态环境改变和人类的行为直接影响了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及中间宿主的孳生,导致中间宿主囊蚴的感染率逐渐降低.但随着退耕还林实施,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中间宿主螺和溪蟹的孳生和繁殖,可能形成新的疫源地.溪流中蟹类肺吸虫囊蚴感染可能随之加重,人群感染肺吸虫的机会也可能随之增加.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