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云南微小按蚊实验室饲养繁殖研究

    作者:董学书;王丕玉;陈国伟

    目的在掌握微小按蚊野外的生态习性后,移回实验室进行饲养繁殖研究.方法常规人工方法饲养.结果在室温25~26 ℃、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下,经过人工交配繁殖,逐步过渡到自然交配繁殖,后在30 cm×25 cm×25 cm白纱布蚊笼内自然交配成功,从而建立了实验室品系.结论自然交配繁殖是建立实验品系的基础,而由人工交配繁殖逐步过渡到自然交配繁殖,则是建立按蚊实验品系的必经之路.

  •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区分不同地株微小按蚊

    作者:王学忠;李菊升;王丕玉;刘惠

    目的:对来自泰国、广西、临沧3个地区的30 只雌蚊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方法:RAPD法.结果:UPGMA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表明, 30只微小按蚊可归并为显著不同的3个组,证明各群体间存在着明显不同的基因组多态性基因流,不同群体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结论:用RAPD可以区分不同地理群体的微小按蚊.

    关键词: RAPD 微小按蚊 种群
  • 微小按蚊rDNA内转录间隔2区序列差异

    作者:王学忠;Harold Townson;王丕玉;李菊升

    目的:比较不同 地株微小按蚊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2区(ITS2)序列差异。方法:通过对PCR扩增rDNA ITS2片段测序,比较其不同地株差异。结果: 对6株微小按蚊测序比较,存在有微小按蚊A和C型。结论:rDNA ITS2 序列差异可用于建立A、C型的分子鉴别方法。

  • 海南省昌江牙营村微小按蚊自然消长与疟疾发病观察

    微小按蚊是我县主要传疟媒介,近年来其栖息习性似有所改变,由偏家栖转为偏野栖。由于昆虫媒介与其所传疾病息息相关,故而很有必要调查微小按蚊的季节消长与疟疾发病情况,以为了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 海南省昌江石碌镇牙营村微小按蚊自然消长与消除疟疾的分析

    作者:廖志刚;王正成;廖宙清

    微小按蚊是我县主要传疟媒介之一,在昌江县石碌镇牙营村多年来开展微小按蚊自然消长观察表明其仍然存在,季节消长无明显变化。由于多年来开展疟疾防治常规措施工作,阻断传染源,2002年至2013连续11年血检人数2422人次,均为阴性。当地虽有传疟主要媒介存在,但由于阻断传染源,疟疾并未在当地引起传播。

  • 1950-2016年肇庆市广宁县消除疟疾进程与防控效果评价

    作者:谢月梅;周世卿;程国婷;谢罩容;罗文飞

    目的 分析肇庆市广宁县1950-2016年消除疟疾进程和防控措施,评价各阶段控制效果,为消除疟疾后继续巩固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宁县1950-2016年疟疾流行情况、监测数据、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资料,分析评价不同阶段疟疾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结果 广宁县1950-2016年共报告疟疾病例50306例,年均发病率为182.92/10万;死亡13例,病死率为25.84/10万;大流行发生在1953-1957年,发病率高的是1953年的2 438.85/10万,其次为1955年的2 123.39/10万.主要传播媒介为微小按蚊,流行以间日疟为主.防制过程分为初级防控、大规模执行综合性抗疟措施控制流行、基本灭疟、监测巩固达到消除疟疾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用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疟疾年发病率由1953年的2 438.85/10万降至1975年的10/10万以下,1976年后年发病率范围控制在0~9.44/10万,且已连续14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10年无病例报告.表明在不同阶段采取的防治措施有效可行.结论 广宁县疟疾防治达到国家消除标准,但不能松懈,仍要继续落实长效防控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与管理,及时发现输入病原及时控制,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 广西基本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按蚊调查研究

    作者:林康明;黄亚铭;黎军;毛玮;李锦辉;覃业新;郭传坤;韦海艳

    目的 了解广西省基本消除疟疾后媒介按蚊地理分布、种群密度及叮人率,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广西省东、西、南、北、中历史上发现较多、按蚊种类疟疾流行较严重的居民点作为调查重点,应用人舍、牛棚通宵全诱捕法、帐内捕蚊法、人工诱捕法3种方法对传疟媒介进行调查,每县至少调查2~3个点.结果 在广西省14个县进行按蚊种群调查,共捕获按蚊7种3 610只,其中在牛棚共捕获按蚊3 025只,构成比为中华按蚊占98.84%、嗜人按蚊占0.50%、日月潭按蚊占0.03%,多斑、嵌斑、可赫、美彩按蚊分别占0.21%、0.17%、0.13%、0.10%;在人舍共捕获按蚊585只,仅捕获中华按蚊一种蚊种.在全州、上思、天峨县开展室外人诱按蚊密度调查,中华按蚊密度为54.37只/顶,嵌斑按蚊密度为0.03只/顶;开展叮人率调查,7月中华按蚊叮人率高,为49.75只/(人o夜).所有市县均未捕获微小按蚊.结论 中华按蚊为目前广西省主要传疟蚊种,嗜人、日月潭按蚊数量大幅减少,微小按蚊不再是广西省主要传疟媒介.

  • 龙岩市防治疟疾50年回顾

    作者:温卫珊;何春荣;邓小如;黄开华;赖红连

    龙岩市辖7个县(市、区)是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间日疟中高度流行区.据1937年资料记载,龙岩市二县曾是恶性疟、三日疟、间日疟混合流行区,五县曾是恶性疟、间日疟混合流行区,五县曾捕获微小按蚊.[1]1950年疟疾发病率达108.03/万,疟疾曾是龙岩市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

  • 云南省地震灾区疟疾爆发的防治对策研究

    作者:张再兴;黄荣;何国军;肖正荣;鲍子荣;赵士兴

    在地震后疟疾爆发的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采用防疟2号片伍用伯喹治疗现疟病人和无疟状带虫者来控制传染源,溴氰菊酯浸泡蚊帐和DDT室内滞留喷洒来控制疟疾媒介微小按蚊及十天一次防疟2号片伍用伯喹全民预防服药来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大灾后出现大疫.发病率从疟疾暴发的一九八八年的1030.50/万下降至一九八九年的60.24/万,居民带虫率从防治前的4.54%下降至防治后的2.67%.

  • 泉州市1994~1999年疟疾疫情分析

    作者:陈建泉

    泉州市历史上是疟疾的高发流行区,经过多年来政府积极参与和各级医护人员的努力下,疟疾在1994年以前,处于较低的流行程度.主要以间日疟为主,传疟媒介为微小按蚊.1994年以来,泉州市安溪、惠安、南安有过小规模的爆发流行,1995年全市疟疾的年发病率高达82.70/10万,经过广大医护人员的努力,采取抗疟、防疟、灭蚊等措施,终使泉州市疟疾的年发病率降至1999年的0.3/10万,现将1994~1999年泉州市疟疾疫情分析如下:

  • 微小按蚊抗药性的历史及现状

    作者:苑晶晶;王学忠

    微小按蚊是我国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为控制疟疾的流行,人们研制并使用了大量的杀虫剂.与此同时,蚊虫也对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目前,蚊虫的抗药性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难题,该文从微小按蚊抗性发展、影响蚊虫抗性的遗传基因两方面作了综述,以期为微小按蚊控制提供基础资料.

  • 我国微小按蚊A、C的形态和染色体核型研究

    作者:郑彬;汤林华;王学忠;马雅军;周水森;施文琦

    目的 对微小按蚊A、C的形态和有丝分裂期染色体核型进行比较研究,观察并筛选具有鉴别意义的特征.方法 将现场采集后经形态学鉴别初步认定为微小按蚊的样本带回实验室单管饲养,待其产卵后,经多重PCR方法鉴别为微小按蚊A或C.子代羽化后的成蚊标本使用解剖镜、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比较.取子一代四龄幼虫的脑神经节制作染色体核型,吉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微小按蚊A和C的形态学差异主要表现为是否存在膊白斑(HP)、V2.1白斑及喙腹面白斑,尤其是V2.1白斑和喙腹面白斑,微小按蚊A不出现或出现率极低,微小按蚊C则有很高的出现率,具有稳定差异.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微小按蚊A、C翅前缘脉、V2.1及翅燧处鳞片及翅目上小钩均未见差异.微小按蚊A、C的常染色体着丝点指数和相对长度均无明显差异,性染色体均为近中着丝粒核型,但略有不同.结论 我国微小按蚊A、C的形态和染色体核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 云南省微小按蚊A、C种群密度高峰及嗜血习性的观察

    作者:郑彬;汤林华;王学忠;马雅军;周水森;施文琦

    目的 研究云南省勐腊县微小按蚊A、C种群密度高峰及其与当地疟疾发病的相关性,并比较微小按蚊A、C的嗜血习性.方法 在云南省勐腊县选取人房,逐月收集微小按蚊,以复合PCR方法分子鉴别其为微小按蚊A或C,观察密度高峰;收集当地疟疾发病情况,分析其与微小按蚊A或C密度高峰的相关性.对勐腊和元江县人房和牛栏采集的吸血蚊经复合PCR方法分子鉴别后,以ELISA方法检测胃血来源.结果 微小按蚊A的密度高峰出现在9月,微小按蚊C则在7月,两者密度高峰的出现均会引起当地疟疾发病人数的增加.微小按蚊A的吸人血率(19.1%)略高于微小按蚊C的(12.8%),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小按蚊A、C的的种群密度高峰略有不同,两者均嗜吸牛血,尚不能认为微小按蚊A、C的嗜血习性存在差异.

  • 微小按蚊密度评价灰色模型研究

    作者:于国伟;汤林华

    目的借助气象、环境与遥感监测指标建立微小按蚊密度评价模型.方法以云南省10县27乡为研究现场,收集1984~1993年各乡气象、环境、遥感与蚊媒监测资料.对18 项指标与微小按蚊密度的关系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按照灰色阈值筛选评价指标,合成变量E,研究变量E与微小按蚊密度的关系,从而建立微小按蚊密度评价灰色模型.结果以0.70灰色阈值筛选微小按蚊密度评价指标并排列灰色关联序:干季月平均温度>干季低温度>湿季低温度>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湿季月平均温度>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干季月高温度>湿季月高温度.微小按蚊密度灰色评价模型为:y=0.0578 e0.0780(8X10′+7X12′+6X11′+5X15′+4X9′+3X4′+2X8′+1X7′)模型判定的正确率为92.0%,e0.5=18%,大相对误差为-15%,小相对误差为 4%,平均相对误差为 21%.结论借助微小按蚊密度评价模型可以对疟疾疫点微小按蚊密度进行拟合评价.

  • 云南微小按蚊A和C栖性的比较研究

    作者:郑彬;汤林华;马雅军;施文琦;周水森;王学忠

    目的对我国云南地区微小按蚊A、C栖息习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在云南省勐腊县和元江县各选取一个自然村的人房和牛房,采用紫外灯通宵悬挂诱捕法采集蚊虫样本,将经形态学鉴定的微小按蚊的样本,分别取单蚊蚊腿,经多重PCR方法鉴别为微小按蚊A或C,统计其在人房和牛房的分布差异.对疑为微小按蚊A/C杂合子的,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法、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测定D3序列进行鉴定.结果在人房中,微小按蚊A所占比例为21.4%,微小按蚊C为78.6%;牛房中,微小按蚊A所占比例为18.5%,微小按蚊C为81.5%,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157,P>0.05).疑为微小按蚊A/C杂合子的样本,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法(PCR-ASA)、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ASA)结果同时出现微小按蚊A、C的特征条带(PCR-ASA:376、294和112 bp,PCR-RFLP:108、268和376 bp),其D3序列在微小按蚊A与C的所有5个变异位点均出现杂合峰信号,即同时具有微小按蚊A和C相应碱基的峰信号.结论尚未发现我国云南微小按蚊A、C在人房和牛房的栖息比例存在差异.在我国云南勐腊县首次发现微小按蚊A/C杂合子.

  • 微小按蚊A、C的PCR和同工酶鉴别比较研究

    作者:郑彬;汤林华;马雅军;王学忠;周水森;施文琦

    目的比较PCR和同工酶两种鉴别微小按蚊A、C亲缘种的方法.方法将现场采集后经形态初步鉴定为微小按蚊的样本,经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与乌头按蚊和杰普尔按蚊区分,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法(PCR-ASA)进一步鉴别微小按蚊A和C.再将用此方法鉴别后的微小按蚊羽化24 h内单只虫体样本,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加以辨别区分.结果经测序验证,PCR方法可以简单明确地将微小按蚊A、C加以鉴别.几种用于鉴别的同工酶中,只有酯酶(EST)同工酶对微小按蚊A、C具鉴别意义.结论对于微小按蚊A、C的鉴别,PCR方法明显优于同工酶方法.

  • 不同地区微小按蚊rDNA-ITS2序列差异

    作者:周水森;汤林华;顾政诚;王漪

    目的比较我国云南、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泰国等不同地区微小按蚊核糖体DNA第2内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差异.方法取单只雌蚊蚊腿消化提取DNA,PCR特异扩增rDNA-ITS2片段,并对其扩增产物纯化、测序及分析.结果发现2种不同的ITS2序列(GenBank登录号:AF416783,AF416784),分别与微小按蚊A和C同源,ITS2序列长度及GC含量分别为481 bp,54.04%和483 bp,54.23%,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但22个固定位点存在碱基置换和插入/缺失,序列差异为5.8%.结论研究区内微小按蚊存在A和C两个不同的亲缘种.

  • 元江县微小按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性染色体观察

    作者:石焕焕;黄颉刚;田春林;袁志刚

    云南省元江县采集的微小按蚊分别单只雌蚊驯养,解剖分离卵巢营养细胞,染色后光镜观察、记录染色体图谱.经观察365个卵巢多线染色体标本.其染色体由5臂共3条染色体组成:Ⅰ号染色体为具端着丝点的性染色体(X染色体),仅见一臂;Ⅱ号为1对具亚中着丝点的常染色体,分右臂(2R)和左臂(2L);Ⅲ号为1对具中着丝点的常染色体,含右臂(3R)和左臂(3L).与广西微小按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比较,发现有12处差异.

  • 融水县疟疾防治措施与效果

    作者:梁志高;莫文昌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属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流行区.1993~1998年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 海南垦区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分布与疟疾发病的关系

    作者:段景山;张宇滨;刘家敬;陈世裕;张世平

    海南农垦系统主要分布在山林地带,少数单位居住在丘陵及滨海平原地区,其疟疾发病情况各不相同。1991~1998年对垦区进行按蚊调查,并对不同按蚊分布区疟疾的发病情况进行系统观察。1 材料与方法1.1 按蚊调查 晚8~12 h,以人与牛诱捕成蚊,每小时捕蚊15 min,并带回鉴别蚊种。1.2 疟疾病例的发现 对“四热”病人采血涂片(厚、薄血膜各一),染色后镜检疟原虫并鉴别虫种。

71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