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用PCR检测隐孢子虫

    作者:梁俊文;黄克和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Tyzzer于1907年首先在实验小鼠胃肠道内发现的一种能广泛感染脊椎动物的寄生原虫。该虫已被公认为人和动物腹泻的重要病原体,是引起三大肠道病病原体之一,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腹泻病人中,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6%~7.3%与3%~13%。国内1986年陈义民等在兰州犊牛中首次发现隐孢子虫,次年韩范等在南京首次发现人体病例[1]。此后许多地区均报道有隐孢子虫感染。该病多发于免疫抑制的患者,而免疫功能正常虽无临床症状者但也能够排出卵囊,污染环境。更要注意的是隐孢子虫卵囊在自来水中存活率很高,在1993年正是隐孢子虫污染了饮用水,造成美国的Milnoukee暴发400 000人的大流行[2]。1995年报道小剂量(50%感染剂量ID50为132个卵囊)的卵囊足以引起血清呈阴性的健康自愿受试者感染[3]。由于隐孢子虫形体小,对恶劣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无特异性染色,光镜下缺乏明显特征,少量卵囊足以使人感染,因而建立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的检测方法是当前隐孢子虫病防治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有快速、简便、准确、高度敏感与高度特异等优点。Laxer等[4]和Webster等[5]先后将该技术成功地应用于隐孢子虫检测,为建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隐孢子虫检测方法开辟新途径。本文就当前在检测隐孢子虫中所使用的PCR方法综述如下。

  • 外源质粒DNA经小鼠胃肠道的吸收代谢动力学

    作者:刘建文;施用晖;乐国伟;方希修

    目的:分析外源质粒pcDNA3s经胃肠道吸收后在组织中的动态变化,评价外源质粒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的可能性.方法:分别于灌胃200μg质粒pcDNA3s后1,3,6,24,48 h及3,6 wk,提取小鼠肺、肾、脾、肠系膜淋巴结、胸腺、生殖器官、粪便、十二指肠、大肠、血液及肝脏的总DNA,通过PCR方法检测质粒pcDNA3s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及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琼脂糖凝胶分离高分子量基因组DNA与游离质粒,PCR方法检测外源质粒在基因组DNA上的整合情况.结果:灌胃给药后1 h所有的组织均能检测到质粒的存在,质粒在组织中的拷贝数水平随时间的推移呈动态变化,至6 wk仅在肾脏和血液中检测到外源质粒,质粒在体内主要以碎片的形式存在.结论:外源质粒能被胃肠道吸收,迅速分布全身各个器官并以碎片的形式在体内存留较长的时间.外源质粒DNA经胃肠道途径有可能整合到宿主染色体基因组上.

  • 人体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作者:许礼发;李朝品;张荣波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yzeer首先于1907年在实验小鼠胃肠道内发现的一种能广泛感染脊椎动物的单细胞寄生原虫.直到1976年Nime和Meisel分别各报告一例人体隐孢子虫病,才首次证实隐孢子虫也可感染人体.文献报道的隐孢子虫共有20多种[1],目前公认的只有6个虫种[2],它们分别是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小鼠隐孢子虫(C.munris)、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贝利隐孢子虫(C.baileyi)、蛇隐孢子虫(C.serpentis)及鱼隐孢子虫(C.nasorum).其中感染人类的是微小隐孢子虫,它引起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目前隐孢子虫病被确定为世界常见的6种腹泻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于1986年将隐孢子虫病列为艾滋病(AIDS)的怀疑指标之一[3],并将隐孢子虫作为艾滋病的常规检查项目.因此,隐孢子虫及由该虫引起的人体隐孢子虫病在国内外的研究报道日趋增多.本文就人体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况作一综述.

  • 隐孢子虫病免疫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刘克义;宰德富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是一种全球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病原体是一种属于顶端复合物门的寄生性原虫--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隐孢子虫是Tyzzer于1907年首先在实验小鼠胃肠道内发现的,但直到80年代以后才逐渐引起重视.当前认为有效的隐孢子虫种类有: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小鼠隐孢子虫(C.muris),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贝利隐孢子虫(C.baileyi),蛇隐孢子虫(C.serpntis),和鱼隐孢子虫(C.nasorum)等,对人造成感染的主要是微小隐孢子虫.隐孢子虫的生活史简单,不需要转换宿主即可完成,生活史有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均在同一宿主体内进行.本虫寄生于肠粘膜,使上皮细胞表面凹陷、老化和脱落,破坏了肠绒毛的正常功能,影响消化吸收而发生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