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回输的血小板在体内清除机制研究进展
生理学,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血小板在体内清除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脾脏,但衰老和损伤的血小板被体内清除系统识别和清除的机制还并不清楚.这一机制研究的深入将有助于解决血小板低温保存后体内存活期短,不能较长期发挥作用的难题,为血小板保存提出新的策略.本文就血小板回输体内后的清除机制,包括P-选择蛋白,GPⅠbα及其受体Mac-1和内源性金属蛋白酶在血小板清除进程中的作用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机采血小板保存期内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的变化
本研究探讨保存期内的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含量的改变.收集20份机采血小板样品,分别在保存期第1天(0-24小时)、第2天(24-48小时)、第3天(48-72小时)、第4天(72-96小时)和第5天(96-120小时)检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以ADP作为诱导剂,保存期内机采血小板的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明显,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第4天组的血小板大聚集率≤3%;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含量则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存在持续活化,且聚集功能下降明显,从第4天开始几乎已完全丧失对ADP的致聚反应,提示机采血小板的体外保存损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
血小板保存期间血小板计数和P-选择蛋白的变化
探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全密闭5天保存袋保存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研究在(22±2)℃条件下振荡和静置两种方法保存的血小板有无差异.采用Sysmex F-82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机采血小板产品计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机采血小板上清液中P-选择蛋白的含量.结果显示,振荡与静置两种方法保存的血小板产品中血小板计数和P-选择蛋白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随保存时间延长,振荡和静置保存的血小板计数逐渐减少和P-选择蛋白逐渐增多,其中两组内的血小板计数在保存0-72小时以内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保存96-120小时后与保存前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振荡保存组0-72小时内,每相邻1天之间P-选择蛋白量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时间段均有显著性差异;静置保存组0-72小时内各时间段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①使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全密闭5天保存袋,对血小板制品的有效保存期以3天为宜;②在(22±2)℃条件下,振荡保存的血小板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优于静置保存的血小板.
-
白细胞游出的分子学基础及其过程
机体发生炎症时,白细胞经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的过程称为白细胞的游出.白细胞的游出是炎症反应重要的特征,游出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吞噬和降解细菌、病毒和坏死的组织碎片等,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
-
低温与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活化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低温和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活化作用的机制.方法 取成年健康巴马香猪10只,建立体外循环,分别在体外循环前(T1),体外循环20 min后维持正常体温(T2),在T2基础上将温度降到32℃后20 min(T3)留取4管静脉血,待检测.然后,在T1、T2、T3中的3管静脉血中分别加入甲醇提取残渣(MER)、甲酯磺酸盐(MES)、MER+ MES各100μmol,另1管静脉血为对照组,共分为4组,测量4管血中的P-选择蛋白的含量.结果 在对照组中,T2与T1比较,P-选择蛋白明显升高(P<0.05),T3与T1比较,P-选择蛋白进一步升高(P<0.05).在T1中,加入MER、MES、MER+ MES后的P-选择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在T2中,MER、MES组与对照组比较,P-选择蛋白明显下降(P<0.05);但MER组与ME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R+ MES组的P-选择蛋白下降的更加显著(P<0.05).在T3中,MER、MES组与对照组比较,P-选择蛋白也明显下降(P<0.05);但MER组与ME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R+ MES组的P-选择蛋白较之前下降地明显(P<0.05).结论 低温和体外循环中血小板的活化是通过ADP诱导的.
-
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我国患病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现象,比较不同AR实验检测法对阿司匹林疗效的判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4例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分别进行光学法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血和尿11-脱氢-血栓素B2(11-dehydro thromboxane B2,11-DH-TXB2)及P-选择蛋白表达检测,并对比分析患者的AR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AR与临床终点事件间的相关性.结果:口服阿司匹林患者采用各种方法检测到的AR发生率基本一致(P>0.05).糖尿病患者AR和阿司匹林半抵抗(aspirin semi-resistance,ASR)的检出率有高于其他疾病组的趋势.低密度脂蛋白和空腹血糖的升高是AR的危险因素.几种检测方法的结果间有一定相关性(r为0.408~0.709,P<0.01).以P-选择蛋白阳性为标准,TEG较其他检测方法有更高的灵敏度(89.29%)和特异度(92.31%),目与P-选择蛋白阳性间的一致性更高(K值为0.904,P<0.001).结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和空腹血糖升高是AR发生的危险因素,TEG血小板图对AR检出的灵敏度较高,与P-选择蛋白检测结果间的一致性较高.
-
P-选择蛋白用于诊断肾移植术后排异的可行性探讨
目的:寻找一个比环孢素A(CsA)更加灵敏的、经济的、用于诊断肾移植(RT)术后排异反应的特异性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P-选择蛋白水平,采用单克隆抗体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测定CsA谷浓度,分析了P-选择蛋白的变化与CsA谷浓度、疗效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对二者诊断RT术后的准确性进行了比较,探讨了P-选择蛋白用于诊断RT术后排异的可行性.结果:当移植肾有发生排异的趋势时,血浆P-选择蛋白会有显著增高,且其用于诊断RT术后排异的准确率明显大于CsA(P<0.05).结论:P-选择蛋白可以作为一个更加灵敏的、用于诊断排异反应的特异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