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57KIP2表达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对葡萄胎的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杨邵敏;由江峰;张小为;郑杰;廖松林

    目的 研究父源性印迹基因p57KIP2蛋白表达结合DNA倍体分析对葡萄胎的辅助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32例具有DNA多态性遗传学分析资料的胎盘绒毛水肿病例,以遗传学分析结果作为葡萄胎的诊断依据.全部病例进行常规组织学检查、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及流式细胞术DNA倍体分析,采用双盲法与遗传学分析结果对照.结果 32例绒毛水肿病例的遗传学分析证明,21例为完全性葡萄胎(CHM),7例为部分性葡萄胎(PHM),4例为水肿性流产.CHM 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阴性率为95.2%(20/21).非CHM的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全部阳性(11/11).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与DNA多态性分析结果的吻合率为96.9%(31/32).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7例PHM均为三倍体核型;21例CHM中有14例为二倍体,7例为四倍体;4例水肿性流产均为二倍体或近二倍体.结论 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阴性是CHM的可靠标志物.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结合流式细胞倍体分析可明确区分三种胎盘绒毛水肿性病变.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阴性支持CHM,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阳性且为三倍体为PHM,p57KIP2阳性且为二倍体支持水肿性流产.

  • 双探针显色和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和17号染色体的分析

    作者:白燕峰;任国平;王波;滕理送;柳絮

    目的 通过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比较,评估双探针显色原位杂交(双探针CISH)法在诊断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基因状态中应用的可靠性,同时探讨17号染色体多倍体对原位杂交诊断HER2基因状态时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收集146例乳腺癌组织的常规石蜡包埋标本,分别用欧盟(CE)认证的FISH(146例)及CISH(73例)HER2/17号染色体着丝粒(CENl7)双探针试剂盒技术,对肿瘤标本的HER2基因状态进行检测,并按照2007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及美国病理家协会(ASCO/CAP)标准分别用计算HER2基因拷贝数和(或)计算HER2/CENl7比值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同时进行FISH和双探针CISH检测的73例标本中发现,两种技术对HER2阴性和阳性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7%(33/36)和97.4%(37/38),两者的总体符合率为95.9%(70/73);在对146例FISH结果的计数分析中,计数HER2基因拷贝数得出不确定诊断的病例量是计数HER2/CENl7得出不确定诊断病例量的1.6倍(13/8);此外,在FISH和CISH结果中按拷贝数计数为阳性的病例与在按比值计数时却为阴性病例的不吻合率分别为4.8%(3/63)和3.O%(1/33);同时在FISH HER2阳性病例(HER2/CENl7)中多倍体发生率为63.5%(40/63,P=0.002),高于阴性者中多倍体的发生率(37.3%,28/75).结论 双探针CISH技术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的结果和FISH技术检测的结果非常一致,提示两种技术临床诊断价值相近,并且同步检测并计数HER2和17号染色体有助于明确HER2基因状态.

  • 伴两个t(15;17)易位的四倍体核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作者:樊一笋;沈霞;潘金兰;薛永权;尹栩芳

    目的 探讨伴有2个t(15;17)易位的四倍体核型AP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 选取5例伴有2个t(15;17)易位为特征的四倍体核型APL病例,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例患者进行DNA倍性分析,检测APL患者白血病细胞表面CD2、CD13、CD15、CD33和CD34的表达;采用PML/RARα双色探针和FISH技术,检测其中1例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采用RT-PCR技术,检测2例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的转录本.结果 5例APL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8岁.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骨髓早幼粒细胞胞体巨大、胞核畸形.R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5例APL患者均有以2个t(15;17)(q22;q12)为特征的四倍体或近四倍体核型细胞,其中1例同时伴有t(15;17)二倍体核型细胞和1个正常细胞,2例同时伴有正常核型的细胞.5例APL患者中,1例经间期FISH检测证实,含有2个PML/RARα融合荧光信号;2例经RT-PCR检测证实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5例APL患者中,1例患者的白血病细胞仪表达CD33;其余4例表达CD13和CD33,其中2例同时表达CD2,1例同时表达CD34.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例患者进行DNA倍体分析,发现四倍体克隆峰,其DNA指数为1.998,变异系数为8.2%.全部病例经全反式维甲酸和(或)砷剂治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结论 伴2个t(15;17)易位的四倍体APL患者的骨髓涂片中均可见到巨大畸形白血病细胞;此类患者多为短型PML/RARα转录本;此类核型异常并不影响全反式维甲酸的疗效及预后.

  • 纺锤丝毒性药物诱导的多倍体肿瘤细胞对常见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作者:郝娟;袁碧波;许元富;于娟;刘国艳;王德华

    目的 探讨纺锤丝毒性药物诱导的多倍体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100 ng/ml纺锤丝毒性药物诺考达唑处理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多倍体肿瘤细胞T-MDA-MB-231,观察T-MDA-MB-231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和增殖分裂情况.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紫杉醇、多西他赛、长春新碱、表阿霉素、氟尿嘧啶、依托泊甙和奥沙利铂对T-MDA-MB-231和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计算出不同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Go).以siRNA沉默T-MDA-MB-231细胞中Bcl-2 mRNA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siRNA干扰后不同化疗药物对T-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计算IC50.结果 T-MDA-MB-231细胞在体外能稳定生长,较MDA-MB-231细胞体积增大,其增殖分裂速度明显低于MDA-MB-231细胞(P<0.05).紫杉醇、多西他赛、长春新碱、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和表阿霉素对T-MDA-MB-231细胞的IC50分别为(6.37±0.07) μmol/L、( 32.98±1.48) μmol/L、( 35.28±1.66) μmol/L、(19.07±0.45)μmol/L、(85.49±3.21)μmol/L和(0.53±0.06)μmol/L,均明显高于MDA-MB-231细胞(均P<0.05);依托泊甙对T-MDA-MB-231细胞的IC50为(2.85±0.50) μmol/L,明显低于MDA-MB-231细胞(P<0.05).以siRNA沉默T-MDA-MB-231细胞中Bcl-2 mRNA的表达后,多西他赛对T-MDA-MB-231细胞的IC50[ (21.52±0.68)μmol/L]明显降低(P<0.05),依托洎甙对T-MDA-MB-231细胞的IC50[( 19.59±0.48) μmol/L]明显增高(P<0.05).结论 纺锤丝毒性药物诱导的多倍体肿瘤细胞T-MDA-MB-231对多数化疗药物更加耐药.下调Bcl-2 mRNA的表达可增加多倍体肿瘤细胞对多西他赛的敏感性,Bcl-2的高表达可能为多倍体肿瘤细胞耐药的机制之一.多倍体肿瘤细胞对依托泊甙相对敏感,依托泊甙可能成为治疗多倍体肿瘤的有效药物.

  • MCL-1和FBW7蛋白在纺锤丝毒性药物诱导的乳腺癌多倍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倩;袁碧波;王彦;许毅

    目的:探讨MCL-1和FBW7蛋白在纺锤丝毒性药物诱导的乳腺癌多倍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以纺锤丝毒性药物Nocodazole处理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于0、6、12、24、48及72 h收获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染色体倍体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FBW7和MCL-1蛋白的表达。(2)用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Sorafenib)分别与Nocodazole、紫杉醇(Taxol)联合或单独处理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处理48 h后各组细胞中MCL-1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处理48 h细胞周期和染色体倍体变化,MTT法检测处理48、72 h细胞增殖情况。结果(1)Nocodazole处理后,细胞出现体积增大、核大的多倍体形态学改变,0、6、12、24、48及72 h八倍体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0.8±0.2)%、(8.5±2.3)%、(7.8±2.0)%、(9.9±0.9)%、(28.2±0.8)%及(35.1±4.9)%,逐渐增加(P<0.001),48 h后多倍体(四倍体和八倍体)细胞数高达(97.6±0.7)%;随时间延长, FBW7蛋白表达量减少,MCL-1蛋白表达量增加。(2)处理细胞48 h后,Nocodazole+Sorafenib组较Nocodazole组、Taxol+Sorafenib组较Taxol组MCL-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多倍体细胞均减少,细胞生长增殖率下降(P<0.05)。结论 FBW7蛋白低表达,MCL-1蛋白高表达与乳腺癌多倍体细胞的形成密切相关;Sorafenib抑制MCL-1蛋白表达,可能减少多倍体肿瘤形成。

  • DNA倍体上皮细胞标志物广谱细胞角蛋白AE1/AE3联合检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意义

    作者:翟瑞芳;钟雨轩;张三元

    目的 在子宫内膜癌转移阴性淋巴结中检测DNA倍体和上皮细胞标志物广谱细胞角蛋白[CK(AE1/AE3)],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上述指标的关系,探讨上述指标检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5例,共收集427枚转移阴性淋巴结,分别用全自动细胞DNA图像分析系统检测DNA倍体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E1/AE3.结果 ①在427枚转移阴性淋巴结中,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等组内进行比较,上述指标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过比较无转移组淋巴结与转移组阴性淋巴结发现,2组阴性淋巴结中DNA异倍体表达率、AE1/AE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427枚转移阴性淋巴结中,43枚(10.1%)DNA异倍体表达阳性,39枚(9.1%)AE1/AE3表达阳性,DNA倍体与AE1/AE3在转移阴性淋巴结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检测较单一指标检测,可显著提高淋巴结的微转移检出率(P<0.05).结论 在转移组阴性淋巴结较无转移组淋巴结中,可能更容易找到早期发生的微转移灶.在转移阴性淋巴结中,DNA异倍体与AE1/AE3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检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微转移.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