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雷公藤免疫调节的体外研究

    作者:翁小满;Atkinson S;Gorak-Stolinska P;Dockrell H.M

    目的证实雷公藤能否选择性地抑制LPS、PHA诱导的TNF-α、IFN-γ的产生,以及它抑制TNF-α的免疫学机理. 方法采用健康供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体外培养及ELISA,测量雷公藤甲素抑制由LPS、PHA诱导的TNF-α、IFN-γ的能力;通过对PBMC和单核细胞(monocyte) 的预处理试验,以及其后的流式细胞仪分析,研究雷公藤抑制TNF-α的免疫学机理. 结果雷公藤对TNF-α、IFN-γ的抑制具有剂量依赖性,对TNF-α的IC50为5~10ng/ml,对IFN-γ的IC50为0.1~1.0ng/ml.PBMC和monocytes试验中,雷公藤的不同预处理后的TNF-α浓度,与流式细胞分析产生效应的CD14+TNF-α+细胞数一致. 结论两种预处理方法提示了不同的临床意义.免疫表现型的分析揭示,雷公藤可能与LPS竞争结合CD14受体.该研究为雷公藤可作为抗炎剂治疗麻风反应提供了基本依据.

  • 麻风反应与联合化疗方案的关系及临床分析

    作者:李孟培;郭洁;严文芳

    目的 分析麻风反应与联合化疗(MDT)方案/药物的关系及临床情况,找出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减少和控制麻风反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云南省永平县麻风病历和监测资料,对该县治疗的75例麻风发生反应情况与MDT中的两种治疗方案和两个治疗时段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抗麻风药物的关系及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DT75例麻风发生反应10例,反应率为13.33%.反应10例全部为多菌型(MB)方案病例,反应率为23.2 6%,其中MBⅡ型反应8例,II型反应率为22.86%,少菌型(PB)上MB方案者I型混合反应2例,PB方案治疗病例无反应发生.前时段治疗病例反应1例,占反应人数的10%,反应率为1.85%;后时段治疗病例反应9例,占反应人数的90%,反应率为 42.86% .初次反应平均在MDT开始后的23.9月,II型反应临床表现以全身症状为主者占87.5%,I型混合反应则以皮损大批出现和神经肿痛为主.反应持续时间平均为9.6个月.结论 麻风反应与MB方案关系较大,其中主要与B663 相关,后时段全部使用SCANPHARM Denmark,NOVARTIS PHARMAAG BASEL.SWITZERLAND 的MDT药物后,反应人数增加.

  • 麻风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胡淑荣

    目的 探讨20例麻风反应患者的病情观察方法及护理措施的制定.方法 心理护理,皮肤反应的观察及护理,神经痛的观察及护理,眼部症状的观察及护理,用药的观察及护理,健康教育.结果 20例麻风反应患者,无1例发生可见性畸残.结论 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的实施,减轻了患者反应期间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缩短了麻风反应时间.预防了畸残的发生.

  • 麻风反应病人中西药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探索

    作者:许政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在麻风反应患者中的具体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实施治疗的麻风反应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3例)实施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23例)实施中西药结合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65%vs73.91%),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70%vs30.43%),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麻风反应,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树突细胞、病原体与免疫应答

    作者:郭晓奎;童善庆

    当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可诱导不同类型的免疫应答。对于胞内微生物,如病毒和某些细菌,CD4~+T细胞分化为分泌IFN-γ和具有一系列特定功能的Th1细胞。而对于胞外病原体,如蠕虫,则诱导产生Th2细胞,其所产生的细胞因子(IL-4、IL-5和IL-10)介导IgE和嗜酸性粒细胞破坏病原体。产生正确的免疫应答类型对机体生死攸关。在麻风病中,结核样型产生保护性Ⅰ型麻风反应,瘤型则为致死的Ⅱ型麻风反应。

  • 瘤型麻风并发Ⅱ型麻风反应误诊1例

    作者:刘娟娟;吕静;郝进;梁成萍

    1 病历摘要患者女,25 岁.因面颈部和四肢反复起红斑、斑块、结节伴疼痛2 个月余就诊.患者2 个多月前面颈部、四肢出现散在大小不一的红斑、斑块及结节,伴皮损疼痛及全身发热(体温不详)等症状.当地医院按照"过敏性皮炎"给予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后皮疹逐渐消退,但停药二三天后皮损复发,治疗后仍有效.1 周前患者皮损复发,且较以前明显增多扩大,于2011 年11 月10 日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糖尿病、结核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 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误诊1例

    作者:周迪;叶庆佾;阎衡;郝飞

    患者女,40岁.全身反复丘疹、结节4年,加重伴疼痛2年.4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上臂伸侧出现蚕豆至核桃大红色结节,边界欠清,逐渐延伸至屈侧、躯干、颜面及双下肢.

  • Ⅱ型麻风反应1例

    作者:马寒;陆春;苏向阳;赖维;潘慧清;朱国兴

    1 病历摘要患者男,33岁.因躯干及四肢反复出现皮损伴发热、淋巴结增大1年余,加重1周,于2008年1月就诊.患者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左肘关节伸侧出现一皮下结节,约一元硬币大,压痛明显,伴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9~40℃.继而左手背出现3枚花生米大类似结节,颈部、腋窝、腹股沟多处淋巴结增大.在某医院就诊,手术切除手背结节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皮肤纤维瘤,予青霉素、甲硝唑(灭滴灵)等静脉滴注后,左肘部皮下结节渐缩小,体温下降,波动于38℃左右.

    关键词: 麻风反应 Ⅱ型
  • Ⅱ型麻风反应为首发症状的瘤型麻风1例

    作者:王传珍;吕君香;揣瑞梅;周桂芝

    以Ⅱ型麻风反应为首发症状的瘤型麻风临床上比较少见,且容易被误诊,现将笔者所见1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瘤型麻风 麻风反应
  •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I型麻风反应误诊红皮病1例

    作者:杨静;李惠;周汛;何晓琴

    患者女,51岁,农民.全身反复水肿性红斑伴脱屑3年余,因皮损加重伴发热3天以红皮病收入院,入院后仔细检查:双眉外1/3脱落、左耳大神经粗大、四肢及躯干皮损温度觉和触觉障碍,双耳、左眉皮肤组织液涂片见抗酸杆菌(2+),左膝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抗酸杆菌(5+),病理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I型麻风反应.

  •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1例

    作者:王沛;韩永智;张万鹏;丁街生;董秀芹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2岁.因全身反复泛发性结节、斑块1年,加重1周就诊.近1年患者躯干、四肢及面颈部再次出现类似泛发性斑块,初始为肤色,形状不规则,无痛痒等不适,未予处理;1周前原有皮疹无诱因加重,较前明显变红隆起,并伴轻微刺痛感;3d前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无咳嗽、咳痰及咽痛,无肌痛、关节痛,否认用药史及非婚性接触史.患者长居广州普宁市,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泛发性结节、红斑,无明显痛痒,伴发热,体温波动于38℃~40℃,无畏寒.

    关键词: 麻风 麻风反应
  • 以水肿性红斑为临床表现的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

    作者:朱国兴;陆春;赖维;顾有守;潘慧清

    1 病例资料患者女,36岁.因颜面部、躯干部、四肢出现水肿性红斑半年余,加重伴发热1周,于2005年7月5日入院.半年前患者双上臂、大腿伸侧、臀部、腰骶部出现红斑、斑丘疹,偶有瘙痒,其后皮损累及颜面部、躯干,呈泛发性水肿性红斑,反复发作的颜面部红斑日晒后加重.

    关键词: 麻风 麻风反应
  • 统一联合化疗和常规联合化疗后多菌型麻风患者的细菌指数变化和麻风反应率比较

    作者:余美文;沈建平;严良斌;周敏;牟鸿江;包夏;杨荣德;王娟

    目的 评价统一联合化疗(UMDT)后多菌型麻风患者的细菌指数变化和麻风反应频率,并与常规联合化疗(RMDT)后多菌型患者的结果比较.方法 2003-2005年在贵州3个地区和云南1个地区收集新麻风患者,给予6个月WHO多菌型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为同一地区接受2年RMDT的多菌型麻风患者,所有患者接受每年1次临床随访和细菌检查.对两组患者的细菌学数据和临床麻风反应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共166例各种类型麻风患者接受UMDT,其中114例为疗前细菌检查阳性的多菌型患者,有83例已经随访42个月.同一地区新登记疗前查菌阳性并接受RMDT的多菌型麻风患者170例,其中149例具有48个月完整细菌资料.接受UMDT的83例患者从治疗后到42个月,平均细菌指数从疗前2.84下降到0.33,同时61例患者(73.55%)细菌指数阴转.接受RMDT的149例多菌型患者,在开始治疗后到48个月,平均细菌指数从疗前的2.55下降到0.26,其中有115例患者(77.2%)细菌指数阴转,两组平均细菌指数变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P> 0.05),细菌指数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0,P> 0.05).UMDT组有13例患者(14.6%)在观察期发生麻风Ⅰ型反应,而RMDT组只有5例(3.4%)在观察期发生麻风Ⅰ型反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8,P< 0.01).结论 在观察期末,UMDT组和RMDT组在细菌指数变化和阴转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MDT组Ⅰ型反应发生率高于RMDT组,其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 雷公藤合剂治疗37例II型麻风反应疗效观察

    作者:沈云章;于小兵;贺悦;王景权

    Ⅱ型麻风反应可以引起皮肤、眼、神经和肾脏等全身多部位损害,导致残疾、视力下降等严重后果,其防治历来受到重视.在治疗的情况下,瘤型麻风(LL)超过半数,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约1/4发生此型麻风反应.治疗首选药物沙利度胺由于价格的问题,应用有所限制,而糖皮质激素由于潜在的促进持久菌生长危险和严重的副作用,治疗Ⅱ型反应也受到一定限制.我们自2000年开始应用自制的雷公藤合剂治疗Ⅱ型反应,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瘤型麻风Ⅱ型麻风反应伴发睾丸炎1例

    作者:冷甲军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全身起皮疹伴疼痛4年余,加重1年余.患者4年前首先于躯干起紫红色结节,在某医院按照“梅毒”进行治疗无效.全身皮疹逐渐加重,来我站门诊就诊,当时怀疑为麻风,后在省皮防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1年前开始服用WHO推荐的多菌型MDT方案,并服用药物进行抗麻风反应治疗.病人于20天前自行停止口服药物.7天前出现右侧睾丸肿痛,前来就诊.

  • 瘤型麻风Ⅰ型麻风反应致脱发1例

    作者:张培文

    临床资料 患者女,13岁.四肢起红斑1年余、伴面部红斑2个月、无痛痒,经株洲市疾病控制中心介绍于2009年8月28日来我所就诊.患者约2008年6月四肢开始出现红色斑块,自觉微痒,曾到当地医院以皮肤过敏诊治,效果不佳.

  • 麻风性结节性红斑1例

    作者:张旺生;刘敬东

    临床资料患者女,49岁.患者于1988年开始,经常发烧,全身发生红斑渐增多,不痒,重时有痛感,关节痛、腿部红斑有麻木感,曾在多家医院就诊治疗,效果欠佳,后在某医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先后住院2次,以后又在几家大型综合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均拟SLE治疗,主要用药有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维生素、复方环磷酰胺及中药等,因疗效欠佳,红斑增多,病情反复,于2002年请专家会诊,怀疑麻风,在市皮肤病防治所确诊瘤型麻风(LL)合并严重Ⅱ型麻风反应.皮肤科情况:患者满月脸、全身皮肤菲薄、毛细血管扩张、双眉及睫毛全脱,醉酒状,面部、两眶上、颊部、额部、前胸、背部、两臀部、双臂、双手掌侧均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椭圆形浸润性红斑和结节性红斑,散在分布的脓疱,双手至腕部呈袜套式麻木,温、触、痛觉均消失,皮损区不出汗.

  • 麻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作者:郄永涛;张金卓

    我们对56例麻风患者进行生活质量指数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2)麻风反应患者;(3)严重皮肤溃疡和截肢病人;(4)严重眼疾.完成调查问卷的患者共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16~70岁,平均45.8岁,病史1~46年,平均12年.

  • 三明市近10年麻风反应调查分析

    作者:伍显明;邓登辉

    我们于2008年6~12月对全市1998~2007年麻风病人麻风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来源与方法资料来源于本院及全市12个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专业人员按统一内容和表格,查阅病历和各类原始记录,并逐一随访现在正在接受治疗的麻风反应病人和已治愈的1998-2007年内发生过麻风反应的病人.麻风反应的诊断标准以<麻风病防治手册>为准.1

  • 麻风并发其他疾病4例

    作者:侯玉鸿;王载明;陈家琨

    在长期的麻风临床工作中,我们遇到4例麻风并发其他疾病患者,即瘤型麻风并发神经纤维瘤病;界线类麻风并发皮肤骨膜肥厚症;结核样型麻风并发进行性脊肌萎缩以及结核样型麻风并发破伤风诱致的I型麻风反应,现报道如下.

7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