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介绍一种心肺复苏新方法--拟咳嗽心肺复苏术
现行标准心肺复苏术(CPR)只能产生低有效血流量、低复苏成活率.目前在理论上有心脏直接按压理论和胸泵理论[1].根据Crily报告用有节奏咳嗽成功复苏了3名心室颤动患者,提出了咳嗽CPR[2].使我们意识到肺脏在CPR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肺脏血管床容量大、易扩张、易压缩及低阻力的组织解剖学特点,我们设计了拟咳嗽心肺复苏术,提出了有别于现有的理论--肺泵模型,它模拟咳嗽时产生胸腔内压力变化,对胸腔内血流产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产生较高的有效循环血量,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
胎儿生长受限胎盘因素的研究进展
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系指胎儿体重低于其孕龄平均体重第10百分位数或低于其孕龄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是围产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FGR围产儿死亡率为正常胎儿的4~6倍,约占我国围产儿死亡总数的40%[1].胎盘介于胎儿与母体之间,是维持胎儿在宫内营养、发育的重要器官.FGR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但目前仍不明确,但胎盘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2].当出现胎盘自身发育异常,以及胎盘肿瘤、感染等都可引起胎盘的有效血流量减少,从而限制了营养物质的摄取和转运.胎盘能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胎盘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及血管生成抑制素等许多生长因子,并在局部调节血管形成,胎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的水平异常可影响胎儿重要器官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导致FGR的发生.现对FGR胎盘因素研究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
半永久颈内静脉置管通路再循环对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半永久颈内静脉留置导管透析时血流量、通路再循环及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半永久颈内静脉置管组(置管组)和动静脉内瘘组(内瘘组),每组30例.透析时设定同样的血泵速度(250 ml/min)、使用相同型号规格的透析器、透析时间相同,观察6、12个月时有效血流量(Qb)、尿素清除指数(Kt/V)、通路再循环率(Ret%),并计算尿素下降率(URR).同时记录导管相关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有效血流量均可达到220~235 ml/min,使用6、12个月时的Qb、Ret%、Kt/V、URR 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t/V均达到或超过1.2,URR高于65%,达到小分子清除充分性的要求.结论 半永久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可作为血管通路,能较长时间使用且能提供足够的有效血流量,从而满足单次透析达到透析充分性的血流要求.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通路再循环 半永久颈内静脉留置导管 有效血流量 -
颈内静脉置管作为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的应用体会
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要前提之一,对于短时急诊血液透析以及需维持血液透析但尚未建立动静脉内瘘等长期血管通路的患者,通常以中心静脉置管作为临时血管通路[1、2],目前大部分医师采用颈内静脉置管,其有效血流量和透析充分性已得到公认[2].虽然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作为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但其穿刺置管方法以及导管的护理仍然值得改进,我院对100例患者采用颈内静脉置管作为临时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获得满意效果,现回顾总结如下.
-
肺毛细管有效血流量在某些呼吸性疾病改变的意义
采用乙炔(C2H2)气体用Fick法计算出肺毛细血管有效血流量(Qc)是一无创测定心输出量的技术.近年来,由于仪器的改进和计算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Qc研究开始应用于临床,关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哮喘Qc的研究报道尚少.
-
控制性输液在急性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休克这词由英文Shock音译而来,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休克是一急性的综合征。在这种状态下,全身有效血流量减少,微循环出现障碍,导致重要的生命器官缺血缺氧,即是身体器官需氧量与得氧量失调。
急生失血性休克是低血容量休克的经典代表,是在创伤及其他意外事件中较短时间内大量血液丢失,导致心脏前负荷急剧下降,并且超出机体本身的代偿能力而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液体复苏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关键环节,液体治疗时机与量的选择对于出血性休克传统的观点是尽早、大量地进行液体复苏,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恢复血压到正常水平。目的是尽早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纠正其代谢障碍,从而减少细胞的损伤,恢复器官功能。但在出血未有效控制的情况之下,大量的输液把血压恢复到正常值会严重扰乱机体的内环境,血液稀释,使已经形成的凝血块脱落,导致出血增多,酸中毒加重,众多资料显示早期大量的液体治疗会导致死亡率的增高[1]。近年来报道较多,因此现对制性输液在外科急性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等作一综述。 -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颈源性眩晕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颈椎不稳等造成的椎动脉压迫或周围交感神经网过度必奋,导致椎基底动脉有效血流量减少,致大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眩晕病[1].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已有临床报道,证实该治疗手段具有很好的疗效,但超声引导下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尚无临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