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后心电图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的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108例成功行直接PTCA的AMI患者,分析术后1h 12导联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移幅度,分为四组:A组:抬高ST段下移100%;B组:抬高ST段下移50%~100%;C组:抬高ST段下移0~50%;D组:ST段无下移.结果:四组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时间相似,A组患者下壁和/或后壁、右室梗死占84.6%,与其余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抬高ST段下降≥50%组比<50%组的CPK、CK-MB峰值,梗死延展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分别为3266.1±2157.6比4364.0±2873.0,134.5±80.1比176.9±107.5,0比6.1%,1.3%比12.1%,P<0.05),LVEF明显升高(58.5±12.9比51.5±16.0,P<0.05).结论:AMI成功再灌流治疗后抬高ST段下移幅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迅速下降≥50%组梗死面积小,左室收缩功能好,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低.
-
非HDL-C增高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调脂治疗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非HDL-C升高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648例非HDL-C升高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27例和对照组=321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对照组未用调脂药物.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致死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及再次血运重建.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MI(6.4%vs 12.3%,P=0.013)、再次血运重建(19.2%vs 26.6%,P=0.029)及联合终点发生率(26.9%vs41.5%,P<0.001)均明显下降,但死亡率(5.1%vs7.9%,P=0.196)下降不明显.调脂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无不良心脏事件生存的概率(HR=0.52,95%CI 0.30~0.91,P=0.022).结论 非HDL-C升高的糖尿病患者PCI术后接受长期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可减少MI及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
-
第66例:大量蛋白尿、反复发热、黄疸
病历摘要患者男,93岁.因乏力、精神差、食欲下降2周,于2002年6月17日入院.既往史:1978年诊断冠心病,1998年诊断高血压,2002年3月曾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行经腔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
-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3种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对支架内再狭窄病例用DE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390例患者,其中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组187例(C组),紫杉醇药物涂层支架(Taxus)组89例(T组),国产雷帕霉素涂层支架(Firebird)组114例(F组).结果 T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比率高于另2组,F组左主干病变比率低于另2组,而3支病变比率高于另2组.3组平均临床随访时间为864、848和719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3组总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5).7个月造影随访支架内和血管段再狭窄率T组有增高的趋势(17.9%比29.4%比13.6%.P=0.214和21.8%比35.3%比15.9%,P=0.132).支架内和血管段的晚期丢失T组均明显大于另外2组[(0.31±0.12)mm比(0.75±0.24)mm比(0.31±0.13)mm,P=0.000和(0.33±0.18)mm比(0.61±0.23)mm比(0.31±0.14)mm,P=0.001].结论 3种DES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长期疗效相似,Cypher和Firebird抑制内膜增生的作用更强.
-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进展
1977年首次开展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但是其后的临床实验研究发现:PTCA术后易发生急性冠脉闭塞,6个月内易发生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且RS率高达30%~50%,因而影响了其远期疗效和临床应用[1].支架植入术作为PTCA术后的补充已于1987年开始应用于临床,降低了PTCA术后RS的发生率[2],但支架植入术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术后RS发生率仍高达20%~30%[3].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仍为当今世界心血管病防治中重要的课题之一.需探讨RS的发生机理,采取有针对性的,疗效确切、副作用低、具有更高的效价比的防治方法.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TCA术后再灌注损伤及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研究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外周血中细胞黏附分子(CAMs)的动态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79例AMI患者PTCA前,术后30 min、2、6、12、24、72 h的血小板颗粒糖蛋白(CD62p)、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黏附分子(sVCAM-1)的表达水平,3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 AMI患者术前CD62p、CD11b、sICAM-1和sVCAM-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术后30 min AMI组CD62p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但随之增高,至12 h达高峰,72 h降为术前水平,CD11b术后水平持续增高,12 h达高峰,72 h仍高于术前(P<0.05),而AMI组sICAM-1和sVCAM-1的术后表达水平持续增高,但无明显峰值.直线相关分析,AMI组术后12 h CD62p水平与CD11b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73,P<0.01),而sICAM-1和sVCAM-1的术后24、72 h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62,r2=0.557,P<0.05).结论 PTCA术可能导致AMI患者急性炎症反应,CD62p、CD11b、sICAM-1和sVCAM-1的异常表达增高与再灌注损伤有关.
-
经桡动脉分叉病变双支架技术及评价
主要介绍冠脉分叉病变的几种双支架技术及各自的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能在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内完成的Step crush术、Modified balloon crush、DK crush 、Reverse crush、Step kissing stents技术及Culottes支架术、T支架术的操作步骤,适应范围,临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