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脱机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机械通气是常用的一种呼吸支持手段,目的在于帮助病人渡过呼吸衰竭的过程.而对于刚恢复的患者,及早脱离呼吸机可有效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节省住院费用.因此,我们应该刨造条件尽早脱机,缩短住院时间.目前有很多种脱机方法,对于采用何种方法更有利于脱机,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有不同的观点[1].现分析1999年1月到2003年11月150例机械通气病人,就脱机问题作一探讨.
-
有创序贯无创机械通气脱机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
目的 探索早期拔管行无创机械通气策略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例12例,设为序贯组,行机械通气,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拔除气管导管,改用双相气道天压通气(BiPAP),以后渐减支持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选择同样病情病例10例作为对照组,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继续按常规行有创机械通气,以压力支持方式(PSV)方式撤机.动态观察两组病例的感染、通气及氧合指标,记录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室(ICU)天数及复插和院内死亡的情况.结果 序贯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前各指标相仿(P>0.05);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69.33±29.01 h和133.70±55.30 h,P<0.05;序贯组的复插率和院内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对因肺部感染致COPD急性加重插管上机病例,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时机早期拔管,改无创通气可以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
有创机械通气二种撤机方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二种撤机方式在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42例机械通气COPD患者,分BiPAP和SIMV+PSV二组,每组各为21例,比较二种撤机方法的总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再插管率.结果 BiPAP组患者总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均优于SIMV+PSV组,而再插管率二者相当.结论 BiPAP脱机优于SIMV+PSV,时于机械通气COPD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脱机方式.
-
呼吸机常用脱机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呼吸机脱机是指逐渐降低机械通气支持水平,逐步恢复患者自主呼吸,终脱离呼吸机的过程[1].过早脱机会加重呼吸负担,导致呼吸肌疲劳及再次出现呼吸衰竭,而延迟脱机可能导致呼吸机依赖和产生多种并发症.
-
不同脱机方法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婴儿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探讨不同脱机方法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应用。方法:选取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30例,术后常规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采用不同的脱机方法进行脱机。结果:本组术后呼吸机使用46~256 h,共有7例脱机后二次插管,其余均一次脱机成功,无一例因脱机而导致死亡。结论:选择适宜的时机、方法脱机,并做好呼吸机脱机的护理尤为重要。
-
不同脱机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脱机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60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以2005年1月-2006年8月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06年9月-2007年10月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脱机方法,观察组在传统脱机方法基础上,实行机器空转以减轻患者心理顾虑,并建立撤机日志.比较两组患者致残率、脱机成功所需天数及脱机耐受程度.结果 观察组脱机成功时间≤5 d的例数33例(83%),对照组脱机成功时间≤5 d的例数9例(45%)(P<0.05);观察组脱机能耐受32例(80%),对照组脱机能耐受11例(55%)(P<0.05);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观察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脱机过程中实行机器空转并建立撤机日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脱机成功率和脱机耐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