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瓣二瓣化患者升主动脉及颈动脉弹性的研究

    作者:李阳;邓又斌;杨好意;毕小军;张隽

    目的 采用超声心动图研究瓣膜功能正常的主动脉瓣二瓣化(BAV)患者升主动脉及颈动脉的弹性特征,探讨BAV相关的动脉病变的致病原因.方法 采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升主动脉和颈动脉收缩末、舒张末期内径,同时记录动脉血压,通过计算得出升主动脉和颈动脉的应变、扩张性和僵硬指数.比较两组间升主动脉和颈动脉的内径、应变、扩张性和僵硬指数的差异,并分析升主动脉应变、扩张性、僵硬指数与动脉内径、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BAV患者的升主动脉内径、僵硬指数均大于健康志愿者,应变、扩张性均小于健康志愿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径、僵硬指数均大于健康志愿者,应变小于健康志愿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V组升主动脉应变、扩张性与年龄呈负相关(r=-0.397,P<0.05;r=-0.393,P<0.05),僵硬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r=0.565,P<0.01);升主动脉应变、扩张性、僵硬指数与动脉内径没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 BAV患者升主动脉和颈动脉血管扩张、弹性下降;BAV相关的动脉病变不是完全由瓣膜引起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变化而导致的,还与其他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 114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外科治疗及中远期随访

    作者:郑居兵;董然;刘韬帅;李扬;曹剑

    目的:总结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外科治疗的临床特点及中、远期随访结果,初步探讨手术适应证、方式及应注意问题.方法:本院2003年2月至2007年12月,对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共114例,年龄8~91岁,平均(45.6±18.3)岁;男性89例,女性25例.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低温(28~32℃)体外循环下进行.主动脉瓣机械瓣替换106例,生物瓣替换4例,主动脉瓣成型3例,ROSS术1例,主动脉根部替换1例.同期行升主动脉替换2例、升主动脉包裹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病死率0.88%,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术后并发症8例,其中二次开胸止血1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例,呼吸功能衰竭1例,均经住院治疗痊愈出院.随访103例,随访时间20~77个月,平均(31±24)个月,非心脏原因死亡1例,无二次手术,所有存活的患者心功能分均为I或Ⅱ级.结论: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具有多样性,在掌握适应证的条件下应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

  •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脾梗死1例

    作者:万琴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BAV)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畸形病,其发病率罕见.主动脉二瓣化畸形常易导致主动脉主动脉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升住动脉扩张、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其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已出现赘生物形成,从而导致发热;若赘生物脱落则可引起一些内脏器官的栓塞.笔者收治1例BAV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脾梗死患者,将其诊治经过报告如下.

  •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鹏;叶霞;樊瑜波;王振泽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 bicuspid aortic valuve ,BAV)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会导致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并发症,给致命性临床事件发生埋下隐患.与正常三叶式主动脉瓣相比,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会极大地改变血液从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状态,破坏主动脉中生理状态的旋动流,改变主动脉的正常几何形态及生理功能.血流动力学环境的异常改变会引起瓣膜钙化、血管壁细胞衰退,致使瓣膜的力学性能显著降低,从而加速BAV疾病恶化.本研究旨在综述血流动力学因素在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及其并发症发展中的作用.

  • 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 脉瓣反流的效果

    作者:盛卫勇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反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均接受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观察患者治疗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均成功建立主动脉瓣,瓣叶对合正常.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程度:0级4例,Ⅰ级2例;跨主动脉瓣峰压差平均为(14.27±2.81)mm Hg;主动脉瓣对合缘高度为0.59 cm.随访1个月,主动脉瓣反流0级4例,Ⅰ级2例,跨主动脉瓣峰压差为(13.39±3.14)mm Hg,主动脉瓣对合缘高度为0.57 cm,无再次手术及死亡病例,牛心包瓣叶无结构性衰败.结论 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可有效治疗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反流,血流动力学及中期随访结果良好,安全性高.

  • 牛心包主动脉瓣叶置换术在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反流中的应用

    作者:金晶;华正东;陶凉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在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反流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重度反流的79例患者行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19例,平均年龄12~78(38±14)岁.全组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Ⅱ级.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患者26例.结果全组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手术成功重建主动脉瓣,瓣叶均有正常对合,所有患者主动脉瓣反流均在1级以内,跨主动脉瓣峰压差(14.2±2.8) mm Hg.住院时间15 d,没有任何不良症状.全组患者随访9~64(50±16)个月.术后心功能均为Ⅰ级.末次随访显示:主动脉瓣反流0级57例,1级16例,2级5例,3级1例;跨主动脉瓣峰压差(12.4±3.2) mm Hg;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窦管交界平均直径为2.7 cm,窦管交界形态正常;超声测量主动脉瓣对合缘高度为0.58 cm.随访中无死亡和需要二次手术患者.随访中未见牛心包瓣叶结构性衰败.结论对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主动脉瓣三叶牛心包置换术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和中期效果.对于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需要同期行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成形术.

  • 心脏CTA评价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对升主动脉增宽的影响

    作者:张麒;刘鸿昊;姚星星;焦周阳;张航;刘超

    目的 通过CTA研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与升主动脉扩张部位和扩张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24例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合并可疑主动脉增宽或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7例、女27例,年龄(50.35±16.26)岁.所有患者均行心电门控CTA检查,根据主动脉瓣瓣叶是否存在脊,可将其分为无脊BAV组和有脊BAV组.测量主动脉瓣环、窦部、窦管交界、管状升主动脉、升主动脉近无名动脉处、弓部(近左锁骨下动脉处)宽处直径并观察记录主动脉增宽的部位及直径、瓣膜形态等.结果 124例患者中有91例(73.4%)患者为有脊BAV,33例(26.6%)患者为无脊BAV.有脊BAV与无脊BAV患者瓣环[(23.90±3.34)mmvs.(21.74±3.46)mm,P=0.005]、窦部[(40.93±6.78) mm vs.(37.35±7.06) mm,P=0.022]、管状升主动脉[(45.38±7.66) mm vs.(38.29±8.18) mm,P=0.0001]及无名动脉近端的主动脉直径[(34.19±4.98) mm vs.(30.23±6.62)mm,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右冠窦与左冠窦瓣叶融合型(R-L融合型)与右冠窦与无冠窦瓣叶融合型(R-N融合型)有脊BAV患者相比,其瓣环[(25.13±2.15)mmvs.(23.40±1.69)mm,P=0.028]、窦部[(43.58±3.65)mmvs.(39.16±2.89)mm,P=0.0002]、窦管交界直径[(41.05±4.25)mmvs.(38.57±3.21)mm,P=0.036]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融合型患者升主动脉末端及弓部近端主动脉直径相较R-L融合型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95±5.07)mmvs.(37.24±3.96)mm,P=0.005].结论 有脊BAV比无脊BAV更常见,且常常伴有升主动脉增宽和升主动脉瘤的形成.同时R-L融合型BAV与主动脉根部扩张关系密切,而R-N融合型BAV与升主动脉末端及弓部近端扩张关系更加密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