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黄斑部视网膜前膜三例

    作者:徐雁冰;孙秋香;卓旭英;陈宁

    黄斑部视网膜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为视网膜前表面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细胞增殖,老年人发病较多,青年人亦有患病者,儿童发病较少,本组患儿均为远视伴弱视或斜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黄斑前膜,报告如下.

  • 双眼眼底后极部囊虫一例

    作者:王宏

    患者女,23岁.因头痛、间断性抽风3个月,双眼视物不见10 d,当地医院诊治无好转,于2000年9月5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检查发现双眼底黄斑区囊样病变以"双眼黄斑病变"收入住院.入院后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6,左眼数指/20 cm,双眼视力均不能矫正.双眼眼前节无明显异常,托吡卡胺眼液散瞳后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见双眼视盘色红,边界清,视盘旁视网膜及血管正常,右眼黄斑上方可见5~6 PD大小、左眼黄斑区可见6~7 PD大小的囊样隆起,其间均有一密度增高的灰白色影,在强光照射下囊样隆起的灰白色影向前及向上方蠕动,囊样隆起呈波状晃动(图1,2).

  •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前后视力和视物变形度与黄斑形态结构的相关性

    作者:曾苗;陈晓;洪玲;晏颖;黄志坚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EM)患眼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ILMP)手术前后视力视物变形度与黄斑形态结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临床确诊为IEM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手术治疗的47例患者49只眼纳入研究.手术前后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患眼佳矫正视力(BCVA),并将结果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进行记录;采用视物变形评分表检测患眼视物变形值(M值);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测患眼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内核层厚度(INT)、内层视网膜厚度(IRT)及外层视网膜厚度(ORT);同时观察患眼的椭圆体带(EZ)完整性.以手术后12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分析手术前后患眼BCVA、M值、CMT、INT、IRT、ORT及EZ完整性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手术前后BCVA、M值与CMT、MV、INT、IRT、ORT、EZ完整性的相关性.结果 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12个月患眼平均BCVA明显提高(F=6.133),平均M值、CMT、INT、IRT、ORT均明显降低(F=12.481、10.565、15.739、6.046、10.5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后12个月患眼EZ完整性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09,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BCVA与手术前CMT(r=0.720)、ORT(r=0.887)呈正相关(P<0.05);与手术前EZ完整性呈负相关(r=-0.291,P<0.05);与手术前INT(r=0.208)、IRT(r=0.274)无相关性(P>0.05).手术后BCVA与手术前BCVA(r=0.774)以及手术后CMT(r=0.754)、ORT(r=0.842)呈正相关(P<0.05);与手术后EZ完整性呈负相关(r=-0.676,P<0.05);与手术后INT(r=0.186)、IRT(r=0.280)无相关性(P>0.05).手术前M值与手术前CMT(r=0.931)、INT(r=0.668)、IRT(r=0.840)、ORT(r=0.637)呈正相关(P<0.05);与手术前EZ完整性无相关性(r=-0.100,P>0.05).手术后M值与手术前M值(r=0.723)及手术后CMT(r=0.722)、INT(r=0.767)、IRT(r=0.825)、ORT(r=0.387)呈正相关(P<0.05);与手术后EZ完整性无相关性(r=-0.248,P>0.05).结论 1EM患眼经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手术后视力、视物变形度及黄斑形态结构均有改善;手术前后视力、视物变形度与黄斑形态结构明显相关.

  • 27G与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王蕾;张晓敏;李筱荣

    目的:对比观察27G与25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38例38只眼纳入研究。患者获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自愿选择行27G(A组)PPV或25G(B组)PPV,分别为18例18只眼、20例20只眼。行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角膜内皮细胞(CEC)计数检查。BCVA换算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进行记录。两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MT)、CEC密度和六边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27、0.860、0.293、1.238、0.697,P>0.05)。患眼均接受25G PPV或27G PPV,由同一位医师主刀完成。记录手术中玻璃体切割时间、剥膜时间。手术后1、7 d,1、3个月行BCVA、眼压检查;7 d,1、3个月行OCT检查;3个月行CEC计数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logMAR BCVA、眼压、FMT、CEC计数变化以及视物变形改善情况。结果 A、B组患眼平均玻璃体切割时间分别为(6.7±2.8)、(10.5±3.3)min;两组患眼平均玻璃体切割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4,P<0.05)。平均剥膜时间分别为(10.2±5.2)、(11.0±5.9)min;两组患眼平均剥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0,P=0.187)。手术后1、7 d,1、3个月,两组患眼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63、0.683、0.961、1.226,P=0.833、0.509、0.699、0.744);平均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14、1.262、0.699、1.116,P=0.763、0.721、0.534、0.712)。手术后1 d,A、B组患眼中眼压<9 mmHg(1 mmHg=0.133 kPa)者为2、5只眼,分别占11.0%、25.0%。手术后7 d,1、3个月,A、B组患眼平均FM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57、1.368、1.437,P=0.735、0.745、0.869)。手术后3个月,A、B组患眼CEC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6,P<0.05);CEC六边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3,P=0.889)。结论27G与25G PPV治疗IMEM具有相似疗效;但27G较25G PPV可缩短玻璃体切割时间,降低手术后早期低眼压发生率,减小对CEC的损伤。

  • 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眼底成像与传统眼底彩色照相对老年人黄斑前膜检出结果比较

    作者:霍妍佼;郭彦;杨丽红;魏文斌

    目的 比较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眼底成像与传统眼底彩色照相对老年人黄斑前膜(ERM)的检出结果.方法 行常规体检的退休职工184人36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3人304只眼,女性31人59只眼.年龄47~92岁,平均年龄74.35岁.所有受检者均行传统眼底彩色照相、cSLO眼底成像及高分辨率光相干断层扫描(HD-OCT)检查.对比观察传统眼底彩色照相和cSLO眼底成像的图像质量评分以及两种检查设备对ERM检出与HD-OCT检出的阳性符合率.结果 363只眼中,HD-OCT检出ERM 122只眼,检出率为33.6%;传统眼底彩色照相检出ERM 33只眼,检出率为9.1%;cSLO眼底成像检出ERM 76只眼,检出率为20.9%.传统跟底彩色照相ERM检出与HD-OCT ERM检出的阳性符合率为27.0%;cSLO眼底成像ERM检出与HD-OCT ERM检出的阳性符合率为62.3%.cSLO眼底成像ERM检出与HD-OCT ERM检出的阳性符合率明显高于传统眼底彩色照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81,P<0.001).结论 对于老年人群,cSLO眼底成像ERM检出率及其与HD-OCT ERM检出的阳性符合率均较传统眼底彩色照相更高.

  • 23G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王泓;张平;陈凤娥;邱庆华;孙涛

    目的 对比分析23G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IMEM并行23G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4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联合ILM剥除20只眼(ILM剥除组),不联合ILM剥除20只眼(ILM未剥除组).ILM剥除组患眼在曲安奈德染色辅助下剥除视网膜前膜,然后在吲哚青绿染色辅助下剥除黄斑血管弓区域内ILM;ILM未剥除组患眼只在曲安奈德染色辅助下剥除视网膜前膜.ILM剥除组、ILM未剥除组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5.85±3.79)、(16.45±3.72)个月.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眼别、小分辨角对数(logMAR)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体积(TMV)及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患眼手术中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末次随访时两组患眼BCVA、CMT及TMV的差异.同时对手术后BCVA与CMT、TMV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LM剥除组与ILM未剥除组手术中及手术后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亦未见IMEM复发.末次随访时,ILM剥除组、ILM未剥除组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53±0.27、0.54±0.26,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ILM剥除组、ILM未剥除组手术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35、4.964,P<0.05).两组间手术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6,P>0.05).ILM剥除组、ILM未剥除组平均CMT分别为(343.55±48.74)、(311.70±42.48) μm,均较手术前明显变薄.ILM剥除组、ILM未剥除组手术前后C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08、8.549,P<0.05).ILM剥除组手术后CMT较ILM未剥除组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3,P<0.05).ILM剥除组、ILM未剥除组平均TMV分别为(7.78±0.40)、(7.88±0.43) mm3,均较手术前明显缩小.ILM剥除组、ILM未剥除组手术前后TM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98、15.372,P<0.05).两组间手术后TM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5,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ILM剥除组、ILM未剥除组手术后logMAR BCVA与CMT(r=0.244、0.266)、TMV(r=-0.096、0.157)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23G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与不联合ILM剥除均能安全有效地治疗IMEM.联合ILM剥除较不联合ILM剥除在改善视力方面并未显示出更大优势,且其手术后CMT更厚.

  •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类型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陈卉;文峰;左成果;张雄泽;黄时洲;罗光伟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分析不同类型黄斑病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患者251例451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特点及FFA特征将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分为6种类型:(1)漆样裂纹;(2)脉络新生血管(CNV);(3)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4)Fuchs斑;(5)黄斑萎缩;(6)黄斑裂孔.分析年龄、性别、屈光度及矫正视力与各类型黄斑病变的关系.[结果]年龄、近视屈光度及矫正视力在不同类型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F=29.734,P<0.001;屈光度:F=22.259,P<0.001;矫正视力:F=5.93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年龄增加,CNV及黄斑萎缩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比值比(OR)=1.034,95%可信区间(CI)=1.019~1.049,P<0.001;OR=1.054,95%CI=1.031~1.076,P<0.001];而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则呈下降趋势(OR=0.906,95%CI=0.876~0.937,P<0.001);CNV及黄斑裂孔随近视屈光度增加而构成比呈下降趋势(OR=1.233,95% CI=1.136~1.338,P<0.001;OR=1.554,95% CI=1.185~2.038,P<0.001),黄斑萎缩呈上升趋势(OR=0.762,95%CI=0.705~0.824,P<0.001).各类型黄斑病变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CNV对视力损害程度较重(OR=1.835,95%CI=1.180~2.854,P=0.007),漆样裂纹则较轻(OR=0.506,95%CI=0.328~0.782,P=0.002).[结论]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根据FFA可分为6大类型,CNV及黄斑萎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漆样裂纹黄斑出血则随之减少,CNV及黄斑裂孔随近视屈光度增高而减少,黄斑萎缩则随之增加;病变类型不同,佳矫正视力不同.

  • 黄斑板层裂孔相关视网膜前增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李鑫;张琦;赵培泉

    黄斑板层裂孔(LMH)相关视网膜前增生(LHEP)是新近提出的一描述黄斑裂孔前增生膜的概念.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黄斑前膜,LHEP表现为位于LMH或部分全层黄斑裂孔孔缘的松软而粘稠的黄色致密组织,不具备牵拉视网膜组织的特性.在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上表现为位于视网膜前与视网膜组织同质的中等光反射物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LHEP中存在神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玻璃体细胞和Ⅱ型胶原蛋白;透射电子显微镜发现LHEP以成纤维细胞和玻璃体细胞为主,为大量细胞的集结附聚.LHEP的产生继发于LMH形成之后,是视网膜组织受损应激后的一种修复过程.其临床特征及意义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青少年儿童黄斑前膜与成人黄斑前膜的比较

    作者:田恬;赵培泉

    黄斑前膜(MEM)多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青少年儿童MEM较为罕见.MEM根据病因分为特发性MEM(IMEM)和继发性MEM(SMEM).成人MEM以IMEM多见;青少年儿童MEM以SMEM多见.在玻璃纸样反光(CMR)型和黄斑前纤维增生(PMF)型MEM中,青少年儿童MEM中PMF型较CMR型多见.光相干断层扫描发现青少年儿童前膜组织与黄斑分离的比例低于成人.目前,对于青少年儿童和成人MEM治疗尚无统一标准,对于明显视力下降、严重视物变形者多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后多数患眼视力提高.手术后MEM复发原因成人多为前膜组织剥除不完全,而青少年儿童MEM的复发机制尚无文献报道.进一步探索青少年儿童EME复发机制,改进治疗方式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黄斑 年龄因素 综述
  •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去除黄斑表面粘附硅油滴四例

    作者:林海双;梁奇华;林祖顺;胡旭;吴荣瀚;胡志翔

    硅油作为玻璃体填充物在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RD)中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硅油的表面张力较空气低,故会发生乳化[1].乳化的硅油通常聚集在前房,偶尔可见粘附于角膜内皮、后囊表面以及视网膜表面,导致白内障、青光眼等并发症[2].硅油滴粘附于黄斑表面较为罕见,因其光感受器细胞毒性及视力损伤作用,需在手术中完全去除[3].当硅油滴粘附于黄斑表面时,因其粘连非常紧密,无法简单的通过气液交换、玻璃体切割头或笛针去除硅油滴.本研究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的手术技术,安全有效地完全去除了紧密粘连于黄斑表面的硅油滴.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青年国人黄斑色素密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童念庭;吴星伟;张薇;宫媛媛;仇亚婷

    主要分布于黄斑区视网膜内层的黄斑色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光防护作用[1],并能消除色差,与患者的佳矫正视力(BCVA)相关[2]。临床研究发现,黄斑色素密度(MPOD)的降低与多种黄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3,4]。高度近视患者发生黄斑病变的几率会随近视的发展而增加,而眼轴延长在近视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5]。然而,近视患者眼轴长度变化与MPOD值的关系尚未见明确报道。因此,我们对一组青年国人近视患者MPOD与眼轴长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2011年1月至3月就诊的73例青年患者14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7例74只眼,女性36例72只眼,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5.3±7.2)岁。详细询问所有患者病史,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使用H本Topcon8000电脑验光仪进行屈光度检查。IOL-master(1.1版本,德国Carl Zeiss公司)检测眼轴长度[6]。散瞳后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

    关键词: 黄斑 近视
  •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超声检查与光相干断层扫描结果对比分析

    作者:刘海芸;刘堃;邹海东;张皙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 自发性黄斑区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

    作者:王兰惠;林锦镛;魏景文;韩梅

    目的分析自发性黄斑区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98年9月至2003年3月我院眼底病科临床确诊的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范围大于4 DD×5 DD的患者,共23例(23只眼)的连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B型超声波检查,进行病因分析,随诊观察视力及眼底变化.结果23例患者均表现为视力突然减退至0.2以下或光感.23只眼中7只眼确诊为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5只眼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2只眼为视网膜大动脉瘤;9只眼病因不明.23只眼中3只眼积血吸收,黄斑中心凹无瘢痕形成,视力恢复0.4~0.8;12只眼黄斑出血区形成机化瘢和色素增生,视力数指/眼前~0.2;另外8只眼并发玻璃体积血,其中3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术,黄斑区大片机化及瘢痕,视力数指/66 cm~0.2;5例视力丧失.结论自发性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多发生于老年人,视力突然下降或丧失.出血形态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因黄斑区组织严重损害,大部分病例预后差.

  • 特发性黄斑前膜眼黄斑光敏度的激光扫描检眼镜微视野检测

    作者:卢颖毅;戴虹;夏群;喻晓兵;龙力;李洁

    目的观察激光扫描检眼镜(SLO)黄斑光敏度检查在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眼视功能中的作用以及黄斑光敏度与中心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的相互关系.方法用SLO的微视野(microperimetry)程序对直接检眼镜、前置镜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44例55只患眼进行黄斑中心10°视野光敏度检测,并与同期同样方法检测的31只正常眼进行对比,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服黄斑光敏度变化与OCT测量的中心凹厚度及对数视力检查结果的相互关系.结果特发性黄斑前膜眼黄斑光敏度较正常对照眼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265,P<0.01).平均光敏感度下降与视力下降呈正相关性(r=0.687,P=0.000);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增加呈负相关性(r=-0.532,P=0.003).有视物变形眼较无视物变形眼的黄斑光敏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9,P=0.000);增生性前膜眼较水肿性前膜眼平均黄斑光敏度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6,P=0.094).结论SLO的微视野程序能敏感的反映特发性黄斑前膜眼的黄斑视功能状况,定量评价黄斑光敏度的变化;黄斑光敏度变化与中心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相关.

  • 视网膜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的解剖研究

    作者:张勇进

    目的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及研究黄斑中心凹毛细血管拱环、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area, FAZ)的大小及其与年龄增长的关系. 方法 32只尸体眼黄斑部视网膜分离后,应用Ⅳ型胶原抗体对视网膜血管进行免疫染色,采用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结果,分析FAZ的面积、直径与年龄的关系. 结果清晰地观察到旁中央凹毛细血管网.FAZ的平均面积(0.24±0.13) mm2,平均直径(0.54±0.15) mm.FAZ的面积、直径与年龄无明显相关关系. 结论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与免疫染色法可清晰显示黄斑中心凹毛细血管拱环.FAZ的大小与年龄无明显关系.黄斑部毛细血管拱环完整性可能不受年龄影响.

  • 共焦激光断层扫描评价黄斑裂孔手术解剖疗效

    作者:常青;赵培泉;沈颖;王文吉

    目的探讨共焦激光断层扫描(scanning laser tomography,SLT)在评价黄斑裂孔手术疗效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德国海德堡公司的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HRT),检测14例黄斑裂孔患者15只患眼黄斑部视网膜地形图参数,并对其中11只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后视网膜地形图差异进行分析.HRT扫描野设置为15°×15°,扫描深度范围为1.5~2.0 mm.每只受检眼探测3次,取3次图像的均值分析. 结果 HRT定量检测显示15只眼黄斑裂孔的平均面积为(0.499±0.34) mm2,裂孔大深度为(0.284±0.11) mm.11只黄斑裂孔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裂孔周围视网膜高度较手术前明显降低,手术后裂孔大深度为(0.063±0.04) mm. 结论 SLT能探测黄斑裂孔的三维结构,并作定量的地形图参数分析,可作为一种客观评价黄斑裂孔手术解剖疗效的有效手段.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手术解剖疗效的评价

    作者:高汝龙;赵铁英;刘杏;吴德正;张国明;吴乐正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在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手术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用OCT检测19例IMH患者19只眼手术前、后的裂孔直径、孔晕直径、孔缘厚度及裂孔形态变化特征.结果 OCT定量检测显示,裂孔直径平均由术前(570.95±264.59) μm减少到术后(337.05±335.95) μm,孔晕直径平均由术前(1 043.53±278.80) μm减少到术后(695.00±483.00) μm,孔缘厚度平均由术前(389.78±60.58) μm减少到术后(298.78±109.80) μm.裂孔闭合、缩小,孔晕缩小,孔缘厚度减少共17只眼,手术解剖成功率为89%.结论 OCT能客观、精确、有效地判断IMH手术的解剖疗效.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的视网膜地形图观察分析

    作者:韩梅;陈松;王兰惠

    糖尿病黄斑水肿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心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尽管传统上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来评估黄斑水肿患者的血管渗漏情况,但实际上定量研究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地形图对糖尿病黄斑病变的病情监测及预后有重要意义.视网膜地形图是应用特定光源对视网膜进行三维扫描,通过对视网膜扫描图像的量化分析,得到视网膜表面相对高度数值,从而描绘出视网膜表面不同区域的地形图.我们采用共焦激光断层扫描仪(HRT)对糖尿病患者的黄斑区进行检查.

  • 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黄斑下积液眼黄斑形态变化与视力预后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禹海;高明宏;李颖;王颖

    目的 观察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黄斑下积液眼黄斑形态变化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探讨长期黄斑下积液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63例一次性手术成功的累积黄斑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资料,共63只眼.根据手术后黄斑下积液时间分为无积液组,小于3个月的短期积液组,大于等于3个月的长期积液组.随访6~12个月.应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黄斑形态变化,测量手术后1个月中心凹黄斑下积液高度及中心凹外核层(ONL)厚度,评估黄斑形态变化与手术后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的关系,探讨手术后长期黄斑下积液的影响因素.结果 手术后存在黄斑形态异常45只眼,占71.42%.黄斑下积液32只眼,占50.79%.其中,长期积液21只眼.光感受器外节(OS)不规则23只眼.内外节连接(IS/OS)缺损21只眼,其中,IS/OS和外界膜(ELM)同时缺损14只眼.OS不规则在长期积液组明显高于短期积液组(x2=5.788,P=0.035),IS/OS缺损及IS/OS和ELM同时缺损发生的比例在长期积液组也高于短期积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44、0.375,P=0.472、0.403).单因素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手术前视力、视网膜脱离时间与手术后视力显著相关(r=0.611、-0.374,P=0.007、0.037).长期积液组、短期积液组和无黄斑下积液组患眼的手术后logMAR视力分别为0.53±0.41、0.42±0.31、0.27±0.26,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640,P=0.049).OS不规则,IS/OS缺损均与手术后视力不相关(r=0.331、0.320,P=0.073、0.102),但OS不规则与IS/OS缺损之间关系密切(r=0.388,P=0.027).IS/OS缺损合并ELM缺损眼手术后视力明显低于其他患眼(U=29.920,P=0.036).手术方式与是否有手术后黄斑下积液残留显著相关(r=0.477,P<0.001).手术前视网膜脱离时间及手术后1个月黄斑下积液高度是影响黄斑下积液吸收的因素(r=0.354、0.375,P=0.047、0.039).结论 手术后光感受器受损几率随黄斑下积液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IS/OS合并ELM的损害预示着更差的视力预后.病程、手术方式、手术后1个月黄斑下积液高度是影响手术后黄斑下积液时间的重要因素.

  •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内界膜的染色

    作者:张军军;刘谊

    在眼科手术中使用透明组织染色技术,可使施行手术者容易辨认该组织而利于手术操作.目前眼科手术组织染色技术主要有白内障手术中的晶状体前囊染色和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内界膜染色.使用的染色剂有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和锥虫蓝(trypan blue)等[1-4].视网膜内界膜薄而透明,在质量不高的手术显微镜下或是手术者缺少经验的情况下常难以辨清.

    关键词: 视网膜穿孔 黄斑
481 条记录 20/25 页 « 12...17181920212223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