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生儿体格生长行为早期干预的探讨
我院在对新生儿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加早期干预,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2年8月至今我院观察足月出生的住院新生儿40例,随机抽样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婴儿出生时头围、身高、血红蛋白、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小鼠囊胚内细胞团的生长行为
胚胎干细胞[1](ES细胞)是由着床前内细胞团(ICM)或原始生殖细胞经体外分化抑制培养而建立的克隆细胞系.能够广泛的分化成各种组织细胞,具有潜在的科研及应用价值.
-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血管外科处理
子宫平滑肌瘤病累及血管及下腔静脉临床少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平滑肌瘤,其生长行为可超出子宫范围,以平滑肌细胞沿子宫和(或)子宫外静脉内生长为特点,可沿着子宫周围静脉或卵巢静脉、髂静脉到达下腔静脉,甚至侵入右心房、右心室而累及心脏,临床常称之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Durck等于1907年首次报道了IVL累及心脏的病例[1].
-
人葡萄膜黑色素瘤小鼠肝内种植模型生长行为研究
目的:采用肝内注射人眼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株(MUM2B细胞)方法制备该肿瘤的小鼠肝内种植模型,研究肿瘤在其体内的生物学行为.方法:选用BALB/C-nu裸鼠,将5×104个MUM2B细胞注入裸鼠肝脏包膜下.连续观察6周,每周随机处死3只裸鼠以观察成瘤率及侵袭率.采集裸鼠的荷瘤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胃和肠等组织器官,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后镜检肿瘤在肝脏内的生长行为及其向其他脏器侵袭和转移的情况.结果:该模型的成瘤率可达83.3%.接种后的前4周,肿瘤在肝脏内浸润性生长,未侵犯周围脏器;接种后第5周,肿瘤开始侵袭肾脏、脾脏、胃和十二指肠的包膜,并可突破胃及肠道的包膜,在其浆膜层中侵袭生长;接种后第6周,肿瘤对肾脏、脾脏、十二指肠和胃的侵袭加剧.肿瘤细胞可侵入裸鼠十二指肠的肌层内生长,亦可侵入裸鼠胃肌层及胃黏膜下层,甚至向胃黏膜肌层内侵袭生长;接种后第6周,肿瘤开始向裸鼠肺脏转移,所有受检裸鼠的肺门组织及肺实质内均可查见转移性瘤灶,转移率达100%;除肺脏外,其余脏器内均未查见转移性瘤灶,提示肺脏是该肝内种植瘤的主要转移靶器官.此外,荷瘤2周后,裸鼠脾脏红髓增生明显,髓内可见大量巨核细胞及髓系来源的粒细胞,呈现白血病样反应;荷瘤4周后,脾脏内星空样现象明显,巨噬细胞活跃,提示裸鼠脾脏组织学改变与荷瘤生长状态密切相关.结论:裸鼠肝内注射MUM2B细胞能够建立起稳定的人葡萄膜黑色素瘤小鼠肝内种植模型.种植的肿瘤细胞在裸鼠肝脏内呈浸润性生长,侵袭包括胃、十二指肠、脾脏及肾脏在内的多个器官,并可远端转移至肺脏.
-
原发性肝癌侵袭转移相关分子实验研究进展
肝细胞肝癌(HCC)是一种很难预测的恶性肿瘤.HCC常表现为早期的血管侵犯和肝内、肝外的转移, 因此了解HCC生长行为的控制机理及转移复发的分子机理是十分重要的[1] .本文重点阐述了近几年来与HCC侵袭转移相关分子的实验研究进展, 其它有关分子如p53 、CDKN2、H-ras、EGFR等见相关综述[2].
-
颅底肿瘤手术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颅底区肿瘤,特别是颅底区的恶性肿瘤,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具有穿通性的破坏生长行为.因此,颅底肿瘤多表现为颅内与颅外或颅底各区间的"沟通性"肿瘤.目前,手术切除瘤体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手术条件要求较高,术后并发症也较易发生.为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病人生存质量,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寻求、探讨佳的护理措施,本文总结了1999~2003年经手术治疗的颅底肿瘤患者29例,现将护理及观察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
会阴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非恶性肿瘤而有恶性生长行为的疾病.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尤其是妇科手术及剖宫产术后发生率较高,但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少见,现将我科收治1例报道如下.
-
细菌L型与肿瘤
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长期相互作用的正常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从生物角度对肿瘤病因进行的研究证明病毒是一重要生物致癌因素.细菌L型即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失去细胞壁后,其菌落形态、生长行为、生化反应、致病性等均与原菌显著不同,而表现出与病毒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征,并作为一种慢性致病因子长期在人体内存活,具致突变和增加宿主细胞对其它致突变物易感性的可能.一些研究显示细菌L型可能促进肿瘤的形成与发展,一些研究却支持L型具抑癌作用.本文就细菌L型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
细菌L型与肿瘤
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长期相互作用的正常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从生物角度对肿瘤病因进行的研究证明病毒是一重要生物致癌因素.细菌L型即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失去细胞壁后,其菌落形态、生长行为、生化反应、致病性等均与原菌显著不同,而表现出与病毒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征,并作为一种慢性致病因子长期在人体内存活,具致突变和增加宿主细胞对其它致突变物易感性的可能.一些研究显示细菌L型可能促进肿瘤的形成与发展,一些研究却支持L型具抑癌作用,本文就细菌L型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
新生儿体格生长行为早期干预的探讨
我院在对新生儿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加早期干预,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2年8月至今我院观察足月出生的住院新生儿40例,随机抽样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婴儿出生时头围、身高、血红蛋白、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