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逆向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

    作者:乔运锋;范雷波

    翼状胬肉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多发病,轻者影响外观,重者能引起角膜散光、角膜变性,遮盖瞳孔等致视力下降.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传统的手术方法复发率较高,达30%~50%[1].为减少其复发,以往的方法是在单纯切除胬肉的基础上,联合结膜瓣移植、羊膜移植、带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丝裂霉素等改良手术方式,均能有效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

  • 切除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的矫治

    作者:张雅林

    选择侵犯角膜不同程度及范围的胬肉患者共21例(21眼),检测胬肉切除术前术后的角膜屈光状态的变化,探讨胬肉所致的角膜散光规律,以及胬肉切除术对缓解其所致角膜散光的价值.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作者:雍智谋

    目的 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98例患者按不同手术切口位置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于颞上侧或鼻上侧做角膜切口,观察组于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做角膜切口.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两组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少于术前(P<0.05),且呈降低趋势;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 d至6个月,两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术后7 d至6个月,观察组平均角膜散光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至6个月,两组手术源性散光度均呈降低趋势;且术后1、6个月,观察组手术源性散光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采取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和常规手术切口对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均有改善作用,但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效果更佳.

  • 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相关原因的探讨

    作者:张卫广

    本文就目前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相关因素进行综速.

  • 联合角膜松解术与散光晶体植入术矫正散光的对比研究

    作者:朱晓伟

    目的:比较陡轴超乳切口加对侧角膜缘松解术(联合角膜松解术)的球面晶体植入术与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 术矫正散光的效果.方法:角膜散光为1~3D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配到2组,其中A组26例(26眼)行陡轴超乳切口球面人工晶体植入加对侧角膜缘松解术,B组26例(26眼)行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3个月检查患者术眼裸眼视力(UCVA)、角膜散光、残余散光等数据.结果:术后3月两组眼球残余散光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裸眼视力(UCVA)均明显提高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联合角膜松解术矫正中低度角膜散光的效果不及Toric植入术,但裸眼视力二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 Toric人工晶体矫正角膜散光及护理

    作者:朱婷;施宇华;陈月芹;胡钦瑞;叶芬;卢玉文;黄振平

    目的 Toric人工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疗效及护理配合.方法 收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00例106眼,植入AcrysofToric人工晶体,予以护理配合.结果 术前患者BCVA为0.1~0.6,术后2个月92%患眼UCVA≥0.5,78%患眼UCVA≥0.8,BCVA≥0.8者达96%.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1.500±0.405)D,顺规散光10眼,斜轴散光10眼,逆规散光86眼,预期残余散光平均为(0.211±0.116)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为(0.200±0.179)D.结论 Toric人工晶体主要适用于伴有明显的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临床值得推广.

  • 不同手术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作者:孙存;接英;张建强;王艳玲

    目的 探讨透明角膜切口及巩膜隧道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采用超声乳化治疗、植入单焦点非Toric人工晶状体的白内障患者120例(146只眼),随机分为两组,透明角膜切口62例76只眼设为对照组,巩膜隧道切口58例70只眼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天、1周、3个月角膜散光、中央角膜、切口周边角膜厚度及裸眼视力.结果 术后3天,两组患者均出现散光度数和中央角膜厚度增加,但观察组的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观察组切口周边的角膜厚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和角膜厚度基本稳定,观察组的角膜散光度数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巩膜隧道手术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产生的术后角膜散光度数较低,更加稳定.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潘雪萍;杨卫华

    目的:探讨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行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及围术期护理。方法2013年7—12月选择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34例(39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实施系统的围术期护理,观察术后临床效果,包括裸眼视力( UCVA)、佳矫正视力( BCVA)、角膜残余散光、人工晶状体转动度数和视远脱镜情况。结果34例患者Toric人工晶状体均成功植入。术后3个月患者的UCVA上升至(0.65±0.15), BCVA上升至(0.85±0.19),角膜散光降低至(0.73±0.36)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97%的患者人工晶状体转位<5°,平均旋转(2.6±1.3)°,视远脱镜率达94.87%(37眼)。结论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有效矫正白内障合并的角膜散光,提高视觉质量,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而规范系统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护理

    作者:韩艳春;刘丽丽

    目的评价改良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并与常规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对比.方法在显微镜下用同种材料进行两种手术38眼及80眼.术后1个月进行视力与角膜散光的测定.结果前者术后矫正视力0.5~0.8者15.7%,1.0以上者84.2%,术后散光与术前无显著差异;后者术后矫正视力0.5~0.8者33 8%,1.0以上者62.5%,术后散光与术前有显著差异.结论小切口手术视力恢复快,较超声乳化手术成本低,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 Pentacam与IOL Master测量角膜曲率与散光的比较

    作者:黄旺斌;陈子林

    目的:比较Pentacam与IOL Master测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曲率、角膜散光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7至10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9例(共171眼),对入选患者由同一检查者检查,各收集3组数据并取其均值为对应测量值。角膜曲率的差异性、相关性、一致性分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线性相关分析、Bland-Altman法进行分析。角膜散光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及简单统计。结果 Pentacam所测平均角膜曲率为男(44.14±1.49)D、女(44.73±1.55)D,IOL Master为男(44.27±1.50)D、女(44.86±1.56)D,不同仪器、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检验二者间有显著相关性(r=0.986)。Bland-Altman散点图中,95%一致性界限范围内两者间大差值的绝对值为1.19 D。Pentacam与IOL Master所测散光度数、轴位分别为(0.77±0.52)D、(85.38±53.36)°与(0.90±0.61)D、(91.35±53.60)°,二者在散光度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轴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轴位差在10°以上者占44.4%。结论 Pentacam与IOL Master两种仪器均可较准确地测量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曲率与角膜散光,二者间相关性好,一致性差。

  • 差异性方向的巩膜隧道切口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分析

    作者:柳维艳

    目的:研究差异性方向的巩膜隧道切口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133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大切口(角)术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切口(角)术式,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恢复程度高于对照组角膜散光变化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小切口(角)白内障摘除术有利于降低术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促进患者视力的恢复.

  • 白内障不同切口影响术后散光原因的分析

    作者:霍璐;张仲臣;张佳楠

    随着白内障手术的日益完美,术后散光成为影响患者术后理想屈光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常使用的白内障手术方法仍是切口大小为3.2mm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随着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发展,术后散光相应减小。由于不同手术方式产生的术后散光不同,现通过文献回顾,综述不同切口影响白内障术后散光的原因并进行分析。

  • 透明角膜切口矫正散光扩大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适应证的观察

    作者:吕仲平;刘谊

    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新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面市,白内障患者通过植入人工晶状体而不需要依赖眼镜即可获得满意的全程视力已成为现实。今天的白内障患者已经不仅要求能够看到,而且要求能够获得佳的视觉质量,他们希望能获得更高质量的视力并能够减少眩光和光晕,同时减少对眼镜的依赖。要使这些患者术后达到好的视觉效果,矫正散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目前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的矫正方法有透明切口矫正散光法、角膜缘切开松解术、角膜屈光手术以及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本文总结了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并通过白内障手术源性散光减小术后角膜散光而植入MIOL的患者32例(47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不同手术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作者:赵连凯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术的患者94例,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47例。对照组切口为与角膜缘相反弧形巩膜隧道切口,对照组切口为角膜上方切口。观察2组患者在术后1周、2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情况以及视力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周、2个月、3个月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81±0.59、0.73±0.21、0.64±0.57,明显低于对照组0.96±0.61、0.88±0.49、0.77±0.46,且患者在术后1周、2个月、3个月的视力矫正情况分别为0.59±0.28、0.61±0.48、0.64±0.29,明显优于对照组0.46±0.15、0.44±0.24、0.48±0.1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时,采用角膜中心远处的小切口,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散光度,有利于患者视力的恢复,效果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体会

    作者:赵丽华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眼部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愈合快、裸眼视力恢复好、角膜散光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突出优点而成为广大白内障患者和眼科医生所欢迎的白内障手术方式.我院眼科自2003年以来与上级医院合作,成功开展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角膜散光的稳定性初步研究

    作者:张丰菊;王丽茹;于芳蕾;鲁智丽

    目的 探讨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AcrysofSN60TF)术后的稳定性及散光度变化,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治疗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白内障合并中高度角膜散光患者3例.方法 于2008年2月至5月就诊的白内障患者3例,术前测量所需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球镜度数和角膜本身散光度数,并通过ALCON软件计算所需植入晶状体型号,术中将人工晶状体散光轴标记线和角膜屈光力强的子午线重合,术后定期测量患者视力、散光度数、晶状体轴位变化.3例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度数分别为1.5 D、2.5 D、5.5 D,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应用IOLMaster(德国Carl Zeiss公司)仪器,SRK/T公式计算出人工晶状体球镜度数.应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患者的角膜散光轴,并将大屈光度、小屈光度及所在轴、所需球镜度数、手术导致的散光度、手术切口位置输入Alcon计算公式内,计算所需晶状体型号及晶状体散光轴向位置.散光度1.5 D患者植入AcrysofSN60T3 IOL,2.5 D患者植入AcrysofSN60T4.5.5 D患者植入AcrysofSN60T4.术后随访1年以上.主要指标术后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散光度数及轴位.结果 术后随访1年,3例患者晶状体位置均无明显偏心,轴位偏移均小于5度.裸眼远方视力分别为0.6、1.0、1.0.较术前均显著提高,无明显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结论 Toric人工晶状体为治疗中高度角膜散光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稳定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Toric IOL 角膜散光
  • 配戴一年以上的夜用角膜塑形镜停戴后角膜参数的变化

    作者:赵可浩;陆文秀;王文萃;雷红;李造兰;关威

    目的 观察夜用角膜塑形镜停戴后角膜参数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新力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并坚持戴镜且欲停戴重新验配的近视患者26例(49眼).方法 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角膜厚度,观察配戴前、连续戴镜12个月、停戴3~4周后各指标的变化.主要指标 角膜平坦轴曲率、角膜陡峭轴曲率、角膜散光、角膜厚度.结果 角膜平坦轴曲率配戴前、连续戴镜12个月、停戴3~4周后分别为(42.32±1.87)D、(40.18±1.83)D、(41.97±1.86)D,角膜陡峭轴曲率分别为(43.46±1.76)D、(41.46± 1.74)D、(43.30±1.90)D,两指标配戴前与停戴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534,0.777).各时间点角膜散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戴镜中角膜厚度略变薄,配戴前及连续戴镜12个月分别为(546.23±24.33)μm、(537.18±27.89)μm,停戴后逐渐恢复至(541.23±22.25)μm,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塑形效果稳定后每矫正-1.00 D屈光度实际下降K值为(0.52±0.18)D,实际角膜厚度变薄为(2.35±2.23)μ m.停戴3~4周后K值恢复程度为(86±15)%,角膜厚度恢复程度为(68±45)%.结论 停戴夜用角膜塑形镜3~4周后各角膜参数恢复至接近戴镜前水平.

  • 角膜散光与软性角膜接触镜配适评估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琼;唐甜甜;吕帆

    目的探讨角膜散光的大小、轴向与球性、散光软性角膜接触镜的配适状态、舒适度之间的关系.设计前瞻性随机区组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284例自愿受试者,现在或曾经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方法受试者的平均近视屈光度为(-5.18±2.53)D,平均散光度为(0.81±0.50)D.每位受试者在接受眼部检查、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后,于其左眼间隔一定的时间先后配戴球性和散光软性接触镜.根据受试者左眼角膜散光的轴向将人群分为三组:第一组,顺规散光组(132眼);第二组,逆规散光组(76眼);第三组,斜轴散光组(76眼).同时,根据受试者角膜散光度数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组:第四组,<0.75D共153眼;第五组,≥0.75D、<1.50D,共106眼;第六组,≥1.50D共25眼.主要指标镜片中央定位、覆盖度、活动度、散光镜片的旋转性和稳定性以及舒适度.结果在前三组和后三组对比中,镜片覆盖度、活动度、旋转性及稳定性指标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散光镜片的稳定性在3分钟、15分钟明显优于第1分钟.散光镜片的中央定位优于球性软镜(P=0.00),佳中央定位的比例分别为54%与48%;散光镜片活动度大于球镜(P=0.02),两者活动度不良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与19%;散光镜片舒适度差于球镜(P=0.00),不可接受的比例散光片为14%,球镜片为5%.结论软性角膜接触镜的配适与舒适度较少地受到角膜散光的影响.球性软镜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首选配戴.

  • 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术后角膜散光动态观察

    作者:马云峰;何伟;雷琼;徐玲;吴宪巍;聂素珍

    角膜散光是白内障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广泛开展,因手术引起的角膜散光一直是眼科医生关注的焦点,5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可产生较明显的散光,而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因其切口小、手术便捷且术后散光小、恢复快得到众多眼科医生的青睐,但其术后角膜散光演变情况尚需进一步探讨.

  • 三种不同管径超声乳化针头在临床应用中的对比分析

    作者:吴凯峰;赵军民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管径超声乳化针头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对超声乳化有效时间、视轴区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发生率及术后视力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核硬度为Ⅲ级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67例(180眼),随机分成3组,A组使用18G超声乳化针头,B组19G,C组20G,均采用相同切口,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各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散光及视力情况.随访3个月.结果 3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在A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1d角膜水肿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视轴区角膜散光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视轴区角膜散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裸眼视力1d、1周、1个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相同核硬度情况下,超声乳化针头管径越小,超声乳化有效时间越长,则效率越低,更容易导致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与丢失,不但角膜散光没有改善,反而会因角膜切口组织水肿导致术后早期角膜的散光增加.

348 条记录 1/18 页 « 12345678...1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