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术复位联合激光光凝治疗高度近视黄斑白孔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杨红;孙京华;陈建斌;孙旭芳;刘海霞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白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联合倍频Nd:YAG激光(532 nm)治疗黄斑白孔的解剖复位和功能恢复.方法 高度近视黄斑白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7例17只眼,行单纯玻璃体腔注气4例,玻璃体手术联合长效气体填充3例,联合硅油填充10例,硅油取出时间平均4.9个月;黄斑孔缘视网膜光凝法7例,黄斑孔底部色素光凝法10例.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1个月.结果 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14例(82.4%),2-3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3例(17.7%),随诊期间所有病例视网膜均复位,总复位率100%.术后视力提高者9例(9/17),占52.9%;不变者6例(6/17),占35.3%;下降者2例(2/17),占11.8%.黄斑孔缘视网膜光凝法治疗的患者中,视力提高者2例(2/7),占28.6%;视力不变者4例(4/7),占57.1%;视力下降者1例(1/7),占14.3%.黄斑孔底部色素光凝法治疗的患者中,视力提高者7例(7/10),占70.0%;视力不变者2例(2/10),占20.0%;视力下降者1例(1/10),占10.0%.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白孔视网膜脱离手术复位后联合Nd:YAG激光(532 nm)封闭黄斑白孔可提高手术成功率,维持或恢复视力.两种黄斑孔光凝法分别用于不同状态下的黄斑白孔均有较好疗效.

  • 新一代重硅油Oxane HD、Densiron 68和HWS 46-3000的比较

    作者:陈之轩;王方

    相对于传统硅油,比水重的硅油在理论上具有许多优势,尤其是在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下方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中.近年,三种新一代的重硅油,Oxane HD,Densiron 68和HWS46-3000开始应用于临床,已显示出较好的眼内耐受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为临床治疗难治性视网膜脱离增添了有用的工具.本文对这三种重硅油的物理性质、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逐一论述.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在诊断高度近视眼合并黄斑裂孔中的应用

    作者:李宁东;李彬;王凤华;王光璐;熊颖;严伟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在诊断高度近视眼合并黄斑裂孔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0年9月~2001年5月在门诊就诊的高度近视眼患者怀疑黄斑裂孔的病例22例28只眼进行OCT检查,散瞳后,选用4 mm长的扫描线对黄斑进行线性扫描.结果:22例高度近视眼患者中,眼底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后极部脉络膜萎缩灶,其中12人16只眼伴有后巩膜葡萄肿;28只临床怀疑黄斑裂孔的眼中,20只眼黄斑全层裂孔,3只眼为板层孔,3只眼为黄斑囊样变性,2只眼为黄斑裂孔合并黄斑前膜;28只眼中21只眼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脱离.结论:OCT作为一种新型的临床检查手段,对于高度近视眼合并黄斑裂孔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监测病情转归,以及选择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 黄斑孔手术空气填充术后黄斑区显微结构及视力恢复

    作者:王常观;马志中;陆遥

    目的 观察黄斑孔手术中应用空气作为填充物术后视网膜外层结构改变.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特发性黄斑孔30例(30眼)一期手术闭合率、术后视力、术前黄斑孔的直径、外界膜缺损直径、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和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并分析这些特点与BCVA之间的关系.结果 28例(93.3%)在术后2周黄斑孔解剖闭合.在每个随访时间点,黄斑外层视网膜厚度和椭圆体带缺损直径都与BCVA相关.术前孔底直径和术后2周时的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影响视力恢复(P =0.000,0.000).术后6个月时BCVA与黄斑外层视网膜的厚度显著相关(P=0.000).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空气作为填充物能有效治疗黄斑孔.术后黄斑外层视网膜厚度和椭圆体带的修复与视力恢复存在密切联系.

  •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环形剥除及移植治疗特发性黄斑孔

    作者:林会儒;肖静

    目的 探讨黄斑区内界膜环形剥除联合内界膜移植治疗巨大特发性黄斑孔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52例(52只眼)巨大特发性黄斑孔(直径>500 μm)临床资料.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行常规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B组(27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环形剥除并内界膜移植术.术后随诊3个月以上.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之间视力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0,P=0.030),两组黄斑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80,P=0.047),两组椭圆体区缺损直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0,P=0.010).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环形剥除及移植可提高巨大特发性黄斑孔闭合率,改善视功能.

  •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后脱离的相干光断层成像特征

    作者:戴虹;李永;龙力;狄雅芬;卢颖毅;王铮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后脱离的相干光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特征,探讨裂孔的发生与玻璃体后脱离间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确诊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193例(223只眼)进行OCT检查,分析其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及发展.结果按Gass分期标准,Ⅰ~Ⅳ期裂孔分别有21、74、97及31只眼.在Ⅰ、Ⅱ、Ⅲ期裂孔眼中,OCT图像显示玻璃体与视网膜分离者分别有15(71.4%)、38(51.4%)及46只眼(47.4%).其表现形式有3种:(1)黄斑中心凹周围视网膜与玻璃体发生分离,但中心凹部相连,此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被牵起,层间出现囊腔;(2)玻璃体附着于未完全游离的视网膜裂孔盖处,使盖膜牵引上翘;(3)玻璃体完全与后极部视网膜分离,表面可见与其平行的玻璃体后界膜.这3种表现形式分别见于Ⅰ、Ⅱ、Ⅲ 期裂孔.在随诊的部分患眼中,OCT图像显示从Ⅰ期进展至Ⅲ期裂孔的过程,并见玻璃体后脱离的裂孔自行愈合现象.在组合的OCT图像中,显示黄斑中心凹部与视乳头和颞侧视网膜之间脱离的玻璃体后界膜呈现凸隆圆顶盖样图形.结论 OCT检测结果证实玻璃体与黄斑中心凹发生分离的过程与黄斑裂孔进展的过程相一致,提示黄斑裂孔的形成及发展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密切相关.

  • 玻璃体手术并发周边部视网膜裂孔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作者:樊文英;徐军;侯志嘉;刘宁朴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并发周边部视网膜裂孔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预后.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玻璃体手术前不伴有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379例(404只眼)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中或手术后发现周边部视网膜裂孔的患者,记录裂孔的部位、数量、发现时间及是否伴有视网膜脱离,比较术中或术后发现裂孔的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和视网膜复位率.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组患者周边部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年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04只眼中,有32只眼出现55个周边部视网膜裂孔,平均发生率7.9%.周边部视网膜裂孔发生率在BRVO组高(13.3%),而在PDR组的发生率较低(3.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P<0.01).55个裂孔中,有51个(92.7%)裂孔发生在有巩膜切口的象限,其中29个裂孔(52.7%)位于手术者主操作手一侧.手术中发现裂孔组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手术后发现裂孔组的视网膜复位率.结论 玻璃体手术并发周边部视网膜裂孔主要与巩膜切口相关,但BRVO也是其危险因素之一.手术中发现裂孔组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手术后发现裂孔组.

  • 相干光断层扫描量化参数与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戴元敏;沈洁;李九可;金晓红;李毓敏

    目的 探索相干光断层扫描(OCT)量化参数与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 1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经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后经OCT证实黄斑裂孔闭合且规律随访时间≥6个月的23例(25只眼)IM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7只眼),女性17例(18只眼);年龄为63 ~71岁,平均67岁;病程3.5 ~12.0个月,平均6.0个月;根据Gass分期:Ⅱ期9只眼,Ⅲ期11只眼,Ⅳ期5只眼.手术前后均进行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通过OCT测量黄斑裂孔小直径、裂孔高度、裂孔底径,并计算裂孔高度/裂孔底径(MHI)、裂孔高度/裂孔小直径(THI)、裂孔小直径/裂孔底径(DHI).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相关参数与术后视力预后间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MHI及THI预测术后视力预后的准确度,并取得MHI及THI界值.结果 术前IMH患者BCVA为0.100(0.050~0.180),MHI为0.476(0.416 ~0.684),THI为1.048(0.761~1.346),DHI为0.536(0.431 ~0.645);术后3个月BCVA为0.150(0.120 ~0.275),较术前明显提高(Mann-Whitney U检验:P =0.002);术后终随访BCVA为0.250(0.135 ~0.350),较术前得到显著提高(Mann-Whitney U检验:P=0.000);终随访BCVA与术前BCVA、MHI、THI之间有相关性(r术前BCVA=0.560,P=0.004;rMHI=0.481,P =0.015;rTHI =0.516,p=0.008);ROC曲线分析取得MHI 及THI界值分别为0.475和0.973,且MHI≥0.475组术后BCVA明显好于MHI<0.475组,THI≥ 0.973组术后BCVA明显好于THI<0.973组(Mann-Whitney U检验:P =0.013,P=0.008).结论 MHI≥0.475或THI≥0.973的患者具有较好的视力预后,可作为潜在预测IMH患者术后视力预后的指标之一.

  • 双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双眼先后发病特点的对比分析

    作者:周金琼;魏文斌;游启生;屠颖

    目的 对比分析双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先后患病眼间的发病特点及可能与双眼间发病间隔时间相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到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RRD患者共8 283例,其中双眼RRD 603例(7.30%).观察并记录其临床相关信息,包括首次发病年龄、双眼RRD发生的间隔时间、先后发病眼近视与否、外伤史等.对于正态分布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二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于可能与双眼间发病间隔时间相关的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二分类资料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03例双眼RRD患者首发眼平均患病年龄为(30.76±15.31)岁(范围:2.13~ 68.35岁).双眼同时发现RRD者占4.80%,而其他双眼先后发病者中,以左眼为先发眼者较为多见(303例),占52.90%.与后发病眼相比,先发眼多存在黄斑区脱离(x2=4.37,P=O.03,OR:1.59,95%CI:1.04~2.45)、视网膜下增殖(x2=21.81,P=0.04,OR:1.57,95%CI:1.02~2.42).先后发病眼间RRD发生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73±7.06)年(范围:0~56年).首发眼发病年龄较小[(29.56± 15.47)岁,t=-4.09,P<0.01]、自觉症状较重者双眼间发病间隔时间较短.先发病眼黄斑区脱离、视网膜脱离为巨大裂孔、马蹄形裂孔所致、裂孔位于颞上方、存在视网膜变性者发病间隔时间较短.而对于近视患眼而言,中低度近视者较高度近视者双眼间发病间隔时间较短,后发病眼外伤史也可导致发病间隔时间的缩短.结论 对于初诊表现为单眼RRD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均需终身随访,尤其是先发眼发病后的1年内,关注其对侧眼RRD发生的可能.发病年龄偏小、自觉症状较重、存在黄斑区脱离、马蹄形裂孔、颞上视网膜裂孔、视网膜变性以及中低度近视均为相关因素,对于此类患者,首次发病后短时间内应密切随访.

  • 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伴与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飞;徐格致;王文吉;姜春晖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伴与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06年6月至2007年2月43例(44只眼)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伴有视网膜脱离分为脱离组与非脱离组,对两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非脱离组黄斑裂孔患者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进行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两组患者的计量资料如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数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计数资料如性别构成比,裂孔周围玻璃体牵引、后巩膜葡萄肿及视网膜劈裂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X2检验;对两组患者左右眼的构成比和白孔、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43例(44只眼)患者中,视网膜脱离组37例(37只眼),非脱离组7例(7只眼).视网膜脱离组患者平均年龄56岁;男性9例(24.3%),女性28例(75.7%);11只左眼(29.7%),26只右眼(70.3%);平均屈光度数(-8.9±2.2)D,平均眼轴长度(28.7±2.0)mm;视力≤0.05者26只眼,视力0.05~0.2者11只眼;玻璃体完全后脱离33只眼(89.2%),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4只眼(10.8%),白孔13只眼(35.1%),裂孔周围玻璃体牵引10只眼(27.0%),视网膜劈裂13只眼(35.1%).非脱离组患者平均年龄48岁;男性1例(14.3%),女性6例(85.7%);左眼3只眼(14.3%),右眼4只眼(57.1%);平均屈光度数(-9.0±1.9)D,平均眼轴长度(28.9±1.5)mm;视力≤0.05者3只眼,视力0.05~0.2者3只眼,视力≥0.2者1只眼;玻璃体完全后脱离6只眼(85.7%),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1只眼(14.3%),白孔1只眼(14.3%),裂孔周围玻璃体牵引3只眼(42.9%),视网膜劈裂5只眼(71.4%).B超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有后巩膜葡萄肿.OCT检测结果显示,非脱离组患者的黄斑裂孔周围大多有视网膜水肿、劈裂或脱离晕等与特发性黄斑裂孔相似的改变,但局部后巩膜葡萄肿的膨隆并不明显.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视网膜脱离组与非脱离组患者性别比(X2=0.008)、左右眼构成比(X2=0.449)、屈光度数(t=0.193)、眼轴(t=-0.25)、视力(X2=4.509)、玻璃体后脱离(X2=0.071)、白孔(X2=1.179)、孔缘部玻璃体牵引(X2=0.709)及视网膜劈裂发生率(X2=3.2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视网膜脱离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非脱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伴有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可能有多种.高度近视眼患者在年龄增长过程中玻璃体和视网膜的改变可能是发生黄斑裂孔继而引起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 外伤性黄斑裂孔的随诊观察

    作者:李学伟;卢宁;张兰;王文伟;王莹;严伟;熊颖

    目的 探讨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自然病程和视力预后.方法 系列病例报告.对2004年8月至2007年12月确诊的28例(28只眼)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进行定期随诊.观察项目包括视力、眼底彩色照相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情况.其中随诊时间不足3个月的患者排除.结果 28例(28只眼)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均符合入选条件,随诊时间在3个月以上,平均随诊时间14个月.28例(28只眼)中,有16例(16只眼,57.1%)同时伴有黄斑裂孔周围脉络膜视网膜损伤.在随诊中,9例(9只眼)黄斑裂孔变大;1例(1只眼)黄斑裂孔变小;3例(3只眼)黄斑裂孔自行闭合,闭合时间分别在随诊4.5、3.5及1.0个月后,闭合率10.7%(3/28),患者视力均提高,终视力为0.5~0.7;2例(2只眼)发生视网膜脱离,发生率4.2%(2/48),经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复位,视力提高.结论 外伤性黄斑裂孔的大部分患者在随诊期间视力稳定甚至有所提高.在发病后的4~5个月内,部分患者的黄斑裂孔可自行闭合,并恢复较好的视力,而发生视网膜脱离者较少.

  •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三维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作者:张枝桥;董方田;于伟泓;戴荣平;赵潺;杨治坤;韩宝玲;杜虹

    目的 探讨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三维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8例经三维频域OCT检查确诊的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观察其三维频域OCT检测图像特征.根据频域OCT定量检测的玻璃体与黄斑区视网膜附着粘连的范围,将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分为局灶型和宽大型两类.运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所有患者的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部视网膜厚度的关系.结果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频域OCT检测图像清晰,其病变特征明显.18例患者中,病变呈局灶型14例,宽大型4例;合并黄斑前膜8例,合并黄斑全层裂孔2例,合并黄斑板层裂孔2例.18只眼的logMAR视力为0.15~1.22,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275~899 μm,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所有患者的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厚度呈中度线性正相关(r=0.616,P=0.007).结论 三维频域OCT检测可以直观地显示眼底病变三维结构,对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随访具有重要作用.

  •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裂孔愈合形态与视功能恢复的研究

    作者:戴虹;卢颖毅;李永;师自安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裂孔愈合形态与视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特发性黄斑裂孔1次性术后裂孔愈合患者36例(38只眼)的连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观察裂孔愈合形态,采用激光扫描检眼镜(SLO)测定患者术前,术后1、3、6个月黄斑区光敏度、绝对暗点、相对暗点平均面积及中心视力,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OCT图像,裂孔形态分为完全愈合型(22只眼)、部分愈合型(10只眼)及未愈合型(6只眼).术后6个月,完全愈合型和部分愈合型眼的中心视力、光敏度、绝对暗点和相对暗点的平均面积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未愈合型眼的中心视力、光敏度虽较术前改善,但绝对暗点、相对暗点差异则无显著意义(P>0.05);完全愈合型眼的视力、光敏度、绝对暗点改善程度与部分愈合型和未愈合型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Ⅱ期裂孔眼术后黄斑中心凹形态可完全恢复.结论术后黄斑区中心凹部视网膜正常形态的恢复与视功能改善程度呈正相关(P<0.05).术后中心凹的形态恢复越好,视功能改善程度越高.裂孔早期阶段(Ⅱ期裂孔)行手术,更有机会获取良好的视功能.(中华眼科杂志,2004,40:443-447)

  • 视网膜内界膜剥除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裂孔愈合的影响

    作者:唐仕波;李加青;黄素英;张淳;林少芬

    目的探讨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裂孔愈合的影响.方法对41例(41只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进行手术治疗.A组:单纯玻璃体切除19只眼;B组:玻璃体切除加视网膜内界膜剥除22只眼.A组患者进行玻璃体切除、气体或液体交换及C3F8眼内填充术;B组患者在A组术式的基础上,于术中增加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所有患者术后均保持面朝下体位10~14 d.结果 41只眼中,术后黄斑裂孔完全闭合37只眼,相干光断层扫描显示黄斑裂孔已消失,总闭合率为90.2%.其中A组19只眼中,有15只眼黄斑裂孔闭合,闭合率为78.9% ,视力略有提高;裂孔未闭4只眼,相干光断层扫描仍见黄斑裂孔,视力无提高或降低.B组22只眼经相干光断层扫描,证实黄斑裂孔已完全闭合,闭合率为100.0%,视力明显提高.经Fisher精确概率检验,两组患者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865,P<0.05);视力改变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000,P>0.05),但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的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385,P<0.05).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黄斑裂孔患者的有效方法,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有利于术后裂孔的闭合及其解剖结构的愈合.

  • 单层内界膜翻转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作者:徐昶中;吴建华;何俊文;冯超

    目的 比较单层内界膜翻转与内界膜剥除对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或单层内界膜翻转治疗的适度高度眼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例(35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9.83±8.59)岁.其中内界膜剥除组17只眼,内界膜翻转组18只眼.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及手术后行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OCT检查.术后均保持头低位休息3~4周,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患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佳矫正视力情况.术后两组间视力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网膜复位率比较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内界膜剥除组与内界膜翻转组所有患者的视网膜均成功复位.内界膜剥除组17只眼中8只眼黄斑裂孔闭合(8/17),内界膜翻转组18只眼中16只眼黄斑裂孔闭合(16/18),两组黄斑裂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末次随访时,内界膜剥除组佳矫正视力为1.57±0.24,内界膜翻转组为1.52±0.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3,P=0.457).术后内界膜剥除组患者视力提高的幅度为0.20±0.34,内界膜翻转组为0.34±0.4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4,P=0.265).结论 单层内界膜翻转术是治疗适度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能提高黄斑裂孔的闭合率,有利于黄斑中心凹结构的恢复.

  • 注气后巩膜外冷凝治疗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作者:佘洁婷;张国明;曾键;陈懿;刘旭阳;成洪波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无菌空气后行巩膜外冷凝治疗单纯型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5例(35只眼)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其中脱离范围累及黄斑区31例,所有均伴明显玻璃体液化.裂孔位置均位于上半部分,直径0.5~1.5 PD,形态均为马蹄形.经巩膜穿刺放出视网膜下液体后,玻璃体腔注射无菌空气0.5~2.0 ml,双目间接检眼镜透过气体直视下行巩膜外冷凝封闭裂孔,再行局部外垫压.结果 术后第1天32例视网膜完全复位,2例残余少量视网膜下积液,均于术后1周内完全吸收,1例因术后玻璃体混浊加重,视网膜未能完全平伏而改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复位.一次手术复位率97.1%,终复位率100%.术后视力提高33例,发生高眼压6例,经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好转.所有病例随访5~10个月视网膜脱离无复发.结论 玻璃体腔注气巩膜外冷凝术治疗玻璃体液化明显的上方裂孔单纯型视网膜脱离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 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效果分析

    作者:贺峰;戴荣平;董方田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57例(58只眼)经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术前裂孔分期、裂孔面积、手术方式、术后裂孔闭合情况、视力改变等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两组间的正态分布连续变量资料,采用独立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对定性变量资料,采用R×C列联表分析;对有序变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57例(58只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均进行了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10%C3F8填充.一次性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44只眼(75.9%),术前裂孔面积0.01~0.85 mm2,平均0.20 mm2;裂孔未闭合14只眼(24.1%),术前裂孔面积0.08~3.16 mm2,平均0.69 mm2.术中联合视网膜内界膜(ILM)剥离36只眼,其中29只眼一次性手术后裂孔闭合(80.6%),26只眼术后视力提高或不变(72.2%);未联合ILM剥离22只眼,其中15只眼(68.2%)一次性手术后裂孔闭合,13只眼(59.1%)术后视力提高或不变.黄斑裂孔闭合眼与未闭合眼之间进行比较,裂孔面积(P=0.001)和佳矫正视力改变(P=0.028)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素并不能显著影响术后佳矫正视力的改变.结论 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有效手段,术中联合ILM剥离并不能改善裂孔闭合率和视力预后,而裂孔面积却可能影响裂孔的闭合.

  • 相干光断层扫描观察玻璃体手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的光感受器细胞层改变

    作者:贺峰;于伟泓;郑霖;董方田

    目的 研究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效果及其术后光感受器细胞层的改变.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行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的45例(45只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采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测量患者黄斑裂孔直径及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直径.术前与术后佳矫正视力和黄斑裂孔闭合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Bivariate过程的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 45例(45只眼)患者的术前佳矫正视力为0.4至眼前手动,平均0.08;黄斑裂孔直径204~1616 μm,平均827.4 μm;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直径792~ 3444 μm,平均1988.9 μm.术后1个月,45例(45只眼)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75.6%;佳矫正视力为0.5至光感,平均0.13;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直径166~2553 μm,平均1285.1μm.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直径显著减小.术前的黄斑裂孔直径和术后的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直径与术后视力显著相关(r =0.526,0.628,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安全有效.术前的黄斑裂孔直径和术后的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直径是预测术后视力的敏感指标之一.

  • 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光感受器细胞层改变

    作者:贺峰;于伟泓;戴荣平;张枝桥;董方田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光感受器细胞层内外节的改变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32例(32只眼)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其手术前后的高分辨率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进行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与后logMAR视力和光感受器细胞层内外节被破坏区域直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手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和光感受器细胞层内外节被破坏区域直径与术后logMAR视力比较,采用Bivariate过程的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 32例(32只眼)患者的logMAR视力为0.40~2.00,平均1.16±0.46;黄斑裂孔直径332~1568 μm,平均(859.7±292.0)μm;光感受器细胞层内外节被破坏区域直径867~3444 μm,平均(1965.1±584.1)μm.手术后25只眼(78.1%)黄斑裂孔闭合,logMAR视力为0.30~2.00,平均0.89±0.46;光感受器细胞层内外节被破坏区域直径153~2546 μm,平均(1350.4±642.6)μm;手术后患者病变修复和视力改善情况与手术前logMAR视力(t=3.384)和光感受器细胞层内外节被破坏区域直径(t=6.36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前的黄斑裂孔直径(r=0.583)和光感受器细胞层内外节被破坏区域直径(r=0.416)与术后logMAR视力呈正相关(P<0.05).结论 患者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和光感受器细胞层内外节被破坏区域直径与术后视力呈正相关.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其光感受器细胞层内外节被破坏区域明显缩小.(中华眼科杂志,2011,47:504-507)

  • 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手术中消毒空气与全氟丙烷填充效果的比较

    作者:贺峰;郑霖;董方田

    目的 比较消毒空气和全氟丙烷(C3F8)用于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内填充以治疗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的手术效果.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并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患者69例(73只眼),53只眼使用消毒空气填充玻璃体腔(空气组),其余20只眼使用10%C3F8填充(C3F8组).两组患者间术前、后的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直径及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直径等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裂孔闭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空气组的术前佳矫正视力平均(0.10±0.49),黄斑裂孔直径平均(777.9±320.7)μm,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平均(1709.3±516.0)μm;术后1个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0.6%(48/53),佳矫正视力平均(0.17±0.41),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直径平均(820.5±598.0)μm.C3F8组的术前佳矫正视力平均(0.07±0.50),黄斑裂孔直径平均(853.9±355.0)μm,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平均(1480.5±429.9)μm;术后1个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5.0%(19/20),佳矫正视力平均0.12±0.49,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直径平均(762.5±658.0)μm.两组间的闭合率(χ2=0.019)、手术前后的BCVA(t=-1.689)、裂孔直径(t=-0.837)及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直径(t=0.33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消毒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效果和安全性均与C3F8近似,即使在大直径裂孔中仍可得到满意效果.

6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