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时足位、躯干运动及下肢负重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不同足位下完成坐-站转移时躯干运动及下肢负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实验组)和健康人32名(对照组),在双足踝背屈10°(BF)、健侧(优势侧)踝背屈10°时患足置后(PFP)或非优势足置后(UFDP)、患侧(非优势侧)踝背屈10°时健足置后(NPFP)或优势足置后(DFP)3种足位下完成坐-站转移测试;采用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受试者坐-站转移时下肢负重、下肢负重的不对称性(WBasym)以及臀部压力中心点(CoP)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的摆动幅度(CoPx, CoPy)进行测量。结果对照组在BF时,双下肢负重基本对称,躯干几乎无侧方移动,与DFP或UDFP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双下肢负重对称性较差,躯干偏向健侧;与NPFP比较,除CoPy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PFP比较,除CoPx及CoPy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FP时,躯干先偏向患侧,再向健侧移动;与NPFP比较,除CoPy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BF与对照组BF以及实验组NPFP与对照组DFP比较,所有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PFP与对照组UDFP比较,CoPx及CoPy均增大(P<0.05)。实验组CoPx与WBasym之间呈中度负相关(r=-0.626, P<0.001),而在对照组呈高度负相关(r=-0.776, P<0.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时,躯干侧方运动影响下肢负重的对称性;足位可以调节躯干运动及下肢负重。
-
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生物力学分析研究进展
脑卒中偏瘫常导致患者坐-站转移功能障碍.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综述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坐-站转移过程中的运动学、动力学及表面肌电的研究进展,介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案.发现在自然、对称和健足置后等三种不同足位条件下站起,患者的稳定性、坐-站转移时间、下肢负重对称性、肌肉激活程度和时序都有所不同;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坐-站转移康复训练或配合其他康复可改善患侧下肢功能,预防跌倒和患侧肢体失用.
-
双侧臀肌肌内效贴改善脑卒中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研究双侧臀肌肌内效贴配合功能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坐-站转移能力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1(患侧贴扎组)、治疗组2(健侧和患侧共同贴扎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肌内效贴配合常规功能锻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功能运动.记录3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的相关数据,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锻练评估系统,测量患者坐-站转移所需时间、左右下肢负重的差别(ALD)以及身体重力点在额状面上的移动距离(COGX),观察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训练前各项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坐-站转移的时间、ALD、COGX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上述所有参数的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2和治疗组1患者治疗后上述参数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组2的疗效较治疗组1、对照组更显著.治疗组1的疗效高于对照组. 结论 肌内效贴配合功能训练可一定程度促进偏瘫后坐-站转移能力,双侧贴扎肌内效贴效果较患侧单独贴扎效果好,可作为一种简易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
-
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训练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参与的坐-站转移训练.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患侧大腿的肌电值百分比及5m起立-行走时间.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患侧下肢肌电值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的5m起立-行走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观察组更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传统康复治疗.
-
早期坐-站转移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坐-站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4例亚急性不能独立完成坐-站转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2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辅助下坐-站转移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患足置后下辅助坐-站转移训练.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AL-080平衡功能评估系统测试2组患者训练前后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SLsi)、坐位稳定极限下压力中心点的大面积(SAsi)、训练后独立完成坐-站转移时间(T)、双下肢负重差异(ALD)、足底压力峰值(Fmax)以及站立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SLst)、站立稳定极限下压力中心点的大面积(SAst).结果:训练2周后,2组SLsi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SAsi及BBS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观察组完成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健侧下肢负重及AL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侧下肢负重、Fmax及动态SAst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SL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坐-站转移训练能更好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提高,且采用患足置后下坐-站转移训练效果更佳.
-
上肢位及椅子高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时下肢负重及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上肢位及椅子高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下肢负重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分别在双手叉握(GA)及双手交叉胸前(CA)两种上肢位及两种不同高度的椅子(高椅及标准椅)上完成坐‐站转移测试,采用A 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受试者完成坐‐站转移的时间、双下肢负重、双下肢负重不对称性(IOA)及人体重心点(COG)在冠状面上的摆动幅度(COGX)进行测量,探讨其不同差异。结果:姿势GA时,除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外,健足平均负重、患足平均负重、IOA及 COGX与姿势CA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椅子上完成坐‐站转移时,与标准椅子相比较,健足平均负重、患足平均负重及IOA无明显差异,而坐‐站转移所需时间以及COGX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左侧脑卒中偏瘫与右侧偏瘫相比较,坐‐站转移所需时间、患侧下肢负重、健侧下肢负重、IOA及COGX均无差异(P<0.05)。结论:不同上肢位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下肢负重及稳定性;椅子高度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