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径路鼻内镜下治疗Ⅲ型上颌窦息肉合并囊肿
上颌窦息肉合并囊肿经典的治疗方法是上颌窦根治术,由于下鼻道造口容易狭窄、闭锁、引流不畅、通气不佳以及鼻腔局部创伤反应大,常导致术后疗效差.随着鼻内镜术的广泛应用.近几年治疗上颌窦息肉合并囊肿多采用功能性内窥镜鼻窭外科术(FESS),但也有一定局限性.2004-2006年我科采用经尖牙窝、上颌窦自然口双径路进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息肉并囊肿,现报告如下.
-
鼻内镜下尖牙窝下鼻道联合径路治疗上颌窦粘膜囊肿
我科自2000年-2005年采用鼻内镜下尖牙窝下鼻道联合径路辅以微型电动切割吸引器治疗上颌窦囊肿3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鼻内窥镜引导下经鼻腔、口腔径路上颌窦根治术
慢性上颌窦炎合并上颌窦息肉、上颌窦囊肿是鼻部常见疾病.以往手术方式是经口腔尖牙窝行上颌窦根治,后发展为鼻内窥镜经鼻腔功能性上颌窦根治.前术式对组织创伤较大,后术式微创,但对上颌窦内病变的清除受限.我科自2003年12月以来,引进动力系统在鼻内窥镜引导下经鼻腔、口腔联合径路行上颌窦根治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22例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CT检查的普遍应用,使医生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真菌性鼻窦炎为鼻腔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种,其中非侵袭性分两种:真菌球型和变应型,临床上以真菌球型常见,主要致病菌为曲霉菌.以往多采用经尖牙窝上颌窦根治术(柯-路式),我科于2003年2月~2008年2月5年间共收治2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
断根上颌窦内窥镜取出法
断根进入上颌窦是牙和牙槽外科的一种并发症,临床上并不少见.一般采用扩大牙槽窝或尖牙窝开窗后,用温热生理盐水冲洗的方法来处理,以上方法存在着创伤大、盲目性强、成功率低的缺点.笔者应用鼻腔内窥镜取出6例上颌窦内断根.现将方法及经验介绍如下.
-
经尖牙窝径路行鼻内窥镜上颌窦病变手术
我们1996年2月至1998年3月采用尖牙窝径路鼻内窥镜手术治疗上颌窦病变39例,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尖牙窝区解剖因素与种植技术相关性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
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成像,对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上颌骨尖牙窝区解剖结构进行测量分析;在前磨牙区模拟植入不同直径的种植体,测量不同骨面型尖牙窝、种植体的相关数据,分析两者位置关系.Ⅰ类、Ⅱ类、Ⅲ类面型患者第一前磨牙区尖牙窝骨倒凹深度分别为(4.33±0.73)、(3.77±0.58)、(5.18±0.93)mm,第二前磨牙区尖牙窝骨倒凹深度分别为(3.20±0.63)、(2.81±0.58)、(3.90±0.79)mm.性别、左右及是否缺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种面型患者骨倒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前磨牙存在时发生唇侧穿孔时种植体长度为(10.30±1.70)mm(d=3.3 mm)、(8.77±1.58)mm(d=4.1 mm),第二前磨牙存在时发生唇侧穿孔时种植体长度为(8.09±1.51)mm(d=3.3 mm)、(6.69±1.35)mm(d=4.1 mm);第一前磨牙缺失时发生唇侧穿孔时种植体长度为(8.98±1.54)mm(d=3.3 mm)、(7.67±1.52)mm(d=4.1 mm),第二前磨牙缺失时发生唇侧穿孔时种植体长度为(7.09±1.59)mm(d=3.3 mm)、(5.79±1.34)mm(d=4.1 mm),是否缺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颌尖牙窝区进行种植手术,尤其Ⅲ类骨面型患者,术前通过CBCT分析尖牙窝与种植体的位置关系,避免唇侧穿孔,保证种植体的三维植入方向.
-
鼻内窥镜下3种不同进路治疗上颌窦病变85例
上颌窦病变本文主要是指上颌窦炎症、上颌窦囊肿或息肉,不包括上颌窦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上颌窦根治术/功能性鼻内窥镜术3种治疗方法.本文通过3种不同进路(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张、下鼻道开窗、经尖牙窝进路)行内窥镜下治疗上颌窦病变,探讨佳治疗方案.
-
横纹肌肉瘤误诊2例
例1, 男,15岁.2月前感冒后出现左侧鼻塞、流黄涕等症状,当地医院以鼻炎予以红霉素口服及滴鼻净等治疗,症状无缓解,且左侧面部麻木、压痛来本院就诊.检查见外鼻无畸形,左侧颌面部轻度隆突,尖牙窝处轻度压痛,左侧鼻腔外侧壁明显向内膨隆,鼻道狭窄,脓涕潴留,通气不畅.
-
单套管针尖牙窝径路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24例
我科自1998年~2001年采用单套管针(Trocar)经尖牙窝刺入上颌窦腔,根据鼻内镜定位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24例(27侧),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治疗经过报告如下.
-
鼻内镜下尖牙窝联合进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尖牙窝联合进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对该科24例霉菌性鼻窦炎采用双进路手术方法治疗的疗效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4例霉菌性鼻窦炎采用鼻内镜下尖牙窝联合进路手术均获治愈.结论鼻内镜下尖牙窝联合进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可达到根治和微创的效果.
-
尖牙窝下鼻道联合径路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30例
目的探讨尖牙窝下鼻道联合径路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的疗效.方法在局部麻醉鼻内镜指引下,经尖牙窝下鼻道联合径路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结果 30例患者中,随访1年以上,无1例复发,治愈率100%,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尖牙窝下鼻道联合径路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优于传统手术和单纯尖牙窝径路,操作简单,视野清晰,手术创伤小,治愈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
眶下管在上颌窦眶面上的解剖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从不同角度观察眶下管在上颌窦眶面的位置,对行上颌窦根治术时避免损伤眶下神经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20具成人冠状面的头部标本及25具过眶下管后端的成人冠状面颅骨标本,测量眶下管距过内眦、外眦矢状轴的水平距离;眶下管下壁的厚度;尖牙窝距眶下管的平均距离;以及尖牙窝与眶下管各点的连线和过尖牙窝垂直轴夹角的大小.结果:眶下管距过内眦矢状轴的水平距离平均值为(21.8±0.8)mm;眶下管距过外眦矢状轴的水平距离平均值为(15.2±0.9)mm;眶下管下壁厚度的平均值为(0.52±0.26)mm;尖牙窝距眶下管距离的平均值为(26.4±8.9)mm;尖牙窝与眶下管各点连线和过尖牙窝垂直轴的夹角平均值为(15.3±3.8)°.结论:提出了行上颌窦刮除术时,避免损伤眶下管内眶下神经及血管的手术深度和角度的安全范围.
-
鼻内窥镜下的联合术式治疗上颌窦疾病
上颌窦根治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需唇龈沟切口、术后面部肿胀、如伤口感染等因素造成不愈及牙龈瘘道,面部尖牙窝处骨质部分缺损,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不能同时双侧手术等.我科1998年以后开展内窥镜手术后,发现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依靠鼻腔鼻塞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治疗鼻窦炎有其优点,但在清除上颌窦疾病时不彻底.为弥补上述两种术式的缺点,探索出下鼻道上颌窦造孔同时开放上颌窦自然开口的联合术式.取得很好疗效.减轻了病人痛苦,缩短了治疗时间,较上颌窦根治术及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优越,基本上能代替上颌窦根治术.报告如下:
-
双径路鼻内镜下治疗Ⅲ型上颌窦息肉合并囊肿
上颌窦息肉合并囊肿经典的治疗方法是上颌窦根治术,由于下鼻道造口容易狭窄、闭锁、引流不畅、通气不佳以及鼻腔局部创伤反应大,常导致术后疗效差.随着鼻内镜术的广泛应用.近几年治疗上颌窦息肉合并囊肿多采用功能性内窥镜鼻窭外科术(FESS),但也有一定局限性.2004-2006年我科采用经尖牙窝、上颌窦自然口双径路进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息肉并囊肿,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