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7]发作性头痛、呕吐4天(下)--脑囊虫病

    作者:

    会诊讨论会王向波主任医师:第1次入院后病房考虑颅压高,脑囊虫病可能,给予吡喹酮(0.2g/次,3次/d)并阿苯达唑(0.2g/次,3次/d)抗囊虫治疗以后,第3天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发热(1天,T 37.8℃)反应.治疗后复查腰穿:CSF压力300 mmH2O(即2.9 kPa),细胞数520个/mm3,白细胞230个/mm3,蛋白64mg/dL,糖30mg/dL.CSF囊虫抗体(+),结核抗体(-).MRI报告不排除胆脂瘤,现提交会诊中心专家组会诊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 脑室镜在脑室型脑囊虫病治疗中的应用(附15例报道)

    作者:付旭东;周少龙

    脑囊虫病是一种顽固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约占囊虫病的80%以上,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其中脑室型以易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危及患者生命,处理上多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但由于梗阻原因没有去除,很容易造成堵管而使手术失败.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9月至2015年8月对15例合并有脑积水的脑室内脑囊虫患者应用脑室镜取出囊虫,同时行第三脑室底造瘘和(或)透明隔开窗清除脑积水,并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失败的患者行脑室端分流管疏通和调整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脑囊虫病53例临床分析

    作者:岳仁智;张勇军

    脑囊虫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尚无统一分型标准,且治疗方案不统一,疗程长短不一,疗效判断标准不一.为了对本病的临床特点有更多认识,现就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53例脑囊虫病患者的l临床特点作如下分析.

    关键词: 脑囊虫病 临床分析
  • 脑囊虫病患者吡喹酮治疗前后神经精神症状的对照分析

    作者:郑春梅;龙尧;陈长虹

    目的:了解脑囊虫患者抗囊治疗前后神经精神症状的变化.方法:133例经头颅CT或MRI及囊虫免疫试验确诊为脑囊虫病患者,分别接受3~4个疗程的吡喹酮抗囊治疗,每疗程的吡喹酮总量为120~180 mg/kg,分3~7d,每日3次口服.每疗程间隔1个月.收集每例患者抗囊治疗前及抗囊3~4个疗程后的神经精神症状作对照分析.结果:治疗前神经精神症状以头痛、头晕和癫痫发作为常见(分别占82.7%、45.1% 和63.9%);抗囊治疗后,头痛、头晕、癫痫发作、恶心呕吐、神经衰弱症候群、视乳头水肿、抑郁症状、肌体运动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均较抗囊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0.01);有3例治疗后出现痴呆,另1例治疗前已有痴呆的患者经抗囊治疗后痴呆表现加重.结论:吡喹酮抗囊治疗对脑囊虫病患者的大多数神经精神症状有效,但可能有诱发或加重痴呆的可能.

  • 脑囊虫病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

    作者:谭耀坤;黄芳艳;谭丽清;黄月春

    目的了解脑囊虫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为防治本病提供依据.方法对102例脑囊虫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内容及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希望获得的教育内容是发病原因及用药的注意事项,其次是治疗方法和效果.健康教育方式首选是个别交谈和与康复病人交流,其次是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结论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 脑囊虫病患者的脑电图分析

    作者:李京红;王荣桂;李吕力;梁珍英

    脑囊虫病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临床上诊断手法较多,但对脑电图(EEG)检查研究较少,现就我院收治的128例脑囊虫病的EEG资料分析如下.

  • 大囊型脑囊虫病的CT诊断

    作者:陆业军

    脑囊虫病是指猪绦虫尾幼寄生于人的脑组织造成的一种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可见于脑膜、大脑皮层、脑实质、脑室等部位[1,2].

  • 脑囊虫病5例报告

    作者:韦秀利;易春艳;袁锋

    2002年5月至2005年6月笔者共收治了脑囊虫病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30~47岁,平均35岁,均为农民,其中有2例为表兄弟关系.

  • 脑囊虫病的癫痫发作及治疗

    作者:秦文军

    脑囊虫病表现复杂多样,癫痫是常见症状之一.癫痫型脑囊虫病占囊虫病的60%左右,高达80%[1].我院自1988年至2003年收治脑囊虫病合并癫痫发作病例75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小儿脑囊虫病26例临床误诊分析

    作者:韦红;冯尚克

    我院儿科自1995年2月~2000年6月共收治脑囊虫病56例,其中26例曾被院内外误诊为其它疾病,误诊率为46.43%,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 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与脑电图改变的分析

    作者:

    目的观察83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脑电图改变.方法对83例脑囊虫病人进行脑电图检查,并结合临床分析结果.结果83例脑囊虫患者中脑电图异常62例(74.7%),其中边缘状态8例(12.90%)、轻度异常34例(54.84%)、中度异常18例(29.03%)、重度异常2例(3.22%).结论脑囊虫患者临床多变,其脑电图改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 脑囊虫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杨小冶

    脑囊虫病是一种常见、严重的神经系统寄生虫病.近年由于影像学和免疫学的进展及新的化疗药物问世,对其诊断及治疗均有较大进展,现作一综述.

  • 脑囊虫病75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华生;韦仕荣;潘鹏克;高玉娟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5例患者中男55例,女20例,年龄5 ~78岁,其中15 ~60岁60例(80.0%),生活于农村71例(94.7%),有食用生猪血史68例(90.7%).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44例(58.7%),头晕、头痛33例(44.0%),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体征10例(13.3%).脑实质型多发55例,脑实质单发19例,单纯脑室型1例,伴脑室型7例,伴蛛网膜型9例,伴脊髓型1例,常规脑电图及脑脊液检查无特异性表现.驱虫治疗62例,不适合驱虫及不同意驱虫13例;治愈24例,效果显著21例,临床好转23例,病情无变化5例,死亡2例.结论 脑囊虫病是主要的颅内寄生虫疾病,好发于男性,以农村青壮年为主要感染人群,绝大多有食用生猪血史,临床表现多样,以癫痫为首发多见,有特殊的影像学表现,经积极的个体化治疗后效果好,需积极预防.

  • 外科治疗脑囊虫病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黎艳;杜芸;庞兰英;青燕;梁务清

    神经囊虫病(Neurocysticercosis, NCC)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了猪绦虫幼虫引起的,是CNS常见的寄生虫病,因其主要发生在大脑内,人们习惯称其为脑囊虫病(Brain cysticercosis, or Cerebral cysticercosis).据估计,全世界NCC患者约有五千万,每年约有5万多人死于此病[1,2].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我科手术治疗脑囊虫病患者19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100例脑囊虫病杀虫治疗期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周金细;潘瑜

    脑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即囊尾幼寄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神经性疾病,占囊虫病的52%~85%[1].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因囊尾幼在脑内的寄生部位和范围不同而出现多种症状,可引起脑膜炎、颅内水肿、颅内高压、癫痫发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我科于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100例脑囊虫病,进行杀虫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护理报告如下.

  • 四种免疫学检查在脑囊虫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杨艳君;吴晓燕;杨树芳;贾凤菊;时法茂;魏艳彬

    目的 探讨4种免疫学检查在脑囊虫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 方法 对确诊的脑囊虫病病人治疗前后血清及脑脊液进行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囊虫循环抗原(CAg)以及短程抗体(IgG4)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治疗前脑囊虫病人血清IHA、 ELISA、 CAg、 IsG4阳性率分别是68.28%、65.19%、51.54%和63.84%.脑脊液IHA、 ELISA、 CAg、 IgG4阳性率分别是30.68%、39.98%、46.03%和41.94%.治疗后血清IHA、 ELISA、 CAg、IgG4阳性率分别是67.40%、65.63%、12.33%和11.89%. 结论 血清及脑脊液IHA、 ELISA检测囊虫循环抗原(CAg)以及短程抗体(IgG4),对囊虫病诊断方面均有一定的敏感性,但因抗体可持续数年,因此IHA、 ELISA不能作为疗效考核的指标.囊虫循环抗原(CAg)检测以及短程抗体(IgG4)检测可作为疗效考核的指标.

  • 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临床研究

    作者:王忠磊;寇景轩;胡颖新;刘玉磊;毛德华;陈红旗

    目的 研究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免疫学、脑电图的变化.方法 对2 539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技囊治疗后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 结果 2539例脑囊虫病患者经3-4个疗程的抗囊治疗后,临床上有94.53%(1349/1427)患者癫痫发作症状得到完全控制,96.31%(861/894)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93.31%(223/239)记忆力减退的患者恢复到病前水平,其他如肢体麻木、语言障碍、视乳头水肿及皮下结节等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脑CT或MBI,有82.95%(2 106/2 539)脑囊虫病患者低密度灶全部吸收17.05%(433/2539)患者病灶大部分吸收,小部分转化为钙化灶987例患者观察了免疫学的动态变化,血小IHA、EEISA、Cag阳性率分别为74.77%(738/987)、84.70%(836/987)、3.75%(37/987);复查脑电图1253例,其中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的为74.86%(938/1253)、2.03%(251/1253);所有患者治疗首后对比除 IHA、ELISA 结果 无统计学意义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治愈率82.95%(2 106/2 539),虽效率17.05%(433/2 539),总有效率100%.结论 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检查从不同方面对脑囊虫病的诊街、疗效考核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 预见性干预措施在治疗脑囊虫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慧;毛德华;陈红旗;吕桂月;陈延平

    目的 探讨预见性干预措施在吡喹酮、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2月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诊断脑囊虫病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按预见性干预措施程序护理,对照组按常规程序护理,均采用口服吡喹酮、阿苯达唑进行治疗. 结果预见性护理组,荨麻疹、肝功损害、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等杀虫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预见性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吡喹酮、阿苯达唑杀虫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 高颅压型脑囊虫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岳继娥;李惠;吴晓燕;霍海英;杨树芳

    目的探索高颅压型脑囊虫病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住院的156例高颅压患者为临床治疗观察对象.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联合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以不同的抗囊方法及剂量进行治疗,一般3~5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个月. 结果对于绦虫现症病人15例,全部驱下绦虫,驱虫率100.00%;伴有皮下结节者50例,疗后均消失,消失率为100.00%.脑神经症状疗后有明显改善,93例癫痫者治疗后86例未再发作.疗后脑CT复查,其中56例颅内未见异常,原CT病灶已吸收;有95例可见散在钙化灶,5例除钙化灶外,仍可见有低密度灶,但较原片明显减少;10例行脑脊液分流术者,侧脑室及三脑室已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联合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剂量递增疗法是抗囊虫治疗的有效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恰当地对症治疗是保障病人安全和抗囊虫治疗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

  • 脑囊虫病患者脑电图与影像学对比研究

    作者:王中磊;戴伟;李惠;杨淑芳;岳继娥;毛德华

    目的对脑囊虫病患者的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16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 结果该组病人的脑电图异常率为68.2%,其中轻度异常占46.0%、中度异常占34.4%、重度异常占19.6%,主要表现为额、中央及前颞区弥漫性或局限性不规则慢波活动.CT 的异常率为84.1%,主要表现为弥漫或散在的片状或圆形的低密度灶或高密度灶.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T和脑电图检查结果符合率为81.1%.结论脑囊虫病患者CT异常率显著高于脑电图,临床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分别从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519 条记录 22/26 页 « 12...18192021222324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