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唐大东

    目的:探讨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脑囊虫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显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及毒副反应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服药后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患者服药后的头痛和发热症状均明显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治疗脑囊虫疾病,且毒副作用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20例小儿囊虫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丽敏;杨丽萍

    目的:探讨小儿囊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20例CT和MRI检查明确诊断后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小儿囊虫病因小儿身体的特殊性而存在着更加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20例病患均有癫痫症状,只一例伴有阵发性头痛.CT以及MRI检查均见明显而典型的囊虫病灶.结论:小儿脑囊虫病的治疗应根据CT以及MRI的检查以及囊虫酶联检查结果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儿童 脑囊虫病 癫痫
  • 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治疗脑室型脑囊虫病19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林

    目的:观察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治疗脑囊虫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脑室型脑囊虫病例19例,采用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结果:有效17例,有效率为89.47%;无效2例,占10.53%.结论: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治疗脑室型脑囊虫病疗效显著.

  • 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80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丽敏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0多年来我科接诊并诊断为脑囊虫病的病人中筛选80例病历资料以及CT和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囊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中以癫痫、头疼为常见症状.CT以及MRI检查发现脑囊虫病灶,平扫与增强均表现为特征性的单房囊性结构.结论:脑囊虫病的治疗应根据CT以及MRI的检查分期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

  • 脑囊虫病的诊治

    作者:陈登景

    为探讨脑囊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大剂量吡喹酮疗法:即50mg/kg/d,分三次口服,总疗程剂量为300mg/kg,共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3月.3个疗程结束后复查头颅CT或MRI,病灶消失,随访1a无癫痫发作.

  • 脑囊虫病误诊脑膜炎1例

    作者:严迎娟;张泉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5岁,农民.主诉:反复发作性头痛伴复视2月,加重2周.2012年3月患者于劳作中突发左眼视物不清,休息后缓解,2周前再次于劳作中出现突发性呕吐,呕吐物为酸水,不伴头晕及视物旋转,呕吐后症状缓解,在当地医院行X 片检查诊断为"颈椎病",予以理疗及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均未见缓解.

  • 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20例疗效观察

    作者:敏胜德

    脑囊虫病目前仍是我国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其发病颇高,约占囊虫病的60%~80%,主要流行于华北、东北、云南等地,是癫闲、颅内压增高、精神异常等三大病症的主要原因.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给予阿苯达唑治疗是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的有效治疗方法.

  • PVC-Dot-ELISA和IHA在囊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曹得萍;马淑梅;王虎

    目的 本文报告应用不同方法对80例疑为囊虫病的患者的检测结果。方法 用PVC-Dot-EuSA和IHA检测。结果 在不同民族阳性血清中汉族人群血清阳性率高为81.8%,其他民族血清阳性率次之为1.82%;在不同职业人群中农民的血清阳性率高为60.00%,其他职业的血清阳性率次之为45.16%,学生的血清阳性率为24.14%。这两种血清学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100%。结论 显示这两种血清学方法的敏感性相似,对猪囊虫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 144例脑囊虫病临床分析

    作者:张蕾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144例脑囊虫病患者的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免疫水平、影像学及脑电图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144例脑囊虫病男性多于女性,癫痫发生率为61.11%,,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GTC)多见,血ELISA阳性率低于脑脊液ELISA阳性率.脑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影像学显示有各种类型脑囊虫病.临床治疗:吡喹酮治疗较丙硫咪治疗显效率高.结论:144例脑囊虫病中,癫痫发作类型多样,脑脊液免疫学检查较血液免疫学阳性率高,吡喹酮治疗效果优于丙硫咪唑治疗.

  • 脑囊虫病CT征象的再探讨

    作者:李建;李惠琴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CT诊断中少见征象的价值.方法对30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脑囊虫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实质型15 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2例,混合型4例,慢性钙化型7例.结论多发囊状、结节状、环状及囊影、环影内点状高密度影对诊断具有特征性.单发囊泡型及单发环型CT征象值得重视.

  • 减轻脑囊虫病后遗症措施的研究

    作者:徐宏秀;尹克霞;徐靖;刘玉冰

    为探讨减轻脑囊虫病后遗症的治疗措施,采用了合理系统用药抗囊治疗、早期接受抗囊治疗、主动应用脱水剂和皮质激素、掌握好脑外科手术的适应症和及时恢复脑功能这五种治疗措施,结果发现吡喹酮和阿苯达唑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剂用药(P<0.05);接受抗囊治疗时间越早后遗症越轻(P<0.05);应用脱水剂和皮质激素组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应用组(P<0.05);手术组后遗症发生率大为降低(P<0.05);恢复脑功能治疗组与未恢复脑功能治疗组在减轻脑囊虫病后遗症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五种措施均能不同程度地减轻脑囊虫病患者后遗症的发生.

  • 脑囊虫病的临床分型与误诊分析

    作者:李玉民;刘岩

    囊尾蚴可寄生在人脑的任何部位,引起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为癫痫型、高颅压型、脑膜炎型、运动系统障碍型和精神障碍型.其误诊有两种情况:一是将脑囊虫病误诊为别的脑病,二是将其它脑病误诊为脑囊虫病.误诊的原因主要是诊断技术滞后和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的不足.

  • 阿苯达唑致脑囊虫病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7例分析

    作者:李惠;李静;付婷霞

    阿苯达唑(ALB)是治疗脑囊虫病的有效药物之一.我所用ALB治疗脑囊虫病有效率为100%.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一系列服药反应,如发热、头痛、头晕、荨麻疹等,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神经障碍、颅内压增高、诱发癫痫等,此外还能使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升高.现将用ALB治疗脑囊虫病引起7例患者SGPT升高,报道如下.

  • 212例儿童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王中磊;戴伟;马巧荣;刘玉磊;胡颖新

    目的探讨儿童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CT特征.方法对212例儿童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脑囊虫病患者主要通过使用被绦虫卵污染的饮食而感染.发病年龄集中在8~11岁,农村高于城镇.临床上以癫痫发作和头痛为主.CT异常率为82.5%,主要表现为片状和圆形的低密度影和少量的高密度影.经2~4个疗程的抗囊治疗后,212例患儿疗效均达到治愈标准.有128例患者复查了头颅CT,其中126例(98.4%)患者的低密度影消失,2例(1.6%)转化为点状钙化.结论儿童脑囊虫病患者以异体感染为主,癫痫发作和头痛是其主要临床表现,抗囊治愈率为100%.CT 检查对儿童脑囊虫病人的诊断和疗效考核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 吡喹酮、阿苯哒唑剂量递增法治疗脑囊虫病CT影像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贾凤菊;欧阳爱梅;吴晓燕;胡颖新;张志华;魏艳彬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经吡喹酮、阿苯哒唑剂量递增法治疗后CT影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将380例脑囊虫病患者疗前CT影像表现分为单发小囊型、多发小囊型、炎症型和混合型,对比各型患者抗囊治疗后CT影像变化,并与其杀虫反应和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不同类型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后CT影像呈现程度不同的吸收、钙化等病理变化.单发小囊型大部分患者治疗后病灶完全吸收,小部分患者出现钙化,疗效佳,并且治疗时仅有小部分患者出现轻微杀虫反应.多发小囊型患者治疗后病灶吸收较好,CT显示小部分患者病灶完全吸收,大部分患者见1个或多个钙化灶,治疗效果良好,但该型患者杀虫反应较重,需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炎症型和混合型患者杀虫反应较重,虽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病灶吸收仍较差. 结论各型脑囊虫病患者经吡喹酮、阿苯哒唑剂量递增法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钙化等影像变化,对病人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抗寄生虫治疗对脑囊虫病患者T淋巴细胞影响的观察

    作者:徐宏秀;张敬举;徐静;刘玉冰;邵国林

    为研究抗寄生虫治疗对囊尾蚴感染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采用吡喹酮、阿苯达唑、干芜散三种药物治疗脑囊尾蚴感染患者30例,同时用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检测治疗前后该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发现治疗前囊尾蚴感染病人CD3+,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分别为58.12±6.03,33.23士4.09,28.01±2.32和1.31±0.19;治疗后分别为68.32±6.03,38.07±5.89,27.91±3.02和1.42±0.28,已趋于正常,表明囊尾蚴感染患者CD3+,CD4+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CD4/CD8比值亦降低,说明囊尾蚴感染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调节机能紊乱,呈免疫抑制状态,当脑囊尾蚴感染患者接受合理有效的抗囊虫治疗后,随着体内囊尾蚴的逐渐死亡,CD3+,CD4+细胞趋于正常.

  • 脑囊虫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五种细胞因子变化的观察

    作者:徐宏秀;刘玉冰;孙广平;徐凤全;高歌;陈红旗

    采用吡喹酮、阿苯达唑、干芜散三种药物治疗脑囊虫病患者30例,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IFN-γ、IL-4、IL-5、IL-6、IL-10五种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前脑囊虫病患者血清中IFN-γ、IL-4、IL-5、IL-6、IL-10的水平分别为49.3士9.86μg/L、157±6.9μg/L、238±9.8μg/L、116±12.5μg/L及367±15.1μg/L.治疗后这五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分别为75.1士10.6μg/L、91±13.2μg/L、101±11.9μg/L、83.6±11.0μg/L及89±5.9μg/L,均已趋于正常.治疗前脑囊虫病人明显表现为Th2型细胞因子表达,说明脑囊虫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体液免疫功能升高,且脑囊虫病患者免疫机能紊乱状态可以通过化疗得到纠正.

  • 金标免疫渗滤法在脑囊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刘玉冰;徐宏秀;王昌源;尹克霞;李文;杨艳君;葛凌云

    为寻找简便可行的脑囊虫病诊断方法,将2株抗猪囊尾蚴囊液抗原McAb,一个滴于硝酸纤维素膜上,另一与胶体金结合,建立了检测脑囊虫病患者脑脊液(CSF)中循环抗原(CA)的金标免疫渗滤法(DIGFA).本法中抗原、抗体通过渗滤在膜上进行反应,10分钟内即可用肉眼观察结果.以该法检测48例脑囊虫病患者CSF、26份健康人CSF及23例非囊虫病患者CSF.对检测样本作了沸浴处理,处理前后的48例脑囊虫病患者CSF阳性检出率分别是77.08%和93.75%,处理前后的对照CSF阴性符合率均未改变.26例健康人CSF,阴性符合率为96.15%;23例非囊虫病患者CSF,1例出现阳性反应,交叉反应率为4.35%.该方法可检出小抗原量为0.5μg/L沸浴处理可提高脑囊虫病人CSF的CA阳性检出率.DIGFA敏感、特异、重复性好,操作简便,无需特殊设备,可用于囊虫病的诊断.

  • 脑囊虫病的MRI诊断分析(附167例分析)

    作者:郑田玲;古丽哈娜;安尼瓦尔;张方山

    脑囊虫病是常见的人类神经系统中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北方及南方农村地区多见[5],而且因其病情严重,致残、致死率较高[1].由于我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风俗对该病的影像学表现缺乏足够的认识,极易造成误诊.现就我们收集的2000年~2004年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诊断的167例脑囊虫病的MRI检查资料,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找出其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探讨MRI检查在诊断中的价值.

  • 脑囊虫病人的健康教育

    作者:周玉仙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在脑囊虫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4年1月----2017年5月收住脑囊虫患者6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脑囊虫病知识知晓率为90.32%、护理满意度为10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8%、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囊虫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措施,可以明显的提高相关知识知晓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519 条记录 25/26 页 « 12...18192021222324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