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转移瘤的X线表现与原发病灶之间的关系
肺部是转移瘤的多发部位,人体许多部位的恶性肿瘤可通过血行转移或淋巴转移至肺部.本文分析20例肺部转移瘤的X线表现,讨论转移瘤的特点与原发病灶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断.
-
肺转移瘤32例X线分析
本文对在我院初诊及复诊的肺部转移瘤患者(32例均在省内三级医院确诊)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原发灶在消化系统及乳腺的占半数以上。胸片可分为6种类型,其发生率为:多发结节型占62.5%、肺门纵隔型占15.6%、单发结节型占9.37%、淋巴管炎型占3.2%、胸膜胸水型占6.25%、浸润型占3.2%。本文对32例患者的发病机制、X诊断及鉴别诊断问题进行讨论。
-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放射性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术后肺转移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10年来32例采用131I治疗的DTC术后肺转移患者,观察他们在治疗前后131I全身显像、颈胸CT、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的变化,同时观察他们的外周血以及肝肾功能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应用131I治疗DTC术后肺转移的总有效率达到84.4%,且该方法对患者外周血的各类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131I治疗DTC术后肺转移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
单侧肺动脉化疗性栓塞术在转移性肺癌模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肺动脉化疗性栓塞治疗肺转移瘤的可行性和疗效,并通过碘油示踪阐明微小肺转移瘤的肺动脉供血情况.方法 实验采用新西兰大白兔14只,建立血源转移性肺癌模型.分为3组,A组(4只)作为对照组,B组(4只)和C组(6只)为实验组.所有兔均在全麻下分离股静脉,采用3 F微导管行选择性左肺动脉灌注治疗:A组灌注生理盐水5 ml;B组灌注表阿霉素(2 mg/kg)和卡铂(15 mg/kg);C组灌注卡铂(15 mg/kg),同时将超液态碘油1 ml和表阿霉素(2 mg/kg)混合配成碘油乳剂透视下缓慢注入行化疗性栓塞术.术后3周全麻下处死所有存活实验兔(12只),剖胸取肺组织,用4%甲醛溶液固定,取材后石蜡包埋,分别测量肿瘤大直径并计算肿瘤体积,比较各组治疗后体积改变.同时,在C组标本中另外取材,冰冻切片下用苏丹Ⅲ染色监测治疗后肿瘤内部碘油沉积情况.结果 A组转移瘤平均体积(130.56±9.41)mm3较经介入治疗后B组(69.47±10.00)mm3、C组(19.73±3.54)mm3左肺转移瘤平均体积明显大,而C组左肺转移瘤体积较B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只兔术中死亡,死亡兔肺转移瘤内均见碘油沉积.另外,化疗栓塞后3周C组转移瘤内仍然可见散在碘油沉积,部分碘油已进入肿瘤实质内.结论 化疗性栓塞术治疗肺部转移瘤确实可行,有利于控制肺转移瘤.经过碘油脂质染色进一步证实肺动脉参与了转移性肺癌的血供,尤其是参与了早期肺内微小转移结节的供血.随肿瘤结节的不断增大,转移瘤的肺动脉血供也不断增多.
-
肺部转移性肿瘤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双介入治疗(附25例报告)
0 引言 两肺转移性肿瘤是全身各器官肿瘤晚期转移途径之一,治疗棘手。近年来,我们选择25例已明确诊断的患者进行了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双重介入药物灌注疗法,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25例两肺转移性肿瘤,男11例,女14例,年龄35~67岁,>50岁者15例。按原发肿瘤分肝癌6例,肺癌5例,乳癌4例,骨肉瘤4例,绒癌3例,甲状腺癌3例。单发肺转移癌13例,合并纵隔淋巴结及胸膜转移12例。经手术治疗1年后发生转移3例,术后2年转移5例,术后3年转移7例,余10例均失去了手术时机,但均作了病理、生化、影像及超声诊断检查。
-
双肺结核合并胃结核1例
患者,男,23岁,农民,因乏力,消瘦,咳嗽,胸痛2月余.于2003年3月1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月,因感冒后自觉全身乏力,咳嗽,咳少量白色痰液,胸痛,无咯血及痰中带血,自觉发热,但测体温正常,食欲差,夜间盗汗,2月内体重减轻5kg.外院拍胸片示:左上肺结核.院外给予三联(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抗痨治疗1月余,复查胸片示:双肺多发性斑片状浸润阴影,怀疑肺部转移瘤,停用抗痨治疗1周.
-
胸腔注射榄香烯乳、顺铂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恶性胸腔积液是肺癌或其他肺部转移瘤侵及胸膜而引起的癌性渗出,治疗较困难,预后也较差.我院采用榄香烯乳、顺铂行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各20例,发现应用榄香烯乳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
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的专家共识(2014年版)
1前言
在世界范围内肺癌均居癌症发病率和死因之首,全球每年发病约2,500,000人,每年有超过1,600,000人死于肺癌[1]。在我国肺癌的发病形势更加严峻,据《2012年中国肿瘤年报》[2]报导我国肺癌年发病率:57.63/10万,肺癌年死亡率为48.87/10万,绝对数均排在世界第一。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在没有转移的情况下外科切除是治愈的主要手段[3],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约80%的肺癌无法通过手术切除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多数肺癌患者在传统的放化疗中获益有限,因此许多新的局部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包括局部消融治疗等。局部热消融术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已经应用在早期肺癌的治疗,每年治疗肺癌患者的例数迅速增加[4]。肺部转移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目前已证实经皮热消融也可以有效地治疗肺部转移瘤[5]。为了融合国内外先进诊疗技术理念并与国际接轨,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微创技术的发展,提高肺部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水平,加强国内各医院肺癌微创诊疗专业之间的交流,更好地规范热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操作技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肺癌微创综合治疗分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制定了“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的专家共识”,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