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产前教育与盆底肌肉恢复性训练对尿失禁发病率影响分析

    作者:杨春玲

    产后尿失禁是指由妊娠和分娩引起盆底功能障碍,使患者不自主经尿道露出尿液的疾病.导致产后尿失禁的原因,主要有分娩过程中胎儿对盆底韧带及肌肉的挤压,产钳、臀位牵引的损伤,产后体力不佳、便秘等增加腹部的压力[1].作为产后妇女的常见疾病,产后尿失禁会对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如使患者产生抑郁或焦虑心理,影响性功能及婚姻关系,经济负担加大等[2].我院通过孕妇产前教育和产后盆底肌肉恢复训练等方式,降低产后尿失禁发病率,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将通过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产前培训和产后盆底肌肉恢复训练对产后尿失禁疾病发生的影响.

  • 盆底肌康复训练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的研究进展

    作者:鲁凯俊;孔丽娜;胡超

    产妇分娩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即为尿失禁,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使产妇的产后康复受到极大的影响,需给予积极的预防及治疗.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盆底肌康复训练预防及治疗产后尿失禁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为临床开展此项康复训练提供参考.

  • 阴道锥体器在产后尿失禁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姚宇红;傅葵;李秀梅;李兆艾

    妊娠和分娩是女性尿失禁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发病率已构成社会问题,并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活质量.为了降低其发病率.对产后尿失禁进行锥体器训练,观察其对产后尿失禁的防治作用.

  • 100例产后尿失禁患者的中医体质分析

    作者:任俊霞;黄春华;孟江

    目的:分析产后尿失禁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分析100例产后尿失禁患者体质分类情况.结果:100例产后尿失禁患者中,单纯体质22例,占22%,偏颇体质78例,占78%.产后尿失禁患者9种中医体质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阳虚质、气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平和质、痰湿质、特禀质.结论:产后尿失禁患者中医体质主要为偏颇体质,以阳虚质、气虚质为主.

  • 群组管理模式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范国荣;薄海欣;庞红霞;田小娟

    目的:探讨群组管理模式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产后尿失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实施一对一健康指导,观察组患者实施群组管理模式,采用专题授课、示范指导和患者之间交流。干预3个月后,于产后6个月评价2组患者盆底肌肌力、1h尿垫试验及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结果产后6个月,患者盆底纤维肌力的治愈率分别是观察组Ⅰ类肌100%(40/40)、Ⅱ类肌100%(40/40),对照组Ⅰ类肌70%(28/40)、Ⅱ类肌65%(26/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8、16.970,均P=0.000);观察组患者尿失禁的总体有效率为100.0%(40/40),对照组为67.5%(16/40),2组患者干预后尿失禁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32,P=0.000);2组患者盆底肌功锻炼依从性比较,观察组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分别为72.5%(29/40)、27.5%(11/40)、0,对照组分别为2.5%(1/40)、55.0%(22/40)、42.5%(1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47,P=0.000)。结论群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和盆底肌肌力,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程度。

  • 盆底康复-解除女人的困扰

    作者:王霞芬;蔡萍莲

    盆底康复治疗是一种无辐射、无副作用、见效快的一种无创物理疗法.经过妊娠和分娩的女性,不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十月怀胎的过程已经使盆底肌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初期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或小腹坠胀感、尿频、便秘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将逐渐发展为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给妇女造成难以言状的痛苦,中国女性约有1/3遭受尿失禁之苦.国际上普遍认为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对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近几年才引进并开展盆底康复技术,并已引起国内妇产科专家的高度关注,成为继妇科肿瘤、内窥镜后的义一妇产科亚学科.

  • 产妇产后尿失禁相关因素与防治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强

    目的:探索产后尿失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420例产妇,分析产后尿失禁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结果:<30岁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30岁产妇(P<0.05),胎儿出生体重<4 000 g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胎儿出生体重≥4000 g组(P<0.05),第二产程<30 min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第二产程≥30 min组(P<0.05),胎产次<2胎次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胎产次≥2胎次组(P<0.05).尿失禁发生率与年龄、孕期尿失禁、出生体重、第二产程及胎产次呈正相关性(P<0.05).阴道分娩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产后发生尿失禁的风险因素有:分娩方式、年龄、孕期尿失禁、出生体重、第二产程及胎产次等,应在上述环节强化防范措施,以降低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

  • 初产妇产后尿失禁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燕;杜琳;高扬

    目的:探讨分析初产妇产后尿失禁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初产妇29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147例)和观察组(147例)。其中一组设定一类条件,另外一组设定另外的条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排除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将对两组数据结果有实质影响的因素列出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群体的尿失禁率基本一样;即使孕周不一样,得出的尿失禁率也接近,体重指数、有无钳助产以及流产次数等因素对尿失禁几乎无影响。产前泌尿情况、会阴侧切、新生儿体重等因素是影响初产妇产后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孕期合并尿失禁、阴道助产及巨大儿可增加初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 盆底康复训练联合心理护理干预预防产后尿失禁的100例分析

    作者:李茹红;马静

    目的:探讨传统的盆底康复训练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预防或治疗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旨在探索一套基层医院辅助治疗产后尿失禁的有效护理方案。方法:选取顺产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只给予一般的心理护理,干预组在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的前期和训练中给予综合的心理干预。结果:6个月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尿失禁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4.00%(4/100)、22.00%(22/100),比较均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在采用传统的盆底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产妇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健康教育、放松训练、音乐疗法以及心理疏导等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治疗产后尿失禁起到一定的作用。

  • 产妇产后尿失禁相关因素与防治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丽媚

    目的:分析探讨产妇产后尿失禁的相关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分娩的362例产妇,分析其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因素。结果:30岁以下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30岁以上产妇,胎儿体重在4 kg以下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胎儿体重在4 kg以上产妇;第二产程小于30 min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第二产程大于30 min,产妇产次在2次以下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产次大于2次人员(包括2次),孕期存在尿失禁产妇的产后尿失禁发生率高于孕期不存在尿失禁产妇,以上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产妇(P<0.05)。结论:产妇的分娩方式、产次、年龄、第二产程、胎儿出生体重等是导致产后尿失禁发生的危险因素,产妇分娩时应根据产妇的自身实际在各个环节做好相关措施,降低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

  • 产后尿失禁治疗妙法

    作者:金杭美

    导致尿失禁的原因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功能性尿失禁的致病因素有:泌尿系统感染、生殖系统感染、便秘、药物影响、心理疾病等.器质性尿失禁的致病因素有:逼尿肌(膀胱收缩排尿的肌肉)不稳定,反射亢进,收缩能力受损等;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骨盆底部肌肉的萎缩松弛;神经系统的疾病和尿路损伤等.

  •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作者:黄粤

    选取本院2015年1~10月期间诊治的160例生产以后出现尿失禁的患者实行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80例。研究组采取生物反馈的电刺激配合盆底肌的训练,对照组选择盆底肌的训练。观察并对比两组医治尿失禁的效果及盆底的肌力。医治以后,两组患者盆底的肌力和以前相对比都明显提升,研究组患者盆底的肌力改善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统计学差异存在意义(P<0.05);医治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尿失禁医治的有效率高达93.75%,对照组为82.50%,统计学差异存在意义(P<0.05)。生物反馈和电刺激配合盆底的肌肉训练能将生产过后出现尿失禁患者的盆底功能及临床上尿失禁的症状明显改善,有益于生产以后患者康复。

  • 产后尿失禁患者行循证护理的效果观察

    作者:胡萍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产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干预6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19/2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5.0%(13/20).两组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护理在产后尿失禁患者中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提升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 盆底肌电刺激对产后尿失禁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

    作者:严雪文;廖艳婷

    目的 研究盆底肌电刺激对产后尿失禁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产后尿失禁产妇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实施盆底肌常规训练;综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盆底肌电刺激.就两组患者盆底收缩持续时间、阴道肌力、不同肌纤维疲劳指数和尿失禁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盆底静息压和收缩压进行比较.结果 综合组尿失禁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静息压和收缩压相似,P>0.05.治疗后综合组盆底静息压和收缩压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盆底收缩持续时间、阴道肌力、不同肌纤维疲劳指数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盆底肌电刺激可有效升高产后尿失禁产妇盆底静息压和收缩压,延长盆底收缩持续时间,降低肌纤维疲劳,改善阴道肌力,促进尿失禁痊愈,值得推广.

  •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在产后尿失禁预防中的应用

    作者:周仲元;董延华;王宝金

    产后尿失禁(PPUI)是指育龄妇女由于妊娠或分娩所诱发的漏尿现象,与妊娠分娩所致的泌尿生殖器官脱垂以及盆底肌受损有关[1],这种损害可持续存在[2].电生理学试验证实,经阴道分娩的80%的初产妇产后其盆底组织在神经传导方面发生了改变[3].本研究选择33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产后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观察其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评价该治疗方法在预防产后尿失禁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力的影响

    作者:杨丽霞;周宇凤;王晓阳

    妊娠和分娩可使盆底肌肌纤维受损甚至断裂,这与盆腔脏器脱垂及产后尿失禁的发生有关.目前,盆底康复训练的方法主要有Kegel盆底肌锻炼、阴道哑铃、功能性电刺激等[1].本研究观察了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针灸联合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尿失禁临床研究

    作者:李智卿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产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盆底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肌电位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增加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联合针灸治疗产后尿失禁的疗效显著,能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盆底肌功能锻炼防治产后尿失禁100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萍;周丽珍;李海霞

    目的 观察盆底肌功能锻炼防治产后尿失禁的疗效.方法 200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产后次日即开始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对照组产后只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与指导,两组患者产后4、8、12周分别进行随访,统计尿失禁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产妇产后4周时尿失禁的发生率(37%,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观察组产妇产后尿失禁率(30%)低于对照组(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观察组产妇产后尿失禁率(21%)较对照组(30%)进一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产妇早期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可减少产后尿失禁的发生.

  • 82例初产妇分娩方式与产后尿失禁关系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彦英;王淑;王丽萍

    目的 探讨初产妇分娩方式与产后尿失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初产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42例及剖宫产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产后尿失禁发生率及下尿路症状,分析初产妇分娩方式与产后尿失禁的关系.结果 顺产组产后尿失禁总发生率69.05%,剖宫产组为45%,与剖宫产组相比,顺产组产后尿失禁总发生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产后下尿路症状总发生率提高但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产妇产后尿失禁与分娩方式有重要的关联性,其中经阴道顺产是导致产后尿失禁的主要影响因素.

  • 凯格尔运动在产后尿失禁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永萍;孟志霞

    目的:探讨产后尿失禁防治中凯格尔运动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产科接收的阴道自然分娩产妇100例,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常规健康宣教(对照组,n=50)与加强围生期凯格尔运动指导(观察组,n=5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3个月、产后6个月排尿状况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产后6个月,盆底综合肌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产后6个月尿垫试验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围生期应用凯格尔运动,可改善排尿状况及盆底综合肌力,降低漏尿率,对防治产后尿失禁意义显著.

67 条记录 2/4 页 «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