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疗养院实施群组管理慢性病的模式探讨

    作者:王红岩;孙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和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合理膳食等)的发生率及相关死亡率都不断提高[1].预计到2030年,≥40岁慢性病患者数将增加2~3倍,生活方式和营养危险因素将使疾病负担增加50%,有效管理慢性病及其影响将成为卫生系统的首要任务[2].疗养院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职能部门,担负着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慢性病人群的多重医疗保健任务,参考国外先进的慢性病管理方法,将有效的群组管理模式应用于疗养院的慢性病管理,可以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卫生资源,有利于疗养院的长远发展.

  • 群组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吕月娣;姜杨;曹阳;沈校康

    目的 探讨群组管理模式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精神科病房住院治疗的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维持原有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6周的群组管理活动.在干预前后分别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结果 6周后干预组GESE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L量表总分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群组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值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推广应用.

  • 群组管理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价

    作者:陈晋;陈淼;陈珍珍;谢斯斯;陈少敏

    目的评价群组管理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且年龄>60岁,经入院治疗好转出院的随访病人169例,随机分成群组管理组(n=82)、常规干预组(n=87),群组管理组采用专门制定的群组管理措施,常规干预组采用常规的康复干预措施,6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干预6个月后,Barthel指数、Fegl-Mevyer评分均有提高,群组管理组提高幅度高于常规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群组管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 群组管理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人际交往的研究

    作者:吕月娣;姜杨;沈校康;刘雪珍;俞银华

    目的探讨群组管理对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人际交往的有效性。方法将76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用随机数表方式分为两组,干预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为期4周的群组管理活动。在干预前后分别用生活技能训练(SST)评定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训练后SST评定量表总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群组管理能有效地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技能,值得在精神科推广、应用。

  • 群组管理模式在我国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莉华;梁燕冬;刘志红

    进入新时期后,非传染性的慢性病构成了重要的一类健康威胁,该类疾病也占用了高比例的卫生资源.在管理慢性病的过程中,群组管理应当属于实效性较强的一类管理模式,因而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早在上世纪末,发达国家就开始尝试着在治疗慢性病领域中引入群组管理,在此基础上也获得了突显的实效性.近些年来,慢性病患者逐步表现为增多的趋势,这种现状也在客观上突显了群组管理的价值与意义.对于此,该文探析了慢性病管理运用群组管理的基本思路以及具体内容,对此进行了综述研究.

  • 群组管理干预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莉华;梁燕冬;纪考云;刘志红;邹红珠;梁紫燕

    目的 探讨群组管理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人群中确诊为高尿酸血症患者203例,按体检单位分为对照组(101例)和干预组(10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知识讲座,干预组实施群组管理干预,包括成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团队、实施群组管理干预结束后,比较两组高尿酸血症相关知识行为知晓率、相关疾病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高尿酸血症相关知识行为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实施群组管理干预,对控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效果显著.

  • 群组管理模式在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赵彩萍;施惠;马小琴

    目的 评价群组管理模式在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14年1月~2015年1月进行腹膜透析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干预组接受群组管理模式及常规护理,而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护理,比较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容量状况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进行腹膜透析治疗的120例患者,其中男53例,女67例,平均年龄(56.05±10.33)岁,对照组及干预组各60例.干预前两组患者容量状况及实验室指标及双下肢水肿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收缩压及液体摄入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0,P=0.011;Z=2.140,P=0.032);且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双下肢水肿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85,P=0.012). 结论 群组管理模式有助于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容量状况,加强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提高患者水盐摄入的依从性,是值得推广的慢性病疾病管理模式.

  • 采取以群组管理为主的社区糖尿病综合干预模式的效果

    作者:李凤香

    目的:采取以群组管理为主的社区糖尿病综合干预模式的效果分析。方法从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该社区登记并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62例,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社区干预,研究组则采取以群组管理为主的社区糖尿病综合干预模式,对比分析两组干预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BMI、SBP、DBP、HbAlc、TC及LDL-C改善情况及疾病知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以群组管理为主的社区糖尿病综合干预模式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 探析街道社区糖尿病群组管理实施的可行性

    作者:李凤香

    目的:重点探索群组管理应用于街道社区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挑选的研究对象是2012年3月10日-2014年3月10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街道社区糖尿病患者,将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糖尿病管理模式应用于15例对照组,群组看病管理应用于15例观察组,对比两种管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结果干预之后,街道社区糖尿病患者的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干预之后的血糖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对照组的满意度较低,仅可达到73.33%。观察组的满意度较高,高达93.33%。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的血糖水平、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群组管理应用于街道社区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较高,值得推荐。

  • 群组管理用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效果观察

    作者:陈建丽;郑彩凤

    目的 观察群组管理用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效果.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8例,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群组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糖尿病相关知识得分、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自我效能量表(GSES)和Morisky服药依从性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糖尿病相关知识得分、SDSCA评分及GSE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orisky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群组管理用于糖尿病患者有助于增强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和服药依从性.

  • 群组管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作者:毛秀玲

    目的 探讨群组管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人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自我管理,观察组采用群组管理方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量表、自我效能量表(GSES)和Morisky服药依从性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量表、GSE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orisky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群组管理有助于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和服药依从性.

  • 群组管理在押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孙颖;汤义平;叶爱明;徐桥

    目的 研究群组管理对抑郁症患者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0例,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帕罗西汀片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群组管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评分的变化.结果 干预3周、5周后观察组HAMD和SDS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5周后HPLP-Ⅱ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群组管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明显提高其社会功能,改善其生活方式.

  • 社区高血压病群组看病管理实施效果的初探

    作者:郑英奇;崔蝶;杨燕琴;徐慧瑛

    血压控制需要结合饮食、运动,配合药物治疗等,教会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管理是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杭州市下城区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实施由社区责任医生、护士、防保医生组成的服务团队,采用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经验——群组看病(group medical visits)模式,即由医护人员与患者组成团队,以小组形式患者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全科医生对患者进行一对一诊疗答疑的全新管理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管理,证实该模式在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提高自信心,改善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有效性.

  • 社区糖尿病患者群组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王如然;马力;郭猛;黄胜男

    探讨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群组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实践.回顾分析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群组管理的经验,举实例说明其具体的方法和内容,提出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发展的建议.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群组管理,需要建立适宜的医疗队伍和患者群组,并从健康体检、专题讲座、“一对一”诊疗、互动活动和考核等多方面开展.群组管理模式适于中国现阶段社区糖尿病的管理,但该模式尚有许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和完善.

  • 群组管理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张爱珍;武霞

    目的:分析研究群组管理方式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分析群组管理的几种模式,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例,研究老年慢性病管理模式中群组管理的应用。结果群组管理模式应用效果良好,既能够发挥资源优势,还能够使医护人员主动性大大增加。结论尽管群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研发出科学、可行、持续的管理模式仍旧需要努力。

  • 群组管理对出院后居家老年卧床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作者:徐永能;卢少萍;林建华;李绣球;黄巧;吴博;赵雪琴;任晓晓

    [目的]探讨群组管理对出院后居家老年卧床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出院的老年卧床病人按出院时间的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试验组进行群组心理康复干预,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对病人进行活动前及活动后3个月、6个月评估。[结果]活动后3个月、6个月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后6个月两组HAMA,HAMD 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前与活动后6个月 HAMA,HAMD,ADL比较,试验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群组管理能够提高老年卧床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明显改善病人焦虑、抑郁情绪。

  • 群组管理模式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范国荣;薄海欣;庞红霞;田小娟

    目的:探讨群组管理模式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产后尿失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实施一对一健康指导,观察组患者实施群组管理模式,采用专题授课、示范指导和患者之间交流。干预3个月后,于产后6个月评价2组患者盆底肌肌力、1h尿垫试验及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结果产后6个月,患者盆底纤维肌力的治愈率分别是观察组Ⅰ类肌100%(40/40)、Ⅱ类肌100%(40/40),对照组Ⅰ类肌70%(28/40)、Ⅱ类肌65%(26/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8、16.970,均P=0.000);观察组患者尿失禁的总体有效率为100.0%(40/40),对照组为67.5%(16/40),2组患者干预后尿失禁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32,P=0.000);2组患者盆底肌功锻炼依从性比较,观察组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分别为72.5%(29/40)、27.5%(11/40)、0,对照组分别为2.5%(1/40)、55.0%(22/40)、42.5%(1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47,P=0.000)。结论群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和盆底肌肌力,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程度。

  • 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群组管理的应用探讨

    作者:黄万荣

    目的:探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群组管理的应用价值探讨。方法:选取本社区于2015年6月后所收纳的慢性病管理中的居民为研究对象500例,均为自愿报名参加本次项目,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实验组患者的病情观察采用群组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三级管理模式,记录两组患者的生活方式变化,1年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值及体重指数变化。结果:实施群组管理后的实验组患者的生活方式变化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压值、体重指数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应用群组管理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管理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压值以及体重指标,能够提高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提升公共卫生资源利用率,具有推广价值。

  • 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群组管理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谢亚萍

    目的:分析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群组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底纳入本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以自愿报名的方式完成此次研究,报名区民为120人,把120位居民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另一组为观察组采取群组管理模式,经过6个月的管理,对比两组居民生活方式变化情况,对比两组居民血压、体重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经过群组管理,居民生活方式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观察组血压、体重等指标降低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开展群组管理的应用模式明显优于常规管理模式,使社区居民生活方式行为得到明显改善,社区居民血压、体重等数值明显降低,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健康,建议推广应用。

  • 冠心病群组管理的实施效果观察

    作者:范文静;李明波;董翠霞;宋淑平;郭晓霞;杨静

    目的探讨群组管理对冠心病( CHD)患者进行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8例CH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8例,试验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群组管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治疗的依从性,检测血脂水平的变化,并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实施干预后,疾病知识及危险因素的掌握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自救知识掌握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治疗依从性及血脂水平的改善好于对照组;试验组SAS评分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群组管理能有效提高CHD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治疗的依从性,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4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