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发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霍雷;袁贤瑞;谭建明;王君宇;侯永宏;马志明;杨治权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以期为临床治疗多发性脑膜瘤提供参考性意见。方法:对1998~2001年收治的11例多发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11例多发性脑膜瘤患者,占同期脑膜瘤患者(276例)的4%。术前CT、MRI共发现颅内孤立性肿瘤50个。首次治疗中,共完整切除脑膜瘤47个,1例因肿瘤与脑干粘连而部分切除,该例患者右顶、左颞各一<3cm的脑膜瘤在术后与残留肿瘤一并行伽玛刀治疗。术后再发4例,再发率为36%(4/11),其中3例已再行手术和普通放射治疗,1例术后再发,待手术。无手术死亡率。结论:多发性脑膜瘤临床少见,再发率高。治疗仍以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同时广泛切除肿瘤附着的硬脑膜(大脑镰、小脑幕)为主,为减少手术致残率降低再发率,术后可辅以放射治疗。

  •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作者:王守森;张发惠;章翔;王如密;郑和平;谢汉国;张锡增;荆俊杰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毗邻关系、分支特点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30侧标本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实为出海绵窦后的一段,常以纤维结构与周围牵连,主干分为眼动脉段、后交通动脉段及脉络膜动脉段3段.后交通动脉大致发自中点水平,脉络膜前动脉大致发自后半的中点.眼动脉段均发出垂体上动脉,多数还发出眼动脉,少数发出前床突支.在视交叉池内,垂体柄前方所见的小动脉几乎均属于垂体上动脉的分支.结论:有些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术中推移有困难,需先松解其纤维连系.打开颈动脉池时应特别留意前床突支,防止损伤出血.供垂体柄的分支可以切断1~2支小支,而至视路的分支均宜妥善保留.

  • 颅中窝骨性结构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丁学华;尹嘉;曹瑞华;廖建春;张光霁;楼美清;骆纯;卢亦成

    目的:观察测量鞍区及颅中窝底骨性结构的解剖位置,为神经内窥镜和显微神经外科在该区的直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2例成人尸头标本鞍区及颅中窝底骨性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比较翼点入路和额下入路到该区的解剖距离.结果:额下入路到鞍区的解剖距离近是(45.63±0.78)mm(38.02~52.50 mm)和(73.10±0.56)mm(65.24~82.56 mm),而翼点入路分别为(34.75±0.81)mm(24.08~50.58 mm)和(67.99±0.68)mm(60.16~75.60 mm).翼点内板到颅中窝底的各个孔的大距离是(62.46±0.57)mm(55.86~70.08 mm),大垂直角度是(39.82±1.52)°(29.6°~55.7°).结论:鞍区和颅中窝底的骨性结构可为神经内窥镜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操作提供解剖标志,翼点入路比额下入路到鞍区的距离缩短约10~15 mm两者具有明显差异(P<0.01).

  • 颅内蛛网膜和脑池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作者:吕健;朱贤立

    显微神经外科强调有序地解剖蛛网膜,开放脑池,利用颅内自然存在的解剖间隙形成无创伤的手术操作通道.因此,神经外科医生必须熟悉颅内蛛网膜和脑池的解剖特点.

  • 颅底微创外科解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丁自海;钟世镇

    1开展颅底微创解剖学研究的意义颅底结构复杂,位置深在,功能重要,诊治困难,该部位手术极具挑战性.在各类手术中,颅底手术的难度和死亡率都是高的.在传统外科学的基础上,随着仪器设备和影像技术的进步,立体定向和导航技术的介入,锁孔外科技术的掌握,微创神经外科学(minimally traumatic neurosurgery)应运而生.颅底微创外科手术具有安全高、创伤小、效果好、康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将成为21世纪神经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早在1994年,德国学者Bauer和Hellwig就曾指出,从大体神经外科到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已近于完成,下一步迈向微创神经外科则是当代的课题[1~3].

  • 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及脑血管保护

    作者:杨惠荣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与围术期患者脑血管保护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急诊患者50例,行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50例患者根据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定:预后Ⅰ级12例,Ⅱ级14例,Ⅲ级20例,Ⅳ级3例,死亡1例,术后脑再出血与脑梗死病例0例。结论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与脑血管保护,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为一种理想的临床方式,而全程进行脑血管保护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的保障。

  • 侧方入路在鞍区及鞍旁复杂型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费舟;蒋晓帆;高大宽;刘恩渝;张磊

    目的 探讨侧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及鞍旁复杂型脑膜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肿瘤大小、位置、生长方式等影像学特点,选择侧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及鞍旁复杂型脑膜瘤58例,包括翼点人路37例,扩大翼点入路8例,颞下入路10例及经乙状窦前后人路3例,术中避免损伤下丘脑和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果 肿瘤Simpson Ⅰ~Ⅱ级切除49例,Ⅲ级切除6例,Ⅳ级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神经功能症状均获不同程度改善.随访3个月~3年,复发5例.结论 正确运用侧方人路治疗鞍区及鞍旁复杂型脑膜瘤可获良好疗效;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巧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保证.

  • 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中应用IFNM技术可视化面神经

    作者:梅加明;牛朝诗;刘会林;凌士营;计颖;丁宛海;姜晓峰;陈海宁;傅先明

    目的 探讨术中面神经监测(IFNM)技术在显微切除大型听神经瘤过程中保留面神经的效果.方法 对86例单侧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 cm)病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人路显微切除肿瘤.切开肿瘤背侧包膜前,根据电刺激肿瘤表面及边缘产生的激发性肌电图来探查并确认面神经的行走路径:术中采用自发性肌电图监测面神经,使其免受牵拉、挤压或损伤,交替采用激发性肌电图实时探查、确认面神经,从而在虚拟状态下达到面神经"可视化".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除79例,占91.9%;次全切除5例,占5.8%;大部分切除2例,占2.3%.面神经解刮保留74例,保留率达86.0%;实用听力保留28例,占32.6%.术后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分级:Ⅰ~Ⅱ级64例,占74.4%;Ⅲ~Ⅳ级15例,占17.4%;Ⅴ~Ⅵ级7例,占8.2%.结论 采用IFNM技术术中"可视化"面神经是大型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得以保留的关键,而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扎实的桥小脑角局部解剖知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 经额中回皮质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侧脑室前部肿瘤

    作者:邓国军;李东海;汪阳;曾而明;李美华;洪涛

    目的 总结并分析经额中网皮质入不敷出路切除侧脑室前部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额中回皮质人路手术切除侧脑室前部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年;术后6个月GOS评分:5分14例,4分2例,3分1例(术后2年死于其他疾病),失访3例.结论 额中回皮质入路具有手术损伤小、术野暴露清楚等优点,是切除侧脑室前部肿瘤的首选人路之一.

  • 颈后旁正中小切口显微神经根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作者:陈赞;孙晓立;赵奇韬;菅凤增;凌锋;M.Samii

    目的 总结颈后旁正中小切口神经根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的手术经验.术前JOA评分11~14分,平均(12.5±0.9)分.采用半坐位33例,健侧卧位1例;经颈后旁正中小切口,显微镜下采用磨钻行神经根管扩大成形术.结果 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病人3 d出院;疼痛消失30例,明显减轻4例.对32例随访3~14个月,平均6.5个月;22例上肢肌力减退病人中,上肢肌力改善19例.术后3个月JOA评分15~17分,平均(15.9±0.8)分;与术前比较,t=-17.951,P<0.05.结论 采用颈后旁正中小切口神经根减压术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避免因广泛剥离颈后部肌肉导致的术后颈肩部轴性疼痛,及颈椎前路手术进行椎体融合引起的并发症.

  • 神经导航下锁孔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附15例分析)

    作者:王国良;涂兰波;蔡加宁;李天栋;何黎民;白红民;王伟民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下锁孔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技巧及疗效.方法 对15例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病人在神经导航下行锁孔开颅,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病灶.结果 本组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均取得了显微镜下全切除.术中出血少,均未输血.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 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可精确定位脑深部病变,锁孔手术又是处理颅内病变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正确应用这两项技术,结合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技巧,可明显提高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术式选择

    作者:张黎;于炎冰;郭京;李锐;冯利东;左焕琮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术式选择.方法对54例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例按选用术式不同分为3组:A组37例,行单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B组5例,术中未发现血管压迫,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R);C组12例,压迫血管不明确,均在MVD后加行PR.结果平均随访51个月.A组总有效率86.5%,复发率10.8%,无效率2.7%;4例复发病例中2例再次行PR治愈.B、C组总有效率100%,无复发.并发症:行PR者术后均有面部麻木,随访期间均见不同程度好转;术后发生听力障碍1例,复视1例,无菌性脑膜炎1例.结论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人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应根据术中探查的实际情况而定.

  • 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瘤(附8例报告)

    作者:张五中;黄楹;焦德让;陈悦达;周忆频

    目的探讨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平均发病年龄27岁,肿瘤位于大脑半球6例,脑干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癎,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显微手术全切5例,大部切除3例,放、化疗4例.随访3个月~5年,7例症状明显缓解,1例复发.结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呈相对良性过程,癫癎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上应手术全切;对有术后残留或间变者可给予放、化疗,预后相对良好.

  • 视神经鞘脑膜瘤(附5例报道)

    作者:胡国汉;卢亦成;丁学华;张光霁;朱诚

    目的探讨显做神经外科技术在治疗视神经鞘脑膜瘤中的作用.方法5例视神经鞘脑膜瘤均采用显微外科切除,1例采用额颢入路,2例为改良翼点入路,2例经眶额-翼点入路.术中力求解剖保留视神经.对比手术前后视力改变,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肿瘤全切3例,视神经解剖保留4例.术后视力情况:1例较术前进步,1例无变化,3例完全失明.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多可以解剖保留视神经,但很少能保留视力.

  • 翼点keyhole入路处理前循环及鞍周部位病变

    作者:张远征;潘隆胜;卜博;乔光宇;孙正辉;周涛;张军;佟怀宇

    目的介绍颞部鬓角皮肤小切口,翼点keyhole骨孔(2.5 em×3 cm)入路处理前循环动脉瘤、前颅窝底及鞍周部位病变.方法病人仰卧、面转向对侧60..沿鬓角的发际前缘做-皮肤切口,长约6~7 cm.从额骨颧突下剥离颞肌,显露出翼点.颅骨钻孔后直接用咬骨钳咬成3 cma×3 cm骨孔.2:3显露额颞叶,切开硬脑膜,分离外侧裂,进入手术区.结果采用此keyhole开颅术进行各类手术52例,手术进行顺利.结论翼点keyhole开颅术具有对外观影响小,开关颅时间短(15~20min),创伤轻微等优点.

  • 分隔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内镜辅助下的钻孔治疗

    作者:黄乔春;杨国平;韦君武;吴京雷

    1 对象与方法 2004年7月~2008年7月,我科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颅骨钻孔治疗分隔状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64例,其中男49例,女15例;年龄41~89岁,平均65.1岁.

  • 立体定向显微外科切除颅内小病灶

    作者:李钢;曹作为;史克珊;金虎;石小峰;陈晓东;陈焕雄;林鹏;颜山;陈敏

    目的总结并探讨立体定向显微神经外科治疗颅内小病灶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接受立体定向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不同性质颅内占位病变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本组病灶均全切,癫癎发作消失14例,改善11例,轻瘫病人术后肌力恢复,无死亡,无术后感染及手术致残,神经功能保留良好.结论立体定向辅助开颅手术定位简单而准确,开颅后病灶空间定位和区别病灶与正常组织间的界限也更容易,切除颅内小病灶后神经功能保全良好,手术时间和术后康复时间均可以明显缩短,符合目前微侵袭外科的要求,对于位于重要功能区、肉眼下病变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不易区分的小病灶具有明显的优势.

  • 桥小脑角区神经内镜下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作者:罗毅男;付双林;孟繁凯;葛鹏飞;闫晓明;郭宏川

    目的通过神经内镜下桥小脑区的解剖,为内镜辅助下该区域病变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支持,并探讨其l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8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和4具新鲜成人尸头标本上,交替使用神经内镜和手术用显微镜,在模拟手术的条件下进行桥小脑角区的窥镜下解剖学研究,并实际应用于临床.结果内镜经小脑外侧间隙可顺利到达桥小脑角区和脑干前方,可清晰显示V~XI颅神经及其附近走行的血管,手术中可明显改善深部术野的照明效果和显微解剖结构的识别,减少对小脑和脑干的牵拉,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神经内镜在颅内实质性肿瘤的切除术中的应用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外科手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 翼点人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颅咽管瘤

    作者:徐善水;刘承基

    1995年6月至1999年6月间,我科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21例大型颅咽管瘤,介绍如下.

  • 立体定向开颅手术摘除颅内小病灶

    作者:范磊;张剑宁;吕韶民;李法民;代菊红

    近几年来,随着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及定向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将此技术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相结合,处理脑重要功能区及脑深部病变,可使手术精确性明显提高,对脑组织附加创伤极小[1].我科自1997~1999年采用计算机体层摄影(CT)脑立体定向技术对20例颅内小病灶定向开颅直视手术,疗效十分满意,现报告如下.

255 条记录 9/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