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

    作者:王嵬民;安丽萍;金哲秀;伍海安;陈国俊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002~2004年收住我院的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6~82岁.急性前壁心肌梗塞2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10例;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9例,陈旧心肌梗塞病史3例.

  • 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心包大部剥脱术后低心排综合征7例分析

    作者:张玉海;谷天祥;刘波;王春;房勤;管晓宇

    目的: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心包大部剥脱术后低心排治疗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心包炎术后低心排血综合征应用IABP的疗效,对比IABP治疗前后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IABP后舒张期反搏压升至89~120 mm Hg,心脏指数从(1.69±0.23)L/(min·m2)升至(2.42±0.25)L/(min·m2),平均动脉压从457.4±4.2)mm Hg上升到(66.7±5.1)mm Hg,心功能改善.结论:IABP显著增加心包炎术后低心排患者冠脉血供、减轻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疗效显著,长期应用无相关并发症.

  •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行IABP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李慧敏

    2004-06/2007-09我科通过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例,均为24 h内发病.观察护理体会如下.

  •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实施主动脉球囊反搏14例的护理

    作者:杨春霞;马小芳;方敏;邓春艳

    目的 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方法 通过对14例应用IABP的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总结出一套较可行的护理措施.结果 14例患者10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 加强IABP的护理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保证.

  •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1例的护理

    作者:邱丽;陶红

    急性心肌梗死(AMI)由于心肌缺血坏死易导致心泵衰竭,心源性休克,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治疗则可以有效改善心泵衰竭[1].我科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施行该方法,治疗取得成功,护理体会如下.

  • 主动脉球囊反搏在前降支近端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胜全;宋炳慧;李艳红;黎辉

    目的 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于前降支(LAD)近端病变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中,探讨其对患者术中及预后影响.方法 收集从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LAD近端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者880例,其中将应用IABP的544例作为IABP组,余未应用IABP的33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IABP组术中并发症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12,P<0.05);IABP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2.23±3.00) mm、(52.80 ± 2.65) mm明显小于对照组(54.06±4.01)mm、(54.86±4.39)mm,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51.92±4.16,53.46±4.33,53.88±4.32)明显大于对照组(49.51±4.24,50.65±4.25,51.14±4.39),且IABP组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0.76,P<0.05).结论 在IABP辅助下行LAD近端病变PCI术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及危险性,并能改善患者预后.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新刚;陈明;霍勇

    目的 分析和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00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所有应用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IABP的治疗效果.结果 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48例,其中合并心源性休克26例.应用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即刻病情改善率为81.3%.与单纯IABP亚组相比,IABP联合后续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外科手术)亚组的院内死亡率显著下降(37.5%比93.8%,P《0.01).结论 应用IABP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即刻病情,IABP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关键是联合后续治疗.

  •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全身循环支持

    作者:聂绍平;马长生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循环支持主要分为全身循环支持与局部心肌支持.全身循环支持主要包括主动脉内气囊泵或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couterpulsation, 通常简称IABP)、心肺旁路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pport,CPS)、心室辅助装置和左心房-股动脉旁路等,其中以IABP为常用.局部心肌支持(包括自灌注球囊、冠状动脉主动灌注、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等)由于疗效有限且存在诸多问题,现已极少使用.

  •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大于80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

    作者:张沛;戴军;吴元;张朝阳;徐波;尤士杰;吴永健;刘海波;秦学文;颜红兵;姚民;乔树宾;杨跃进;陈纪林;高润霖

    目的:评价年龄大于80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前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P-IABP)对其短期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01至2014-08年龄≥80岁,因STMEI而行PPCI的97例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随访资料.按照术前是否P-IABP将患者分为P-IABP组(n=24)和常规PPCI组(n=73).常规PPCI组术中或术后因血流动力学崩溃需挽救性置入IABP(R-IABP)患者12例.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PPCI术后1个月、1年及2年的死亡和术后1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由死亡、心原性休克、新的或加重的心力衰竭(心衰)、再次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组成的复合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致各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P-IABP组与常规PPCI组比,术后死亡率在1个月(8.3%vs 16.4%)、1年(16.7%vs 24.7%)和2年(25.0%vs 30.1%)及术后1个月的MACCE发生率(20.8%vs 3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ABP组患者与常规PPCI组中R-IABP患者比,各时间点的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ABP组术后1个月的MACCE发生率显著降低(20.8%vs 66.7%,P=0.005),并主要表现为心衰事件的显著减少(8.3%对41.7%,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TIMI血流<3级(HR=4.79,95%CI:1.59~14.39,P=0.005)是患者术后1个月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2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则主要为合并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功能损害及贫血等.HR=3.0,95%CI:1.37~6.56,P=0.006).结论:大于80岁STEMI患者PPCI前P-IABP跟常规PPCI短期和长期生存并无显著差异,但较R-IABP患者,P-IABP患者1个月的MACCE显著降低.PPCI前P-IABP对各终点事件均无显著的预测效应.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置入时机对高危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短期效果评价和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跃堂;丘俊涛;王旭;张晶;陈祖君;王现强;王巍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时机对高危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短期效果评价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至2015-12收治并应用IABP辅助CABG的197例高危冠心病患者,男性91例(46.2%),平均动脉压为(70.3±8.2)mmHg(1 mmHg=0.133 kPa).根据IABP置入时间分为术前置入组(n=89)和术中、术后置入组(n=108).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以及机械通气率、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两组的生存情况,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30天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性(ROC)曲线和约登指数评估危险因素对病死率的佳预测阈值和相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97例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为(86.7±37.3)min,体外循环平均时间为(147.3±18.4)min.两组间年龄、性别比例、肌酸激酶同功酶、肌钙蛋白I、肌酐、平均动脉压、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评分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置入组与术中、术后置入组比较,术后48 h心肌酶峰值明显降低(mmol/L,130.6±25.4 vs149.7±18.2),机械通气时间(h,81.5±10.3 vs 107.9±11.5)、总住院时间(d,21.3±4.1 vs 27.7±9.4)显著减少,急性肾损伤(3.4%vs 23.1%)、脑并发症(5.6%vs 19.4%)和术后30天死亡率(4.5%vs 36.1%)的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术前置入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较术中、术后置入组显著延长(d,27.9±1.2 vs 16.5±2.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再置入IABP(比值比=2.37,95%可信区间:1.42~5.72,P=0.01)为预测术后30天病死率的重要因素.ROC曲线显示再次置入IABP预测患者术后30天病死率的敏感性为75.3%,特异性为67.4%.结论:对于高危CABG的患者,术前置入IABP辅助治疗有助于降低术后心肌酶峰值,缩短呼吸机支持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降低短期病死率.再次置入IABP是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 急性心肌梗死后低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

    作者:买买提艾力·吐尔逊;吾麦尔江·克力木;阿孜姑·毛拉克

    目的 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低血压的患者,并观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升压药物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入选2010年10月~2013年7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进行IABP治疗的1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进行升压药物治疗的2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升高、尿量增多、心率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纽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尿量、心率明显改善[(86±16)mm Hg(1 mm Hg=0.133 kPa) vs (70±8)mm Hg、(55±10)mm Hg vs (44±10)mm Hg、(1080±192)ml/24 h vs (432±264)ml/24 h、(80±18)/min vs (99±33)/min,P<0.01].结论 积极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患者疗效优于应用升压药物治疗.

  •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生存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云雁;艾热夏提;顾颖;杨雅薇;奥斯曼江;徐汝明;吴翔;李攀;马丽萍

    目的 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生存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AMI患者2667例,其中男性2042例(男性组),女性625例(女性组).女性组按院内生存情况又分为生存组565例,死亡组60例.分析女性组与男性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临床检查、并发症、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 女性组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组(9.6% vs 5.3%,P<0.01),其中接受PCI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未行PCI患者(5.1% vs 25.7%,P<0.01),急诊PCI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择期PCI患者(10.1% vs 2.5%,P<0.01).女性AMI患者院内预后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红细胞比容、治疗方法、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呈正相关,与年龄、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肌钙蛋白T峰值、术后肌酐呈负相关(P<0.05,P<0.01).女性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尿素、肌钙蛋白T峰值、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他汀类药物(P<0.05,P<0.01).结论 临床需更加关注女性发病情况,重视尿素、肌钙蛋白水平及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优化药物治疗等.

  • 老年主动脉球囊反搏患者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抗凝安全性比较

    作者:关晓楠;陈牧雷;徐立;刘佳梅;孙昊;张大鹏;王乐丰;张建军;杨新春

    目的 比较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期间,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安全性.方法 选择136例年龄≥65岁、置入IABP的AMI患者,分为普通肝素组66例和低分子肝素组70例.回顾性分析2组IABP期间血色素、血小板变化及血栓、出血事件的差异.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较普通肝素组血小板下降更明显[(89.8±67.1)×109/L vs (59.6±68.3)×109/L,P<o.05];普通肝素组与低分子肝素组出血事件(22.7% vs 22.9%)、缺血事件(1.5%vs 0%)及病死率(25.8% vs 24.3%)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AMI患者置入IABP期间,用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同样安全,但治疗时应密切监测血小板的变化.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作者:崔晓琼;李彤;胡晓旻;张文芳;刘迎午;王禹;张强;稂与恒

    目的 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50例,观察置入IABP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心功能、IABP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与IABP置入前比较,患者置入IABP后平均动脉压、心率、LVEF及心功能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预后良好.结论 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能有效安全.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介入术后炎性因子的影响

    作者:邹云丞;吕云;杨峰;卢竞前;张荣华;白洁;高彦;李易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 PCI后炎性因子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IABP行PCI)和对照组48例(直接行PCI);分别测定入院时以及第1、7天的sCD40L水平;比较2组PCI术后1周、3个月的LVEF ,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治疗组第1、7天的 sCD40L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19±0.39)μg/Lvs(3.51±0.42)μg/L,(2.98±0.34)μg/Lvs(3.12±0.41)μg/L,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的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36.11±6.31)% vs (30.26±5.48)%,(44.69±5.02)% vs (41.52±4.17)%,P<0.05)];而2组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急诊PCI术前采用IABP辅助支持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sCD40L水平,能有效地改善左心室功能,并且安全有效。

  • 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3支血管病变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临床效果

    作者:姜钧文;于静;齐静;季康寿;杨关林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3支血管病变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临床效果.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43例患者均行PCI,采取前瞻性的研究方法,以随机数字表非等量随机法,按是否行IABP,将IABP支持的21例作为实验组,未行IABP支持的2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生存率及远期生存曲线变化.结果 实验组住院期间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了13.4%(95.2% vs 81.8%,P=0.011).Cox回归分析显示,IABP是患者预后的支持因素(β=0.931,OR=0.394,95%CI:0.165~0.942,P=0.036).实验组远期生存曲线明显优于对照组(84.3% vs 70.3%,P=0.003).结论 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3支病变的患者IABP置入能有效提高近期及远期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 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应用

    作者:赵铁夫;王盛宇;马涵英

    目的 探讨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效果. 方法 对我院1998年1月~2006年6月入院的98例(年龄≥65岁)冠心病(冠心病组)和20例非冠心病(非冠心病组)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IABP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118例患者死亡37例,总病死率为31.36%,其中冠心病组患者死亡23例,病死率为23.47%,非冠心病组患者死亡14例,病死率为70.00%.术前应用IABP的冠心病患者死亡2例,病死率为6.45%,明显低于术中和术后应用IABP的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12例(30.00%)和9例(33.33%)]. 结论 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循环方式,可以降低病死率.

  • 主动脉球囊反搏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陆铭;梁春;任雨笙;潘晓明;樊民;杨靖;吴宗贵

    目的 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月住院置入IABP的ACS患者76例,根据年龄分为<75岁组40例,≥75岁组36例,分析其住院期间及1年的预后.结果 76例患者中,院内死亡22例,占28.9%,1年死亡29例,占38.2%,2组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岁组较<75岁组1年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降低(P=0.009).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偏大、LVEF降低、PCI术后TIMI血流0~1级降低是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联合IABP治疗的ACS患者预后良好.高龄、LVEF低、PCI术后TIMI血流降低,是应用IABP的ACS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血运重建及病变血管对重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运行时间的影响

    作者:吴国良;延荣强;刘刚;王海洋;耿强;任永强;范树信;于忠祥;池一凡

    目的 探讨血运重建策略及病变血管对重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运行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2017年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中心行IABP的重症ACS患者193例,根据IABP运行时间分为3个时间段:≤24 h38例、25~120 h 106例、≥121 h 49例.观察不同血运重建策略: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PCI后CABG、药物治疗及病变血管对IABP运行时间的影响.结果 ≤24 h、25~120 h及≥121 h IABP运行时间患者高血压(68.4% vs 49.1% vs %71.4,P=0.012)、左前降支病变(36.8% vs 59.4% vs65.3%,P=0.010)、右冠状动脉病变(31.6% vs 14.2% vs 8.2%,P=0.008)、PCI术(55.3% vs 34.9% vs 8.2%,P=0.000)、CABG(44.7% vs %56.6 vs 83.7%,P=0.000)、急诊PCI(52.6% vs 39.6% vs 16.3%,P=0.001)、完全血运重建(55.3% vs 61.3% vs 85.7%,P=0.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症ACS病变血管为右冠状动脉、接受PCI患者IABP运行时间较短;左前降支病变、行CABG患者IABP运行时间较长.

  • 老年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成功救治一例

    作者:唐昱;盛国太;周裔忠;刘燕锋;祝志云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少见而严重的机械并发症之一,可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自然预后极差[1].因此,尽早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作出诊断和恰当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结合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近期的文献资料,探讨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经验.

6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