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疾病226例病理分型及钼靶诊断分析
目的:观察乳腺疾病的病理分型及钼靶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 a内同时行乳腺病理检查和钼靶检查的226例患者,观察乳腺疾病的病理分型;评价钼靶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226例中良性病变183例,乳腺恶性肿瘤43例.乳腺良性病变的钼靶诊断符合率是75.96%;乳癌的诊断中钼靶诊断的符合率为93.2%.结论:良性乳腺疾病纤维腺瘤为主,恶性肿瘤浸润性导管癌为主;钼靶对恶性疾病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对良性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低.
关键词: 乳腺疾病/放射摄影术 乳腺疾病/病理学 -
乳腺疾病病理活检220例分析
对我院2001~2003年女性乳腺疾病病理活检220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年龄17~63岁.术前经触诊、B超、X诊断为乳腺增生165例;乳腺纤维瘤30例,乳腺癌25例.本组经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乳腺纤维瘤28例,结核2例,泌乳结节2例,乳腺增生1 39例,不典型增生8例,乳腺癌41例(其中浸润导管癌6例),乳腺癌发病年龄23~35岁的5例,40~63岁的36例.
-
乳腺脂肪坏死46例分析
乳腺脂肪坏死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乳腺良性疾病,临床表现有时酷似乳腺癌,易与乳腺癌误诊.回顾分析我院收治4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
真空辅助活检术与空心针穿刺活检术对乳腺疾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真空辅助活检术(vacuum-assisted biopsy,VAB)与空心针穿刺活检术(core needle biopsy,CNB)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并收集有关VAB与CNB对乳腺疾病诊断的相关文献,按预定的标准进行筛选,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相应指标完成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个临床研究,包括1 741例患者.Meta分析表明,相较于CNB组,VAB组对乳腺肿瘤活检的诊断敏感性较高(P=0.003),漏诊率较低(P =0.0005),诊断低估率较低(P=0.0006);两组诊断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结论 对于乳腺疾病的活检VAB较CNB有更高的敏感性及更低的漏诊率和低估率.
-
DNA修复基因hrad51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目的初步探讨DNA修复基因hrad51在乳腺组织病变和乳腺癌发生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了hrad51蛋白在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乳腺癌癌旁正常组织及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hrad51蛋白在乳腺纤维腺瘤、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乳腺癌癌旁正常组织及乳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0%、13.6%和10.0%和39.2%;(2)乳腺癌中hrad51蛋白的高表达与肿瘤组织分级之间(P=0.000)、TNM分期之间(P=0.026)呈正相关,与ER的阳性表达之间(P=0.035)呈负相关.结论 (1)hrad51蛋白在不同病变乳腺组织中呈现不同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存在高度表达;(2)检测hrad51蛋白的表达情况可望成为评价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
X线立体定位活检诊断乳腺微小病变
目的:评价X线立体定位活检对乳腺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三维立体定位系统、弹射式活检枪和16G活检针,对31例X线发现的乳腺可疑病变灶直接立体定位穿刺活检.其中24例随后行外科手术,穿刺活检与手术活检的病理结果对照.结果:24例中乳腺癌8例(33.3%),良性病变16例(66.7%),诊断符合率为87.5%,误诊3例(12.5%).结论:X线立体定位活检是鉴别乳腺微小病变良恶性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
-
乳头溢液1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病理性乳头溢液的性质与病种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6月~2002年12月收治的112例乳头溢液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血性溢液以良性肿瘤居多,癌次之,非肿瘤性病变发生率较低.非血性溢液以非肿瘤性病变居多,良性肿瘤次之,癌发生率较低.结论:乳头溢液的性质对病种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
人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人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之间的关系.方法:用TRAP-ELISA检测法,对15例乳腺良性病变和7例乳腺癌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水平检测.结果: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5例端粒酶阳性,而15例乳腺良性疾病中仅2例端粒酶阳性,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此外,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人类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且端粒酶有可能成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和诊断乳腺癌的肿瘤标记物.
-
乳腺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护理
目的:探讨乳腺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68例行乳腺1.5T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检查的患者进行检查前和检查中的心理护理。结果68例均顺利完成扫描,并且图像清晰无伪影,患者在检查后无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充分做好检查前和检查中的护理是顺利进行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重要条件。
-
乳腺良性病变28例MRI表现
目的:探讨磁共振多种扫描序列联合应用在乳腺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门诊及住院的28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共53个病灶)进行 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T2抑脂序列、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形态学,使用后处理软件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上述方法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28例患者(53个病灶)中,除肉芽肿性乳腺炎外,其余各病灶形态均较规整,呈类圆形或斑片状、条状,边界清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39个病灶呈Ⅰ型流入型,4个病灶呈Ⅱ型平台型,5个病灶呈Ⅲ型流出型,5个病灶未见明显强化。除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ADC值小于1.2×10-3 mm2/s外,其余均大于或等于1.2×10-3 mm2/s。结论磁共振多种扫描技术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性病灶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
MR动态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及其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MR动态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及其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在该院就诊的乳腺疾病疑似患者28例作为观察组,同时在未患乳腺良恶性病变人群中选取2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对象均进行MR常规扫描,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观察组28例疑似患者另行MR动态增强检测。结果 MR常规扫描、MR动态增强扫描、MR动态增强扫描与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0%、81.8%、9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2.2%、82.4%、83.3%,特异度分别为58.3%、75.0%、75.0%,敏感度分别为81.2%、87.5%、93.8%。结论 MR动态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检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及敏感度。
-
良恶性乳腺疾病动态增强MRI表现特征与血管生成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M RI表现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行动态增强M RI乳腺检查并同时经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确诊患者通过早期增强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强化峰值评价动态增强M RI的表现;病理切片经相关抗原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结果:40例乳腺疾病患者,24例患者为恶性病变,16例患者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 P<0.05)。40例乳腺良恶性疾病患者中,早期增强率>60%的患者与早期增强率<60%的患者相比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P>0.05);而强化峰值、微血管密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腺良恶性疾病动态增强M RI表现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
-
乳腺增生大鼠模型血清和乳腺VEGF、bFGF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成因子(bFGF)在大鼠乳腺增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制作乳腺增生的大鼠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VEGF和bFGF含量及其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VEGF和bFGF含量明显升高,在乳腺组织中表达增强.结论:模型组大鼠体内存在的某些血管因子被激活后,直接或间接促进了局部乳腺组织血管的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