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皮肤隐性黑色素瘤脑转移1例

    作者:李敏;秦军;孙丽娟;刘厚才

    1 病例报告男,33岁.头痛1个月,加重3 d,于1997-06-12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头痛,持续约1 h,突然抽搐,头向后仰,四肢屈曲,神志不清,呼吸困难,约5 min左右肢体抽搐再次发作.

  • 隆突性皮纤维肉瘤1例分析

    作者:闫厚军;贾迎丽;胡长青

    对隆突性皮纤维肉瘤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60岁.1 a前发现右大腿外侧皮肤肿物,花生粒大小,有轻压痛.近0.5 a来肿物明显增大,已至鸡蛋大小.患者有皮下多发性脂肪瘤病史,并于2 a前行左大腿内侧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为脂肪瘤.

  • 皮肤颗粒细胞瘤1例分析

    作者:李晓辉;李其林;黄永华;尚智伟;付金玲;李湘君

    对皮肤颗粒细胞瘤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37岁.因左上肢皮疹10 a余来我科就诊.10 a前无明显诱因左上肢出现米粒大小褐色丘疹,逐渐增大至花生大的半球形结节,质地硬,无自觉症状.

  • 皮肤腺样囊腺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万鹏;韩建德;李斌;佟菊贞

    目的:观察皮肤腺样囊腺癌的病理形态及免疫学特点,并探讨其鉴别诊断和组织来源.方法:对1例皮肤腺样囊腺癌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等特点进行探讨.结果:病理上为单一形态的基底样细胞,瘤细胞呈巢、索状分化成大小不一、内含丰富黏液的恶性肿瘤,免疫组化CEA阳性,CK弱阳性,EMA阴性.结论:皮肤腺样囊腺癌具有较复杂的组织学特点,必须依靠病理组织活检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黄经光;符青云

    目的:提高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组织变异的认识.方法:对36例DFSP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分析及随访,其中13例加做免疫组化标记.结果:36例DFSP的组织形态均有经典的车辐状或席纹状结构,其中6例伴有纤维肉瘤区域、3例伴有黏液样区域、2例瘤细胞含有黑色素、1例可见肌样结节和肌样束.作免疫标记的13例DFSP瘤细胞CD34、VIM均阳性.结论:掌握DFSP各亚型组织形态变异的特点,并辅以CD34标记,有助DFS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皮肤Merkel细胞癌一例

    作者:孙瑞梅;李晓江;李作仙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3 岁.因左颈根部、胸前及阴囊皮下多发肿块 16 个月,增大 2 个月,于 1997 年 5 月 27 日入院.查体:左锁骨上及胸壁多个皮下肿块,均为质硬,固定,边界清楚,无压痛,部分融合,大 10 cm×10 cm×6 cm.左侧阴囊表面呈结节状,凸凹不平,皮下多个肿块,大为 12 cm×9 cm,小为 2 cm×2 cm,质硬,固定,与表面皮肤粘连,无压痛,睾丸触诊不清.X线胸片示:右上纵隔增宽,右上肺野内带可见结节影,双肺门淋巴结肿大.

  • 原发皮肤霍奇金病一例

    作者:刁兰萍;刘丽宏;王红芳

    患者女,43岁.3年前无意中发现右大腿内侧近股根部生长一皮下结节,约米粒大,红色,无痛痒.半年来,结节呈进行性增大,伴有压疼和局部皮肤瘙痒,搔抓后局部皮肤呈暗红色.在外院行皮下结节切除术后于2003年3月入我院.

  • 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瘤一例

    作者:王昕;张武;于桥医

    患者女,56岁.因左侧鼻沟肿块6月余,于2002年2月入院.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侧鼻沟上端出现一黄豆大红斑,无自觉症状,半年来不断发展、增大并变硬,在多家医院就医,诊断为皮炎,应用外用药,未见好转,皮损偶有痒感,且有时有细碎鳞屑.近日皮疹已扩大到蚕豆大,并在皮损周边出现淡黑色线状斑疹,有时出现少许糜烂、渗液,偶痛.既往无日光曝晒和低纬度地区生活史,家庭中未发现类似病史.

  • 2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孙凤平;叶春辉;潘萍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及病理学与肿瘤术后复发、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22例患者临床与病理组织学特点.结果 肿瘤以青壮年为多见,发病部位躯干多于其他部位,临床上具有病程长、生长缓慢、局部切除易复发、转移罕见等特点.组织学特征为梭形瘤细胞及胶原纤维构成车辐状结构.首发病例有典型车辐状结构,核分裂相少,复发病例的车辐状结构不明显,核分裂相增多.随访术后复发与无复发病例内均可见核分裂,肿瘤体积大小无明显差异,肿块距皮肤切缘均<2 cm,切缘阳性或阴性的病例均有复发.结论 肿瘤的复发与肿瘤体积大小及核分裂相多少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手术切除范围局限有关.

  •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贝克;陈桂玲;张茂功;齐云晓;董欣;穆雅慧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淋巴瘤.自Adachi等[1]1994年首例报道以来,迄今国内外文献报道约200余例.WHO(2008)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命名之后,国内近5年报告BPDC不足20例.现报道1例BPDC患者的临床特点、皮肤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骨髓和外周血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等检查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熟悉BPDC肿瘤细胞起源、临床特征、瘤细胞免疫表型、诊断及治疗.

  • 皮肤原发性组织细胞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武慧;周青波

    患者女性,56岁,2014年11月8日发现四肢及颈背部多发皮下结节,未予重视。后结节逐渐增多、增大,于2015年1月3日就诊于本院肿瘤外科门诊,初步考虑淋巴瘤或多发转移癌,行右上腹部皮下小结节活检术并送病理检查。后患者行全身PET-CT检查,可见多发皮下肿物,未见其他部位病灶(图1)。

  • 磷酸化STAT3和p53基因在表皮肿瘤的表达

    作者:蔡绥勍;陈丽荣;王海军;姚丽芳;郑敏

    目的:探讨stat3磷酸化(P-stat3)和p53基因表达在表皮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皮肤鳞状细胞癌(SCC)30例、基底细胞癌(BCC)、皮肤脂溢性角化(SK)和正常皮肤各20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细胞中P-stat3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①与正常皮肤和皮肤SK相比,P-stat3在皮肤SCC、BCC中呈明显的上调表达(P<0.001),皮肤SCC中 P-stat3的表达强度又明显地高于BCC(P<0.05);②P-stat3在皮肤SCC中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的深度有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无关.③正常皮肤和皮肤SK无p53的表达,皮肤SCC和BCC中p53表达明显上调(P<0.001),且在皮肤SCC中P53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的深度无关,与肿瘤是否位于暴露部位有关(P<0.05).④皮肤SCC中,P-stat3和p53的阳性表达强度具有正相关性,rs=0.641,P<0.05.结论:①P-stat3级联分子的表达异常可能在表皮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②stat3的过度活化可能与皮肤SCC的侵袭性生长潜能密切相关.③p53基因可能与stat3共同参与皮肤SCC的发病.

  • 原发皮肤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研究

    作者:昌红;张建英;高颖;曲丛玲;沈兵;王文普;廖松林

    目的 进一步探讨原发皮肤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PCL)目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特点,着重研究和总结一些PCL目的特殊类型.方法 筛选1983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北京铁路总医院诊断为PCL者40例.收集40例目的主要临床资料和库存组织蜡块,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并选出25例做TCRβ/γ和IgHFr2A / Fr3A基因重排检测.对全部病例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40例平均年龄(41.53±20.14)岁.老年男性略占优势.肿瘤病变以躯干和上肢首发为主.临床表现以皮下结节为主.光镜下,一般类型PCL瘤细胞分布具有结外同类型T、B淋巴瘤细胞目的特点,特殊类型如原发皮肤CD30阳性/阴性大T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和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特点.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检测对分型有帮助.结论 ①PCL并不罕见,本组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共28例(70%);原发皮肤B细胞淋巴瘤共9例(22.5%),以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占优势.②PCL有其不同于结内或结外其他部位淋巴瘤目的独特亚型,建议采用综合EORTC分类与WHO 2001淋巴造血组织分类目的修订分类.③CD30目的表达与否为原发皮肤大T细胞淋巴瘤主要目的预后指标,CD30阳性者预后好,CD30阴性者预后差.④免疫组化好两种以上抗体协同使用.⑤基因重排检测对于PCL目的早期和交界性病变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 Ezrin、CD44v6在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蒋苏;李东霞

    【目的】探讨埃兹蛋白(Ezrin)及变异型 CD44分子6(CD44v6)在皮肤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 SP 法检测 Ezrin、CD44v6在 BCC、SCC 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Ezrin 在正常组、BCC 和 SCC 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60.0%、84.4%,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44v6在正常皮肤和 BCC、SCC 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26.7%、59.4%,各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 <0.05)。Ezrin 的表达水平随着肿瘤分级程度增高而增高(P <0.05),有淋巴转移的比无淋巴转移的表达强(P <0.05);CD44v6的表达水平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表达强度下降(P <0.05),且有淋巴转移的阳性率表达比无淋巴转移低(P <0.05),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表达有相关性(P <0.05)。【结论】Ezrin、CD44v6可作为 BCC 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标志。联合检测可作为研究和判断皮肤 SCC 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 Rb和P21基因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邹华新;刘铭

    目的 探讨Rb和P21蛋白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瘤退化有关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Rb、p21WAF1/CIP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标本增生期、退化期以及血管畸形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用末端脱氧核苷酸基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生物素颈端标记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结合CD34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Rb和P21表达的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 结果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Rb和P21表达水平低于退化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化期血管瘤Rb和P21表达水平与血管畸形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Rb和P21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而在血管瘤的退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Ezrin蛋白在皮肤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谭功军;周珊;伍斌;黄大毛;唐发清

    目的 探讨Ezrin蛋白及磷酸化Ezrin (phos-Ezrin)在皮肤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皮肤正常组织(NS)、31例脂溢性角化组织(SK)、36例基底细胞癌组织(BCC)、37例皮肤鳞癌(SCC)中Ezrin、phosEzrin蛋白的表达,分析Ezrin、phos-Ezrin表达与皮肤癌病理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和肿瘤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1)Ezrin蛋白在NS、SK、BCC、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25.8%、66.7%和89.2%,phos-Ezrin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0.0%、22.6%、77.8%、94.6%,癌组织中的Ezrin和phos-Ezrin表达显著高于非癌组织(P<0.01).(2)Ezrin,phos-Ezrin蛋白的表达与皮肤肿瘤组织类型(R1 =0.87,0.89)、SCC病理分级(R2 =0.80,0.86)及淋巴转移(R3 =0.89,0.91)密切相关(P<0.01).结论 Ezrin,phos-Ezrin表达与皮肤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Ezrin,phos-Ezrin联合检测可为预测皮肤恶性肿瘤转移及预后提供参考.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