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髁状突骨折漏诊18例分析

    作者:王长皓

    目的 分析髁状突骨折的漏诊原因探索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0-2008年治疗的18例漏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因伤情较轻而漏诊,5例因伤情较重漏诊,11例因影像技术而漏诊,漏诊时间为1周~la.结论 提高对髁状突骨折的认识;CT冠状位、CT三维成像是诊断髁状突骨折的好方法;手术治疗为患者和学者接受.

  • 儿童髁状突骨折术后训练对咬合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孙宝利

    对髁状突骨折术后患儿采用咀嚼运动训练,开口度训练,颞颌关节按摩等康复方式,观察其对儿童髁状突骨折咬合功能恢复的作用.结果 66例患儿中, 64例张口度 >37 mm,咬合功能恢复到伤前咬合关系.本组观察说明早期的功能训练可避免儿童下颌关节的退行性变及颌肌肉的废用性畏缩,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咬合功能的恢复.

  • 髁突矢状骨折治疗中侧向拉力螺钉的应用及关节盘处理

    作者:徐昕;平飞云;严君烈

    目的:探讨侧向拉力螺钉在髁突矢状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以及颞下颌关节盘的复位固定在髁突矢状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 法:对16例患者19侧髁突矢状骨折的骨折片复位后,进行侧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 ,术中同时对移位的关节盘进行复位固定.术后进行张口训练,随访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复查.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骨折片复位固定良好,骨折片未见有移位和吸收征 象,关节盘位置恢复正常.11例患者13侧术后有额纹不同程度减弱,面神经功能评价95分, 术后6个月平均恢复到100分.患者术后牙合关系均恢复至 髁突骨折前状态,无面瘫、错牙合和张口受限发生,无患侧关节区疼痛不适.术后3个月张口度大43 mm,小32 mm,平均37 mm;术后6个月平均 张口度38 mm.结论:髁突矢状骨折的侧向拉力螺钉应用及关节盘的复位固 定治疗,效果明显,方法可靠,可以达到稳定的复位固定目的,并早期恢复颞下颌关节功能 .

  • 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中对新生骨形成的影响

    作者:李燕波;何志良;王承阳;贺成功;曹雷;苏丹妮

    【目的】探讨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中对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绵羊随机分为观察组(5只)和对照组(5只),两组绵羊均通过髁突截骨术造成髁突矢状骨折,观察组保留翼外肌功能,对照组阻断翼外肌功能。观察两组绵羊术后4周、12周、24周新生骨骨小梁数量、厚度、间隙宽度及骨体积分数的变化,并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钙蛋白(osteocalcin ,OCN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 th factor‐β1,TGF‐β1)基因及蛋白水平。【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观察组骨小梁数量、厚度、骨体积分数显著上升,骨小梁间隙宽度显著降低( P <0.05);观察组骨小梁数量、厚度、骨体积分数显著高于同时段对照组,骨小梁间隙宽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各时段骨小梁数量、厚度、间隙宽度、骨体积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OCN mRNA、TGF‐β1 mRNA表达量及阳性细胞百分比随时间延长持续升高( P <0.05);观察组各时段OCN mRNA、TGF‐β1 mRNA表达量及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而对照组OCN mRNA、TGF‐β1 mRNA表达及阳性细胞百分比术后12周达峰值,24周陡然降低( P <0.05)。【结论】翼外肌对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髁突形态的改建有一定影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断面新骨的形成诱发或加重髁突畸形,导致关节盘或关节窝粘连,进而诱发颞下颌关节强直。

  • 115例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分析

    作者:谢树理

    [目的]探讨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致伤因素、治疗方法.[方法]本院自1990年以来共收治115例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各项辅助检查,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术后1年随访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10个月至4岁年龄组主要以跌伤为主,坠落伤多见于4~8岁年龄组,交通伤多见于8~12岁年龄组.随访112例,8例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良好.7例开口运动时向患侧偏斜,10例张口度轻度受限,4例关节轻度压痛,6例关节弹响,4例关节强直.[结论]正确选择保守治疗方法治疗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 下颌髁状突颈部骨折125例治疗体会

    作者:杨寿康;严国南;孙国良

    下颌髁状突颈部是下颌骨的一薄弱环节,是骨折的好发部位.这类骨折,由于位置特殊,骨折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下颌功能的影响严重程度不一,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对这类骨折的治疗,作者主要采取开放复位坚固内固定加颌间牵引固定的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髁突骨折游离复位与解剖复位内固定术后骨吸收的临床探讨

    作者:贺祖武;王雨新;邓明辉;张彦

    目的 比较髁突骨折游离复位与解剖复位内固定术后骨吸收的情况.方法 通过研究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的98例髁突骨折患者的病历及影像资料,对其中出现术后骨吸收患者的骨折部位、手术方法以及各合并症之间的关系进行临床分析和比较.结果 51例采用游离复位内固定术的髁突骨折中11例(12处)出现了髁突吸收,占21.6%,其中高位骨折7处,中位骨折4处,低位骨折1处,2例髁突吸收严重者均合并有术后感染和术前患侧外耳道前壁骨折;47例采用解剖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无髁突吸收,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髁突骨折术后骨吸收的发生与手术方法、骨折情况、术后感染等有关,选择保留翼外肌的解剖复位可明显减少骨吸收的发生.

  • 牙合垫下颌间牵引治疗髁状突骨折临床分析

    作者:冼淡;王磊;陈巨峰;李嘉朋;李金;张国润

    目的 进一步探讨在上颌牙合垫下行颌间牵引治疗髁状突骨折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口腔科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髁状突骨折患者13例(15侧),其中囊内骨折12例(14侧),髁颈骨折1例(1侧),采用上颌牙合垫、颌间橡皮圈牵引3~4周,术后1周开始张口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2年,12例颌面部(颞下颌关节区)无明显疼痛,1例偶有轻度疼痛;咬合良好12例,1例(2侧)下颌稍后缩;张口度3.2~4.5 cm;1例(2侧)关节区有轻杂音.结论 对于髁状突高位骨折,特别是囊内多发骨折,移位不明显,特别是年轻患者,采用牙合垫下颌间牵引治疗髁状突骨折,可避免开放手术的创伤,同时可避免面神经损伤的风险,能恢复良好的咬合关系和正常的张口度,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