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七氟烷预先给药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时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七氟烷预先给药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时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e和ZO-1)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96只,体重250~350 g,随机分为4组(n=24):假手术组(S组)仅游离左肺门,但不阻断;肺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阻断左肺门45 min恢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模型;七氟烷组(Sevo组)吸入2.2%七氟烷30 min后游离肺门,但不阻断;七氟烷预先给药组(SP组)吸入2.2%七氟烷30 min后制备模型.于缺血45 min、再灌注60和120 min(T1~3)时各组随机取6只大鼠处死取肺,称重后计算肺湿干重比,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Occludin和ZO-1的表达.于再灌注120 min时各组余6只大鼠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取左颈动脉血样,采用Bradford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蛋白及血清总蛋白浓度,计算肺血管通透性指数.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SP组T2,3时肺湿干重比、T3时肺血管通透性指数升高,肺组织Occludin和ZO-1表达下调(P<0.05),Sevo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SP组T2,3时肺湿干重比、T3时肺血管通透性指数降低,肺组织Occludin和ZO-1表达上调(P<0.05).SP组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较I/R组明显减轻.结论 七氟烷预先给药可能通过上调Occludin和ZO-1的表达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
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紧密连接蛋白1的影响:离体实验
目的 评价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50 ~ 300 g,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取离体心脏模型18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3组(n=6):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平衡灌注10 min后,C组继续灌注K-H液110 min;I/R组继续灌注K-H液20 min,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60min;S组灌注经3%七氟醚预充饱和的K-H液15 min,洗脱5 min,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分别于平衡灌注末、缺血前即刻、再灌注15和60 min时记录心率(HR)、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心室内压大下降速率(-dp/dtmax).再灌注期间记录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进行评分.于再灌注60 min时取心尖部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ZO-1表达;免疫荧光法测定ZO-1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分布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I/R组再灌注15和60 min时HR、LVDP、+dp/dtmax和-dp/dtmax降低,LVEDP和心律失常评分升高,心肌组织ZO-1表达下调,ZO-1再分布率升高(P<0.05).与I/R组比较,S组再灌注15和60 min时HR、LVDP、+dp/dtmax和-dp/dtmax升高,LVEDP和心律失常评分降低,心肌组织ZO-1表达上调(P<0.05).C组ZO-1与Cx43共定位于闰盘处;I/R组位于闰盘处的ZO-1再分布至心肌细胞侧膜,并在侧膜与Cx43发生共定位;S组ZO-1再分布率降低(P<0.05).结论 七氟醚预处理降低大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与抑制ZO-1的表达下调和再分布,从而抑制Cx43的再分布有关.
-
体外循环对大鼠肺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影响
目的 评价体外循环(CPB)对大鼠肺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只,4~6月龄,体重330 ~ 4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n=10):假手术组(S组)和CPB组,CPB组行CPB 1 h,观察2h.于CPB结束后2h时,测定肺组织含水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蛋白浓度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occludin表达,透射电镜下观察肺泡上皮屏障超微结构.结果 与S组比较,CPB组肺组织含水量、BALF蛋白浓度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肺组织occludin表达下调(P<0.05),肺泡上皮屏障损伤加重.结论 CPB后大鼠肺组织occludin表达下调,肺泡上皮屏障损伤,可能是CPB诱发急性肺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
老龄大鼠术后海马occludin和claudin-5表达的变化
目的 探讨老龄大鼠术后海马occludin和claudin-5表达的变化.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1只,16~18月龄,体重400~ 5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27):正常对照组(C组)、切皮组(I组)和脾切除术组(S组).S组制备脾切除术模型,I组仅进行切皮与缝合.分别于术前(T0)、术后1、3、7d(T1,3,7)时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水迷宫实验结束后,每组取9只大鼠,分离海马,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occludin和claudin-5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S组T13时逃避潜伏期延长,靶象限活动时间百分比降低,海马高磷酸化occludin和claudin-5表达下调,海马低磷酸化occludin表达上调(P<0.05).结论 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与海马高磷酸化occludin及claudin-5表达下调有关.
-
乙醇对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乙醇引起肠黏膜屏障的破坏以及这种破坏机制是否与紧密连接蛋白ZO-1相关.方法 培养人结肠腺癌细胞株Caco-2,分别设正常对照组:不加刺激物及干预因素;实验组:加入不同体积分数(1%、2.5%、5%、7.5%、10%)乙醇分别刺激不同时间(0~3 h),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存率;测定跨上皮电阻(TEER)和荧光黄的透过量反映肠上皮细胞单层通透性;选定体积分数5%乙醇作为实验浓度,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体积分数为5%的乙醇未影响到细胞的生存率.不同浓度乙醇作用20 min后,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60 min达高峰,TEER下降,荧光黄透过增加,以体积分数5%乙醇明显.蛋白印迹法检测体积分数5%乙醇在1 h内致Caco-2细胞表达ZO-1减少.结论 乙醇可引起肠上皮黏膜屏障破坏,其机制可能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破坏相关.
-
乙醇对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乙醇引起肠黏膜屏障的破坏以及这种破坏机制是否与紧密连接蛋白ZO-1相关.方法 培养人结肠腺癌细胞株Caco-2,分别设正常对照组:不加刺激物及干预因素;实验组:加入不同体积分数(1%、2.5%、5%、7.5%、10%)乙醇分别刺激不同时间(0~3 h),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存率;测定跨上皮电阻(TEER)和荧光黄的透过量反映肠上皮细胞单层通透性;选定体积分数5%乙醇作为实验浓度,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体积分数为5%的乙醇未影响到细胞的生存率.不同浓度乙醇作用20 min后,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60 min达高峰,TEER下降,荧光黄透过增加,以体积分数5%乙醇明显.蛋白印迹法检测体积分数5%乙醇在1 h内致Caco-2细胞表达ZO-1减少.结论 乙醇可引起肠上皮黏膜屏障破坏,其机制可能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破坏相关.
-
亚低温对颅脑损伤后脑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影响的实验研究
背景:亚低温已作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规措施之一,但对亚低温治疗的指征、时程和疗效仍存在争论.继发性颅脑损伤尤其是血脑屏障破坏所致血管源性脑水肿相当普遍,亚低温如何保护血脑屏障及降低其通透性等诸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后早期亚低温治疗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的影响,阐明亚低温降低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可能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对象:实验于2002-05/2002-12在汕头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90只Wistar大鼠(常温对照组10只、常温损伤组40只、亚低温治疗组40只,常温损伤组和亚低温治疗组分为伤后3,24,48,72 h 4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0只大鼠).方法:镧示踪电镜法和干-湿重法.主要观察指标:颅脑损伤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开放及其程度,颅脑损伤后不同时相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常温损伤组伤后3 h紧密连接初步开放,24~48 h紧密连接开放达高峰,72 h紧密连接仍大量开放.亚低温治疗组紧密连接仅轻度开放;亚低温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伤后3 h:(78.94 ±0.38)%,伤后24 h:(79.13±0.56)%,伤后48 h:(79.41±0.71)%,伤后72 h:(79.20±0.44)%]较常温损伤组[伤后3 h:(79.56±0.51)%,伤后24 h:(79.80±0.49)%,伤后48 h:(80.46 ±0.47)%,伤后72 h:(79.83±0.44)%]明显减少,伤后3,24,72 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127 5,2.206 9,2.465 4,P<0.05),伤后48 h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272 7,P<0.01).结论:亚低温有减轻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开放程度及减轻脑水肿的作用,亚低温减轻伤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是降低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机制之一.
-
紧密连接蛋白1与肝性脑病大鼠模型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肝性脑病(HE)大鼠脑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水平与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8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HE 4、8和12 h共4组,每组45只。应用D-氨基半乳糖(400 mg/kg)和内毒素(100μg/kg)联合腹腔内注射建立HE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后4、8和12 h检测血氨浓度、伊文思蓝(EB)含量、脑组织含水量及real-time Q-PCR法检测血脑屏障ZO-1 mRNA含量。计量资料方差齐时采用LSD检测,方差不齐时采用Dunnett T3法检测。结果造模2 h后HE组大鼠逐渐出现HE症状;造模后4 h与正常组相比,大鼠血氨浓度[(74.27±1.77)μmol/L vs (33.85±1.50)μmol/L]、脑组织EB含量[(4.84±0.43)μg/g vs (3.96±0.48)μg/g]、脑组织含水量[(78.63±0.46)% vs (76.07±0.39)%]即开始升高(P值均<0.001),且随时间延长,血氨浓度、脑组织EB含量、含水量升高更加明显(F值分别为5983.36、111.54、737.25,P值均<0.001);造模后4 h大鼠脑组织ZO-1 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1.282 3±0.0574)vs (1.457 6±0.0654)]即开始下降(P<0.001),且随时间延长,脑组织ZO-1 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下降更加明显(F=135.38,P<0.001)。结论 HE时出现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及脑水肿,可能与ZO-1 mRNA表达下降有关。
-
乌司他丁对过氧化氢诱导的肠上皮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
背景: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破坏及其所致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在一系列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肠上皮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Caco-2细胞体外培养制备肠单层上皮屏障模型,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不予干预)、H2O2组(500 μmol/L H2O2)和低浓度(500 U/mL)、高浓度(3 000 U/mL)乌司他丁治疗组并予相应处理.检测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跨上皮细胞电阻(TEER)和荧光素钠透过率评估上皮屏障功能,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表达和定位,透射电镜观察紧密连接超微结构.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2O2组Caco-2细胞单层上皮MDA水平、荧光素钠透过率明显升高,SOD活性、TEER、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和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H2O2组细胞刷状缘受损,细胞间连接模糊,ZO-1、occludin蛋白分布断续不完整,荧光强度低.乌司他丁治疗组上述指标均较H2O2组显著改善(P<0.05),高浓度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乌司他丁对H2O2诱导的肠单层上皮屏障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活性以及调节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和分布有关.
-
莫沙必利对阿司匹林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背景:研究显示促胃肠动力药物莫沙必利对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莫沙必利对阿司匹林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单纯损伤组以及不同剂量莫沙必利干预组(0.25 mg/kg、0.50 mg/kg、0.75 mg/kg).干预组大鼠以不同剂量莫沙必利灌胃行预处理,以150 mg/kg阿司匹林灌胃制备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实验第4d,处死大鼠.评估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和组织学变化,以免疫组化法检测Occludin蛋白分布,蛋白质印迹法检测Occludin、ZO-1以及磷酸化ERK(p-ERK)、磷酸化JNK(p-JNK)和磷酸化p38(p-p38)蛋白表达.结果:与单纯损伤组相比,各莫沙必利干预组胃黏膜损伤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胃黏膜组织学明显改善;胃黏膜Occludin、ZO-1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5);胃黏膜p-ERK、p-p38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而胃黏膜p-JNK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莫沙必利对阿司匹林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降低MAPKs信号通路中ERK和p38蛋白磷酸化程度,并上调胃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表达,从而改善胃黏膜屏障的功能.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急性胰腺炎肠屏障功能呈负相关
背景:急性胰腺炎(AP)时可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肠屏障功能障碍是导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之一.目的:检测大鼠AP模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和肠屏障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MCP-1在AP肠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0.5%和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制备大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行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电子显微镜观察回肠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回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MCP-1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SO)组相比,AP模型大鼠尤其是ANP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回肠绒毛高度和柱状细胞指数降低,occludin表达下调(P<0.05).SO组和AEP组回肠组织中无MCP-1表达,ANP组MCP-1表达随时间延长而上调(P<0.05).回肠组织MCP-1表达与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呈正相关,与肠屏障功能指标(绒毛高度、柱状细胞指数和occludin 表达)呈负相关.结论:ANP大鼠回肠组织中MCP-1表达上调,MCP-1在AP肠屏障功能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
-
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肠黏膜屏障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肠上皮细胞是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与细胞间紧密连接(TJ)密切相关.研究证实IBS患者肠黏膜TJ结构异常,可能与IBS发病相关.本文就肠上皮细胞TJ在IBS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氯离子通道-2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电压门控氯离子通道-2(ClC-2)可调节紧密连接复合体的结构,参与IBD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ClC-2与IBD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细胞间隙增宽和紧密连接蛋白
食管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食管黏膜防御功能主要由上皮屏障完成,包括上皮细胞膜和紧密连接(TJ).研究发现,GERD患者食管上皮层TJ蛋白表达和分布异常可能导致上皮细胞间隙增宽(DIS),这也许能作为GERD食管形态结构异常的客观指标.因此,探讨TJ蛋白、DIS与GERD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为GERD的诊断、治疗甚至疗效评估提供新的方向.
-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磷酸化在胃肠屏障功能中的作用
上皮紧密连接(TJ)是由occludin、claudins、zonula occludens(ZOs)等构成的相邻细胞间连接复合体.TJ形成高选择性通透性屏障,调节溶质、免疫分子和药物的细胞旁转运,并能有效阻止肠内细菌和内毒素易位进入体循环.作为一类跨膜蛋白,claudins对TJ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其磷酸化是维持和调节细胞旁通透性的关键.本文就claudins的分子结构、组织分布、功能、调节claudins磷酸化的因素及其对胃肠屏障功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
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与炎症性肠病
正常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构成,能有效阻止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易位.检测肠黏膜通透性可反映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黏膜屏障受营养、感染、损伤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表明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与炎症性肠病(IBD)密切相关,然而其为IBD的病因还是继发性改变目前仍存在争议.保护和恢复肠黏膜屏障功能对IBD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埃博拉病毒与天然免疫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引起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是迄今发现的凶猛的烈性传染病之一.EVD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EBOV感染后能够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免疫反应,宿主出现特异性及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缺陷是EVD致死的重要原因.本文就EBOV对人体天然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应对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紧密连接在皮肤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紧密连接是上皮细胞间、内皮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之一,参与细胞屏障功能、维持极性和物质转运及信号转导,维护生理稳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紧密连接与上皮细胞来源的肿瘤关系密切.皮肤肿瘤是一类上皮细胞源性肿瘤,多种皮肤肿瘤组织出现角质形成细胞间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异常、紧密连接结构及功能异常,这可能对皮肤肿瘤的发生发展起关键作用,由此推测紧密连接在皮肤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紧密连接的结构组成及其屏障功能研究进展
细胞紧密连接对维持机体表皮和内皮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哺乳动物中,紧密连接由不同类型的跨膜蛋白及细胞内胞质蛋白组成。跨膜蛋白主要有闭锁蛋白、水闸蛋白及连接黏附分子,胞质蛋白有闭锁小带蛋白1、闭锁小带蛋白2、闭锁小带蛋白3、扣带蛋白等。研究表明,紧密连接的改变与皮肤屏障功能损伤密切相关,且可能参与很多皮肤病的发病过程。
-
紧密连接蛋白与皮肤疾病
紧密连接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非常复杂的连接结构,存在于多种细胞和组织中.近年来,紧密连接蛋白质在哺乳动物表皮中的表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紧密连接蛋白包括多个蛋白家族,不同的紧密连接蛋白在表皮中的表达量及表达部位不尽相同.在生理状态下,紧密连接蛋白具有紧密连接、屏障功能和分离作用等多种生理学功能.此外,紧密连接蛋白的异常表达也参与许多皮肤疾病的发病过程,如银屑病、鱼鳞病、扁平苔藓、皮肤鳞状细胞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