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醒后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学特征及支架取栓技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吕燕;赵丽丽;潘宁;陈珩

    目的 探讨醒后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学特征及支架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取长治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例醒后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学特征和支架取栓术后血管开通情况、并发症、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评估术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结果 3例醒后卒中患者均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证实为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2例为心源性脑梗死,1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时均有意识障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3~25分.支架取栓术中闭塞血管均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评分≥2b级,术后复查头颅CT未发生颅内出血,梗死灶无扩大,术后30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入院时降低10~20分.术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例为3分,2例为2分;Barthel指数评分1例为80分,2例为95分.结论 支架取栓治疗醒后卒中患者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 醒后卒中进展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建;曹树刚;葛婷婷;吴倩;徐文安

    醒后卒中是指患者入睡时无新发卒中症状,但觉醒后患者本人或目击者发现其出现卒中症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新发缺血性卒中的9.7%~27.8%[1-8].研究表明,醒后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转归较差[1-3].卒中进展是指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性加重或虽经治疗病情仍恶化,其发病率约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30%,临床一些醒后卒中患者规范化治疗病程中仍会出现卒中进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72例醒后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归纳醒后卒中进展的可能原因.

  • 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早期预后研究

    作者:张文玉;邹宁;李琦;秦新月

    目的 探讨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早期预后情况.方法 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7年4月至9月所有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发病3 d以内的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随访发病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醒后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分析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预后情况及影响早期预后的因素.收集所有患者人口学及基线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卒中病因分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以及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各因素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醒后卒中70例(25.5%),其中47例预后良好,23例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的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TOAST病因分型及90 d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醒后卒中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醒后卒中组(P<0.05).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间入院NIHSS评分、入院NIHSS评分≥5分、入院GC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5分(OR=7.042,95%CI:1.770~28.013,P<0.05)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疾病严重程度、TOAST卒中病因学分型及早期预后,入院NIHSS评分≥5分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DWI/Flair不匹配在醒后卒中和不明发病时间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中应用研究

    作者:吴迎春;王俊梅

    醒后卒中和不明发病时间卒中是临床中常见的卒中类型,因无法明确发病时间而被排除在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之外,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增加了致残率和致死率.磁共振弥散加权序列(DWI)/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不匹配是指DWI表现为高信号,而Flair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其被推荐用于判断不明发病时间卒中患者时间窗的有效指标,可有效指导醒后卒中和不明发病时间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实现治疗的个体化.

  • 机械取栓在醒后卒中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玥;何欣威;刘译升;赵蓉;刘建仁

    起病时间不明、短期治疗结局不佳的醒后卒中(wake-up stroke,WUS)约占所有卒中的25%;且由于以上2个特点,如何选择WUS治疗方案仍在探索中.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一线治疗,DAWN和DEFUSE-3研究证明其治疗时间窗可扩大至24 h;且研究发现通过CT灌注成像等影像学检查,选择具有“临床评分和影像学上梗死核心体积不匹配”的WU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仍安全而有效.该文就近年来机械取栓在WUS治疗中的应用做一总结.

  • 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伴大动脉闭塞的醒后卒中疗效分析

    作者:李晖;王硕;李昌茂;代成波;黄思菲;张斌

    目的 探讨机械再通治疗伴大动脉闭塞的醒后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后获知健康时间至血管内治疗开始时间(T)将病例分为对照组(T≤6 h,48例)和醒后卒中组(WUS组,11例).以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作为挑选醒后卒中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主要影像学标准.对比醒后卒中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血管开通效果、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差异.结果 59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颅内大动脉闭塞.WUS组术前NIHSS评分中位数为16(6~28)分;责任血管:颈内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6例、基底动脉2例、椎动脉1例.WUS组术后影像学检查发现1例患者存在无症状性脑出血,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无死亡病例;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中位数为8(2~30)分,同初NIHSS评分相比,7例患者改善5分及以上.WUS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NIHSS评分、ASPECT评分、责任血管分布方面均无明显差异;WUS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再通率、90 d mRS评分、术后并发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管内机械取栓可使部分大动脉闭塞的醒后卒中患者获益.

  • 早期到院的急性脑梗死未溶栓原因分析

    作者:王建伟;傅亚明;孔慧梅

    目的:研究6小时内到达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未进行溶栓治疗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对院内发生的或6小时内到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未进行溶栓治疗的原因统计,并对原因进行对策分析。结果1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到达医院就诊,42例接受溶栓治疗,占24.41%。溶栓患者平均到院时间(4.00±1.61)小时。发病6小时内就诊的132例脑梗死患者未接受溶栓治疗,其原因有醒后卒中,完成评估后超过时间窗,患方拒绝或犹豫,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年龄不符等。结论加强对醒后卒中的研究,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的了解,优化院内卒中流程,更新我国溶栓指南等有助于提高脑梗死溶栓治疗比例。

  • 醒后与非醒后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

    作者:卞京京;耿德勤;陆召军;高修银;赵利珍;周云题

    目的 探讨醒后及非醒后出血性脑卒中各种发病影响因素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康复科入院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病人223例,将病人按照发病时的状态分为醒后脑卒中27例及非醒后脑卒中196例.采集病人一般情况、入院情况、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数据,并完成入院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使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醒后与非醒后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年龄≥65岁(17例比73例)、体质量指数≥24 kg/m2(19例比81例)、高血压(6例比135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8例比12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吸烟、饮酒、房颤、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液病、脑血管病史、冠心病、脑血管畸形、服用药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后出血性脑卒中和非醒后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非完全一致.相对于醒后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疾病更容易诱发非醒后出血性脑卒中;而相对于非醒后出血性脑卒中,年龄(≥65岁)及超重(体质量指数≥24 kg/m2)因素与醒后出血性脑卒中关系更为密切.

  • 醒后卒中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建;翟明锋;曹树刚;葛婷婷;贺军;郭茜;夏明武;徐文安

    目的 探讨醒后卒中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 方法 选择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12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是否出现卒中进展分为进展性卒中组(70例)和非进展性卒中组(242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特征以及醒后卒中的发生率,分析醒后卒中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 结果 与非进展性卒中组比较,进展性卒中组醒后卒中发生率(40.0% vs.18.2%)、同型半胱氨酸[(17.486±16.835) μmol/L vs.(14.321±7.251) μmol/L]、纤维蛋白原[(3.539±1.009) g/L vs.(3.134±0.775) g/L]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醒后卒中(OR=2.978,95%CI:1.623~5.464,P=0.000)、同型半胱氨酸(OR=1.026,95%CI:1.002~1.052,P=0.035)、纤维蛋白原(OR=1.800,95%CI:1.310~2.472,P=0.000)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醒后卒中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

  • 醒后卒中的危险因素

    作者:董玲;刘丽;张晶晶

    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80%,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缺血性脑卒中在造成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的同时,给家庭、社会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我国医疗卫生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醒后卒中(wake-up stroke,WUS)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一型,其预后可能差于非醒后卒中,而其危险因素尚无统一定论,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也不尽相同.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