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美蓝染色放大电子结肠镜观察结肠息肉与细纲病理学的关系
目的:研究美蓝染色后用放大电子结肠镜观察结肠息肉的微细结构类型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使用0.5%美蓝对电子结肠镜检查到有息肉的部位进行息肉及邻近的黏膜进行染色,然后用放大电子结肠镜观察.按Kudo's标准记录正常结肠黏膜和息肉,然后行活检或息肉电切术,以便组织病理学评价.结果:本组共67人,普通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180颗,经美蓝染色后又发现了1-3 mm大小的息肉90颗,共计270颗息肉.放大结肠镜可明显提高腺瘤性病变的检出率,P<0.001.270颗病变的隐窝类型分为6种,呈Ⅱ型者2颗(0.7%);Ⅲs型203颗(75.2%);ⅢL型49颗(18.1%),其中伴有轻、中度非典型增生者7颗;Ⅳ型11颗(4.1%),伴有轻度非典型增生者2颗、黏膜癌1颗(9.1%),Vn共5颗(1.9%),伴有中度非典型增生者1颗,黏膜癌2颗(40%).本组息肉均进行了电切术.结论:美蓝染色后用放大电子结肠镜可清晰地观察到结肠隐窝,其大小一致,呈圆形或椭圆形;诊断为腺瘤性息肉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为96.7%,可明显提高息肉的检出率,并可鉴别电切息肉术后残留的基底部是否残留腺瘤组织或癌灶.
-
人工智能电子染色内镜对大肠息肉的诊断价值
放大结肠镜结合染色可以观察肿瘤表面腺管开口形态,从而判断肿瘤性质.利用内镜系统中的全数字化图像处理器不仅可以观察肿瘤表面开口形态,还可利用人工智能电子染色(FICE,Fuji inteUigent color enhancement)技术观察肿瘤表面毛细血管结构,对肿瘤的诊断、治疗提供帮助.
-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放大结肠镜在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fuji intelligent chromo endoscopy,FICE)放大结肠镜在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4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新生物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101例,采用FICE放大结肠镜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分型,同时取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101例患者共发现大肠新生性病变152个.病理检查诊断为:非肿瘤性病变45个,肿瘤性病变107个.FICE放大结肠镜对肿瘤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4%(142/152)、85.7%(42/49)、97.1%(100/103).结论 FICE放大结肠镜可以观察病变黏膜表层微细结构及毛细血管的形态,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符合率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放大结肠镜检查
一、放大结肠镜设备早在电子结肠镜应用初期,日本内镜专家就认识到内镜下将结肠黏膜放大观察可明显提高微小病变及早期癌的内镜下识别率,早的放大结肠镜设备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但真正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是1992年Olympus CF-200Z电子放大结肠镜系统,采用手动光学变焦系统,可将黏膜结构放大约100倍.该系统随后广泛应用于日本,明显提高了早期大肠癌尤其是平坦及凹陷型病变的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