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唐冰;胡志成;朱斌;陈斌;张凯;胡坤华;黎明涛;朱家源

    目的 通过比较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筛选出与瘢痕疙瘩产生相关的蛋白质.方法 2010年1月至6月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8例瘢痕疙瘩组织和3例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差异双向凝胶电泳(2D-DIGE),选择差异蛋白质斑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离飞行时间(MALDI-TOF/TOF)质谱分析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凝胶电泳图谱中平均蛋白质斑点数分别为2978和3053,其中表达差异超过4倍的斑点共有40个,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出32种蛋白质,包括上调蛋白有20种,下调蛋白有12种.从功能上可分为载体蛋白(3种)、信号转导蛋白(4种)、增殖凋亡相关蛋白(2种)、细胞骨架蛋白(6种)、细胞外基质蛋白(8种)、免疫因子(3种)、肿瘤相关蛋白(2种)和未知功能蛋白(4种).结论 蛋白质组学能较好地显示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对这些差异蛋白质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也为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和依据.

  •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表皮异常的实验研究

    作者:贺肖洁;韩春茂;彭佳萍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皮异常.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腱糖蛋白C(Tn-C),角蛋白16(CK-16)和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蛋白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成人表皮中的表达.取正常成人皮肤组织RNA,构建正义、反义Tn-C mRNA探针,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表皮中Tn-C mRNA的表达.结果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明显高于正常皮肤.Tn-C mRNA在瘢痕疙瘩表皮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表皮中的表达.CK-16,Ki-67蛋白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表皮中表达增加.结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皮存在增生分化异常,尤以瘢痕疙瘩更为明显.

  • 瘢痕疙瘩中Smads表达的研究

    作者:唐冰;朱斌;毕良宽;薛春利;蔡浩;朱家源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Smads在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对10例瘢痕疙瘩、10例正常瘢痕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以及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Smads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用t检验比较其表达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瘢痕疙瘩组织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瘢痕(P<0.05)和正常皮肤(P<0.05),而Smad2、3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以及磷酸化的Smad2、3的蛋白水平表达并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在瘢痕疙瘩中,存在有Smad7的表达缺陷,这可能是增高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传导不能被自身负反馈循环终止的重要原因.

  •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检测与瘢痕疙瘩相关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畅;滕国栋;陈敏亮;马奎;颜彤彤

    目的 利用全基因重测序技术初步探讨与瘢痕疙瘩相关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方法 收集1个瘢痕疙瘩家系,共4代27人,选取该家系中5例(4例瘢痕疙瘩患者,1名健康人)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对所获信息进行数据库比对和变异注释.结果 通过数据库比对及变异注释分析后获得了与瘢痕疙瘩相关的15个CNV,通过DAVID对筛选出来的15个基因进行基因注释和信号通路分析.共发现5个CNV[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7(GRB7)、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激酶激酶4(MAP4 K4)、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激酶15(MAP3K15)、Kruppel样转录因子7(KLF7)和NKx2-2]与瘢痕疙瘩密切相关.这些CNV所涉及的基因与细胞表皮形成与分化、细胞外分泌及细胞黏附有关.结论 共发现5个与瘢痕疙瘩相关的CNV,其中MAP3K15和MAP4K4与瘢痕疙瘩关系可能为密切.

  • 瘢痕组织愈合中成纤维细胞凋亡抗性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姜笃银;付小兵;盛志勇

    瘢痕疙瘩(keloid,Ke)是皮肤损伤后组织异常修复的结果.Ke组织中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过度增生、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和向正常皮肤侵袭生长,是其区别于肥厚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重要特征.大量研究证实,细胞的凋亡状态将影响创面愈合、瘢痕形成和预后模式.本研究就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调节信号、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对Ke成纤维细胞(keloid-derived fibroblast,KF)凋亡抗性的影响和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 瘢痕疙瘩术后电子线放射治疗48例

    作者:韩春茂;邵华伟;贺肖洁;王连聪

    目的 探讨电子线放射治疗术后瘢痕疙瘩的效果. 方法 随访1994~2002年间48例(65处)术后瘢痕疙瘩接受电子线放射治疗的患者,总照射剂量25 Gy,随访时间均在18个月以上,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评估.结果 疗效分析表明,总复发率为26.1%,由感染所致瘢痕疙瘩和有家庭史的患者复发率偏高,分别为47.8%和53.3%(P<0.05).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灶大小及解剖位置分布与复发率高低无直接关系.结论 术后电子线放射治疗对于防治瘢痕疙瘩的复发效果较好,是一种治疗瘢痕疙瘩安全有效的方法.

  • 小剂量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

    作者:孙岩伟;李亮;王宁;吴丹;张郑

    目的 评价小剂量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与曲安奈德单独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5例(56处)瘢痕疙瘩患者完全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小剂量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瘢痕疙瘩内注射治疗,B组采用曲安奈德单独注射治疗.采用优良、显效及无效标准评价治疗效果,优良率、显效率之和计算为有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共27处瘢痕疙瘩):优良16处(59.3%),显效9处(33.3%),无效2处(7.4%),有效率92.6%;B组(共29处瘢痕疙瘩):优良9处(31.0%),显效12处(41.4%),无效8处(27.6%),有效率72.4%.A组优良率及有效率较B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1例复发,复发率为3.7%,B组患者7例复发,复发率为24.1%,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治疗瘢痕疙瘩较曲安奈德单独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率及优良率明显提高,复发率明显降低.

  • 局部皮瓣与邻位皮瓣修复术后放射治疗阴阜瘢痕疙瘩的效果比较

    作者:宋可新;王友彬;张明子;门全仓;刘志飞;王晓军

    目的 探讨两种皮瓣修复术后放射治疗阴阜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5例阴阜瘢痕疙瘩患者分为局部皮瓣组(15例)和邻位皮瓣组(10例),瘢痕疙瘩切除后,分别应用局部任意皮瓣及邻位皮瓣(包括髂腹股沟皮瓣、腹直肌肌皮瓣)转移进行修复,术后均应用局部放射治疗.术后2年对患者治疗后的会阴形态,皮肤质地,皮肤颜色,皮肤感觉,阴毛分布,效果整体满意度等进行评价.结果 局部皮瓣组在会阴形态,皮肤颜色,阴毛分布,术后效果整体满意度上优于邻位皮瓣组;在皮肤质地,皮肤感觉方面两组效果相似.结论 阴阜瘢痕疙瘩的治疗,首选局部皮瓣修复,以大限度的保留阴阜形态,若缺损较大,则可考虑行带血管蒂的邻位轴形皮瓣进行修复.

  • 平阳霉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及组织学观察

    作者:陈骏;钱云良;杨军;王丹茹

    目的 探索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治疗瘢痕疙瘩的适合浓度、治疗效果及细胞组织变化.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注射不同浓度的平阳霉素(1.000、0.500、0.250、0.125 mg/ml),每两周注射1次,5次后按温哥华瘢痕评分与治疗前评分相比,配对t检验;HE染色观察瘢痕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4组中注射0.5 mg/ml浓度组治疗效果佳(P=0.0026),与其他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 检验 P<0.05);1年复发率为12.00%.组织学显示治疗后的瘢痕疙瘩表皮增厚,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束粗细不一.结论 0.5 mg/ml 平阳霉素是每两周注射1次治疗瘢痕疙瘩的适合浓度,0.25 mg/ml为有效浓度;此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 手术后联合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

    作者:乔星;马少林;秦涛;董祥林;高伟成;马娟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稳定期的瘢痕疙瘩完整手术切除并减张缝合后,在24 h内进行瓦里安2300 CD电子直线加速器以6 MeV电子射线放射治疗,每次剂量4 Gy,总剂量20 Gy.结果 对860例患者进行3~36个月的定期随访,其中痊愈802例(痊愈率为93.26%),有效41例(有效率为4.77%),17例复发(复发率为1.98%),总有效率为98.02%.结论 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加术后即刻放射治疗,疗效比较确切,并能有效降低其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

  • 四个汉族瘢痕疙瘩家系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

    作者:滕国栋;陈敏亮;刘畅;颜彤彤;梁黎明

    目的 分析4个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 收集汉族瘢痕疙瘩家系信息及临床资料,127例成员接受调查,发病22例;绘制族谱图,运用遗传学方法分析其遗传模式,并分析家系内该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4个汉族瘢痕疙瘩家系均为4代以上家系;3代发病家系3例与4代发病家系1例;家系内发病率23.7%(23/93),男性发病率20.8%(11/53),女性发病率27.5%(11/40),前胸部发病率40.9%;家系遗传模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伴外显不完全,总体不外显率12%(3/25).结论 4个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发病率无性别差异,但有发病部位差异,家系调查有助于揭示瘢痕疙瘩的遗传学特点.

  • 五种辐射技术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作者:魏世华;刘倩;殷莉萍;岳养军;赵瑞;朱向辉;曹成苹;陈小华

    目的 探讨重离子等5种不同辐射技术在瘢痕疙瘩美容治疗中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8例235处瘢痕疙瘩采用5种辐射技术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重离子束照射12例14处,均达治愈标准;手术切除+电子线照射治疗101例119处,1年后复发11例7处;单纯电子线照射69例73处,治愈71处,好转1例,1年后复发8例9处;192 Ir贴敷12例14处,10例11处治愈,好转1例,无效1例3处,1年后复发4例;32P注射14例15处,12例12处治愈或好转,2例3处无效,1年后复发4例.结论 重离子辐射技术在瘢痕疙瘩美容性治疗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因价格昂贵,一般患者难以承受;手术+电子线照射治疗为佳选择,既经济实用,又无色素沉着等并发症,美容效果好,还可有效防止术后复发,并且创口愈合无明显瘢痕.

  • 联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

    作者:林泉;刘为廷;李俊明;冉军;黎冻

    目的 评价联合疗法对瘢痕疙瘩的疗效与患者满意度.方法 选取瘢痕疙瘩患者49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手术+放疗组190例,手术+得宝松组184例,放疗+高压氧组124例.评价患者疗效与满意度.结果 3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69.47%、89.13%、90.32%.放疗+高压氧组和手术+放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高压氧组和手术+得宝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疗+高压氧组疗效优于手术+得宝松组和手术+放疗组,手术+得宝松组优于手术+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联合疗法效果明显,其中以放疗+高压氧组效果佳.

  • 东方人耳部瘢痕疙瘩综合治疗方法探讨

    作者:解永学;于波;杜太超;李战强;刘玲;邵祯;袁渊

    目的 探讨东方人耳部瘢痕疙瘩综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手术切除瘢痕疙瘩,直接缝合或转移皮瓣修复,于手术切除后早期(24 h内)联合X线或电子线局部放射治疗,每日1次,共3~5次,7 d拆线后局部注射激素类抗瘢痕药物治疗,每2周1次,视切口愈合情况逐渐减量停药.结果 共治疗48例,除由于各种原凶失访12例外,36例随访1~3年,其中治愈30例(83.3%),显效4例(11.1%),总有效率94.4%.结论 手术切除病损,联合早期局部放射治疗及拆线时局部定期注射激素类抗瘢痕药物,是综合治疗耳部瘢痕疙瘩防止复发的有效方法.

  • 射频微等离子体联合局部电子束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金;刘志飞;丁文蕴;曾昂;朱琳;王晓军

    目的 探讨射频微等离子体技术联合局部电子束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组瘢痕疙瘩半年以上患者15例,经单次射频微等离子体治疗,治疗功率80~100W,滑动模式.治疗后24 h内及治疗后1周行大分割电子束照射,照射剂量9 Gy/次,照射范围为瘢痕外1 cm.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进行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和患者满意度评价,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15例患者VSS评分术前(11.73±1.12)分,术后(3.87±2.53)分(P<0.05).其中痊愈1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1例.患者评价:非常满意6例,满意6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1例.不良反应:1例出现放疗区皮肤色素沉着(前胸部),1例出现延迟愈合.结论 射频微等离子体联合局部电子束放射治疗瘢痕疙瘩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瘢痕疙瘩发病及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翟晓梅;秦垦;刘林嶓;陈旻静;王伟

    目的 总结分析瘢痕疙瘩发病及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手术治疗+药物外用3种治疗方法 的476例瘢痕疙瘩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476例,22~45岁女性多发,女:男为1.83∶1.00;外伤与耳部穿孔是常见的诱发原因;瘢痕疙瘩复发与家族史、治疗方法 、瘢痕位置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瘢痕大小、病程、发病诱因无关.结论 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部分瘢痕疙瘩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应重视瘢痕疙瘩的致病基因研究.

  • 利用原位瘢痕瓣修复耳廓瘢痕疙瘩切除后创面的临床效果

    作者:胡建中;孙晨薇;张俊艳;亓玉青;杨玉民

    目的 探讨利用原位瘢痕瓣修复耳廓瘢痕疙瘩切除术后创面,24 h内即行放射治疗预防瘢痕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耳廓瘢痕疙瘩病变上设计出将其切除后足以覆盖创面的原位瘢痕瓣,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按设计线将瘢痕疙瘩切除,在保障原位瘢痕瓣能够成活的前提下,修剪瘢痕瓣使其厚薄均匀、大小适宜、无张力的修复创面,必要时放置引流条,加压包扎.术后18~24 h内即行Siemens Primus直线加速器5MeV高能电子束(β射线)垂直照射,照射前拔除引流条常规换药,照射时打开敷料暴露伤口,分割剂量3~4 Gy/次,照射后继续加压包扎,隔天1次,连续4次,照射总剂量12~16 Gy.术后8~10 d拆线.结果 25例术后原位瘢痕瓣无缺血性坏死,伤口均Ⅰ期愈合,表面皮肤颜色正常,外形良好,患者满意.随访8~42个月,23例无复发,2例4~6个月出现复发倾向,应用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2~4次,得到控制.结论 原位瘢痕瓣修复治疗耳廓瘢痕疙瘩,无另取皮片或皮瓣修复在供区可能形成瘢痕疙瘩的后顾之忧,手术就地取材,简单易行,术后耳廓外形良好,24 h内即行放射治疗预防复发,效果满意.

  • Fillet瓣联合术后磁铁片加压和曲安奈德注射治疗耳廓瘢痕疙瘩

    作者:蔡震;潘博;游晓波

    目的 评价采取Fillet瓣联合术后磁铁片加压或并行曲安奈德注射综合治疗耳廓部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 87例(102侧)女性耳廓瘢痕疙瘩患者,病变位于耳垂者73侧,位于耳轮者29侧,采取Fillet瓣联合术后磁铁片加压或并行曲安奈德注射综合治疗.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Ⅰ期愈合80例(94侧),7例(8侧)出现皮瓣下血肿,皮瓣均成活;21例患者术后未进行加压及注射治疗,随访1年以上.术后压力治疗组及术后压力加注射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压力加注射治疗组疗效高于术后压力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耳部瘢痕疙瘩采用Fillet瓣联合术后磁铁片加压或并行曲安奈德注射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 瘢痕疙瘩综合疗法的治疗效果

    作者:毛学飞;刘坤;潘晓峰;孙勇;王良喜

    目的 评价综合疗法对瘢痕疙瘩的治疗效果与患者满意度.方法 2002-2015年进行综合疗法的瘢痕疙瘩患者共523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A组(手术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放射治疗组)、B组(手术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瘢痕内注射组)和C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瘢痕内注射联合放射治疗组),评价3组的治疗效果与患者满意度.结果 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84.0%和64.9%,其中A组有效率高于B组和C组,A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3组均获得一期愈合,治疗后不良反应轻微并均发生在治疗后2个月以内,不良反应均未经特殊治疗而痊愈.3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高于B组和C组,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综合疗法效果明显,其中以手术联合放疗效果佳.

  • 90Sr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141例

    作者:罗俊敏;王国申;郭希志;宋小龙;朱剑峰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一类较常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是皮肤瘢痕组织过度增生,目前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疗效都不甚满意,我们采用放射性核素90Sr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601 条记录 5/81 页 « 12345678...808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