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种注射器注射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文阁;金娟娟;张蓉;张闿艺;刘晓冰

    瘢痕疙瘩是瘢痕中顽固的一类,在我国青壮年中发病率高,因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甚高,故对较局限的瘢痕疙瘩仍以瘢痕内药物注射或配合药物注射的综合治疗较为理想,但药物注射疗法若使用不当,则副作用甚多[1].在应用药物注射疗法治疗瘢痕疙瘩时,治疗效果往往和注射器有很大的关系[2]:因必须把药物注入到增生的瘢痕实质内才有效,而瘢痕疙瘩是由过量增生的胶原纤维沉积而成,故其组织特别致密坚韧[3],因此,对注射器的要求也十分严格.现将我们临床上采用3种注射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后的临床效果介绍如下.

  • 瘢痕疙瘩术后放疗的疗效探讨

    作者:庄翔;任光国;杨家林

    瘢痕疙瘩是具有瘢痕体质者在遭遇手术、外伤、感染后,皮肤创口内大量结缔组织基质过度增生而形成的皮肤纤维化疾病,表现为突起的瘢痕,向周围组织浸润,质地坚硬,奇痒或功能障碍.目前,手术切除瘢痕后放疗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我院自1987年7月至2002年8月,共采用术后放疗治疗瘢痕疙瘩320例,我们总结了其中有2年以上随访资料的患者143例,用于探讨手术后放疗方式、放疗时间对瘢痕疙瘩预后的影响.

  • 应用扩张皮瓣修复瘢痕疙瘩九例

    作者:黄如林;梁杰;吴志贤

    瘢痕疙瘩是皮肤创伤后结缔组织的异常增殖所形成的肿块,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是整形外科面临的难题之一.临床上表现为肿块突出于皮肤表面、向周围正常皮肤侵袭性生长,无自愈倾向,手术切除后易复发[1].这不仅严重影响美观,而且常伴有慢性感染、瘙痒、疼痛[2],甚至导致功能障碍,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危害.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治疗方法疗效均不能令人满意,有报道表明单纯手术切除后瘢痕疙瘩的复发率高达50%~60%[3].我们从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应用扩张皮瓣修复瘢痕疙瘩切除后遗留创面9例,12个瘢痕疙瘩,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 手术加放射性核素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

    作者:袁家德;孙丽双

    探讨瘢痕疙瘩的佳治疗方法,采用手术切除并辅以放射性核素的治疗手段,观察其临床效果,获得满意疗效,认为本方法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依据瘢痕疙瘩的诊断标准[1]确诊,本组共3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14~54岁,平均29.7岁,病史6~60个月,平均23.5个月;病变部位:面部11例,胸部10例,上肢7例,背部5例;病变大小:小0.5 cm×0.5 cm,大4 cm×4 cm,平均2.3 cm×2.3 cm。 2.治疗方法局麻下全部切除病变组织,切口直接缝合或以邻近随意型皮瓣转移修复创面,术后5~7 d拆线,并立即将切口贴敷90锶-镱敷贴片,根据其放射性强度决定每次的放疗时间,一般每次2 min,每日1次,连续放疗10次,之后每周复诊1次,若有术区充血发红,肿胀变硬等瘢痕增生征象,则再连续放疗5~10次,直至增生征象消失为止,稳定后每2~4周复诊1次,观察和记录随访结果。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瘢痕疙瘩的表达

    作者:郑学毅;涂平;马圣清;张建中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8例瘢痕疙瘩和9例正常人皮肤对照中PDGF 受体α和β亚单位的表达。结果 9例正常人皮肤对照中仅2例有α亚单位的微弱表达;3例有β亚单位的微弱表达。8例瘢痕疙瘩皮损的PDGF 受体α和β亚单位全部染色阳性,并且染色强度和阳性染色百分数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统计学检验分析显示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PDGF 受体α和β亚单位在瘢痕疙瘩皮损表达增强提示PDGF可能参与了瘢痕疙瘩的形成。

  • 锌指基因217和翻译延伸因子1α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吴文艺;王小影;张丽婷;郑志芳;朱世泽;王朝阳

    目的 探讨锌指基因217(ZNF217)和翻译延伸因子1α(EF1α)在病理性癜痕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瘢痕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印迹)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ZNF217和EF1α的mRN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ZNF217的mRNA及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6±0.397、1.45±0.265、4.49±0.999、5.47±0.808;0.276±0.0211、0.299±0.0150、0.743±0.0509、0.747±0.0377.EF1α的mRNA及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7±0.469、1.47±0.218、5.10±1.680、5.74±1.920;0.505±0.0371、0.518±0.0153、0.780土0.0369、0.792±0.0290.病理性瘢痕组织中ZNF217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P<0.01);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F1α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性瘢痕组织中ZNF217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与EF1α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ZNF217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通过调节EF1α等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而促进瘢痕组织中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及p5 3基因的表达

    作者:黄勇;陈静;林立新;赵伟;任林森;岑瑛;陈才远

    目的探讨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及p53基因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取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各8例、瘢痕疙瘩9例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纤维细胞凋亡,用p53cDNA探针对抽提的DNA点迹印迹杂交观察p53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3组成纤维细胞凋亡细胞分别为:(10.8±1.2)%,(10.6±1.8)%,(5.5±0.8)%,瘢痕疙瘩较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p53基因有明显的表达.结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是具有肿瘤性质的一类细胞.

  • 光动力学疗法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蛋白的影响

    作者:方芳;程丽芳;程波

    目的 探讨5-盐酸氨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ALA-PDT)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增殖和凋亡蛋白的影响.方法 采用组织贴壁法进行体外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将体外培养的KFB分成A、B、C、D4组,A组加入含ALA 4 mmol/L的培养液,避光培养5h后,用光动力仪照射,能量密度64 J/cm2,B组加ALA,不照光;C组不加ALA,照光;D组不加ALA,不照光,作为对照组.采用CCK-8法(Cell Counting Kit-8)检测KFB的活性,计算其成活率,同时测试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8、9的表达.结果 A组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强,ALA-PDT能同时增强Caspase 3、8、9的活性[(o.17±0.03)比(0.58±0.01),(0.21±0.02)比(0.69土0.15),(0.13±0.15)比(0.15±0.02),均P<0.05],表达水平上升.结论 ALA-PDT对KFB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ALA浓度和激光的能量是影响细胞存活率的重要因素;ALA-PDT能够显著增加瘢痕疙瘩KFB Caspase 3、8、9的活性.

  •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PTK活性测定

    作者:柳大烈;张选奋;鲁开化;李荟元;张阳

    目的测定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PTK 活性变化,探讨PTK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活化的PTK催化底物多肽磷酸化,再计数底物中掺入32P的放射活性的原理,测定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熟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PTK活性。结果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PTK 的活性显著高于正常成熟瘢痕和正常皮肤(P<0.001,分别高出正常皮肤150.80 %和313 .80 %),瘢痕疙瘩高于增生性瘢痕(P<0.001,高出65.01 %)而成熟瘢痕和正常皮肤间没有差异(P>0.05)。结论瘢痕组织中PTK活性升高且与增生程度相关,PTK介导生长刺激的信号转导使细胞增殖和合成物质的功能增强而发生瘢痕增生。

  •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培养中缺氧与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相关性

    作者:郑旭东;高建华;胡振富;鲁峰;钱奕炜

    目的 研究缺氧程度与瘢痕疙瘩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基因表达的量化关系和关联性,进一步探讨缺氧通过HIF-1α途径促进异常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 设立不同O2浓度组,在常氧及不同程度缺氧条件下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应用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比较各组间HIF-1α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常氧(20%)、不同缺氧浓度(10 %、5%、1%)下,HIF-1α蛋白表达相对含量(HIF-1α/β肌动蛋白)分别为0.007±0.006、0.133±0.006、0.537±0.015和0.903±0.021,表明缺氧系统中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IF-1α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 缺氧条件促进了瘢痕疙瘩中HIF-1α蛋白的表达,而且表达的量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缺氧通过HIF-1α基因途径与异常瘢痕的形成密切相关.

  • 人体瘢痕疙瘩前体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向脂肪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

    作者:林珣珣;刘杰;李付贵;武日东;唐诗;唐庆

    目的 研究人体瘢痕疙瘩来源的前体细胞(keloid-derived precursor cell,KPC)的体外分离、扩增方法,及其在特定培养基条件下向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脂肪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取人体瘢痕疙瘩组织在改良L-DMEM培养基条件下培养,传代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相关基因表达,并以特定H-DMEM培养基[含1 μmol/L的地塞米松,0.5 mmol/L的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3-IBMX),10 mg/L牛胰岛素,100 mmol/L的消炎痛,10%的胎牛血清(FBS)]诱导,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油红O染色测定脂滴生成.结果 超过95%的KPC表达CD29、CD44、CD90/Thy-1和CD105;几乎不表达CD45和CD34(1.0%~2.5%);且诱导后该细胞渐增大,由梭形变为圆形或多角形,72 h出现脂滴,19d油红O染色细胞阳性率78.6%.结论 KPC能表达多种MSC表面标志物,不表达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HSC)标志物,能够在诱导培养基条件下分化为脂肪细胞,可能成为组织工程脂肪的一种新种子细胞来源.

  • RNA干扰技术阻抑热休克蛋白对瘢痕疙瘩生成的影响

    作者:金培生;陈俊杰;岑瑛;张爱君;陶常波;李雪扬

    目的 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通过热休克蛋白47重组质粒(HSP47 siRNA)和脂质体的混合液,对瘢痕疙瘩裸鼠动物模型的体内干预后,分析HSP47基因在瘢痕疙瘩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裸鼠瘢痕疙瘩动物模型,于第16天腹腔麻醉后在实验组瘢痕疙瘩内注射质粒、脂质体混合液0.25 ml,对照组裸鼠腹腔注射磷酸缓冲液(PBS)0.25 ml,原笼饲养,7 d回收标本,分别做mRNA水平检测,胶原蛋白水平检测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实验组 HSP47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总胶原含量,Ⅰ型胶原蛋白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RNAi技术,通过过HSP47 siRNA表达载体特异性沉默瘢痕疙瘩中HSP47基因表达后,瘢痕疙瘩中胶原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均能得到明显抑制,表明HSP47基因具有促进瘢痕疙瘩生成作用,为抑制瘢痕疙瘩提供新的靶点.

  • 丹参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作用

    作者:郑学毅;唐培昀;梁惠仪

    目的 探讨丹参对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蛋白生成和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MMP-1蛋白的合成分泌和mRNA的表达.结果 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MMP-1自发分泌量为(95±38)pg/ml;在培养基中丹参浓度分别为5 mg/ml和10 mg/ml条件下,MMP-1的浓度分别为(128±29)pg/ml(t=3.425,P<0.05)和(151±43)pg/ml(t=5.075,P<0.01).在培养基中丹参浓度为10 mg/ml时,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MMP-1 mRNA的表达被提高到(125±11)%(t=4.628,P<0.01).结论 丹参可提高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MMP-1蛋白的合成分泌和mRNA的表达,这为丹参用于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β1转化生长因子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泌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作者:缪泽群;李航

    目的 探讨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表达的调节作用,及TGF-β1与瘢痕的关系.方法 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TGF-β1处理,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上清液中MMP-1、MMP-2和TIMP-1的水平.结果 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MMP-1、MMP-2和TIMP-1的生成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1);加TGF-β1处理后,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MMP-1的分泌量显著降低(P<0.01),MMP-2的分泌量显著升高(P<0.01),而TIMP-1的分泌量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 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显示MMP-1、MMP-2和TIMP-1增加,TGF-β1在生成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的形态学分析

    作者:雷涛;高建华;张进华;邓凡

    目的研究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的类型、含量及分布. 方法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的含量及分布特点,并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结果瘢痕疙瘩由大量的胶原纤维结合在一起,组成厚实的嗜酸性胶原蛋白纤维束.Ⅰ型胶原纤维为黄色或红色,紧密排列,呈致密的条束状,纵横交错,排列紊乱,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Ⅲ型胶原纤维,呈疏网状,显示弱的双折光,为绿色的细纤维,散布于Ⅰ型胶原周围.瘢痕疙瘩组织中Ⅰ、Ⅲ型胶原分别占(64.5±2.7) % 和(30.7±2.6)%.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胶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 结论瘢痕疙瘩组织中主要含有Ⅰ、Ⅲ型胶原,胶原的排列分布及含量与普通瘢痕有明显差别.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和偏振光法是检测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的简易方法.

  • shRNA-CTGF重组质粒对瘢痕疙瘩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沈才齐;金培生;李雪阳;张爱君;陶常波;李强;马志兵

    目的 构建pGPU6/GFP/Neo-shRNA-CTGF重组质粒(简称shRNA-CTGF),通过RNA干扰(RNAi)技术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进行体内、体外干预,分析其对瘢痕疙瘩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COL-Ⅰ)表达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构建特异性shRNA-CTGF重组质粒,RNAi转染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KFB),检测CTGF基因沉默情况及KFB分泌的COL Ⅰ量;将shRNA-CTGF重组质粒对构建的裸鼠瘢痕疙瘩动物模型进行体内转染,检测CTGF基因沉默情况及COL-Ⅰ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了CTGF重组质粒,其在体内、体外环境下均可成功沉默CTGF表达,其抑制率为86.8%和54.1%;RNA体外干扰KFB定向沉默CTGF的同时可显著抑制COL-Ⅰ表达,其mRNA、蛋白水平抑制率分别为76.8%和65.6%;RNA体内干预实验也可显著降低COL-Ⅰ表达,其mRNA、蛋白水抑制率分别为52.7%和48.0%.结论 shRNA-CTGF重组质粒在体外及体内环境下均可成功沉默CTGF基因表达,沉默CTGF能显著降低瘢痕疙瘩中COL-Ⅰ蛋白含量,提示CTGF基因是病理性瘢痕治疗的潜在靶点.

  •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β1转化生长因子和Ⅰ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春;李小静;刘超华;翁晓娟;郝冬月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法检测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secreted protein,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Ⅰ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重组人SPARC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并以空白组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TGF-β1、Ⅰ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TGF-β1、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 SPARC能显著促进搬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1、Ⅰ型胶原蛋白基因的表达.

  • 端粒酶在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磊;匡瑞霞;房晶;赵文君;李慧超

    目的 通过研究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的表达,探讨端粒酶与瘢痕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PV-6000二步法).实验分为5组:肉芽组织组18例、瘢痕疙瘩组17例、增生性瘢痕组16例、成熟性瘢痕组28例、正常皮肤组32例,对标本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肉芽组织组成纤维细胞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94.4%,瘢痕疙瘩组阳性表达率为58.8%,增生性瘢痕组阳性率为18.8%,成熟性瘢痕组阳性率为0,正常皮肤组阳性率为0,各组间两两比较,除成熟性瘢痕组和正常皮肤组外,其余各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瘢痕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端粒酶的激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检测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端粒酶活性,有可能判断瘢痕的预后;通过调控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端粒酶的活性,有可能成为瘢痕治疗的新途径.

  • RNA干扰技术对瘢痕疙瘩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及胶原代谢的影响

    作者:李雪阳;金培生;沈才齐;张爱君;陶常波

    目的 利用RNA干扰(RNA inteferenc,RNAi)技术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r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对人瘢痕疙瘩(keloid,KD)中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针对人CTGF基因设计合成的3对特异性小干扰RNA( siRNA) -CTGF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B),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筛选出干扰人KFB CTGF基因表达佳的siRNA,而后构建质粒,采用RNAi技术,通过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此质粒转染KFB后瘢痕疙瘩组织中CTGF表达量的变化及胶原含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第3对(C3) siRNA-CTGF转染人KFB后,CTGF的基因表达及胶原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受抑,其抑制率为86.8%及65.6%.结论 质粒siRNA- CTGF转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后有效沉默CTGF的表达,进而使胶原合成降低;CTGF对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胶原蛋白的合成有促进作用.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沉默对人体瘢痕疙瘩移植动物模型中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作者:杜勇;金培生;张爱君;陶常波;李雪阳;李强;沈才齐

    目的 探讨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特异沉默裸鼠人体瘢痕疙瘩(KD)移植模型中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为KD的基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构建裸鼠人体KD移植动物模型,利用扩增好的质粒对动物模型进行体内转染,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CTGF及Ⅰ型胶原mRNA表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CTGF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差异.结果 实验组CTGF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体内转染可显著抑制CTGF表达;实验组Ⅰ型胶原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且Ⅰ型胶原与CTGF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979).结论 体内环境下抑制CTGF的表达可降低KD中Ⅰ型胶原的水平,CTGF体内转染可望影响Ⅰ型胶原的生成,从而抑制KD的生长.

1601 条记录 6/81 页 « 12345678...808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