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门诊横纹小切开不缝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志光

    由于病因及小儿腹股沟解剖特点,其手术方式与成人是不一致的.总结我院2006-2010年门诊横纹小切开不缝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43例.其手术方法 简单、费时短、创伤小、适用于门诊手术.

  • 小儿腹股沟斜疝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赵金孝

    目的 观察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采取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对照组采取开腹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21.11%(P<0.01).结论 腹股沟斜疝患儿采取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可减少对患儿的损伤,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儿术后恢复,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性高,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传统手术与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比较

    作者:林立华

    目的 比较传统手术与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 将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118例利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给予微创手术,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观察比较2组患儿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同时观察2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情况,半年内随访了解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自主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腹胀1例、阴囊肿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9%(2/59),对照组术后出现腹胀2例、切口感染4例、阴囊肿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56%(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3,P<0.05).术后半年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率1.69%(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较短、创伤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较低,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66例体会

    作者:江晓林;詹惠华;陈伟

    目的 分析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应用价值,总结手术经验.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基础外科采用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66例,纳入小切口组,选择同期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处理的对象46例纳入对照组.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情况.结果 小切口组手术时间、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小切口组切口延迟愈合、持续疼痛、阴囊水肿/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2组均未见医源性隐睾以及睾丸萎缩.结论 小横切口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有微创优势,但是对侧新发、复发率仍较高,需要重视术中解剖、术中诊断,规范处理.

  • 经外环入路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08例体会

    作者:陈卫诚

    小儿腹股沟疝都是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本资料回顾了我院2001年4月-2011年6月经外环入路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08例,均痊愈出院,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男156例,女52例,男:女为4∶1.年龄1~6岁,双侧29例.单侧179例,其中左侧157例,右侧51例.疝囊未降入阴囊或虽降入阴囊但疝块较小,患儿无发生嵌顿,均为首次手术治疗.

  • 小儿腹股沟斜疝经腹腔腹股沟管内口修补术临床分析

    作者:朱武东;邓光华

    目的 探讨经腹腔腹股沟管内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观察组(经腹腔腹股沟管内口修补术),各49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均经手术治愈.观察组患儿满意度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3.7%(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低于对照组的22.4%(P <0.01).结论 经腹腔腹股沟管内口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损伤小的手术方式.

  •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作者:陈镜沛;麦淑玲

    目的:提高对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方式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1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分析.结果:本组216例中出现阴囊水肿21例,阴囊血肿2例,治疗后消失.随诊0.5-5年,无1例复发.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前彩超检查,手术以高位结扎为主,选择性内环口修补,效果良好.

  • 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围手术期的应用

    作者:谢惠霞;黎勤华;程碧华;罗小燕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小儿外科的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11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参照制订好的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患儿护理满意度和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均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围手术期护理中,体现循证护理的理念,缩短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减轻患儿恐惧心理,优化护理流程,提高健康教育质量、住院满意度和工作效率,促进医疗团队的合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保证护理质量.

  •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260例护理体会

    作者:陈杏瑛;邓焕珍;陈倩颜

    腹腔镜手术因其微创、痛苦小、恢复快等优势而逐渐被人们接受.2002年1月至2006年9月我科在微型腹腔镜下行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260例,效果良好.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作者:张巧忠;郑练;陈伦家

    我们自2000年2月至2002年10月,采用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8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脐部切口腹腔镜与下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对比研究

    作者:尉迟今新;刘畅;张国志

    目的:分析脐部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优缺点。方法:选择150例儿童腹股沟斜疝病人,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下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组80例,腹腔镜手术组70例。对比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腹腔镜手术组的家长满意度高于下腹横纹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手术组双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下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手术组住院费用高于下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脐部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家长满意程度高的优点。

  •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护理对比观察

    作者:王梦

    目的:评价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后的护理实施的效果,为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和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于2010年2月~2013年6月间来我院就诊并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3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分别采取传统开腹式手术和腹腔镜下内环口缝扎术进行治疗并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的相关指标。结果:通过护理措施的实施,与对照组相比,采用腹腔镜手术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降低;同时,观察组镇静止痛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结论:腹腔镜手术对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效果较好,且手术护理较为简单,患者接受度高。

  •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陈攀

    目的: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共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儿500例进行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传统手术及腹腔镜微创术,分析两组患儿术中、术后用时情况与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术中、术后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术后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股沟斜疝疾病应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进行治疗,其疗效相对于传统术式更具优势,可降低手术用时,且复发率低,安全可靠.

  • 七氟烷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全麻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新花;王丽

    目的:观察以七氟烷为主的全身麻醉应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安全性和麻醉后苏醒完全的时间和质量.方法:40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组和七氟烷组.氯胺酮组于手术开始时静脉注射氯胺酮2mg/kg,术中持续静脉输注氯胺酮0.5mg/(kg·h); 七氟烷组经面罩半开放式吸入,七氟烷浓度控制在2%~4%,两组均保留自主呼吸,面罩吸氧流量控制在1~4L/min,维持患儿麻醉.结果:七氟烷组心率(HR)、呼吸(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基本保持平稳;而氯胺酮组心率明显增快,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七氟烷组麻醉后苏醒迅速,明显快于氯胺酮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都比较低.结论:七氟烷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全麻具有副作用小,苏醒迅速、彻底,麻醉深度易于调控等诸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0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晶

    目的: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应用腹股沟斜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80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80例患儿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5min ,切口均于术后第3天拆线,平均住院4d ,随访1~3年,无1例复发。结论: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操作简单、患儿痛苦小、恢复快、平均住院日短、住院费用少、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手术效果显著,特别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王明芽;林丽莲;黄丽芳

    体内任何脏器的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陷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小儿腹股沟疝均为斜疝,手术治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手术原则为疝囊高位结扎术.我科对50例行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气蛋”与“水蛋”

    作者:曾向红

    小儿腹股沟斜疝俗称“气蛋”,而鞘膜积液俗称“水蛋”,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也是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宝宝出生后即可发病,发病率以婴幼儿居多,男婴多于女婴,右侧多于左侧,单侧多于双侧.疝气的表现:宝宝站立、哭闹或活动时腹股沟区出现包块,而宝宝安静、平卧时包块消失.按压时包块可消失,同时可以听到有“咕噜”的气体声.

  • 儿外科腹股沟斜疝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分析

    作者:王成云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儿外科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儿外科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儿2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14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传统医疗管理法,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抗菌药物规范应用率、患儿家长满意度以及医务人员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儿外科腹股沟斜疝中实施临床路径,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改善护患关系,提高医疗护理工作满意度,是一种科学、高效的临床医学护理管理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 耻骨上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6例体会

    作者:张学峰;陈建雄;张金桔

    目的 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耻骨上小切口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优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耻骨上方小切口治疗的26例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26例1-6岁的男性患儿,平均手术时间15-20min,术后无复发、出血、睾丸回缩等并发症.结论 经耻骨上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疗效可靠、术中不易损伤神经血管、术后阴囊精索肿胀轻、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耻骨上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

    作者:郑学聚

    目的 评价耻骨上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7岁以下婴幼儿在氯胺酮复合麻醉和局部麻醉下行耻骨上横切口手术的资料.结果 本组均为7岁以下的患儿,小年龄6月,大年龄7岁.86例为可复性斜疝,8例为嵌顿性斜疝,本组94例均为耻骨上小横切口不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和外环,行高位疝囊结扎术,术后无复发.结论 耻骨上小横切口是治疗耍幼儿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350 条记录 5/18 页 « 12345678...1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