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K-mini Culotte术式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疗效的临床研究

    作者:石宇杰;张健;李俊峡;孙琪

    目的:观察双对吻非对称裙裤术式(DK-mini culotte)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经冠脉造影证实真性分叉病变23例,给予DK-mini culotte术式置入双支架治疗。选取同期接受常规culotte术式双支架治疗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并于术后9~12月复查冠脉造影,对两种术式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及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以及复查冠脉造影冠状动脉再狭窄、随访12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进行比较。结果 DK-mini culotte术式终球囊对吻扩张(FKB)成功率、手术成功率为100%,同culotte术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以及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冠脉造影,两组相比,边支再狭窄率分别为4.3%vs.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7);边支小管腔直径[(2.44±0.39)mmvs.(2.19±0.4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边支晚期管腔丢失[(0.35±0.23)mm vs.(0.51±0.32)mm],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4)。住院期间、术后30 d以及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MACE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mini culotte术式其FKB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较高,同时伴有较低边支再狭窄率以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具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 小外径球囊代替保护导丝完成冠脉分叉病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飒;王慧峰;周文燕;佟秋艳;郭晓晶;王与章

    目的 比较小外径球囊与传统保护导丝,预留于分支血管完成冠脉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术的效果.方法 比较53例冠脉分叉病变,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放置保护导丝于分支内,完成主支内球囊预扩,支架置入,交换导丝后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B组(27例)放置小外径球囊于分支内,低压力打开球囊下,同样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及交换导丝后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比较两组间分支闭塞的发生率、分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及完成交换导丝和球囊对吻的时间.结果 A组3例(11.5%)发生分支闭塞;B组0例发生分支闭塞,P<0.05.分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A组7例(26.9%),B组2例(7.4%),P<0.05.完成交换导丝和球囊对吻的时间,A组(45.0±12.3)min,B组(12.0±10.3)min,P<0.05.结论 利用小外径球囊代替保护导丝放入边支或重要分支,低压力打开球囊,完成冠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置入,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丢失,预防分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同时交换导丝及球囊对吻顺利,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 药物球囊与普通球囊用于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对比

    作者:李向兵

    目的 对比在冠脉分叉病变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药物球囊与普通球囊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入住我院治疗的70例冠脉分叉病变患者为试验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球囊扩张后行普通球囊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球囊扩张后行紫杉醇药物球囊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大球囊扩张压力、靶病变长度、介入治疗即刻成功率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大球囊扩张压力为(9.51±2.86)at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3.12)atm,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靶病变长度为(16.55±5.23)mm,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4.19±3.02)mm,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介入治疗即刻成功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14%,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与普通球囊相比,药物球囊在冠脉分叉病变患者的介入治疗效果更优, 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小内径球囊保护分支开口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魏首栋;安健;郑明日;王馨;暴清波

    目的:比较小外径球囊与经典保护导丝,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对分支开口保护效果。方法比较30例冠脉分叉病变,随机分为两组,A 组(15例)放置保护导丝于分支内,完成主支内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观察分支血流情况;B 组(15例)完成主支内球囊扩张后,放置小外径球囊于分支开口附近,于主支支架扩张同时低压力扩张分支球囊,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开口血流情况。通过两组间分支血流相应评分,比较分支开口保护情况。结果 A 组有3例分支闭塞,7例血流减少,5例血流同于术前,0例血流改善,总计分17分。B 组有0例分支闭塞,1例血流减少,5例血流同于术前,9例血流改善,总计分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小球囊保护分支血管,较经典导丝保护后的分支血流情况进一步得到改善,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后续处理的难度。

  • 单支架终对吻球囊扩张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效果临床研究

    作者:刘佳;胡晶;刘海伟;马颖艳;徐凯;董海;刘莹;荆全民

    目的 比较主支单支架植入后进行终对吻球囊扩张与未行终对吻球囊扩张治疗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因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缺血行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并接受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36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主支植入药物涂层支架的治疗策略,其中117例行终对吻球囊扩张,244例未行终对吻球囊扩张.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及以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以及冠脉造影随访显现分支狭窄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6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总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分别为12.0%和13.9%,P=0.93;终对吻球囊扩张组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1.7%,非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则为0.8%,P=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中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分别5.1%和5.7%,P=1.00;靶病变血运重建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发生率非别为3.4%和6.1%,P=0.33;支架内血栓形成两组的发生率均为0;全因死亡率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发生率非别为1.7%和0.8%,P=0.60;6个月后心绞痛CCS分级≥2级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为12.8%,非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为13.1%,P=1.00.6个月及以上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非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与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支架内再狭窄率分别为12.9%与2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分支狭窄率低于非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分支狭窄率:终对吻球囊扩张组34.0%,非终对吻球囊扩张组55.3%(P=0.03).结论 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而言,植入单支架治疗后,无论是否进行终对吻球囊扩张,其6个月及以上临床随访心脏不良事件相似,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分支狭窄率低于非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分支狭窄率,而两组主支支架内再狭窄率相当.

  • SafeCut球囊处理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作者:林丛;官学强;陈鹏;李嘉;曾刚焕;唐疾飞;杨鹏麟

    目的 评价SafeCut球囊成形术治疗冠脉分叉处分支血管中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方法 42例冠心病患者46个分叉病变主支病变置入支架,分支病变单行SafeCut,球囊扩张而不置入支架,观察其手术过程,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 .结果 42例患者46个分叉病变中位于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占62%,回旋支/钝圆支占29%,右冠脉/后降支或后侧支占10%.对分支血管行SafeCut球囊扩张后有2例因内膜严重撕裂而置入支架,其余病变残余狭窄为10%~50%,成功率达100%,无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临床随访6~20个月,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SafeCut球囊成形术治疗冠脉分叉处分支血管病变安全,有效,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 小球囊保护冠脉分叉病变分支的临床分析

    作者:龚辉;黄定;张向阳

    目的 探索冠脉分叉病变应用主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同时小球囊保护分支介入策略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冠脉分叉病变用主支植入药物支架同时小球囊保护分支介入策略病例的即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影像学效果:主支术前的狭窄程度为(86.80%±9.10%),术后的狭窄程度为(0.20%±0.80%),Z=-6.08,P<0.01;分支术前的狭窄程度为(67.10%±20.00%),分支术后的狭窄程度为(27.30%±18.20%),Z=-5.99,P<0.01.临床效果: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比例为0.安全性:分支闭塞的比例、禁锢球囊滞留的比例、禁锢导丝滞留的比例均为0,分支保护球囊以(10.00±2.70)atm的压力进行扩张,主支的支架以(15.10±1.80)atm的压力释放可使分支被禁锢的球囊、导丝顺利撤出.结论 应用主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同时小球囊保护分支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即时疗效好、安全性高,但长期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探索.

  • 经保留导丝及球囊支架对吻技术保护冠脉分叉病变的对照研究

    作者:刘强;姜宇;吴延庆;吴清华;程晓曙

    目的:比较保留导丝及球囊支架对吻术行单支架置入术即刻手术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介入室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分叉病变患者.经筛选后随机分成两组:A组(n=34)行球囊支架对吻术和B组(n=30)行保留导丝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剂剂量、手术曝光时间的差异.结果: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A组1例(2.94%),B组6例(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无一例出现边支闭塞,B组4例(13.3%)出现边支闭塞(P<0.05).两组在曝光时间、对比剂使用剂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支架对吻技术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可有效预防边支闭塞.

  • 球囊拘禁与导丝保护在真性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短期疗效观察

    作者:韩虎魁;黄浩;罗鹏;李劲嵩;田文杰;陈勇;李刚;李其勇;陶剑虹

    目的 评价球囊拘禁技术(JBT)与传统的导丝保护技术(JWT)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56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脉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在PCI前随机分为球囊拘禁组和导丝保护组,所有患者先采用主支植入支架的术式,分支用球囊拘禁保护者为试验组,分支用导丝保护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在支架植入术后因斑块和界嵴移位,分支夹层等导致分支受累加重或闭塞的发生率,以及因分支受累改变成必要时T术式(TAP)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TIMI3级血流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支受累和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因分支受累改变成必要时T术式(T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时采用球囊拘禁技术较传统的导丝保护对分支保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作者:宋丽娟;李建美

    分叉病变在PCI病变中占15%~16%,介入治疗会导致斑块移位、分支血管开口弹性回缩,甚至在对分叉病变的主支进行处理时当支架覆盖分支的病变时,支架樑有可能挡住分支,或斑块受到球囊或支架挤压后向边支开口移动,即发生“铲雪”现象,而引起分支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和影响介入治疗的效果,是PCI操作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