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颗粒同种异体骨微创植骨治疗四肢骨缺损
目的 探讨小颗粒同种异体骨微创植骨在四肢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06采用小颗粒同种异体骨微创植骨治疗的208例四肢骨缺损,术中发现骨折复位后骨折间隙仍>3 mm,或骨折部位有较大的骨缺损,将用同种异体骨切成3 min×5 min×5 mm颗粒,用庆大霉素溶液浸泡10 min后通过微创植骨器填充到骨缺损区域.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为(81.60±37.78)min,术中失血量为(191.79±34.39)ml.所有患者均出现发热,发热时间为术后(1.51±0.91)d,发热持续(3.40±2.83)d.196例切口一期愈合,10例二期愈合,2例出现感染经换药后愈合.208例均获得(18.22±7.94)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2.68±0.66)个月.末次随访时评定四肢功能康复情况:优173例,良33例,差2例.结论 小颗粒同种异体骨微创植骨治疗四肢骨缺损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同时手术操作简便,当骨折部位软组织损伤严重或有感染迹象时,可远离高危区域而选择皮肤条件较好的部位置入植骨导管,实用性强.
-
Osteoset人工骨修复四肢骨缺损及在脊柱融合中的应用
在现代骨科的治疗过程中常出现由于肿瘤切除、创伤、骨折不愈合而形成的骨缺损,而脊柱手术亦常需要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因此治疗过程中需要用骨替代物来填充缺损、介导自体骨长入.人工骨替代物由于避免了自体骨的一些缺点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多的医师所接受.我院于2003年底在国内率先在临床开始使用医用硫酸钙人工骨替代物Osteoset,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异体骨及皮瓣移植修复骨与皮肤缺损患者的护理
外伤及肿瘤引起的四肢骨缺损及皮缺损是创伤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的四肢皮肤和骨干坏死或感染造成的四肢皮肤和骨缺损,临床上修复起来十分困难,主要是由于骨缺损范围较大,常>6 cm;受伤区常有污染创面,血管受损以及皮肤缺损面积较大.
-
吻合血管的髂骨与腓骨移植修复四肢骨缺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带血管腓骨和髂骨移植修复四肢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2年 1月~ 2004年 1月,对 49例四肢骨缺损患者采用带血管腓骨( 33例)和带血管髂骨( 16例)移植治疗 .参照 Enneking系统对患肢进行功能评价,移植骨转归参照国际挽救肢体专题讨论会制定的 关于同种及带血管移植的放射学评价方法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 1~ 12年,带血管腓骨移植组患肢功能恢复率为 82.7%,移植腓骨愈合时间平均为 16.8周,治愈率为 87.9%.带血管髂骨移植组患肢功能恢复率为 88%,移植髂骨愈合时间平均 15.2周,治愈率为 93.8%.两 组骨愈合时间和患肢功能恢复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带血管腓骨移植可用于修复下肢大段骨缺损和桡骨远端缺损,而带血管髂骨修复上肢骨缺损效果较好.
-
正确认识与合理使用外固定支架
1840年,Malgaigne首先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开启了外固定支架临床应用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Ilizarov报告了其设计的用于下肢骨牵引延长的器械,并相继就其在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上的经验做了讨论,提出了一种张力-应力法则,即建立在组织自身对损伤的再生反应基础上的"张应力理论".这成为20世纪矫形外科的里程碑.目前,外固定支架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已日趋完善,并广泛应用于骨折固定、肢体延长、四肢骨缺损、骨不愈合、畸形矫正、肢体功能重建等治疗.
-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四肢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自固化磷酸钙(CPC 商品名瑞邦骨泰)为华东理工大学研制出的人工骨材料.我们于2000年9月起应用其填充四肢骨折所致骨缺损8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吻合血管的骨移植治疗四肢骨缺损38例
我院自1990年以来,采用吻合血管的骨移植治疗四肢骨缺损,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12~69岁,平均31.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6例,重物砸伤9例,机器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胫骨缺损19例,肱骨缺损13例,尺骨缺损3例,桡骨缺损3例;骨缺损长度为0.7~12 cm,平均4.8 cm.急诊Ⅰ期骨移植7例,择期骨移植31例.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移植14例,其中5例伴部分皮肤缺损用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骨皮瓣移植修复;采用带腓动、静脉血管蒂的腓骨移植24例.受区血管采用胫前血管11例,胫后血管8例,肱深动脉9例,肱动脉4例,尺桡动脉各3例.血管吻合方式采用端端吻合21例,端侧吻合17例.静脉与伴行静脉或受区浅静脉吻合1~2条.(2)手术方法:①带腓动、静脉血管蒂的腓骨切取:自健侧小腿外上1/3处纵行切开,沿腓骨长肌、短肌与腓肠肌间隙进入,显露腓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