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减压术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国平;洪天禄;冯育才;顾玉强;顾秋华;陈朴涛;朱文虎;徐留伟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7年间在我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行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男11例,女9例,其病程平均21个月(10天~7年),随访时间11个月到5年(平均32个月).本组20例前路颈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和钢板固定术.结果:按COA标准评定,优:15例(75%);良:4例(20%):一般:1例(5%),优良率19例(95%).结论:手术干预是治疗重症或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段.颈前路的彻底减压和可靠的脊椎稳定,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近期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李锋;方忠;李志刚;熊伟;李光辉;陈安民

    目的:分析对比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术后的近期疗效、植入节段的活动度、手术适应证以及早期并发症.方法:对2004年12月至2006年1月我科23例31个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以及同期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42例55个节段患者进行随访,其中Bryan组随访时间为3~18月,平均12.1月,超过1年随访的有14例,6月以上随访的有21例;ACDF组随访时间全部超过1年以上.分别观察两组术中所用时间(分单、双节段)、术中出血量(分单、双节段)、术后颈部外固定以及住院时间与术后恢复工作时间;于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通过JOA评分、生命质量SF-36评分评定治疗效果.同期摄X线片,检测病变节段的椎间高度、颈椎前屈后伸与侧弯活动范围以及颈椎生理前凸改变情况.结果:Bryan组单、双节段置换术中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手术出血量与ACDF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2个月,Bryan组JOA评分从平均8.4增加到16.3,SF-36评分平均56分上升至88分,置换节段椎间高度恢复,这些与ACDF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个月,Bryan组的屈曲-后伸活动范围:单节段组平均为7.54°,双节段组平均为6.98°;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平均3.26°和3.08°,与ACDF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Bryan组颈椎生理弧度由术后3 d的平均12 mm变小至术后12个月的平均9 mm,有轻度的丢失;本组在随访期间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疗效良好,安全可靠、病人恢复快且并发症少;其能更有效解除神经压迫、缓解症状,同时还保留颈椎病变节段活动度、防止邻近节段退变加速,其为治疗颈椎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 微创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单侧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

    作者:仇婉金;章亿文;冯伟琴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单侧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34例单侧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内固定手术.结果34 例患者术后随访 12~24 个月.根据术后X 线片和 CT,融合固定节段椎体间均发生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结论 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 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后施术椎的前移现象及临床意义

    作者:谢建新;陈其昕

    目的:探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后施术椎的前移现象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6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男88例,女76例;年龄38~74岁,平均56.2岁;颈前路C4椎体次全切除术31例,C5椎体次全切除术87例,C6椎体次全切除术46例.CT矢状位分别测量手术前后施术椎椎管后壁与相邻上椎体前上缘和下椎体前下缘连线的直线距离,计算两者的差值,以评估施术椎发生前移的程度.运用快速聚类法,将施术椎的移位距离作为变量,根据前移距离的大小,90例归为前移距离较大组,74例归为前移距离较小组.对施术椎前移与颈椎术后曲度改变及施术节段的关系进行分析;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观察患者改善率,并对施术椎前移与椎管对角线直径和临床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6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5个月.施术椎与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前移,其中大值3.52 mm,小值1.12 mm,平均(2.14±1.02)mm.根据聚类结果,前移平均距离(3.07±0.21)mm归为在前移距离较大组(90例,54.9%);前移平均距离(1.55±0.32) mm归为前移距离较小组(74例,45.1%);施术椎前移与各施术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96);施术椎的前移距离与颈椎曲度指数存在正相关性(r=0.724);前移距离较大组的颈椎管对角线径减少发生率高于前移距离较小组(x2=4.45,P=0.035);疗效不满意组中出现施术椎前移距离较大患者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疗效满意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后可出现施术椎不同程度前移,明显前移可能造成脊髓的再压迫,影响手术疗效.

  • 后路减压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作者:傅瑞阳;黄辉;吕揆有

    脊柱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的重要手段,作者采用骶棘肌带蒂髂骨瓣脊柱后融合手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临床应用32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20~55岁,平均34岁;滑脱部位:L5滑脱10例,L4滑脱22例;滑脱性质:真性滑脱26例,假性滑脱6例;滑脱程度:Ⅰ度28例,Ⅱ度4例.双侧峡部断裂22例,单侧峡部断裂4例.病程长23年,短8个月.32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腰部酸胀、疼痛,渐成单侧或双侧下肢根性疼痛、麻木,活动时加剧,休息后缓解,其中单侧23例,双侧9例;18例有间隙性跛行.体征主要表现为腰部前凸,臀部后凸,病椎棘突呈台阶状,腰骶部压痛、叩击痛伴下肢放射痛.术前摄腰椎动力性侧位X线片,以判断腰部滑椎的活动度,出现滑脱或腰椎不稳者为适应证.

  • 颈前路椎体间不同融合固定手术的疗效分析

    作者:毕大卫;郑琦;费骏;刘耀升;余涌杰;朱元;刘俊生;祖罡;莫斌

    目的:探讨3种不同颈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83例颈前路手术,男38例,女45例;年龄48~86岁,平均69岁.高融合椎间隙为C3,4,低为C7T1;单节段固定48例,双节段固定26例,3节段固定9例;椎体间自体植骨(Robingson植骨)融合固定(A组)46例,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固定(Pyramesh)(B组)21例,颈椎间植骨融合器(BAK)固定(C组)16例.结果:83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术后JOA评分12~17分,平均16.1分,在5个月内评分不断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骨性愈合时间13~18周.结论:Robingson植骨对颈椎稳定性和骨性融合较可靠,但有增加手术切口和可能发生取骨区并发症的缺点,BAK椎体间融合固定手术的技术要求高,易发生融合器内陷椎间隙高度丢失,Pyramesh融合手术无前者缺陷,不但颈椎稳定性和骨性融合可靠,且手术适应证更广,操作安全简单,但经济费用较高.

  • 关节突后侧棘突骨块植骨加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不稳

    作者:程才;李书奎;赵晔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以及椎弓峡部不完整导致的腰椎不稳所引起的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是常见的临床疾患,通常继发腰椎管狭窄,因而充分减压、即刻腰椎稳定性的重建以及长期可靠的骨性融合为其治疗的关键.如何获得长期有效的骨性融合直接影响到其远期的治疗效果.传统的横突间植骨由于存在手术出血多、植骨融合率不高、易形成假关节等缺点,使得寻求一种切实有效的植骨融合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自2002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关节突后侧棘突骨块植骨加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19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 颈椎前路自锁钢板加文登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失稳性损伤

    作者:刘峻;谭远超;崔永利;杨永军;邵诗泽;张恩忠

    文登椎间融合器(wendeng fusion cage,WDFC)是我院参照国人的解剖数据改良的螺纹笼状椎间融合装置[1].1998年用于临床,经56例随访观察,发现2例术后有部分旋出松动.为加强椎体间稳定性,2001年6月以来,我们采用自行研制的颈前路自锁钢板与WDFC联合治疗颈椎失稳性患者54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后路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作者:廖旭昱;周雷杰;马维虎;韩金明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8月至2009年5月,采用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24~56岁,平均38.2岁.均为外伤所致,交通伤14例,高处坠落6例,重物砸伤2例,横向挤压伤2例.AO分型:B1型12例,B2型5例,B3型2例,C1型3例,C2型2例.损伤部位:T10,11 1例,T11,12 2例,T12L1 5例,L1,2 8例,L2,3 2例L3,4 4例,L4,5 2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9例,C级8例,D级2例.术后随访骨折脱位复位、植骨愈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33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时间3.0~5.8 h,平均3.7 h;术中失血500~1 800ml,平均860 ml.Cobb角由术前20°~43°(32.6±3.7)°,恢复至术后7°~17°(13.7±2.4)°;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相邻正常椎体的(32%~78%)(41.0±11.6)%,恢复至术后84%~89% (87.6±2.3)%.5例Frankel A级患者,3例术后无恢复,1例恢复至B级,1例恢复至C级;9例Frankel B级患者,5例恢复到C级,3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8例Frankel C级患者,5例恢复到D级,3例恢复至E级;2例Frankel D级患者恢复正常.植骨面均获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能在恢复脊柱正常序列的基础上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

  • 颈前路零切迹融合系统和传统钉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比较

    作者:常步青;冯虎;于朝将;黄凯;高啸;唐浩;蒋允昌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传统钉板系统与颈前路零切迹融合器(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短期疗效.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45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例,女22例;年龄32~71岁,平均53.7岁;病程5个月~2年.其中24例采用传统钉板系统固定(传统钉板组),21例采用Zero-P系统固定(Zero-P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价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颈部疼痛情况;通过X线或CT观察术前术后颈椎生理曲度(C2-C7的Cobb角)恢复情况、椎间融合情况,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探讨术后吞咽困发生程度及其发生率.结果: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个月.传统钉板组和Zero-P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87.6±23.2) min和(62.7±17.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量分别为(80.2±36.8) ml和(78.4±29.6)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两组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钉板组和Zero-P组Cobb角术前分别为(8.7±4.3)°、(8.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分别为(14.5±6.4)°、(17.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吞咽困难发生率传统钉板组为29.17%,Zero-P组为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全部融合.未见气管食管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未发现融合器移位、沉降、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Zero-P与传统钉板系统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均能提供即刻稳定性、可靠地融合性等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Zero-P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更好的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 三椎体复位固定行腰椎滑脱翻修手术探讨

    作者:李长胜

    目的:分析腰椎滑脱症手术失败原因,探讨三椎体复位固定翻修腰椎滑脱症手术失败病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9例腰椎滑脱症翻修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36~68岁,平均51.5岁。其中滑脱节段复位丢失6例,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5例,滑脱加重8例。临床症状有下腰部疼痛、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等。翻修手术采用后路三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后路减压、复位,椎体间加后外侧植骨,对初次手术后发生椎弓根钉松动或断裂的椎体采用取出松动或断裂的螺钉,换用加粗或加长椎弓根螺钉进行再次置入,或者采用骨水泥灌注,置入椎弓根螺钉。应用X线正侧位片和伸屈动力位片评价椎间融合的效果,并采用JOA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翻修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10~30个月,平均18个月。X线显示所有翻修手术病例植骨融合良好,植骨融合时间5.5~7个月,滑脱椎体再次复位后矫正度无丢失,椎弓根螺钉无松动及断裂。 JOA评分改善率为(78.06±3.90)%,以患者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Ⅰ度滑脱3例,术前评分13.33±1.53,术后26.33±0.58;Ⅱ度滑脱7例,术前评分12.85±2.19,术后26.29±2.21;Ⅲ度滑脱9例,术前评分12.21±2.73,术后26.44±1.8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滑脱症初次手术失败原因主要与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和植骨不融合有关。翻修手术采用三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可获得坚强内固定、充分减压、植骨融合,结合术后对患者功能锻炼的指导,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病及颈椎损伤17例

    作者:俞胜宝;胡四生

    目的: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疾病及颈椎损伤17例.结果:本组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个月.颈椎植骨处牢固融合,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松动、滑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可使颈椎术后即刻稳定,植骨块更牢靠,可提高植骨融合率,并能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减少由于椎间塌陷带来的继发神经损害.

  • 骨形态发生蛋白7局部基因治疗和组织工程化骨对大鼠脊柱融合的影响

    作者:程雷;聂林;潘新;张力

    目的 评价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 (Ad-hBMP-7)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NHAC)复合后对脊柱融合的影响. 方法 抽取大鼠骨髓获得BMSCs,应用Ad-hBMP-7转染大鼠BMSCs,将NHAC材料和密度为2×105/ml的Ad-BMP-7转染大鼠的BMSCs细胞孵育2h后备用;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成4组,建立脊柱后外侧融合模型,分别植入自体髂骨(A组)、NHAC材料(B组)、NHAC材料和BMSCs(C组)以及Ad-hBMP-7-BMSCs与NHAC材料混合物(D组).每组行RT-PCR 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8周和12周后分别行X线摄片,并对标本进行手触检测硬度、生物力学检测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 D组10只大鼠的脊柱L4/5节段全部融合;A组12周0例融合;B组12周0例融合;C组12周3例融合.D组同A、B、C组结果 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001). 结论 BMP-7局部基因治疗和组织工程化骨能促进脊柱融合.

  • 慢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柱融合中的作用

    作者:邹俊;姜为民;毛海青;耿德春;朱雪松;干旻峰;许运;杨惠林

    目的 评价慢病毒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大鼠脊柱融合的能力.方法 构建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慢病毒并将其转染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观察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活性.并将转染的细胞移植到大鼠脊柱融合模型中,8周后处死大鼠,对其脊柱标本进行手触力学测试,Micro-CT扫描和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 慢病毒转染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染色明显好于未转染细胞(3.2±0.4比1.1± 0.2,P<0.05).转染的细胞移植到大鼠体内8周后,X线、Micro-CT、手触力学测试和组织学切片均显示转染的大鼠脊柱标本全部达到骨性融合.而未转染的大鼠脊柱标本均未融合.结论 慢病毒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诱导脊柱融合,可作为基因载体工具用于脊柱融合.

  • 融合器放置位置对脊柱单侧固定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林斌;陈志达;姚小涛;陆成武;蔡弢艺;吴松松

    目的 建立L4~L5节段经腰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单侧固定结合融合器三种不同放置位置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融合器三种不同放置位置对脊柱单侧固定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基于正常人L4~L5节段的CT扫描数据,建立该节段TLIF单侧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TLIF术式结合融合器前中1/3置入模型(TLIFa)、斜向45°置入模型(TLIFd)及垂直置入模型(TLIFv).加载后测试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各工况下腰椎活动范围、钉棒系统、融合器及对侧小关节应力分布特征.结果 该节段TLIF单侧固定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前屈9.8°、后伸3.6°、左侧屈4.0°、右侧屈3.7°、左旋转2.5°、右旋转1.8°;3种融合器放置方式模型中融合节段的活动度均较正常模型至少降低77%,且TLIFd的活动度减少明显;钉棒系统和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峰值随运动方向和融合器放置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应力峰值均在允许的大范围内;TLIFv对侧小关节应力峰值均高于其它两组,尤其在前屈、后伸及左侧弯工况下明显,而TLIFd对侧小关节应力峰值在各工况下均小.结论 成功建立了正常人L4~L5节段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单枚融合器斜行置入有助于改善固定系统的整体应力分布,并减小对侧小关节的应力载荷.

  • 脊柱复位固定术与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11例观察

    作者:何秉辉

    目的观察脊柱复位固定术(RfⅢ)与BAK腰椎间融合器结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1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施行后路减压,单节段 RfⅢ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及BAK腰椎融合器融合的治疗.随访18个月,对术后治疗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结果10例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1例无效,治疗有效率91% .结论后路减压,单节段 RfⅢ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BAK腰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显著.

  • 经椎弓根内固定附加生物活性玻璃行椎体后外侧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杨兴;孙俊英;刘宏伟;王勇;朱二山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内固定附加生物活性玻璃行椎体后外侧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3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用生物活性玻璃行椎体后外侧融合.结果 随访3~16月,脊柱融合效果明显,融合率高达89.5%,椎体后突畸形及高度得到明显的恢复,X线未见一例断钉,断杆,内固定松动现象,无明显脊柱后凸畸形,矫正高度再丢失现象.结论 经椎弓根内固定附加生物活性玻璃行椎体后外侧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显著,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 寰椎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治疗小儿寰枢椎脱位的疗效观察

    作者:胡红涛;叶晓健;许国华;蒋玉权;刘继春;朱云荣

    目的 评估后路寰椎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固定治疗小儿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讨论小儿寰枢椎脱位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7例寰枢椎脱位伴齿突骨折的患儿行后路寰椎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髂骨植骨钛缆固定术.术前均行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寰椎置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钛棒连接,复位,髂骨植骨钛缆固定.术后颈托固定1个月.结果 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植骨全部融合,无鹅颈等发育性畸形出现.结论 后路寰椎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钛缆固定具有术中复位满意、固定牢靠、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寰枢椎脱位患儿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 腰椎融合及其临床应用策略

    作者:孙永生;梁朝;温建民

    自从Hibbs和Albee首次提出脊柱融合技术以来,脊柱融合的临床应用已超过100年的历史,其在脊柱外科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广泛应用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已成为脊柱手术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中,腰椎融合的应用和发展更为突出.脊柱内固定技术和植骨材料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腰椎融合技术的发展,微创技术的应用使腰椎融合技术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是,每一种内固定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陷,每一种植骨材料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各种微创技术也都存在相应的特色和局限.正确认识和理解每种技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佳的选择,对腰椎融合的成功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

    作者:李春海;叶伟;黄东生;苏培强;梁安靖;彭焰;刘尚礼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 收治退变性腰椎不稳16例16间隙,其中L1、2 1例,L4、5 10例,LS1 5例.所有患者均辅以X线、CT或MRI检查,手术方式为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术.结果 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50.06±14.42)分,术后第3天(17.63±6.89)分(P<0.01),术后3个月(10.75±4.68)分(P<0.01),随访期末(9.06±3.38)分(P<0.01).椎间隙高度保持良好,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1例融合器塌陷,15例植骨获融合,无感染、血肿、神经功能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效果好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357 条记录 1/18 页 « 12345678...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