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Isobar动态固定联合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明杰;白煜

    目的 分析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应用Isobar动态固定联合腰椎融合与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的不同效果.方法 选择腰椎退行性变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Isobar动态固定联合腰椎融合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CRP、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腰椎的总活动度、邻近节段的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sobar动态固定联合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椎板复合体回植重建椎管前后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移伴椎管狭窄

    作者:林列;伍海昭;陈伟富;陈海啸;詹红生

    腰椎滑移常见的有峡部裂型及腰椎退变型,虽然大部分可以经过保守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而需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前路减压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我院近15年来采用椎板复合体重建椎管、前后融合加内固定治疗56例腰椎滑移伴椎管狭窄患者,疗效满意,现作一回顾分析.

  •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作者:杨梁;郑连杰;王东昕;王鸿飞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间盘髓核摘除、椎问植骨融合或加椎板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临床疗效评价优28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5.6%.结论 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 153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手术治疗临床效果

    作者:梁现会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5年6月-2010年6月1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间不稳患者的椎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髓核摘除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月,定期行X线、CT、MRI复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内固定装置良好.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03例,良38例,可11例,差1例,优良率92.2%.结论 椎间植骨融合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是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毛路;杨惠林;王根林

    退行性腰椎疾病是常见的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骨科疾患,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减压、融合、内固定是其治疗的有效方法和基本原则[1] .腰椎融合可导致腰椎融合节段刚度增加,使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备受学者关注[2] .目前尚不清楚腰椎融合理想的内固定刚度,国内外学者对既可促进固定节段融合又可大限度地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固定方式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

  • 腰椎小关节固定融合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豹;李开南;王成贵

    的固定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结核及肿瘤等疾病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手段.目前采用的固定方式主要为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融合的方式较多,除后外侧融合、后路椎间融合、前路椎间融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以外,还有极外侧椎间融合(XLIF).后外侧融合中的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是传统的融合方式,但存在着操作复杂、植骨量大、显露范围大等缺点[1],腰椎小关节的固定融合术操作相对简单,创伤相对较小,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随着人们对腰椎生理病理状态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的研究,对腰椎小关节固定融合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笔者对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腰椎融合及其临床应用策略

    作者:孙永生;梁朝;温建民

    自从Hibbs和Albee首次提出脊柱融合技术以来,脊柱融合的临床应用已超过100年的历史,其在脊柱外科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广泛应用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已成为脊柱手术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中,腰椎融合的应用和发展更为突出.脊柱内固定技术和植骨材料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腰椎融合技术的发展,微创技术的应用使腰椎融合技术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是,每一种内固定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陷,每一种植骨材料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各种微创技术也都存在相应的特色和局限.正确认识和理解每种技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佳的选择,对腰椎融合的成功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秦毅;李勇;李振宇;唐上德;林青

    目的 评价对4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引起下腰疼痛的患者行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自2007-01-2010-01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46例均采用后路PLIF腰椎融合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48个月,5~7个月椎间植骨达到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下腰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根据日本矫形协会(JOA)评分标准判定疗效:术前JOA评分11分,末次随访时25分,优良率91%.结论 PLIF腰椎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有效手段.

  • 唑来膦酸治疗腰椎退变伴骨质疏松术后患者疗效分析

    作者:顾苏熙;王文桥;王亮;马远征

    目的 对比行腰椎融合手术的骨质疏松患者,术后使用与不使用唑来膦酸(ZOL)抗骨质疏松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自2013-01-2013-06接受腰椎退变融合手术且诊断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奇数组为试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均行后路腰椎融合手术,随访12个月.试验组后5d内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对照组则不进行干预.比较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时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骨密度变化及影像学指标情况.结果 24例获得完整随访(ZOL组10例,对照组14例).术前2组年龄、男女比例、BMI指数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ZOL组较对照组,ODI评分(P=0.013)及股骨颈骨密度(P =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例获得坚实融合,椎体压缩骨折8例,其中ZOL组2例,对照组6例;椎间融合器下沉5例,其中ZOL组1例,对照组4例.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使用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在临床及影像学2方面均安全有效.

  • 自体骨与异体骨腰椎椎间融合临床疗效的比较

    作者:张洋;陈建常

    目的 比较自体骨及异体骨进行腰椎间融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将268例分为自体骨组和异体骨组,回访术后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及终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别.自体骨组在椎间隙高度丢失率、平均融合速度与异体骨组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并发症自体骨组明显低于异体骨组(P<0.05).结论 自体骨与异体骨在腰椎融合术中疗效相近,但自体骨组术后并发症更少.

  • 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两种融合方法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蔡福金;骆宇春;朱建平;汪建良;陈伟南

    目的观察比较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两种不同融合法PLF(后外侧融合)与PLIF(后路椎体间融合)对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Ⅱ度以内腰椎峡部不连型滑脱共47例,一组22例,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行PLF(PLF组);另一组25例,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行PLIF(PLIF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ODI评分)、X线影像学结果(滑脱矫正、滑脱节段椎间隙高度改变、滑脱节段前突角改变及骨融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后即刻X线影像学结果(滑脱矫正、滑脱节段椎间盘高度、滑脱节段前突角),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年随访时,滑脱矫正及滑脱节段椎间隙高度的维持上PLIF组优于PLF组(P<0.05),骨融合率及滑脱节段前突角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间临床疗效(O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内固定失败率PLF组高于PLIF组.结论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并PLF与PLIF都是治疗Ⅱ度以内峡部裂型滑脱的有效方法,PLIF在对滑脱矫形的维持及结构的稳定上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PLF后期易出现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但临床疗效不受明显影响.

  • 棘突根部与椎板连接复合体椎间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

    作者:程才;李书奎;赵晔;孙立山

    目的 研究棘突根部与椎板连接复合体椎间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腰椎融合治疗腰椎不稳及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椎間植骨选择.方法 A组41例腰椎不稳及退行性疾病,为对照组,行椎间自体髂骨块植骨;B组46例腰椎不稳及退行性疾病,为实验组,行椎间自体棘突根部与椎板连接复合体植骨,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疼痛改善、融合率以及融合所需时间和影像学测量结果均进行记录比较.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疼痛缓解评分程度、融合率以及融合所需时间等均无明显差异,但在维持椎间隙高度及减少腰椎滑移危险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棘突根部与椎板连接复合体椎间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及退行性疾病手术方法可行有效,在维持椎间隙高度与减少腰椎滑移方面有较好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腰椎融合方法.

  • X线、CT对家兔腰椎融合术后骨愈合水平观察研究

    作者:齐荣

    目的:通过对家兔腰椎融合术后行X线、CT影像学检查,来探究其对术后骨愈合程度的情况。方法:选取30只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分为人工骨组15只,自体骨组15只。于每只家兔腰椎行腰椎融合术,并填充相应骨组织,术后2、4、6周分别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CT测定骨密度、CT信号差值百分比、T2信号值水平变化,来监测腰椎术后骨质愈合进展情况。结果:(1)术后2组骨密度均不同程度增高,自体骨组术后2周、4周、6周较人工骨组术后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组CT信号均不同程度恢复,自体骨组术后2周、4周、6周较人工骨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CT联合应用可很好的监测腰椎融合术后骨质愈合情况,且自身骨组织填充术的愈合水平与速度明显高于人工骨组织,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 双膦酸盐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融合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作者:钟远鸣;梁梓扬;何嘉;许伟;莫日养;李智斐;周劲衍;付栓虎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双膦酸盐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融合的影响.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Google Scholar、CNKI、VIP和WanFang Data自建库以来到2017年1月的文献,运用Stata1 1.0定量分析纳入的文献.结果 终有9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膦酸盐组与对照组的对比中,植骨融合情况[RR=1.138,95% CI(1.064,1.217)]、终末随访骨密度T值[MD =0.038,95% CI(0.025,0.052)]、ODI指数[MD=-4.36,95% CI(-6.372,-2.348)]、骨吸收生化标志物CTX值[MD=-0.401,95%CI(-0.511,-0.291)]、VAS评分[MD=0.940,95%CI(0.548,1.332)]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末随访术后骨形成生化标志物PINP值[MD=-4.328,95%CI(-8.954,0.298)]、不良反应情况[RR=0.725,95% CI(0.420,1.25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和P=0.248).结论 腰椎术后应用双膦酸盐并不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融合结果,而且通过治疗能有效抑制骨吸收代谢,改善其骨量和术后功能恢复程度,且与对照组安全性相近.

  • 腰椎退行性疾病伴骨质疏松患者行腰椎融合术后应用唑来膦酸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飞;王亮;李大伟;刘志;马远征

    目的:观察腰椎退行性疾病伴骨质疏松患者行腰椎融合术后应用唑来膦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接受腰椎融合手术治疗,术前明确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疾病,同时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术前性别比例、年龄、ODI评分、BMI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研究组术后第5天应用唑来膦酸进行干预,临床观察指标:术前、术后3、6、12个月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骨转换生化标志物CTX和PINP、骨密度和影像学变化。结果获得完整随访病例资料26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3例,两组术后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性下降(P<0.05),其中术后3个月时ODI评分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时进入平台期,术后12个月时有所回升,但研究组ODI评分在12个月时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5)。研究组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CTX在术后3、6、12个月呈下降趋势,其中CTX下降幅度较大,对照组无显著变化。术后12个月时,研究组所测量的3个部位骨密度均有所改善,其中股骨颈改善显著( P<0.05)。26例患者均获得良好融合,随访中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研究组2例,对照组为6例,椎间融合器下沉研究组1例,对照组4例。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伴骨质疏松患者在行腰椎融合术后应用唑来膦酸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对植骨融合无不利影响。

  •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轻、中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高松森;曹云;陶晖;李伟;张银顺;杨庆国

    目的:应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Direct (SDOS)数据库中关于TLIF与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文献,检索时限均是从各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17年8月.纳入文献包含以下参考指标中的两项以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例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并发症例数、末次随访椎间高度、再手术例数.使用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8篇队列研究.共纳入患者757例,其中TLIF组386例,PLIF组371例.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例数方面,TLIF组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VAS评分、ODI评分、融合例数、恢复椎间高度、再手术例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在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融合例数、恢复椎间高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临床疗效相当.TLIF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体并发症例数方面均少于PLIF,其安全性较高.

  • 骨形成蛋白-2/7促进腰椎融合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刘欣;朱悦

    目的:系统评价应用骨形成蛋白(BMP-2及BMP-7)或传统植骨(包括自体骨、异体骨及人工骨)材料促进腰椎融合的效果.方法:计算机及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杂志,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所有关于应用骨形成蛋白进行腰椎融合与应用传统植骨方法进行腰椎融合术后临床效果比较的随机及类随机对照研究,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18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14篇.Meta分析表明,在腰椎前路及后路椎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中应用BMP-2比传统植骨融合方式有更好的融合率;在后外侧融合中应用BMP-7与传统植骨融合方式相比融合率没有差异;与传统植骨融合方式相比,应用BMP-2/7进行腰椎融合的术后疗效没有差异.结论:应用BMP-2进行腰椎融合可提高术后融合率,但与疗效无关.

  • 纹牙弧轨钉板系统在微创通道下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峻;鞠昌军;林海朋;孙金星;谭远超

    目的:观察自行设计的纹牙弧轨钉板系统在可扩张通道下行腰椎固定融合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可靠性.方法:2008年2月~2011年2月,对132例腰椎失稳性疾病患者经可扩张通道行微创固定融合手术,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自行设计的纹牙弧轨钉板系统固定,对照组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和1年时复查.比较两组的总手术时间、钉板(钉棒)置入时问、总出血量;各时问点VAS评分、ODI及改善率;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时的椎问隙高度;术后1年的融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微创通下完成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钉板置入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及术后总失血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术后1周、3个月和1年时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同一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ODI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年进一步改善,与术后3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改善率为(79.46±6.34)%,对照组改善率为(76.73±4.49)%,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问高度明显改善,1年时两组椎问隙高度均有丢失,但仍显著高于术前,观察组椎问隙高度丢失大于对照组.术后1年时,观察组融合率为98.48%,对照组融合率为87.8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纹牙弧轨钉板系统在微创通道下行腰椎固定融合术安装方便,固定可靠,适合在可扩张通道下使用.

  •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立颖;赖瑞敏;王建民

    近年来微创技术的出现,是脊柱外科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产物,微创化手术已逐渐成为脊柱外科发展的趋势.椎间融合由于具有稳定脊柱前中柱的生物力学优势而成为腰椎融合的主要术式.目前微创化腰椎融合的主要术式有: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近几年出现的极外侧椎间融合术(extreme/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DLIF)[1]是一种新的微创技术,它是经腹膜后行前方腰椎椎间融合入路的改良,研究认为,X/DLIF不经腹腔,不需要游离和牵开大血管,也不进入椎管,从而也避免了常规前路及后路手术的风险,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患者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短等优点[1~4].现就极外侧椎间融合术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腰椎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动力内固定装置的临床应用及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郑晓勇;侯树勋

    现有的研究表明,腰椎融合所引起的相邻节段退变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显著,相关生物力学研究已经证实,腰椎融合会使相邻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压力明显增高[1].

108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