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利用小粗隆-股骨干切线控制股骨旋转

    作者:王世坤;史宗新;陈宁;刘新民;李长飞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术中利用股骨小粗隆-股骨干切线控制股骨旋转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选择志愿者20名,行CT扫描并分别测量两侧股骨小粗隆-股骨干切线与股骨后髁连线夹角,并比较两侧股骨该夹角的差异.采用C型臂X线机对20具股骨标本于截骨前后分别测量股骨小粗隆-股骨干切线与股骨后髁连线夹角及股骨颈前倾角,比较2种方法的测量结果.结果 志愿者左侧股骨小粗隆-股骨干切线与股骨后髁连线夹角为(65.9±7.5)°,右侧为(64.9±7.2)°;两侧间差值为1.2°~8.7°(3.9±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927,P=0.365).20具股骨标本股骨小粗隆-股骨干切线与股骨后髁连线夹角为50.5°~80.0°(65.7±8.0)°,股骨颈前倾角为9.0°~19.5°(9.0±8.4)°.股骨小粗隆-股骨干切线法残留旋转移位为1.0°~7.0°(3.7±1.9)°,股骨颈前倾角法残留旋转移位为1.0°~8.5° (4.4±2.1)°,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3,P=0.279).结论 股骨小粗隆-股骨干切线法依靠确切的测量点来测量,准确性较高;此外,旋转程度可以量化,便于矫正;无需特殊投照体位,简便易行.

  • 髌股关节炎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继军;武琪;王永贵;武永刚

    髌股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疾病,是膝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以女性多见[1,2].一项针对100具年龄≥65岁尸体的研究发现,髌股关节炎的发病率高达79%[3].由于髌股关节结构复杂、病因多样,以及对软骨再生和膝关节生物力学的认知不足,髌股关节炎一直被认为难以治愈.膝外翻和髌骨或滑车先天性发育不良可加速髌股关节炎发生,胫骨旋转不良及不典型增生、股四头肌受力方向异常也会影响其进展[4].目前,髌股关节炎的治疗方案很多,如何根据每个病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对髌股关节炎诊断、治疗等相关问题作一综述.1病因髌股关节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结构,由静态元素(韧带和骨骼)和动态元素(神经肌肉系统)组成,内、外侧髌股关节和韧带维持关节的静态稳定[5].下肢力线包括膝关节内、外翻,股、胫骨对线及股骨旋转,均可影响关节的稳定性.膝关节与骨盆的位置关系是另一个膝关节的稳定因素.因此,髌股关节异常可能与一种或多种因素相关[6].

  • 下肢旋转角度对髋部骨密度测量的影响

    作者:唐海;任素梅;罗先正

    目的通过对下肢不同旋转角度下的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测量,了解下肢旋转角度的变化对髋部BMD测量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女性,平均年龄60.7岁(45~85岁),平均身高161.8 cm(150~175 cm),平均体重67.4 kg(48~80 kg).进行机器质量控制后,在下肢中立位、15°内旋、30°内旋状态下分别测量髋部BMD,每一角度测量后,均要求受试者下测量床,然后再重新上测量床摆体位.分析比较不同旋转角度下的髋部BMD变化.结果随着下肢旋转角度的改变,髋部BMD测量值均有明显的变化.其中在Ward′s三角区域和股骨粗隆区域的BMD变化明显大于股骨颈BMD改变.从中立位到15°内旋及15°内旋到30°内旋时,股骨颈、Ward′s三角和股骨粗隆BMD值均有显著变化(P<0.01).而从中立位到30°内旋时,髋部BMD值增高,但其相关系数较低(r=0.3 6~0.4,P>0.05).结论髋部BMD测量的精度明显受下肢旋转角度变化的影响;富含松质骨区域的BMD改变更易受下肢旋转角度变化的影响;良好的测量前定位和下肢固定,对提高髋部测量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股骨旋转 骨密度
  • 股骨小转子X线测量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奇;宋朝晖;李西成;陈伟

    股骨小转子是股骨近端重要的解剖标志,在股骨近端骨折和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对于判断股骨旋转方位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股骨小转子目前没有准确的X线测量数据.本研究的目的即在为手术中迅速准确判断股骨的旋转方位提供解剖学依据.

  • 计算机导航辅助膝关节置换对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是否存在优势

    作者:向浩;邹刚;李文广;刘毅;彭笳宸

    目的 对比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TKA)与传统TKA的近期疗效,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TKA对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是否存在优势.方法 将60例初次单侧TKA的患者随机分为导航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股骨后髁轴(PCL)、前后轴(APL)、KSS评分、WOMAC评分、Oxford评分,对比两组的术后疗效及探讨假体旋转对线.结果 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术后1、2、3、6、12、24个月两组KSS评分、WOMAC评分、Oxfor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导航组PCL、APL与术前偏离的角度测量值分别为0.60°(0.40°,2.00°)、1.64°(0.30°,2.65°),传统组分别为1.22°(0.38°,2.89°)、2.03°(0.81°,2.53°);两组的PCL较术前偏离的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的APL较术前偏离的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股骨匹配假体旋转位置在1°内的比例:导航组分别为PCL70%(21例)、APL 30%(9例),传统组分别为PCL 50%(15例)、APL 17%(5例).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TKA虽能获得更好的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但主要在后髁轴的对线上,且在术后1~24个月术后各时段3项评分上均无明显优势.

  • MRI辅助下膝关节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股骨远端3种旋转轴线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的准确性比较

    作者:秦晓平;杨柳;郭林;王富友;陈昊;朱长宝;古凌川;李菲;武勇松

    目的 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测量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伴内翻畸形患者股骨远端不同旋转轴线,评估各参照轴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surg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STEA)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在我中心明确诊断为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内翻≤15°)86例(86膝)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52例;年龄51 ~70(63.7±8.7)岁,由2位医师在MRI横断面图像上定位STEA、临床经股骨上髁轴(clin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CTEA)、后踝轴(posterior condylar line,PCL)外旋3°线(3°extorsion against PCL,3°PCL)、前后轴(anterior posterior line,APL)的垂线,测量各轴线相对于STEA偏差的角度,并用方差分析比较各角度接近STEA的精确性.结果 3°PCL相对于STEA外旋(0.63°±1.82°)、CTEA相对于STEA外旋(3.78°±0.75°),APL垂线相对于STEA外旋(5.38°±3.17°),精确度:A角(3° PCL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CSA(CTEA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ASA(APL垂线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各角度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伴轻度内翻人群中,股骨远端截骨轴线除STEA外,3°PCL准确性高;术中STEA定位困难时,参照3°PCL进行截骨可获得较好的股骨旋转准确度.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