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柱血管瘤合并椎体压缩骨折的影像诊断观察

    作者:范围围

    目的:探究脊柱血管瘤合并椎体压缩骨折的影像诊断相关标准,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脊柱血管瘤合并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后,对于腰背疼痛者实施X线检查,使用这种方式,能够在大程度上诊断出患者是否存在压缩性骨折,后对患者实施MRI和CT检查。结果:脊柱血管瘤发病率较高,其位置在胸椎多,其次为腰椎。一般为单发性病灶,极少数患者同时累及多个椎体,中年女性为高发人群。结论:对于脊柱血管瘤合并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辨别疾病分型,进而为患者做出公允性较强的诊断结果,这对于其疾病转归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MRI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姬少绯;杨黎;牛军杰;岳瑞杰;程敬亮

    目的 评估MRI 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7 ~ 2012 年诊断的20 例VH 患者资料,利用磁共振成像设备对患者进行常规TSE 序列T1WI、T2WI 及T2WI 压脂的横断面、矢状面扫描.其中14 例行矢状位、轴位T1WI 压脂增强扫描.结果病程3 周~ 36 个月,平均(8.7±2.6)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临床症状,6 例表现为局部疼痛,余14 例出现局部疼痛伴下肢乏力,呈进行性加重.共检出胸椎受累6 例(30%)、腰椎9 例(45%)、颈椎5 例(25%),其中多发性4 例(20%),病灶达27 个.17 例可见椎旁软组织肿块,17 例可见椎管内硬膜外软组织肿块,神经根受压12 例,脊髓受压17 例.病灶呈T1WI 低信号/T2WI 等信号5 例,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7例,T1WI 等信号/T2WI 高信号5 例,T1WI 低信号/T2WI 低信号2 例,T1WI 高低混杂信号/T2WI 高低混杂信号1 例.14 例患者做MRI 增强后,9 例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2 例明显不均匀强化,2 例轻度均匀强化,1 例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MRI 在推测VH 组织学类型、评价其活动性或潜在的侵袭性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椎体成形术临床应用疗效不佳原因分析

    作者:刘志杰;魏玉峰;李国军;苏江源;吕红艳;马学英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指通过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的穿刺针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和缓解腰背疼痛的目的,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1-2].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在PV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充分扩张后使压缩骨折椎体复位并形成空腔,在椎体内形成的空间保证了骨水泥的整体性,减少了渗漏率,注入骨水泥后使椎体刚度和强度增强,重建了脊柱稳定性,甚至部分恢复了椎体高度,从而纠正脊椎的后凸畸形[3-4],缓解疼痛,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 脊柱血管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分型与PVP的应用

    作者:刘孝萍;吴春根;李明华;李跃华

    脊柱血管瘤(VH)是常见的椎体良性肿瘤,是发生在椎体的血管错构瘤,通常无症状,少数可表现为侵袭性的.骨内脂肪基质含量的多少与病灶的侵袭性呈反比关系.脊柱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复杂.本文通过阐述脊柱血管瘤的病理与临床分型,并综合分析其X线CT、MRI表现及核医学图像特征,以此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脊柱血管瘤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前磁共振影像学征象分析评估

    作者:刘孝萍;吴春根;李明华;李跃华;顾一峰;程永德

    目的 探讨脊柱血管瘤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前的MR影像学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脊柱MRI检查中发现的286例脊柱血管瘤(VH)患者的年龄,血管瘤发生部位、大小及数目、临床症状及MRI表现.结果 286例(336个)VH中,腰椎(43.15%)和胸椎(37.80%)发病率高,50 ~ 59岁所占比率高(34.62%),平均直径14.56 mm,单发者占85.66%,2个血管瘤同时发生者占10.14%.其中12例(4.20%)表现为单纯的相应椎体疼痛,2例(0.70%)出现脊髓受压症状.侵袭性血管瘤MRI呈T1W等低、T2W压脂高信号.4例行单纯PVP治疗,2例侵袭性VH行肿瘤部分切除联合PVP治疗.结论 VH的PVP术前MRI评估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 脊柱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杜建伟;陆宁;王岩

    脊柱血管瘤(VH)是较为常见的脊柱原发性肿瘤之一.1867年,Virchow首次报道并详细描述了该病.大样本的尸体解剖结果[1]显示,脊柱血管瘤在人群中的总体发病率约为11%.绝大多数的血管瘤表现为无症状型的静止型病变,多在行X线平片或MRI检查时无意中发现.只有约1%的血管瘤患者会表现出症状[2],其中约55%的患者表现为局部疼痛,45%的患者表现为因进展迅速的脊髓、神经根压迫而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2-6].

  • 手术治疗6例症状性脊柱血管瘤

    作者:陈世荣;薛文

    目的 评价360°全脊柱切除治疗症状性脊柱血管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6例胸椎血管瘤骨外生长压迫脊髓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采用360°全脊柱切除、椎体重建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2例术后辅以放射治疗.结果 术中失血量1 000~1 500 ml.患者术后神经压迫症状均消失,随访1~4年,未见肿瘤复发,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未见松动、断裂.结论 对胸椎椎体血管瘤合并胸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360°全脊柱切除、椎体重建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手术方法,具有可靠、持久的疗效.

  • 脊柱血管瘤的MR表现与组织学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传臣;李成利

    脊柱血管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不产生症状.少数血管瘤产生背部疼痛症状,甚至表现出一定的侵袭性,造成神经根或脊髓受压.脊柱血管瘤,特别是侵袭性血管瘤MR表现复杂,人们对他们的MR表现缺乏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脊柱血管瘤MR和组织学相关性对照分析,综述脊柱血管瘤的MRI及其在评价侵袭性血管瘤中的作用.

  • MRI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邓文敏;曹斗斗

    目的对MRI(核磁共振成像)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0例脊柱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的MRI影像学检查主要有常规TSE序列扫描,即T1WI、T2WI,另外还进行T2WI/STIR压脂的矢状面以及横断面扫描。所有患者均进行TSE序列扫描,另外有15例患者还进行轴位以及矢状位的T1WI压脂增强扫描。结果检查结果显示,腰椎10例(50%)、颈椎4例(20%)、胸椎受累6例(30%),且有4例多发性肿瘤患者,共有28个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5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4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7例。结论脊柱血管瘤可以用MRI进行组织学类型的推测,且脊柱血管瘤的活动性以及潜在侵袭性也可用MRI进行有效评价,总的来说就是MRI对脊柱血管瘤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 MRI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窦瑞芳

    目的:探究MRI 在脊柱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3-12收治的24例脊柱血管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常规性的TSE序列T1WI、T2WI、T2WI/STIR进行横断面和矢状面扫描。结果:总共检查出6例胸椎受累、腰椎12例、6例颈椎,发现32个病灶,6例多发肿瘤,7例T1WI 低信号/T2WI 等信号,9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4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MRI在推测脊柱血管瘤组织学类型、评价肿瘤潜在侵袭性及活动性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全椎体切除治疗合并脊髓压迫的症状性脊柱血管瘤分析

    作者:邓生文

    目的:探究全椎体切除治疗合并脊髓压迫的症状性脊柱血管瘤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确诊为合并脊髓压迫的症状性脊柱血管瘤的患者5例,给予患者全椎体切除治疗,观察并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中与手术后,患者均为出现并发症。2例患者因术前为进行动脉栓塞,在术中的失血量分别为1500毫升和2100毫升。3例在术前接受动脉栓塞术的患者在手术中的流血量为850~1100毫升。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神经压迫的症状全部消失,双下肢肌力恢复到V级,术后恢复的时间为7~45天;术后随访0.5~2.5年,随访结果良好。结论:全椎体切除术能有效治疗合并脊髓压迫的症状性脊柱血管瘤,并能够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