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矢状位脊柱与骨盆排列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华锋;沈建雄

    人的站立姿态由脊柱和骨盆形态共同决定,正常的脊柱和骨盆排列关系使身体维持平衡且消耗能量少.我们对矢状位脊柱形态,特别是对其与骨盆之间排列关系的了解尚不透彻.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各类人群(正常青少年、正常成年人、存在腰椎病变的成年患者以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等)的矢状位脊柱与骨盆的排列关系,并已证实其对脊柱生物力学方面的重要影响.

  • 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自体棘突植骨术后颈椎矢状面形态学观察

    作者:于宪贵;陈海;沈广荣;刘忠双;刘勇

    目的:观察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白体棘突骨植骨术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4年6月接受C3~C7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自体棘突植骨且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患者共57例,年龄62.2±7.4岁(44~73岁),其中后纵韧带骨化症24例(男15例,女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3例(男20例,女13例).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枕骨入射角(OI)、枕骨斜率(OS)、枕骨倾斜角(OT)、上颈椎前凸角(C0-C2角)、下颈椎前凸角(C2-C7角)、颈椎前凸角(C0-C7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VA)、颈椎活动度(ROM)和T1倾斜角(T1-Slope).对所有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颈髓功能评分,计算改善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3.6±9.3个月,其中56例患者术后1年时植骨明确融合.术前JOA评分10.9±2.7分,末次随访时为14.1±2.1分,较术前平均增加3.2±2.4分(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53.1±21.7)%.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OI、OS和OT无显著性差异(P>0.05);C0-C2角、C0-C7角、C2-C7 SVA、T1-Slope均显著增加(P<0.05);颈椎ROM显著降低(P<0.01).术前与末次随访的OI值与对应的C0-C2角有显著相关性(r=0.542,P=0.014;r=0.479,P=-0.027).结论: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自体棘突骨植骨术后枕颈部矢状面无明显变化,但颈椎前倾,上颈椎前凸角度增加,颈椎活动度降低,T1倾斜角度增加.

  • 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的胸椎后凸状态对腰骶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作者:邱勇;殷刚;曹兴兵;王斌;朱锋;孙旭

    目的 探讨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的胸椎矢状面形态对腰骶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胸弯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5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片,并在上肢抱胸体位下摄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片.按胸椎后凸(TK)的测量值分为:第一组TK<10°和第二组10°≤TK≤40°,测量的参数指标包括:腰椎前凸(LL)、上腰椎前凸、下腰椎前凸、骶骨后上缘与C,铅垂线的距离、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骨盆投射角(PI).将第一组及第二组就参数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比较(P<0.05),并对相关参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P<0.01). 结果 第一组的LL和上腰椎前凸小于第二组的LL和上腰椎前凸,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弯型MS患者相邻节段的脊柱在矢状位形态上存在相关性,其中TK与LL、上腰椎前凸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PT、SS及PI也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 结论 胸弯型AIS患者的胸椎矢状面形态对患者的腰椎前凸有明显影响,并通过上腰椎对整个腰椎产生影响,在对主弯为胸椎的脊柱侧凸在进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影响.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后枕骨-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研究

    作者:徐政;刘艺

    目的 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术后枕骨-颈椎矢状面形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4月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5~71(54.6±8.2)岁,术后随访时间10~15(11.7±3.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摄颈椎正侧位片,并测量枕骨入射角(occipital incidence,OI)、枕骨斜率(occipital slope,OS)、枕骨倾斜角(occipital title,OT),以及上颈椎前凸角(C0-2)、下颈椎前凸角(C2-7)、颈椎前凸角(C0-7)、颈椎矢状面垂直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T1倾斜角(thoracic1-slope,T1S)等枕骨-颈椎矢状面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之间的差异. 结果 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组中,OI、OS 和 OT 均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C0-2[(25.3°± 9.8°)vs (19.5°±10.1°)],C2-7[(15.2°±8.3°)vs(11.3°±7.6°)],C0-7[(35.7°±8.1°)vs(31.8°±9.6°)],C2-7 SVA[(22.8±11.5)mm vs (17.3±10.9)mm],T1S[(26.7°±6.3°)vs(23.2°±8.3°)]均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个月比较,C0-2[(20.8°± 8.1°)vs(25.3°± 9.8°)],C2-7[(11.4°± 5.8°)vs(15.2°± 8.3°)],C0-7[(32.5°± 6.6°)vs(35.7°± 8.1°)],C2-7 SVA[(18.0± 10.7)mm vs(22.8±11.5)mm],T1S[(24.1°±5.6°)vs(26.7°±6.3°)]均显著减小(P<0.05). 结论 ACCF术后短期表现颈椎过度前凸,颈椎前倾增加,出现短暂的失平衡,引起轴性症状,需严格颈托固定;但长期随访发现,颈椎曲度得到明显改善,轴性症状也得到缓解.

  • 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与胸弯型AIS及正常青少年矢状面形态的比较研究

    作者:杨宗;朱泽章;邱勇;王渭君;周松;沙士甫;伍伟飞;王守丰

    [目的]探讨青少年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及正常青少年矢状面脊柱、骨盆形态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手术治疗且侧凸Cobb角<70°的15例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青少年患者(NF-1组).选择与NF-1患者年龄、性别、弯型以及侧凸Cobb角匹配的15例AIS患者(AIS组)进行比较,并以年龄、性别匹配的30名正常青少年作对照(control group,CTL组).全部研究对象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以下参数评估矢状面的形态:胸椎后凸角、胸腰段交界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脊柱倾斜度和脊柱骶骨角.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矢状面各参数的异同.[结果]15例NF-1患者中TK不足者及后凸畸形各1例,其余13例均为正常范围(10°~40°),NF-1组平均TK为(25.6±7.6)°,明显大于AIS组的(16.5±5.4)°(P <0.05);NF-1组LL为(-53.8±6.4)°,AIS为(-47.8±4.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NF-1组与CTL组比较显示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患者矢状面形态与正常青少年无明显差异:没有明显的胸椎后凸畸形,也无AIS患者明显胸椎后凸不足表现,提示此类患者术后远期矢状面上的并发症可能与术前的矢状面形态无明显相关性.

  • 26例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后矫正丢失的观察与分析

    作者:赵镒汶;徐晓峰;曹兴兵;陈奇;李勇;孙焱;王晓光

    [目的]分析胸腰段压缩性骨折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区域矢状面参数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变化,探讨引起矫正丢失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0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段单个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d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行胸腰段标准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其矢状面各参数:伤椎近端椎间盘高度(proximal intervertebral height,PIH)、伤椎远端椎间盘高度(distal intervertebral height,DIH)、伤椎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椎体楔变角(anterior wedge angle,AWA)、节段性后凸角(regional angle,RA),运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平均18.6个月(12 ~24个月).术后3个月时,PIH、AVH、AWA较术后3d内分别丢失2.11 mm、3.52 mm、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终末随访时,PIH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进一步丢失0.5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复位+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是纠正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存在矫正丢失,近端椎间盘高度的丢失尤为明显,术中过度撑开可能会加重椎间盘的损伤,因此建议术中先行体位复位,以减少对椎间盘的过度撑开.

  • 髋关节疾病患者脊柱-骨盆-下肢矢状面形态异常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飞;王渭君;邱勇;翁文杰

    脊柱、骨盆和下肢构成躯体的骨骼支架,共同维持躯体在矢状面的整体平衡.髋关节疾病患者影像学矢状面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众多参数已被联系到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术后的临床效果上.近年来逐渐有研究开始关注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矢状面形态,因此本文对脊柱-骨盆-下肢矢状面形态的临床意义以及其在髋关节疾病患者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