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与后外侧融合治疗轻度腰椎滑脱症的中期随访对比研究

    作者:陈曦;孙旭;陈忠辉;王斌;刘臻;朱泽章;钱邦平;邱勇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TLIF)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治疗的轻度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及中期随访时影像学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变化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月分别行 TLIF 和 PLF 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的167例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L4滑脱103例,L5滑脱64例;退变性滑脱94例,峡部裂性滑脱73例。 TLIF 组92例,男27例、女65例;年龄39~75岁,平均55.7岁。 PLF 组75例,男19例、女56例;年龄40~78岁,平均56.1岁。于术前、术后和中期随访时,在腰椎正侧位 X 线片上测量滑脱率、椎间隙相对高度和滑脱角。同时采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采用 t 检验比较 TLIF 组和 PLF 组间影像学和生活质量评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 TLIF 组比较,PLF 组手术时间较短[(175.3±46.2) min vs (228.3±52.1) min, t =6.877, P <0.01],出血量较少[(415.3±101.7)mL vs (620.5±125.9)mL, t =11.403, P <0.01]。术前2组间滑脱率、滑脱角和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术后各观察指标较术前均有改善(P 值均<0.01),但 TLIF 组和 PLF 组滑脱率、滑脱角和椎间隙相对高度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在随访过程中 TLIF 组椎间隙相对高度、滑脱率的维持优于 PLF 组(P 值均<0.05)。术后 ODI、SF-36和 NRS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2组间评分在术后和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 TLIF 与 PLF 均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的有效术式,而 TLIF仅对复位后椎间高度和复位率的维持优于 PLF。

  • 不同侧凸方向的Lenke 5型脊柱侧凸前路矫形疗效的比较

    作者:杨宗;朱泽章;邱勇;王渭君;孙旭;刘臻;沙士甫;江龙

    目的:比较不同侧凸方向的Lenke 5型脊柱侧凸前路矫形内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按照侧凸方向分为左侧凸组(L组,n=38)和右侧凸组(R组,n=14),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上测量两组患者的如下参数:冠状面参数包括胸弯、胸腰弯/腰弯Cobb角及冠状面平衡等;矢状面参数有胸椎后凸角、胸腰段交界角、腰椎前凸角和整体矢状面平衡等。对两组病例的上述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两组的矫形疗效。结果:两组术前主弯Cobb角、主弯累及节段及代偿胸弯Cobb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L组、R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3.1±0.9年(2~4年)、2.7±0.8年(2~3年)。与L组相比,R组手术时间(208.8±41.4min vs.225.6±39.6min)及出血量(236.5±159.6ml vs.284.4±164.7ml)较多,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132和P=0.345)。 L、R组腰弯平均矫正率分别为66.7%和64.4%(P=0.808),末次随访平均矫正丢失率分别为4.6%和5.1%(P=0.992);L、R组胸弯平均矫正率分别为49.8%和47.7%(P=0.886),末次随访时平均矫正丢失率分别为13.4%和14.3%(P=0.759)。两组均无血管损伤及神经并发症,无1例发生内固定失败。L组术后2例患者发生远端Adding-on,1例患者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R 组1例出现近端 Adding-on。结论:前路胸腰弯/腰弯矫形融合术是治疗Lenke 5型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且不同侧凸方向对矫形疗效无明显影响。

  • 经椎弓根椎体内和(或)椎体间植骨对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去除后矫正丢失的作用

    作者:阎崇楠;王欢

    随着骨科手术器械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钉-棒"系统的应用[1],利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已成为多数临床医师的首选方法.椎弓根螺钉具有三维矫正和三柱固定作用,能使压缩的脊柱高度和矢状面成角得到良好恢复,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和进行功能锻炼提供了可能.但是,随着活动量的增多和内固定物的去除,易发生椎体高度和后凸畸形矫正丢失,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近几年,对如何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物去除后矫正丢失研究较多,尤其是经椎弓根椎体内和(或)椎体间植骨是否有效成为较热门课题,现结合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 腰椎滑脱症行RF矫正术后矫正丢失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周望京;金丽霞;何登伟

    RF椎弓根螺钉系统在腰椎滑脱症矫正手术中的应用显得简便有效[1].1995年以来,应用RF系统矫正腰椎滑脱症16例,术后即时矫正效果明显提高,但矫正术后1月~6月有6例病人出现矫正丢失,发生率达37.5%.现将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30岁~56岁,平均年龄41.2岁;均有反复下腰痛病史,其中11例伴有下肢放射痛.X线摄片示:Ⅱ度9例(腰31例,腰45例,腰53例);Ⅲ度6例(腰43例,腰53例);Ⅳ度1例(腰51例).

  • 决定胸腰椎骨折椎体内植骨组织爬行替代的因素

    作者:沈军;邹天明;缪烨;王烨峰;胥正泉;王东来

    背景: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后常常出现椎体内“蛋壳样”改变,内固定取出后出现矫正丢失甚至后凸畸形.椎体内植骨理论上可以有效恢复前柱支撑提高矫正效果,但临床报道效果差异很大,具体的原因尚不清楚.目的:了解不同椎体内空腔大小和植骨量对植骨疗效的影响,探讨胸腰椎骨折椎体内植骨疗效的组织学因素.方法:将12只绵羊制造骨折复位后两组不同大小的椎体内空腔:1 cm3空腔组和2 cm3空腔组的骨缺损模型,每组6只.每只绵羊L1,3,5椎体制造模型,并随机植入植骨/空腔体积比为0.5,0.75,1.0的自体髂骨,植骨后4个月处死动物并取出植骨区域,行影像学和组织学分析,了解植骨的演变过程.结果与结论:植骨/缺损体积比大于0.75的两组椎体均显示良好的小梁骨爬行替代,低于该比例的植骨为纤维组织所替代;两组骨小梁数目,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和平均骨小梁板厚度均显示随着植骨/空腔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骨小梁分离度则减少,植骨/空腔体积比0.75,1.0与植骨比例0.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说明,胸腰椎骨折椎体内植骨的骨量需丰富,植骨/空腔体积比>0.75可达到满意的组织爬行替代效果,植骨疗效较好.

  • 双侧关节突联合棘突间植骨融合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丢失的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何登伟;吴立军;池永龙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技术构建腰椎双侧关节突联合棘突间植骨融合的生物力学新模型,评估其预防胸腰 .椎骨折术后矫正丢失机制,论证新模型是否比单纯双侧关节突植骨融合模型更具预防矫正丢失的优越性.方法 选取青壮年男性人体脊柱标本一具,范围为L1-L2,构建骨折伴有椎间盘严重损伤的有限元力学模型,模拟患者术后内固定取出后的状态,建立双侧关节突联合棘突间植骨融合和单纯双侧关节突植骨融合的两种有限元模型,分析在压缩载荷、前屈与后伸力矩等组合作用下的椎间盘、上下终板、关节突植骨区、棘突间植骨区等的应力和位移.结果 在压缩载荷和前屈与后伸力矩作用下,新融合模型的椎间盘竖向压缩位移和应变较原融合模型明显减小约为20%~35%,关节突植骨区应力也较原融合模型减小,减小量约为5.5%~13%,棘突间植骨区承担应力大幅增加,约增加了2.5~12.3倍,后柱承担内力比例明显增加.结论 双侧关节突联合棘突间植骨融合后,脊柱承载结构主要由双侧小关节和棘突三点立体承担,后部棘突间植骨形成了新的强化张力带,增加了损伤节段的三维稳定性,有效减轻关节突植骨区应力集中程度,减小受损椎间盘的竖向应变和压缩位移,可预防胸腰椎骨折并伴有椎间盘严重损伤术后矫正丢失.

  • 哈林顿棒治疗2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后的矫正丢失分析

    作者:王斌;邱勇;骆东山;吕锦瑜

    我院自1989年1月~1994年12月对70余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病人采用哈林顿棒进行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23例脊髓不全损伤经治疗后恢复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对患者的手术前后及随访时x线片的胸腰段脊柱后凸Cobb角的比较,了解哈林顿棒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后的矫正丢失情况.

  • 胸腰椎骨折伤椎形态与矫正丢失相关性分析

    作者:梁钟鸣;张传寅;范勇;刘磊;许庆利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伤椎形态特征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矫正丢失的相关性.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2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测量伤椎术前、术后(指术后3 d内)及末次随访的伤椎前缘高度、椎体凹陷度以及Cobb角.分析伤椎形态与矫正丢失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2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丢失0~9.64% (3.31%±4.50% ),Cobb角丢失0.13°~14.1°(4.16°±4.19°).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伤椎前缘高度随访丢失率与术后伤椎椎体凹陷度呈显著正相关 (r=0.46, P<0.01),Cobb角随访丢失度与术后Cobb角矫正度呈显著正相关 (r=0.54,P<0.01).结论 术后存在伤椎椎体终板塌陷患者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更显著;术后Cobb角矫正度越大,末次随访Cobb角矫正丢失越多.

  • 26例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后矫正丢失的观察与分析

    作者:赵镒汶;徐晓峰;曹兴兵;陈奇;李勇;孙焱;王晓光

    [目的]分析胸腰段压缩性骨折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区域矢状面参数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变化,探讨引起矫正丢失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0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段单个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d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行胸腰段标准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其矢状面各参数:伤椎近端椎间盘高度(proximal intervertebral height,PIH)、伤椎远端椎间盘高度(distal intervertebral height,DIH)、伤椎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椎体楔变角(anterior wedge angle,AWA)、节段性后凸角(regional angle,RA),运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平均18.6个月(12 ~24个月).术后3个月时,PIH、AVH、AWA较术后3d内分别丢失2.11 mm、3.52 mm、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终末随访时,PIH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进一步丢失0.5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复位+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是纠正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存在矫正丢失,近端椎间盘高度的丢失尤为明显,术中过度撑开可能会加重椎间盘的损伤,因此建议术中先行体位复位,以减少对椎间盘的过度撑开.

  • 单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庄青山;夏德涛;葛吉玉;徐兆万;王炳武;隋国侠;刘伟强;厉峰;冀旭斌

    现已广泛开展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shortsegment peclicle instrumentation,SSPI)尽管较长节段固定优越,但仍存在内固定失败、矫正丢失、多融合一个节段、加速邻近节段退变等不足,且有学者认为随着融合节段的增多,邻近关节突关节退变愈严重~([1]).近年来,为进一步减少融合节段,有学者开展了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monosegment pedicle instrumentation,MSPI)~([2]).本文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3月至2006年6月我院对9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伤椎置钉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3])与短书段椎弓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的治疗情况,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和矫正丢失的研究进展

    作者:殷渠东;郑祖根

    椎弓根螺钉具有三维矫正和三柱固定作用,能使压缩的脊柱高度和矢状面成角获得良好恢复,为术后早期下地康复活动提供了可能.但是,随下地活动的增多或内固定取出后,易发生椎体高度和后凸畸形矫正丢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功能恢复.近来,对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和矫正丢失的研究较多,尤其是预防矫正丢失,成为一项较热门课题.现将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 棘突间H型植骨联合双侧关节突植骨融合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

    作者:何登伟;朱烨;俞伟杨;刘飞俊;黄文君;盛孝永;吴立军

    目的 评价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行棘突间H型植骨联合双侧关节突植骨融合治疗合并椎间盘严重损伤和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迟发性后凸畸形的预防效果. 方法 选择合并椎间盘严重损伤和PLC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23~ 59岁(平均43.8岁).均采取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中11例行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中C形臂X线机提示骨折复位.为了预防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取髂骨行棘突间H型植骨并联合双侧关节突植骨融合.采用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腰背和髂骨区疼痛,观察后凸Cobb角的变化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24 ~ 64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除2例Frankel分级为A级的患者未恢复,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1~2级的恢复,Cobb角为(2.0±3.7)°(-4.9 ~8.1°),未发生明显的Cobb角丢失或后凸畸形,腰背部疼痛VAS评分为(1.1±1.2)分(0~4分),所有患者经薄层CT扫描提示棘突间及双侧关节突植骨全部融合,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对合并严重椎间盘损伤和PLC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棘突间H型植骨联合双侧关节突植骨融合是一种预防迟发性后凸畸形的良好选择.

  • 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后椎体矫正高度丢失的研究进展

    作者:谭家昌;徐鸿育

    创伤性胸腰椎骨折常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但术后内固定器械疲劳断裂及去除内固定后出现椎体塌陷、矫正度丢失、后凸畸形重现等,日益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尤其是预防矫正丢失,已成为一项较热门课题,现将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矫正丢失原因的临床观察

    作者:沈文东;王快;陆军;汤月平;袁景

    目的 探讨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内同定术后伤椎高度恢复和矫正丢失的原因.方法 对122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根据治疗情况分为3组:A组38例,单纯跨伤椎短节段锥弓根钉复位固定;B组41例,加传统伤椎经椎弓根充填植骨;C组43例,加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塌陷终板椎体充填植骨.监测比较伤椎及椎间隙高度恢复及后期矫正丢失情况.结果 术后3组伤椎前缘及后缘的高度恢复、伤椎的椎楔角恢复及伤椎终板塌陷侧椎间隙高度恢复均良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时间的延长,A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的椎楔角丢失明显,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终板塌陷侧椎间隙高度丢失明显,术后一年取内固定前终板塌陷侧椎间隙高度丢失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至术后18个月(取内固定后半年)其高度丢失率进一步加大.结论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后路跨伤椎短节段锥弓根钉复位固定,能有效恢复伤椎及椎间隙高度,伤椎充填植骨重建前、中柱能有效防止伤椎高度的丢失;后期矫正的丢失主要是终板塌陷侧椎间隙高度的丢失,与塌陷终板的复位密切相关.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塌陷终板后伤椎充填植骨能有效维持伤椎上下椎间盘的解剖空间及生理功能,有效防止矫正度数的丢失,临床效果满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