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蛇床子素骨靶向药物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以壳聚糖衍生物(NSC)为载体,与蛇床子素(OST)共价结合后形成的具有亲骨性和亲水性的新型化合物-蛇床子素骨靶向药物(NSC-OST)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增殖功能的影响,探讨其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新生大鼠颅盖骨进行OB分离、培养,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法鉴定OB;随机将OB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及终浓度为10-7 mmol/L、10-6 mmol/L、10-5 mmol/L、10-4 mmol/L NSC-OST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NSC-OST作用不同时间,用MTT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体外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成骨细胞形态学及生物学活性,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结果;作用24 h、48 h时,终浓度为10-5 mmol/L NSC-OST可显著促进OB增殖(P<0.05),作用72 h,终浓度为10-6 mmol/L和10-5 mmol/LNSC-OST可显著促进OB增殖(P<0.05);终浓度为10-4mmol/L NSC-OST具有明显抑制OB增殖的作用(P<0.01).结论 NSC-OST的水溶性良好,理化性质稳定,适当浓度的NSC-OST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有望成为有效抗骨质疏松作用的新型药物.
-
脂质体作为骨靶向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进展
目的:通过探究脂质体作为骨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以促进其作为特异性骨靶向给药系统进入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的相关文献,选择文章内容与骨靶向脂质体相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结果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2篇文献进行综述。结论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因其制备简单、无毒、无免疫原性、易携载和释放各种药物等特点而备受关注。脂质体经修饰后可通过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双重靶向三种靶向方式携带药物沉积于骨中,从而使药物能选择性地作用于骨组织,这将解决一些治疗骨病的药物疗效低、不良反应大的问题。迄今为止研究多的是主动骨靶向脂质体,即通过对脂质体表面进行化学修饰,使脂质体具有骨趋向性。目前,脂质体作为骨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这些研究初步解决了药物骨靶向性的问题,但是脂质体要作为一个理想的骨靶向性药物载体进入临床应用尚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
骨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伴随着肿瘤的高发及人口老龄化问题,骨相关疾病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药物存在靶向性差、副作用大的缺点.骨靶向递药系统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给药方式在治疗骨相关疾病方面治疗指数低、副作用大等不足,为骨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骨靶向递药系统的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为深入研究骨靶向递药系统拓展新的思路.
-
新型骨靶向抗肿瘤大黄酚衍生物的合成
目的: 利用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与趋骨性,将大黄酚抗肿瘤药5-氟脲嘧啶及其衍生物连接,合成系列新型骨靶向抗肿瘤衍生物.方法: 合成大黄酚衍生物,MTT法测定其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羟基磷灰石吸附试验评价该类药物的体外骨亲和性.结果: 合成了21个大黄酚衍生物均为新化合物.实验显示所有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骨亲和性,大部分化合物的亲和性高于阳性对照药四环素.结论: 大黄酚衍生物具有良好的骨亲和性.
-
大黄酸-N-β-羟乙基替加氟酯的合成及其骨亲和性
[目的]研究大黄酸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探讨其骨亲和性.[方法]将大黄酸与替加氟衍生物耦联合成骨靶向的新型大黄酸衍生物,结构经质谱及核磁共振谱证实.用羟基磷灰石吸附试验评价它的体外骨亲和性.[结果]合成了大黄酸.N-β-羟乙基替加氟酯.实验显示该化合物的骨亲和性与四环素接近.[结论]大黄酸-N-β-羟乙基替加氟酯具有良好的骨亲和性.
-
骨靶向化合物研究进展
骨骼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畸形性骨炎(Paget's病)、骨转移瘤、高钙血、高钙尿、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肿瘤、骨关节炎、类风湿和风湿性关节病等,均是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但由于骨组织硬度大、渗透性差,生理生化过程特殊,治疗药物按一般给药途径难以有效转运到作用部位.某些药物常需全身给药,才能在骨组织中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不仅降低了药物治疗指数,而且对患者非骨组织也产生不必要的毒副作用.
-
2-胺基苯基-亚乙基-1,1双膦酸四乙酯的合成
目的:合成新的2-胺基苯基-亚乙基-1,1双膦酸四乙酯。方法以亚甲基双膦酸四乙酯为原料,通过两步反应合成6个新的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收率较高。
关键词: 2-胺基苯基-亚乙基-1 1双膦酸四乙酯 合成方法 骨靶向 -
骨肿瘤骨靶向治疗系统
骨肿瘤大剂量综合化疗既能治疗肺转移瘤、挽救患者的生命,又能对原发瘤进行有效的治疗,挽救患者的肢体,已经使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以前的15%左右提高到80%左右[1],但化疗药物缺乏对肿瘤的特异亲和性,终只有少量药物到达肿瘤部位.
-
5-氟尿嘧啶-偕二膦酸偶合物的合成及其初步骨靶向性实验
以5-氟尿嘧啶为原料,经加成、缩合、催化氢解等3步反应合成得到一个新的5-氟尿嘧啶-偕二膦酸偶合物,其结构经1H-NMR、IR和MS确证,并采用羟磷灰石晶体吸附实验考察其骨靶向性,结果显示目标物有较好的骨靶向性.
关键词: 药物化学 化合物制备 化学合成 5-氟尿嘧啶-偕二膦酸偶合物 骨靶向 -
雌激素类药物骨靶向性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雌激素类药物是防治骨质疏松的有效药物.为了提高机体对药物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对骨骼系统的亲和力,减少长期应用出现的不良反应,近年来从药物靶向性和药物合成角度对雌激素类药物作了一些新的改进,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有雌激素控释纳米载体,以及小肽、四环素类和RGD多肽的骨靶向性药物,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该文对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HPMA在骨靶向药物输送方面的应用
本文简要的阐述了N-2-羟丙基一甲基丙烯酰胺聚合物(HPMA)在靶向药物输送方面的特性,并介绍了把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聚合物复合物应用在骨靶向方面的部分进展以及它们的体内体外的实验研究现状,以HPMA-D-Asps-PGE1复合物为例介绍了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聚合物复合物的整体设计.
关键词: 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聚合物 骨靶向 药物输送 -
骨靶向化合物天冬氨酸寡肽的研究及应用
骨靶向化合物天冬氨酸寡肽的研究日益被关注,已被作一些药物的骨靶向载体,如雌激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组织非特异性磷酸酶(TNSALP)、β-葡糖苷酸酶(GUS).无论是小分子化学药物还是大分子蛋白多肽,以天冬氨酸寡肽作为骨靶向载体后都可以很好的在骨组织分布,并能发挥药效,达到了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或实现了药物对骨组织的作用、骨组织的缓释制剂等目的.天冬氨酸寡肽将被更多应用于药物骨靶向载体,尤其是在蛋白多肽类药物方面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骨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概况
骨骼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正常骨骼时刻处于一个骨重建的过程,由骨形成和骨吸收构成,两者发生相互协调作用,骨不断被破坏和重新形成,人体骨骼处于生理性动态平衡状态,维持骨骼的生理功能.正常骨重建过程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各种骨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畸形性骨炎、骨转移瘤、高钙血、高钙尿、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肿瘤、骨关节炎等,都是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
-
骨靶向帕珠沙星的制备及其体外研究
目的 制备以双膦酸为骨导向物质,以氧化葡聚糖为中间体的骨靶向帕珠沙星复合物,并作相关体外亲骨性和抗菌活性研究.方法 将葡聚糖(T-40)用高碘酸钠氧化为氧化葡聚糖,再依据希弗碱合成原理,分别将双膦酸和帕珠沙星枝接于氧化葡聚糖上,制备出骨靶向帕珠沙星复合物,并将各步产物进行红外和核磁共振检测表征.运用羟基磷灰石吸附试验,测定骨靶向药物的体外亲骨性;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标准菌株的小抑菌浓度(MIC),确定其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成功合成具有骨靶向性的帕珠沙星抗生素,其载药量为4.65%;羟基磷灰石吸附率为87.91%;对3株标准菌株的MIC均高于原料药帕珠沙星.结论 合成的骨靶向性帕珠沙星,具有良好的体外亲骨性,但其体外抗菌活性有所降低.
-
表面双膦酸盐修饰的丹参素脂质体稳定性及骨靶向性研究
目的:制备骨靶向丹参素脂质体并研究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靶向性脂质体.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的形态,HPLC测定脂质体中丹参素含量,考察骨靶向脂质体在室温下的稳定性,透析法考察脂质体在血浆存在条件下的体外释放度,并采用羟磷灰石晶体吸附试验考察目标物的骨靶向性.结果:表面修饰制备的靶向载药脂质体呈圆球形,室温下为稳定的乳白色混悬液.5天内测得的包封率为31.1%,渗漏率为20.5%.在血浆条件下脂质体有明显的缓释作用,24h累计释放量为84.6%.表面修饰的脂质体有骨靶向性,羟基磷灰石吸附量随靶向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表面修饰的丹参素脂质体具有骨靶向性,且缓释作用明显.
-
纳米制剂技术在骨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骨骼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正常骨骼时刻处于骨形成和骨吸收的骨重建动态平衡中,两者相互协调作用,共同维持骨骼的生理功能.如果正常骨重建过程发生病变,就会产生各种骨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畸形性骨炎、骨转移瘤、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肿瘤、骨关节炎等.由于骨组织硬度大、渗透性差和生理生化过程特殊,一般给药途径很难使药物转运至病灶部位.药物常须通过全身给药,增加剂量才能在骨组织中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这样不仅降低了药物的治疗指数,而且也会对患者的非骨组织或器宫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骨靶向给药系统(osteotropic drug delivery system,ODDS)能特异性地将药物转运至骨组织从而减小其在非骨组织的分布与结合[1].
-
四环素-阿霉素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目的:介绍四环素-阿霉素复合物(ADM-Dex-TC)的制备方法,探讨复合物作为靶向性抗癌药物的性质.方法:以多醛基葡聚糖(Polyaldehyde Dextran,PAD)作为载体通过共价键将阿霉素(Adriamycin,ADM)、四环素(Tetracycline,TC)连接其上制备四环素-阿霉素复合物(ADM-Dex-TC),MTT试验测定骨肉瘤细胞株HOS8603对不同浓度复合物的敏感性,羟基磷灰石吸附试验检验复合物的亲骨特性.结果:成功合成四环素阿霉素复合物,其中四环素与阿霉素的摩尔比为1:16.MTT试验证明复合物具有抗骨肉瘤活性,羟基磷灰石吸附试验证明复合物有亲骨活性.结论:成功合成四环素阿霉素复合物,该复合物同时具有亲骨活性和抗瘤活性.
-
双膦酸类化合物作为骨靶向载体治疗常见骨病的研究进展
Pierce等[1]于1968年首次提出了"骨靶向"的概念:化合物分子具有沉积于骨并掺和到羟基磷灰石晶体中的趋势,同骨钙具有结合能力.由于骨组织硬度大、渗透性差,生理牛化过程特殊,治疗药物一般给药途径难以有效转运到作用部位,且对非骨组织产生毒副作用.
-
含天冬氨酸-谷氨酸寡肽萘普生前药的合成及骨靶向性研究
目的 合成以含有Asp - Glu片段的寡肽为载体的非甾体抗炎前药,并初步研究其骨靶向性.方法 使用混合酸酐法制备( Asp - Glu)n- Nap前药,通过HAP法研究其骨靶向性.结果 制备得到(Asp - Glu)n- Nap前药,产物经ESI - MS和1HNMR确证.HAP实验显示较好的体外骨靶向性.结论 所用方法可行,制备的(Asp - Glu)n- Nap非甾体抗炎前药具有潜在的骨靶向性.
关键词: 骨靶向 天冬氨酸-谷氨酸寡肽 萘普生 非甾体抗炎药 -
L-天冬氨酸六肽-布洛芬的合成
目的 合成可能具有骨靶向性的非甾体抗炎药.方法 使用混合酸酐法制备L-天冬氨酸六肽,分别用混合酸酐法和DCC法连接布洛芬,氢化还原得产物.结果 制备得到L-天冬氨酸六肽-布洛芬,产物经MS确证.结论 所用方法经济,可靠.